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精选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玫瑰与白玫瑰》精选点评:
●在自己这里,最惋惜的是家茵和宗豫,多少恨。
●“ 爱会发热,被爱会发光。”
●年少还是读不懂张爱玲,故事太悲情,可能自己经历太少。人生如梦,故事如书,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有定数。爱不得,恨不起,人生之事太多不能圆满。未来不期待轰轰烈烈的爱情,只希望有人可以赠自己一场平平淡淡的欢喜就好。
●我是老读者来拉高一下这套的评分率
●不存在完美的爱情和结局,连九成也没有,八成也算了,七成可能吧,六成还是有的
●心揪着痛啊痛
●张爱玲如此细致地将故事写成电影一般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多看几次是有点累的。你会惊讶于她高超繁琐的细节,会惊讶于她刻画的众生相是如此的现实,以至于让人心凉的一大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又如此糟糕,如鲠在喉。
●《红白玫瑰》创造了男人心中的两种经典工具女人的形象,过活的和泻欲的。《多少恨》是目前看过的张最通俗的小说,艺术性较弱,但直到今天还被言情偶像剧一演再演。《创世纪》是最为独特的未完稿作品,两条线索之一的后辈情爱线索断了,但另一条紫微的创业史活了,它不再是张对女人刻薄又透彻的审查,反而倾注了对女人坚韧的笃定。其余篇目也都好,印证了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本事,这本事本该是小说家的第一天分。
●对我而言张爱玲的小说只有少数那么几篇可以读的下去。
●印象最深的是《多少恨》叭。我记得之前看到一句话就一瞬间泪目,说觉得人生最悲哀的事情是,长大了之后父母不再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不想变成妈妈那样的女人,不愿嫁给爸爸那样的男人。在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很多事情会变得无力而无助。成年人之间的感情原本就脆弱而易受影响,需要考虑的太多需要顾忌的也太多,而当有那么一方面的阻力狠狠地把两个人划开一道银河之后,微弱的感情这种主观东西搭起来鹊桥也完全支撑不住彼此的靠近。而最无奈最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自私又恐怖的父亲永远都摆脱不掉。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一):精妙的文章结构,略MEAN且巧妙的形象比喻
自觉张爱玲的《红白》这本短篇小说没有《倾城之恋》里的故事来的震撼。故事情节相对平淡,关注到了她的文笔,文章结构,只能再次感叹张爱玲的才华,出众。
最喜欢的是《鸿鸾禧》以及《多少恨》。
《鸿》这篇没什太多的故事情节,但是看见张爱玲描写人物,能有多Mean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二):鸿鸾禧
看到一半忽然想起来《花凋》里的一句话:“郑先生是连演四十年的一出闹剧,他夫人则是一出冗长单调的悲剧。”用来形容这篇再合适不过——生活并不是活给自己的,而是专门演给别人看的一出看似和睦美满实际琐碎悲哀的闹剧。 这篇可以讨论的命题太多,诸如“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庭的事”、“新娘过门之后要不要讨小姑子喜欢”、“面子重要还是真实地活着重要”……但是归根结底都在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上。无论怎么选都无法完全抛弃另一个,世事没有一件是纯粹的。不是做不到纯粹,而是容不得纯粹。 万丈光芒之下,都是不为人知的泪痕。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三):红与白。红与黑。黑与白。黑白配。太极。天人合一。
最有名的,就是那一段话吧~
用所谓的价值观来看,确实有点渣男,但我仔细想想,难道女人不也是一样吗?嫁给了生活,想要激情;嫁给了法拉利,想要跑麦田……
其实都一样的吧。人就是不满足,都想兼得鱼和熊掌。
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用纳什均衡来选择婚姻?
反正要我选,我是觉得挺难的,最终应该是选择让自己最不为难的方向吧。所谓的“不为难”也仅仅是“不为难”,谈不上“舒服”。
另外,我不懂文学啊文法啊什么的,但是总觉得张爱玲是不是和我的语言体系不一样?我总觉得看她写的东西,字一个个都认识,怎么连起来就读不通了,外语吗?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四):11,《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5/5
前前后后花了三个晚上才仔细读完,仿佛置身于民国时代。看了许多书评,大都是评论《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在面对妻子时是厌倦,妻子便像“饭黏子”,而娇蕊始终却是“红玫瑰”。娇蕊敢爱,并且在受挫之后依旧有追求幸福的勇气,所以就算是变成“蚊子血”也成为最鲜亮的那一抹。几年后的电车相遇,振保流泪大概是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也可能是为自己的不敢爱而流泪。虽然他与烟鹂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至少可以维持下去的,在旁人看来,没有争吵,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就已经是不错的…不知什么时候婚姻质量的标准竟变得这么低。
最后一篇《多少恨》中,相信家茵与夏先生是相爱过,由于家茵父亲的出尔反尔,贪图钱财却一次次毁掉女儿的幸福。但站在夏太太的角度来看,家茵的出现对她这个在病榻上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最后的结局是家茵回到乡下结婚,也断了夏先生的念想。说到底都是可怜人,无论是否爱对了人,日子都要过啊。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五):散戏
不知为什么会想起毕飞宇的《青衣》。 《青衣》里的戏子带着闺怨气,飘飘浮浮像一个古典的梦,离了戏台也是长河既落晓星将沉的寂寞,是可以引得人生出丝丝缕缕的哀愁和怀古的幽情的。 但《青衣》终究是一个易碎的梦,梦醒了就变成了南宫婳。现实让人做不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诗意的感慨,“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用在此处描画不出半分的鲜血淋漓,“回看血泪相和流”又未免显得太矫情,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戏台上的壮烈、决绝、悲壮,原是生活的过分渲染,能让人尽情哭一场。大幕落下来,戏散了,就成了《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戏里的悲剧英雄误入尘网不再是英雄,没有了戏剧化的悲剧套在俗人身上,就是段小楼,就是南宫婳。 所有的琐碎小事一桩桩一件件在戏剧里都是可以被放大的,酣畅淋漓地哭一场之后才迟钝地想到,原来这样的经历其实充满着悲剧意味,但自己也挺过来了。想想竟有些委屈:原本该为之一哭的,但终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