《走出非洲》的读后感大全
《走出非洲》是一本由凯伦·布里克森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附同名电影碟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非洲》精选点评:
●还记得那个“此亦无穷极”
●非洲那片土地。。
●如果让我选择出国旅行的国家,我一定选择非洲
●出乎意料的好看,说不清楚它是散文,故事还是小说。它令人沉陷在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人感到安全,令人着迷。(当代世界出版社)
●意外的没有电影好看嘛,太散,真是感觉像个人的随笔一样。倒是对仆人有了不少描写。算做电影的补充。
●记得是小学毕业时买的。
●因为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所以也找了它的小说和相关的英文书《LETTERS FROM AFFRICA》。无论哪本都写得很美。
●一个坚韧的女人,欧洲人在非洲的殖民缩影
●还是看电影吧,原著完全不是我的菜。
●05年看的,现在已经印象不深了。
《走出非洲》读后感(一):走出非洲,走出生活
那时候自己看的书实在太少。
于是小学毕业的时候,自己到书店买了这本书。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买这本。只是,封面不是如图所示(不是这个版本)。
内容略略记得。什么时候回家重读把。
看这种类型的书花时间虽多一点,但却沉淀地了解部分非洲的文化。
《走出非洲》读后感(二):和电影差异挺大
电影以男女爱情为主线。书讲了包括这位男主角在内的很多人和事。书中出现了好些可爱的人物和可爱的事情,让人思考的事情。
非常喜欢这位女作者的性格,也很羡慕她的经历。
电影里有些情节书中没有讲到,不知道是不是虚构的。希望不是。
看了她的经历,觉得肯尼亚是不错的地方。
《走出非洲》读后感(三):辽阔的精彩
同名电影展示的一望无际的非洲风情,无边的宽阔的生机荡漾的大草原,倔强轮廓的女主和不拘一格的迷人的男主,还有时时缓慢顠过的那些黑色的各种背景引起了我对原著的极大兴趣
坦白说,第一次读时完全没有读完全,晦涩的非洲种族的名称,人名,各种奇怪的对话,于是只挑有丹尼斯名字的章节读
就这样一放好多年,总是拿起又总是放下
最近又拿起,没料到一字字从头到尾,竟是不舍得合书
比电影更丰厚的黑色的生活,绿色的草原,还有高傲的生物....太多太多了,爱情反倒只是其中最隐而不宣的部分了
生活,这种生活大大的包围了我....
《走出非洲》读后感(四):走出非洲
就是现在,对于中国人来说非洲依旧是块神秘的大陆,我们对它的印象仅仅是新闻,我们甚至没多少人真正在那里扎下根下,我不认为在城市里开厂开商店的人能够了解非洲以及非洲人,城市无非是一个幻影,真正的人,不管是非洲还是中国应该都是乡村。 作者是个女性,她结婚后与丈夫去到非洲经营咖啡园,直至数十年后被迫离开,此书是她的回忆性自传作品,但其自己的生活表现得相对少,绝大多数是她经历的人与事,这就是非洲和非洲人。做为白人,她算是殖民统治阶层,但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态度,只是一个种植园主与周围人以及动物、自然之间的交流、故事。很具乡土气息的、平淡朴实的作品。
《走出非洲》读后感(五):黑色肌肤是荣耀
关于这片大陆。
关于这片大陆的殖民。
那些黑色肌肤的人们,烈日下都散发着进取的汗息和生活磨难下朴质真诚。
作者在1914——1931年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期间,将所见的人,事,景编写成一部自传体小说。
其中有很多自己很喜欢的章节——
有一年,月食发生前不久,吉库尤火车站的印度站长写信给作者:
尊贵的夫人:承蒙盛情,告知太阳将连续七日黯然无光。去他的火车吧!我只肯请夫人告诉我,因为我相信再无谁能友善地通知我,那几天,我还能让牛在附近吃草吗?还是应该把它们关在牛栏里?——不胜荣幸,夫人。
每次读到这,我都不禁失笑,当月食发生时,他还在关心牛的生活问题并郑重写信询问。纯真与严谨的表情我都大致能想像。
但是,在殖民的阴影之下贫穷愚昧落后死亡都是非洲荣耀下的伤痛,却无法摆脱。
我想像中的非洲就像是淋过一夜雨后发烧的女孩,嘴唇干裂,脚踝扭伤,黑色脸颊衬托出的眼睛,纯真而噙满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