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精选

2020-03-25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精选

  《教育美好生活》是一本由[英] 伯特兰•罗素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017-5-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与美好生活》精选点评

  ●100年前的教育思想,现今社会已不新鲜,但在时,作者的思想无疑是先进

  ●建议购买~~

  ●过时了,太浅显,适合本科生

  ●所有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大小书,没有艰涩理论见解源于作者对于自己孩子观察,罗素认为“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照料孩子的乐趣牺牲他的未来”;父母关爱是孩子应得的权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偿还的债务,父母对子女的回报“应该当作纯粹的额外收获而怀着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里的好天气,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天经地义事情期盼”;理想人格的四种品性活力勇敢敏锐理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轻视理智,“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正确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近百年前的提醒仍值得现在的父母谨记。

  ●罗素大爷一百年的理念放今天还是很先进

  ●重点实在学前部分家长必读。智力教育部分其他地方已说得够多。

  ●一本有趣的小书,翻译不错~

  ●书很好,建议购买哦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翻译的很用心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一):美好生活的核心幼儿园教育

  罗素有很多头衔,没有“教育家”,他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却成了这本《教育与美好生活》,我想大概因为他是哲学家,因为他头衔很多,所以观点有价值。他认为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品性。他说,他的书是写给父母看的。2-6岁是道德教育的核阶段,这像不像我们的“3岁看小7岁看老”?或者“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而且同伴是很重要的,到了大一点阶段,同龄人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十二章谈到了性教育,禁忌话题作者希望如同谈论其他品性。他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最重要,应该由国家拨款建设。孩子很小(2-3岁)就走进学校,是对父母想要支配一切和父母无足轻重恰当折中。幼儿教育的进步来源于对白痴和弱智的研究。教育是由引导科学文学教育却很容易犯错,编成手册东西毫无价值。我觉得也是,文学教育教的应该是审美。审美可以编成手册吗?不能。书中也提到了大学,最后落脚点还是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上。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二):对当前教育现状有所启示

  关于基础教育走向,近两年在舆论上曾爆发过一场争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教学中难以得到开展模仿,是否为了追求公平而提倡一种为最大多数人所能负担得起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探讨的焦点。惊喜的是,罗素在本书开端便对此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绝对的平均会酿成大祸。“以牺牲进步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机械平等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必须谨慎地推进教育民主,以便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破坏那些碰巧已经跟社会不公相联系的结果。”但罗素也承认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能被普及,就不算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偏颇并不可取,重要的是取得平衡。

  罗素的这本《教育与美好生活》篇幅并不长,总共19章,文风通俗,平易近人。这固然有作者举重若轻,娓娓道来之效,也和译者张鑫毅先生的努力分不开。他的译文简洁畅达,朴实而不失文采,颇得罗素行文风致。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罗素的小书或许能为此带来一番理性的思考。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三):教育和它创造的一切

  看完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关于教育的小书,想起前阵子在微博上讨论得轰轰烈烈的一个话题:在长途旅行中,怎样不让自己的孩子打扰到他人?提倡讲道理者有之,主张做规矩者亦有之。就在这一片红红火火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有一条评论却看得我后背发凉:他说,在每次上火车或者飞机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喂小剂量的安眠水。

  无独有偶,几天前,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了屏:《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起初以为是怂人的标题,但在作者列举了对孩子教育花费的一项项投入数字后,我竟无言以对。

  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理想人格,但在当下中国所弥漫的普遍性焦虑中,谈论他所推崇的“活力、勇敢、敏锐、理智”这些美好品性似乎太过天方夜谭——培养这些品质所需的从容与耐心,父母们,请问你们具备了吗?

  因此,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选择在此刻重新翻译出版,似乎是个机缘——并非针对理应受教育的儿童,而恰恰是对他们的父母。儿童为何需要受到教育?仅仅因为他们需要在被带出旅行时被认为是个有教养的孩子吗?他们接受各项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的人格还是将中产家庭的体面延续到下一代?这些问题也许都将在阅读本书后重新得到思考。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四):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教育著作

  罗素作为一名出色的分析哲学家,其著作皆闪烁着逻辑和分析的光芒,这本《教育与美好生活》虽然不是哲学专著,但语言同样地平实严谨,并且内容丰富,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随时翻阅的书籍。不论是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抑或是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对于儿童教育,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经验上,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了解,但能否实践得当就很难说了。人们常常说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却总是用一些压制孩子天性的方法去执行,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罗素的教育思想中,讲自由,讲方法,强调爱与知识的结合,他还特别注重心理学成果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所容易忽视的。学校教育体制要改革,要培养德智美劳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放在首位的“德”却往往流于形式。罗素在此书中把品性培养放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指出道德教育在婴儿出生之日就应该开始进行,反观国内的许多家长,都习惯把孩子扔到学校,指望老师给他们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孩子。此外,罗素认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是纯粹智力训练所产生的结果,这是本人不太赞同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籍,除了罗素所展现出的思想力量外,他的撰写风格也值得借鉴。市面上《教育与美好生活》的译本不多,这个译本是我觉得译得比较好的版本,语言流畅,表述清晰,译者还作了许多注释,对理解内容很有帮助。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五):我山有石玉难琢

  知堂老人说中国“看不起小孩”(《苦竹杂记·儿时的回忆》)、“儿童不被承认,更不被理解”(《谈虎集·关于儿童的书》),他的如下一段话,或可作为罗素这部小书的概括: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众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艺术与生活·儿童的文学》) 罗素则以他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中人一贯朴实准确而又不失灵动的笔调,具体周到地记述了他如何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完全的个人”来对待,如何摸索并尊重其“内外两面的生活”,努力使他“生活满足丰富”。 知堂老人的上述见解,与罗素的著作大致处于相同时期。前者(还有如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鲁迅、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的陈鹤琴、鼓吹《创造的儿童教育》的陶行知)省思旧中国儒学礼教及以它为底色的生活对儿童的禁锢和贬抑,后者类似地要对抗并革除旧英国附庸于贵族的绅士教育。两边的知识人在或积极或被迫地投身新时代之际,都深知实施一种“新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并且毫不奇怪地,所见略同。然而,罗素们在“觉醒”之后迅速地将新的观念落实到家庭、学校以至更大范围,而面对知堂老人们搔到痒处的卓识(同时或许也应该是一种常识),我们眼下大概还只能叹一句“至今尚未过时”——否则又何须劳神译介和拜读诸如罗素写的这类“育儿经”呢。 难道诚如鲁迅所言,有些事“在中国尤不易做”?不管走样与否,儒家或者新儒家的牌子,近年倒已经重新树立或曰“登场”——虽然,谁可以名正言顺地挂这块招牌,各派一时之间仍处在“攻乎异端”的阶段(参见葛兆光先生最近的大作《异想天开:近年来大陆新儒学的政治诉求》)。对于儿童来说,修身、齐家、心性、良知之类的说辞还嫌宏大,但不幸“道不远人”,经过电视节目和社会舆论的营造和铺垫,家长们跟着满口欢喜和憧憬,就很快迎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新华社近日消息),而这又被当作国学胜利和文化自信的一大明证。不如再抄一段知堂老人的话吧: “我们期望教育者授与学生智识的根本,启发他们活动的能力,至于政治上的主义,让他们知力完足的时候自己去选择。我们期望教育者能够替我们造就各个完成的个人,同时也就是世界社会的好分子,不期望他为贩猪仔的人,将我们子弟贩去做那颇仑们的忠臣,葬到凯旋门下去!”(《关于儿童的书》) 并诌歪诗一首: 小儿难教亦好养, 只待高见变平常。 百年呓语音犹在, 我山有石玉难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