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绘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绘色读后感精选

2021-03-02 02:3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绘色读后感精选

  《绘色》是一本由葛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绘色》精选点评:

  ●有关电影的故事,和对经典电影的点评。可以作为我的观影指南。

  ●年少情怀总是诗 ,光影流转的生活中总是需要一些感动。

  ●文字版《天堂电影院》,小说家的“电影中国”,一本记忆之书,电影对时代的反馈往往透射着难以言说的情怀,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

  ●作者看的电影,我都只知道片名而已。。。。

  ●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以文字

  ●是《戏年》的父集

  ●作者写《爱在日落黄昏时》那篇的偏差错误让我对这书的印象大打折扣...电影情节都错的靠想象来评论?影评部分比较枯燥乏味,还是看毛尖讲电影比较好~

  ●个人感太重

  ●作家笔下的电影随笔自是不同,周黎明的专业,葛亮的充满了画面感。最最不解的是为何半书两卖?前章“自在”是早就在《戏年》里读过了的。

  ●我还是偏爱葛亮的小说

  《绘色》读后感(一):绘不尽人间色

  再次撞见葛亮的文字,是在自己人生中一段比较独特的时光里。大二的前半段,我拼尽全力看书、学习,虽乐在其中,但也身心俱乏。会对人生进行满是狐疑却常常未果的思考,既充满期待,又觉得自己想要到达的终点必将历经披荆斩棘,感到焦虑。于是在某些疲倦却无法入眠的夜晚,我会喝一杯红酒,打开某个电台听散文朗诵。也正是在此时,我重新邂逅了葛亮和他的《绘色》,并且惊喜地收获不少慰藉与回忆。 这次再读他的新书,大多是觉得好奇。电影人物与事件常是他的文章中心,而写给父母的,真的是第一次见。恰逢我自己也处在和父母相处状态中不上不下的交接点,便带着希望指点迷津的态度开始阅读它。透过他一贯理性的文字,她条理清楚、感性同理性完美交杂的思考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思,于是便决定写下这一篇读后感。

  《绘色》读后感(二):色取之于光影 绘之于文字

  收到书就非常感叹于包装封面都是那种很温柔很文艺的感觉,我很少会看这类型的书,如果不是觉得看了葛亮老师的《问米》的话,我断不会想看这种类型的。

  《绘色》这本书像是一本过往的老电影大全,葛亮老师用电影把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几个时期穿插在了一起,给人感觉就是作者的一生是在无数电影里面度过的。电影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这也印证了电影来源于生活。我们看到电影总会有那种觉得和自己人生特别像或者和自己身边人的经历特别像的感觉,其实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没有哪位导演的电影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就是那种跟人的生活丝毫不相干的那种。

  惊叹于葛亮老师看过如此多的电影,想来也实数惭愧,总说自己是个怀旧的人,总觉得老歌好听,老电影好看,却也没听过几首老歌看过几部老电影。《绘色》里面介绍的如此之多的电影,我却连十部都没看过,却也庆幸自己遇上了这本书,让我可以现在去了解以前那些电影还不晚。

  我时常羡慕这些文艺工作者,他们会在百年之后还能被人记起。演员用影片被记住,歌手用音乐被记住,作家用文字被记住。不过日子还长,总会有一种方式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会被所记住的。也许,你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读过的书会记得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绘色》读后感(三):无感而发

  我真的想说不要被葛亮起的书名所迷惑……绘色,原来是,色取之于光影,绘之于文字,怎么说,单单看书名,你永远也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 由于考试,是间断的读,基本上,每天晚上看一点,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的那种,但幸好是独立的,没有关系,电影贯穿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乃至以后,小时候的抓阄,冥冥之中也注定了他与电影的渊源。里面的电影我基本上都没有看过,所以那些电影引不起来我的共鸣~但是包含的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都夹杂其中~也不知道是透过电影看感情,还是通过表达的感情评电影……应该是相互渗透的吧,里面有一些句子很是喜欢。 青春到此一游。 那些旧时光,关于成长。 青春的解决方式,是无秩序的,有些荒诞,也有些暴力。 男女主角在交流中不着一词,故事于无声处安静地流淌。 方在此时,我们才发现,缄默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Don't be scared, you'll never change what's been and gone. 别怕,你无法扭转乾坤。 这一章是浮生六记,我以为是浮生六记,偷的半日闲呢,原来不是…… 岁月如斯。以影像雕刻时光,要的是永恒或者凝固。 文字的记录,是一种胶着,连同对于记忆的信心。 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 每一小节的句子写的这叫一个好,但是说实话,后面的内容看着看着也就不想看了,因为感觉都是影评,而且我也没看那电影,所以,后面也就激不起来我的兴趣了……

  《绘色》读后感(四):色取之于光影 绘之于文字

  《绘色》是我继《问米》以来看的葛亮的第二本书。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电影也是。《绘色》作为一本影评书,不仅仅只写了影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在里面。

  在“自在”中,葛亮用了“木兰”“外公”“裘静”等人物做了小标题。他认为,从人本书出发,关于电影的叙述才可能会有温度。这无疑是正确的,“自在”是我在《绘色》中,最喜欢的一章。

  “我”青年时候,在一家影音店认识了裘静。裘静很少失手,所以“我”也就很少买错。裘静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叫路仔的男孩,患了自闭症。裘静为了这个孩子,贩卖大麻。却不知道为什么,她一直没有对“我”下手。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裘静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那么理所应当。裘静为了自己的儿子,害了别人。

  她是对的吗?可是她害了别人。她是错的吗?但她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凡事都有两面性。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看过《风筝》的原著,但没有看过电影。但是,葛亮激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当时,我在看《追风筝的人》时,也是一口气看完的。哈桑对阿米尔无疑是忠诚的,那阿米尔对哈桑呢?是妒忌?还是讨厌?我说不清楚。不管怎样,我一定会去看这部电影的。

  葛亮的文笔很好,但是有时候我会看不懂他的文字,可能跟我的年龄也有关系。而对于电影,我是喜欢的。但相比电影而言,我更喜欢看书。因为我对于文字总是有一种执着的。另一方面,我喜欢书,也是因为有想象的空间。

  但是这本影评书,也激起了我对一些电影的兴趣。所以我认为,葛亮写的这本书,也是成功的。

  《绘色》读后感(五):光影中的冷暖人生

  绘色书评 光影中的冷暖人生 拜读葛亮先生的《绘色》是在《问米》之后。对他的书非常喜欢。《绘色》着实令我惊艳:华丽的装帧,炫彩的纸张,无一不令我发出感叹。而对于内容,本是有点忐忑的。因为用语言来表达光影的美妙,本就少了画面感和色彩,在心里已经给这样的文字打上了“枯燥”的标签,但不得不说,开卷就已欲罢不能。我喜欢作者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的光影世界。因为现实本就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身边的电影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一部电影爱一个人,因为爱电影成为熟悉的人,因为电影产生咫尺天涯的共鸣。小时候的电影,藏着儿时的嬉戏、懵懂、亲情、友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曾经,经由作者的故事都在慢慢浮现在脑海中。我们的人生不也如同电影一样百态吗?不断的在冥冥中与他人产生交集,我们甚至不知道那是好还是坏,只是到了结尾才会幡然醒悟。 电影是一种媒介。通过它,那些寡言少语甚至不善言辞的人也可以沟通了,就像“我”看到外公眼里的光。就像木兰学画,所遇非良人,毁掉一生的令人嗟叹。就像那个自闭症的孩子母亲,不断的与人产生交集。那些影像中的俊男美女让遥不可及异国生活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让不同的文化在光影中流水般流淌绵延。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穿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体会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思想、感受……他就像魔法,将不同的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光影就是这样既真实又虚幻,可以清晰透彻,又能光怪陆离。这恰恰和文字异曲同工,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真的很细腻,总是在细水长流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或许正如电影一样,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和我,也正在和作者对某部电影,某个人物,某种浪漫产生共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绘色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