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摘抄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由阿德勒著作,汇智博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教育心理学》精选点评: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上没有坏孩子,看家长是如何引导教育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这本书写得很不错。
●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一直很敬佩学习心理学的人,喜欢!
●儿童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这本书不错值得看看
●让家长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知道如何与孩子好好相处。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让我们跟心理学专家学习育儿吧!
●特别好的教育书,阐释得十分详细,受益匪浅呀!
●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都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书!
●摆脱原生家庭论,我为自己负责!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理解儿童的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心理学家,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是从《自卑与超越》一书开始了解他的想法。
前不久,在购书平台上看到《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译本(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国兴团队译本),虽然网络上对这个译本的评价聊胜于无,甚至连豆瓣上都没有收录这本书,但,出于对阿德勒的信任,我还是入手了。
阿德勒算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和荣格一样,因为和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理论上的意见不一而决裂了,据说,阿德勒还非常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弗洛伊德的学生。
相比较弗洛伊德对潜意识、性驱动力的重视,阿德勒恰恰相反,他强调个体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他非常看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认为这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心理学家、教育者应该围绕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而形成教育方法。
“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指的又是什么呢?用阿德勒的话说是:“对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把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引导到富有成就且有益的方向,确保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能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的健康和富足,而不是精神上的疾病和思维混乱。”
在总结了儿童教育最核心的思想之后,阿德勒也探讨了很多非常具体的教育问题,比如“幺子性格的发展与障碍”、“长子的性格发展与障碍”、“养子女、继子女和私生子女的心理状态”、“理想的班级模式”、“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等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干货满满”,所以给了五星哦。
最后,用一句阿德勒的肺腑之言结束:“人类生活在意义的国度里。”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二):教书育人,孜孜以求
读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获益匪浅。这本书主要阐述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人格的整体性,强调儿童的优越感是其自卑的表达,教师和家长应该懂得期中的原理并且引导儿童的优越感向着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从教师的角度总结几点心得: 1. 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前我知道要这么做,看完这本书更从心理学上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了,因为优越感。可以说追求优越感是人的本性吧。学生在入学前,是家里的核心,他们言语、行为都备受关注,这就满足了儿童的优越感,越受关注,就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言行。反之,如果因为一些变故使得他们受到的关注减少,他们很可能变成坏孩子,他们会调皮捣蛋、尿床、不吃饭等等,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他们发出的想要得到关注的信号,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走上了错误的方向。 同理,他们入学后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才会避免他们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老师必须懂得这样的心理机制,才能明智的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培养健康人格这些方面。
说到关爱学生,就不得不提到惩罚。没有读心理学的时候,我只能依样画葫芦,看到别的老师惩罚学生,我也学着这么做,但我确实说不来这么做到底好在哪。而心理学告诉我,惩罚不是最好的管教坏孩子的方法。一方面,惩罚只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他们还是不明白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惩罚会加剧其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对老师或家长的抵触心理。总之,我们应该以关爱为前提,让孩子认可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是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便有更少的可能用变坏的方式来获得关注。在此前提下,当他们犯错,适当使用惩罚,以正面教育为主。
2. 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负责任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学生由于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所以他们都是希望自己在学业上、在品格上进步以获得认可,但是学生所处的环境有时会误导他们,是他们变“坏”。我发现很多时候,“坏孩子”其实是无辜的,他们是环境被动的产物。如果拥有充足的时间,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可现实中干扰因素太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应该做这样的努力,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负责任的品质。这才是教育的初衷啊。
3. 学校与家庭是儿童教育环境的统一体,两者密不可分。现实中,很多家长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以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或者大部分在老师,殊不知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在家庭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他们在入学后种种问题的出现只不过是家庭教育弊端的暴露。学校的责任在于传授知识,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之成为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配合举足轻重。
总之,在我看来,当一个老师,再怎么用心都不为过。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三):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
英子树读1阶#90天读完200本书# 0/禅熵:降低期望值(Zenentropy) 1/心流:关键词脑暴(Flowstorm) D15(与《正念养育》关联阅读)36/200 《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王明粤 全书字数:190千字 速标时长:9分钟(23040字/分钟) 定价:42.00元 书摘: 儿童能否专注于学校科目的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专注、发现学生何时无法保持专注,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艺术。很多儿童来到学校时完全没有专注的能力,这些一般都是被宠坏了的孩子,面对众多陌生人,他们心里很茫然,如果恰巧教师比较严厉,那么在他看来,这些孩子似乎完全记不住东西。但这种记性不好的情况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因为他们能接触学业以外的其他事情,他能够集中注意力,但只在家里备受宠爱的情境下才这么表现,他专注于想得到别人的宠爱,而不是专注于学业。 如果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例如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对他进行批评或者责备是没有用的,批评和责备不会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相反,这些只会使他更加确定自己不适合学校,从而形成消极悲观的态度。 人们普遍认为表达能力好的儿童是因为有语言天赋,其实不然。沟通困难的儿童往往社会情感强度都不高。用较长时间才学会说话的儿童,往往受到了过度的溺爱,他们被照顾得妥妥帖帖,不需要开口,大人已经知晓他们所有的要求,他们因此失去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有些儿童不愿意说话,是因为父母从来不让他们把话说完,也不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还有些不愿意说话的儿童,是因为曾经被别人嘲笑或讥讽,内心产生了挫败感。不断纠正和挑剔儿童的说话,似乎是儿童教育中很常见的错误做法,这使得儿童常年背负着挫败感和自卑的感觉,令人悲叹。 书评: 非常值得一读的儿童教育心理读本,写得很浅显易懂。虽然很多理论是现在的我们来看已经是早就为人所认知的,但是在100多年前的当时这些理论,真的是非常超前,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即便是已知的理论,不断的重新复习,还是对我们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的。 2020.01.16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老师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如今繁忙的工作,以及知识付费时代,社会形式的驱使,让爸爸妈妈们总是不停地追逐着奔跑着,时间有限的他们只能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虽有于心不忍,但也无可奈何。爷爷奶奶辈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吃饱喝饱健健康康的,常挂嘴边的就是“不用读书,照样把孩子养大”。于是乎,问题层出不穷。
曾经我也是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自己美其名曰赚钱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时间的流逝现实的提醒让我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孩子身边,捡起了他们的教育问题。一切的不适应,让我措手不及,还好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及时的来到了我的身边,弥补了我作为母亲,教育孩子知识上的缺陷。
此书是奥地利心理研究专家阿德勒的著作,也许国人对奥地利不是很了解,但一定对维也纳歌剧院有所耳闻,这个音乐厅就是奥地利国家的,它是欧洲的一个很发达的国度。我喜欢书封面上那句:好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好的家长,要找到爱的方式。它通过十四章节,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向每一个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读完这本书我们会明了儿童是需要教育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千万不要做没有考过资格证就上岗的父母,被万人诟病。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大堆孩子的老师而言,这本完全可以说是为我贴身打造的一本教育心理书。看完之后颇有感触,于我自己儿女而言,诸多心理问题,我时常借口由于学生问题劳累,并没有关注他们太多。 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进入校园的过程,犹记得儿时由于家中孩子多,长辈无法全身心的关照我一人,祖父在第一天送我去学校后,未来的多少年都是自己去,习以为常,很自然的接受了环境的变化。然而如今孩子从小在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照下,突然进入陌生环境,抵触心就会很重,尤其是幼儿园还分小中大,学前班,恰当的处理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儿童教育心理学》书中提到每个孩子跨入学校的大门时,他自己就会意识自己进入到得是一个新环境,学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检测出他是否做好了迎接新环境的准备。犹记得曾经送我们家老大去学校,幼儿园门口站着一个个头很高的男孩,哭啼啼的跟我们说:我想我妈妈了。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上是多么的无助。 那么良好的入学准备应该是怎样的呢?书中说道,母亲是第一个激发孩子兴趣的人,所以母亲在孩子入学时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对症下药,适当的调整孩子的心理问题。除了母亲之外,父亲和家人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从个体心理学讨论,家长的职责是要注意发展孩子的人格,既而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要发展孩子人格,虽并非绝对,但实可操作。教育者在校园里可以通过趣味十足的教学游戏激发孩子对知识得渴望,父母长辈可通过心理疏导,家人温暖的感情抚慰孩子心灵。
个体心理问卷能让我对自己孩子以及学生更加了解,最后的文本案例让我思绪万千。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无论多大的孩子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 母亲要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独自玩耍的能力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强迫他离开成人的干预,学会独处。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完美的教育儿童的指南书,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问题儿童”的潜质,父母和老师如何处理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五):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
孩子的成长中到处都是陷阱:疾病和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家庭贫困不能得到充足物质供给引起的自卑、父母和祖父母的宠溺造成的社会情感薄弱、父母整天争吵引起的安全感缺乏和麻木、父母严厉管教引起反抗之后的过激行为、与兄弟姐妹同伴竞争引起的嫉妒心理、读书时遇到挫折后的自暴自弃、犯错遭遇处罚后愈加偏离正轨、为引起注意而故意调皮捣蛋等,都会让孩子产生性格上的缺陷,走上错误的道路。
本书宗旨:
1,《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儿童发展决定因素:
2,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关于自卑:
3,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着共同的一点,即它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极大的可能性。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
4,有时,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但它们仍会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换句话说,曾受身体缺陷之苦的儿童,即使在他们体质强壮以后,也仍然表现得相当虚弱。
5,每一个冷酷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脆弱。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冷酷感兴趣的。
关于追求优越感:
6,在任何环境下儿童和成人都有这样一种追求优越的强烈冲动,并且这些冲动是无法避免的。人的本性无法忍受长期的屈从,被轻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们登攀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从而获得补偿,然后臻于完美。
7,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无法起到主要的作用。
8,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会极端地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相同的根源,它迫使这种孩子不断以某种方式来凸显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9,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
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得相当勇敢无畏。
10,如果孩子想让人们注意他,还有什么比调皮捣蛋更好的办法呢?
11,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懒惰的儿童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他即使没有什么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不过,他的懒惰却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12,如果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
关于教育孩子的错误姿势:
13,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对未来的信心,那么他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在对生活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
14,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15,我们要知道,在底层社会中大部分儿童都是在皮鞭下长大的。所以,来自这些阶层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矫治谈话之后,回到家中还要面对家长的皮鞭。一想到我们的教育努力常常会因为家长的皮鞭而前功尽弃,我们就不免感到无尽的悲哀。
关于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
16,要治疗那些在无爱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将会困难重重。他们会以看待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的方式来看待我们;任何为促使他们上学而作出的努力都会被理解为对他们的压制。他们总是感到被束缚。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反抗。他们对于自己的伙伴也没有正确的态度,因为他们对那些曾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充满嫉妒。
17,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或者严厉的教育会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或溺爱的教育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18,教师一句恰当的话语可能会让一个醉心于竞争的学生走上与他人密切合作的道路。
制定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会有助于加强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19,不佳的身体状况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话,就可能留下严重的疾病隐患,还可能造成心理创伤。
如果未能有效地避免“危险的暗礁”,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勇气和社会情感来使它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
对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周围环境的儿童来说,危险的疾病在心理上给他造成的影响不会像一个也患有同样疾病但被溺爱的孩子那样强烈。
20, 要避免让孩子的成长受到这种因他人的漂亮外表而造成的伤害,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与外表美比起来,与人相处的能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