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是一本由(英) 里德尔·哈特 / B.H.Liddell Hart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一):真相帝的一战史

  如果您知道这本书的原名叫什么,您就会对该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推测了。书的原名叫做《大战真相》。

  首先,书的作者是李德哈特,是为二十世纪英国比较有影响的军事理论家。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次出了他一套书,包括之前就有的《二战史》,这本《一战史》,还有《战略论》和《山的那一边》。

  既为名家出品,质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该书出版于1930年,应该属于比较早的有关一战的著述,自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特点。李老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都采用了“辟谣”的方式,终结了许多原本激动人心的故事。于是,“没有所谓的马恩河会战”,而坦能堡会战也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坎尼式会战”,俄军的冬季攻势“原是大战中最大的神话”,日德兰会战“从来就不该发生”“只给人多一些写文章的灵感而已”。但是这种态度无疑是严谨的,虽然它会使这个故事显得过于平淡了些。

  另外的特点在于作者对各位将领的批评非常幽默,兴登堡,鲁登道夫被拉下了神坛;霞飞,康拉德都被讽刺了一通;法金汉,尼古拉大公更被骂的狗血喷头。虽然关于霞飞在马恩河会战中的作用还有不同看法,李老先生的评价也有道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本国的两位海陆将领——杰里科与道格拉斯黑格的评价。相对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杰里科提督的批评,本书对他的评价要客观许多。

  至于对战争的描写,一来一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为堑壕战与突破,就决定了它不会像二战那样多姿多彩。二来作者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两个矛盾,即战争指导者计划中的样子和最终失控了以后形成的样子,即计划与实战的矛盾,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起来不免枯燥,没有丘吉尔式的叙事与关于战场的细致描写。三来这本书如同李德哈特的二战史,西线的侧重点要大于东线。四来该书的形式是把每一年的战况大致说一遍,再把该年内发生的几个重要战役拿出来详细解读,在有的地方就不免繁琐和重复。另外,地图配的不少,而且很细致,但考虑到国内读者队一战毕竟不如二战熟悉,有的章节,比如前期的意大利战线可以再配一点地图。

  由于本书出版于三十年代,关于坦克和飞机的三章是一个亮点。作者认为1918年“是坦克胜利的一年”,而大战中飞机“影响作战功效甚巨”。另外作者写道“但愿坦克艰辛的成长,是下一时代引以为鉴的实例”,思来令人感慨万千。

  导致本书比较枯燥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翻译带来的。我英语不好,本身也没有机会读过原版,这个问题上就不多说了。

  国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不多,大学期间专门搜寻了关于一战的书,发现比较靠谱的似乎都是外国人写的。国人写的一些作品都有大量抄袭外国人作品的问题,甚至抄细节描写,抄对话。除了丘吉尔的回忆录,约翰托兰的《无人区》对1918年的德军大攻势和联军反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八月炮火》专写1914年,属于经典上乘之作,另外还有一部老书,苏联写的,作者图某某,花了很大的篇幅对西方各国的战史研究进行了宏大的吐槽,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数据以及少见的对东部战线的描写。

  最后,对于一战的胜利原因,作者把“海军封锁”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个人持保留态度,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全书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出的“没有一个国家赢得了战争”,考虑到本书出版的时间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无疑是值得人深思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二):德国有战争和哲学

  1,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盟友都不靠谱

  2,德国以基本一国之力对抗英法俄(后来的美),以少对多,战场上不落下风,德国士兵的素质和战争系统可见一斑

  3,英国海上封锁,美国军队资源支持(同作为后进的帝国,为什么德国不拉隆美国呢,咱也有钱啊);英法殖民地的军队和资源,统统构成了经济上面德国的压力

  4,由于武器的进步一战基本是战壕战,传统骑兵无用武之地,坦克初露峥嵘。往往进攻方损失更多资源和兵力。如果真的照结束时作者的设想德国采取西守东进的策略,抢占中欧俄国的资源,可能是另一个结局

  5,作者一直强调的奇袭策略,也就是二战德国的战法

  6,书中一开始介绍了战前的政治格局,如果德国能够采取政治手段,军事上各个击破更容易达到目的

  7,关于登场的毒气战,双方都使用,仅仅就是武器而已,没有什么人道不人道的

  8,想读一下一战以前,比如普法之战

  9,captain 霍夫曼哪儿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四):凡人何处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三联周刊做了一战专题,推荐一些有关一战的书。我读了其中两本:一本是美国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这本书被威廉·夏伊勒誉为“我们时代最好的书之一”,也经常被肯尼迪总统赠与来访的外宾;另一本是与克劳塞维茨齐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德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八月炮火》主要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势及一战开始后一个月内的战况到马恩河战役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重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方的战略,各战役中各方的战术、技术、主要人物的思维、性格如何影响战局。两本书的撰写都大量依据一手史料:一战后收缴的德军参谋部日志等相关文件、英法军队文件、各战役调查记录、当事人回忆录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文笔非常精彩,幽默,收放自如,情感表达也极有节制。诚为了解一战的佳作。

  高层领袖如此,中下级军官也在表现平庸愚蠢方面一致地不认输,面对德军炮击,英军指挥官对新兵们的指示是要姿态挺直并整齐地往敌军阵地进攻。经常在明知高层指挥官指令不可执行时,为仕途发展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惟命是从。鲜有爱惜士兵者。凡此种种,怎能不流干士兵的血?有位中尉信中写道”由于指挥官们的无能,我的好友全部牺牲了”,这是他的最后一封信。

  这两本书通过对决策细节的描写,也体现了人类的局限。不只是视野局限,也是思维局限,因循守旧。缺少奇袭战术,拒绝新武器与新战术。按照既定习惯作战而被敌人分析出规律是英法军队进攻总是缺少成效的原因之一。有次英军进攻德军,前线指挥官想奇袭,要求炮兵炮击德军战地两天后出动步兵,而更高一级的指挥官一定要按以前的习惯先炮击两周,对面的德军也猜英军将炮击两周,于是从容不迫进行准备,英军这场进攻因而失败,徒增伤亡。讽刺的是,在另一场战役中,因为缺少炮兵,不得不尽快出动坦克与步兵,反而成功,因为德军以为在英国进攻前总有两周的炮击时间,他们可以据此信号调动物资与军队到前线。更荒谬的是指挥官们对旧战术的偏爱,且不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证明骑兵之无效,而英法军仍然重视骑兵。在一战开始之际,骑兵不但没起作用,并且阻碍步兵行军、破环交通路线与通讯、增加给养压力,这种种弊端,全部被统帅们无视了四年。

  如果说chaos是战争的本质体现之一,这两本书选取的资料呈现出了这份本质。多数指挥官们对于战况摸不着头脑,因何而战、因何失败、因何胜利,甚至到底这场战役是胜是败,前线指挥官与统帅部经常搞不清。

  主观、缺少远见、因循守旧、追名逐利、轻视人命,造成大批士兵死亡。这两位作者笔底下时时流露出对普通士兵处境的关注与同情。李德哈特在“后记”中直言“领袖也是凡人”,而哪些做为普通士兵的凡人,就这样被同样是凡人但身居高位的昏庸之徒牺牲掉。他们可以往何处去?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在这个智力平庸者占据多数的世界,选贤任能并非避免悲剧之途。让战争不再发生?野心家、疯狂的名利之徒,每天都在证明这希望是神话。

  有位一战士兵祈求"写本有关士兵的书吧,这样的话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悲剧了”。这样的书,已经出版,而悲剧仍在继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五):一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欧洲各大国之间本着侵略的野心发动的对外战争```所谓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也只不过是斐迪南带着充满挑衅心理的态度去塞尔维亚观看军事演习``本身这次军演就是一次挑衅行为``为的是向塞尔维亚人炫耀武力``斐迪南亲自前去观看更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者而遭到暗杀```德`意`奥则正好借题发挥``挑起战争````而我个人认为```有战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有利益得失``因此``很多自认为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国家就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加入战争`主要就是英`法`俄三国协约``而一战初期`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与各交战国通过军火交易和提供贷款的手段`在这次战争中发了一笔巨财`国力大增````然后等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本身就在战争中实力壮大不少的美国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彻底改变了两盟之间的力量对比``同盟国败局以定````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六):庸人的胜利

  战争中固然有战争艺术,但在自法国大革命诞生了民族国家总体战的概念之后,本质终究变成了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比明显。

  以一战而言,庞大的步兵部队及其更加庞大的补给部队,一旦离开了有效占领的铁路线,机动能力立刻会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在本国内集中防御力量,比起在敌国领土上前进,要容易许多倍,对双方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当壕沟、地堡、曲射大炮与机枪等近现代防御设施武器得到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攻击者却依然只能依靠步兵脆弱的肉身和缓慢的双脚去执行作战,而当时火炮低下的机动力和大量的炮弹消耗意味着步兵的支援火力要么无法及时到位,要么其机动速度和后勤需求必然拖累整个部队的攻势发展,导致战线上的突破无法迅速发展,再度陷入僵局。

  以上两个方面的真正含义是,在一战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手握巨大权柄的天才才能用手头脆弱低劣的进攻工具完成一次有效的攻势,而任何一个拥有普通指挥权的庸人都可以利用他手中优质的防御工具进行一次合格的防御——当战争变成举国力量的投入,指挥官中庸人的数量必然远远多于天才,于是攻守的结果不言自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七):毁灭之路

  托克维尔曾说,历史是一座只有少量原作、却充斥着大量赝品的画廊。即便如此,无论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发生于一百年前的那次“世界大战”,都堪称这样的“原作”。它属于那些伟大的时刻:摧毁了之前的一切,并开启了之后的一切。

  欧洲大陆近50年的和平被摧毁了。在茨威格这样的欧陆知识分子眼中,一战前的几十年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好像“一切都会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由俾斯麦所缔造的联盟体系,凭借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弥合分歧,维持着各帝国之间脆弱但持续的和平。不过像俾斯麦式的伟人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门徒们学会了他的手段,却忘记了他的原则。民族主义的勃兴,让地理疆域的重置变得不可避免,原本颇具成效的外交努力越来越变得不合时宜。战争,至少各国在心理上都已做好了准备。

  最直接的结果是三个帝国被摧毁了。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被打回原形,失去了所有海外领地;奥匈帝国瓦解、哈布斯堡千年王朝被终结;一场红色革命席卷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遭遇灭顶之灾;欧洲的版图上出现了许多弱小但顽强的民族国家,这是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格局。战胜国的处境却也好不了多少,法兰西苦苦挣扎,日不落帝国则走向衰落。

  欧洲的主导地位被摧毁了。战事的漫长与残酷超越了所有政治家和军人的预想,漫无边际的消耗战让战争变成一场精疲力竭的动物厮斗。是美国人以每天四个师的持续投入,终结了这场令人绝望的游戏。不仅如此,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经济还不得不依靠华尔街的血液以维持生机。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政治经济的天平第一次倾向了北美。欧洲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了战争,却令人讽刺的永远失去了它。

  战争与普通民众生活的界限被摧毁了。1914年以前的战争,更多时候是军人之间的对决,普罗大众只是承受其结果的局外人。德国的潜艇战和英国的报复性封锁,改变了这一切,欧洲所有交战国的平民都亲身体验到了现代战争所带来的物资极度匮乏的滋味。战争不再仅仅是前线的作战,空前规模的动员全国的资源,实际上取消了军人和平民之间的区别,使欧洲社会面目全非。普遍征兵制的实施,直接导致两个重大的社会后果:在摧毁了妇女就业的最后障碍的同时,第一次使全体居民都成为战争的一部分。航空器被用于轰炸,则使人清楚的看到:在战争中,民心士气也是重要的军事目标。从此以后,民众将成为每一次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被摧毁了。由于军事物资的奇缺,英国于1915年5月成立了军需部,这是政府干预工业和限制工会的先声,并为以后无尽的管制开了先例。各国的政府机器因为设立了新的部门而扩大,并且实施了一些在1914年以前不可想象的控制措施。管制经济的做法,使国家权力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推波助澜。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无法逆转的变化。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虽不算被“摧毁”,至少也是严重倒退了。俄国退向了共产主义、意大利退向了法西斯主义、德国退向了国家社会主义。其中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军人集团对政局的控制。以德国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例,他们被视为“民族救星”,可以左右战略、杯葛内阁人选,其无从约束的权力不仅导致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致命地破坏了帝国的宪法结构。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远东的日本。各国的政治家们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军事领袖们为取得决定性胜利所要求的资源,从而忘掉了克劳塞维茨的名言: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这种倒退,在二十年后将再次把世界拖入泥潭。

  “宣传战”第一次被引入到战争中,真情与谎言混杂在一起,涣散敌方军心、打击民众精神,并逐渐激发出歇斯底里的情绪。这种武器的恶劣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在凡尔赛,试图达成温和、妥协的和平协议的可能性不复存在,而后来的德、意法西斯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用以支持其令人深恶痛绝的种族主义政策。“仇恨”将是今后二十年欧洲大陆最主要的情绪。《凡尔赛和约》签订之日,费迪南•福煦说出了无比精准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 。

  数以亿计军人和民众的死亡、化学武器的使用、机械化杀戮工具的登场、毁灭性的后果、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1914~1918年的这场战争是一场悲剧,除了“民族国家兴起”这惟一值得称道的进步外,它留下的记忆只与痛苦相关。

  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用大量的笔墨谈到“教训”。可惜的是,黑格尔早已说过: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人们惟有祈祷:再见,一战,愿毁灭之路永不再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