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注定一战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注定一战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3 01:0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注定一战的读后感大全

  《注定一战》是一本由(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定一战》精选点评:

  ●随着中国再次复兴,中美关系由“合作大于对抗”向“对抗大于合作”转变。川皇发起的贸易战其实正是对这种国际形式的反应。即便民主党上台,中美对抗也将是双方关系的常态。目前来看,双方的政治对抗与经济对抗,正在延伸到文化对抗,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延续至军事对抗。大规模热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有限规模的军事冲突是可能的。避免军事冲突升级的重要一环是舆情控制,预防军事冲突发生的重要一环是为中美找到一个共同敌人。但这两点都太难了,还且需要很大的运气。

  ●竟然在这本书里获得了极大的自豪感。书中对数据的选择唯一的理由是证明其观点,失于客观。

  ●书中也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中国扩核武库,开发高超音速弹头,让美帝无法防御,大建海军争海权(据说055第一批要造8艘),美帝目前也没办法。

  ●美国人视野和角度。提出应用历史,对中国外交特性有所掌握,但深度不足。16个案例仍有局限,对中国跟随德、日脚步的假想考虑因素单一。附录2承认案例文件不够全面,基于研究探索目的有参考价值。印刷错误:1.推荐序 p5,注释1中引号问题;2.正文 p73,1948年禁运令应为1941年。

  ●没有那么浅显 毕竟是不同的研究路径。

  ●13号。好久没看过专业书籍了,有种回到大学的感觉。尽管作者很悲观,但我总觉得在核威慑的前提下中美出现大的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在小国的领土上比划,而非真能将战火引到自己的地盘。此外,美国人对中国的某些担心真有点多余,中国距离美国,真的还远。

  ●内地居然出了 五星好评。值得每一位关心中美关系的公民都看看

  ●格雷厄姆·艾利森用他一贯的清晰概念,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照亮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主题:主导国家(美国)怎样避免与崛起国家(中国)陷入战争?艾利森提供了历史的视角,同时他也展示了他从内部了解的美国视角,以及他非同寻常的中国视角。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Ezra Vogel)

  ●浮光掠影的分析,而且作者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主张,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如果能建立互信,保持有效沟通,重新定义各自关系和地位,不产生战略误判,愿意妥协,就可以走出战争迷雾。但所举案例却表明,做到这些是很难的。雅典对斯巴达、普鲁士对法国、德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统统没做到,结果陷入战争。而少数几个成功案例,如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因为有更高权威(教皇子午线);美国挑战英国,是英国为了全力应对德国,在全球霸权和欧洲均势之间选择了后者,所以主动退出北美——这有多少可复制性?所以作者真正的结论是难免一战(但我并不同意这个结论,其对中国的分析肤浅又错误

  ●中美再次对话时点下的小范围座谈中被推荐,发现了这本新书。给我这样的外行看的专著,无论从材料详略处理的方式还是整书的谋篇布局,值得没有在美国写博士论文的学者观摩:提出问题-层层递进-给出答案。整体感觉,主要对象是不那么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和研究美国人如何看中国的中国学者,对一般读者来说部分内容可以跳过。最后基于个人经验开了未来中美开战的脑洞,整体行文中也不完全是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而是尽可能地先理解对手的想法,再寻求共赢之道。

  《注定一战》读后感(一):想说的不让说,让说的也非正确的。

  在一切都是打哑语的国家,这也注定了中美肯定会有一战,也是文明之战和存亡之战,但是我相信中国最终会好起来的,因为文明和正义才是未来的路,这关系两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日后要面临什么,所以战争不可避免,除非有一方理智的退让,但是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当利益可以冲昏一切的时候,只有一战才能解决利益与文明之争。

  《注定一战》读后感(二):2020年第一本 中美注定一战?

  前五章适合历史小白补充一点知识,是主要的历史事件描述。第六章,可以了解一下西方主流对中国的认知。文明的冲突和走向战争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战争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情景。感觉最后作者还是隐晦的表达了一下态度,中美应该始终记得自己的核心利益,想尽办法打破历史的约束寻找两国平衡点,避免冲突升级。虽然,引发可怕战争的因素是那么随机和不确定。

  《注定一战》读后感(三):读艾莉森《注定一战》

  罗斯福四卷本的《征服西部》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美国主义信条。美洲是美国的领地。“拥有3:2军事优势的一方,必然获胜。”

  罗斯福下决心给门罗主义武装上牙齿。其重点就是保持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优势。

  美国之鹰。铁血政策是一以贯之的。

  李光耀:“感受到了人情冷暖,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政治。”

  作者对于美中的争端进行了很好的推理。

  《注定一战》读后感(四):未来世界可以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也可以常伴相随

  人类科技和经济驱动模式的进步,可以促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希腊和斯巴达模型失效,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的竞合关系在帕累托改进中走向平衡。科技进步和经济模式可以沧海桑田,但人心和人性不会,这也是“注定”的根源。

  当前中美关系前景愈发暗淡,美国又产生了斯巴达心态,主动舍弃两国关系压舱石。希望多年后,美国不是斯巴达,中国也不是希腊。而是在新时代构筑互利互惠的新兴大国关系。很难,但非常期待。

  本书以修昔底德陷阱为模型(其实说格雷厄姆陷阱更合适),描述了人类史对其的印证。变化的是国家和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注定一战》读后感(五):“修昔底德陷阱”自身就是陷阱

  读过此书,也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你会发现,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作者套在我们身上的陷阱,不知不觉,被陷入其中。

  当年的希腊公民,就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 某些方面胜过斯巴达,并且对斯巴达的制度不以为然。但反观现状,除了小红粉,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清晰的。

  而且应当承认,两种文明之间是可以互通,但并不是照搬照抄,我们在描述现状时,应该回首我们的历史,而不是在不完全了解西方历史的前提下,去装腔作势的借用术语。

  作者不自觉的在西方的立场对现状进行评价,本人善意的理解为作者受教育、职业环境所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