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世书读后感1000字
《寄世书》是一本由雲姑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寄世书》读后感(一):明知是梦,回想起来仍免不了难过。
“明知是梦,回想起来仍免不了难过。”“有什么苦,比得过三餐不定,漂泊无依”“能拿来反复问的假设里,大概真的有太多遗憾”翻看起来,感觉作者说了很多深藏我们心底的话,喜欢这本书的装帧,这种质感可以让我放在书架上珍藏,想起的时候再拾起细细翻阅。排版和插画也非常精美,一年多的等待很值得。
《寄世书》读后感(二):耐人寻味的句子啊,值得一遍遍品味
他的衣裳是长空无云的天青色,令人骤生托付之心。在一个人身上寄予无限的希望,今时今日,你还做这样的事么。书无法读尽,凡心无法寻底。——《寄世书》
他的衣裳是长空无云的天青色,令人骤生托付之心。在一个人身上寄予无限的希望,今时今日,你还做这样的事么。书无法读尽,凡心无法寻底。——《寄世书》
《寄世书》读后感(三):耐人寻味的句子,值得细细品味
他的衣裳是长空无云的天青色,令人骤生托付之心。在一个人身上寄予无限的希望,今时今日,你还做这样的事么。书无法读尽,凡心无法寻底。——《寄世书》
他的衣裳是长空无云的天青色,令人骤生托付之心。在一个人身上寄予无限的希望,今时今日,你还做这样的事么。书无法读尽,凡心无法寻底。——《寄世书》
《寄世书》读后感(四):从容入世,清淡出尘
收到期待已久的寄世书鹤来 ,迫不及待的细细翻阅起來,雖然比我买过的任何一本书的留白处都多,但是文字确实深髓有力,深感作者 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
遇到金句着实让人沉默和顿悟,再看书中插画,或整幅饱满浓烈,或一墨一毫,似心中含蓄着的思绪。
《寄世书》就像山水画,笔笔恰到好处,又有意味深长的留白。还在路上左顾右盼的人读它,能被点醒。这也是济世书。路转溪桥,忽地被一句话戳中软肋,去尽人世间的虚伪。
《寄世书》读后感(五):雲姑还需要多努力
本满怀期待的看这本书,结过很快就看不下去,文章内容空洞没有结构,文笔跟不上情怀,很多没有意义的句子,看到有意义的句子结果是引用的,有些词语过于华丽,华而不实,更有时候说了一大堆都没表达清楚内容,文字说是看淡世间,但字里行间总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感,也有可能是我读不懂作者的情怀,但是我也读过其他作者的书,然而并没有难懂,我觉得作者还是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总体略失望,但没关系,作者还年轻,路漫漫长远,攒够了人生经验再来写,目前的文笔和经验来看还撑不起一本书。
《寄世书》读后感(六):古今情同,难得的是有人写得这样贴切
“古今情同,难得的是有人写的那样贴切。”这亦是我看《寄世书》感想。
心底千万言仍由这一句话点破。
很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从书的装帧、目录编辑、书页排版、插画等等,
寄世书,原谅我这里把它认为是寄与世中的我,读这本书时仿似与作者交心,
有时一起释然,一起慨叹,有时也看她平静地说着一年四季,
我都不晓得眼泪哪有这么多,争相跑出来跟雲姑写出的句子会面。
这是一本“交心”的书,我亦怀真诚之心支持、分享。
书里的话不知藏了多少心绪,藏了多少日子,感谢让我读到,
情之所至,留白也是有意义的。
我亦交心,看之,读之,思之,
不愿错过每一处看似平淡却十分精彩的文字,
不愿辜负作者寄于书中的心意。
于是注册豆瓣,为《寄世书》留一段评价,
实则是希望,你不要错过了,寄于书里的所有心意。
是啊,我怀着同样感激的心情,感谢雲姑写了《寄世书》。
《寄世书》读后感(七):寄世书读后感
原谅我,醒来仍是昏眼阅世。 ——《##.鹤来》 历经四季轮回,终于在今秋与这书相见! 寄居人世,集苦乐为书,以慰风雨 收到书的时候,我是惊喜的!我喜欢这种留白、高级的内页排版,我想细细,认真的看每一段话!“古今情同,难得的是有人写的那样贴切。”这亦是我看《寄世书》感想,心底千万言仍由这一句话点破。很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从书的装帧、目录编辑、书页排版、插画等等,寄世书,原谅我这里把它认为是寄与世中的我,读这本书时仿似与作者交心,有时一起释然,一起慨叹,有时也看她平静地说着一年四季,我都不晓得眼泪哪有这么多,争相跑出来跟雲姑写出的句子会面。这是一本“交心”的书,我亦怀真诚之心支持、分享。书里的话不知藏了多少心绪,藏了多少日子,感谢让我读到,情之所至,留白也是有意义的。我亦交心,看之,读之,思之,不愿错过每一处看似平淡却十分精彩的文字,不愿辜负作者寄于书中的心意。于是注册豆瓣,为《寄世书》留一段评价,实则是希望,你不要错过了,寄于书里的所有心意。是啊,我怀着同样感激的心情,感谢雲姑写了《寄世书》。
《寄世书》读后感(八):寄在时人妄听间
对雲姑的第二本书期待已久,早早地预定了几本送人。与她的第一本书《居山而行》不同,《寄世书》不是传统的散文记事,而是片段式的感怀记录。若你想读的是详细而绵密的描绘文字,那大可以读《居山而行》以及雲姑的日常微博发文,这种风格她是很有天赋的。而《寄世书》中体现出另一种思索和记录方式,有争议是难免的。
想起曾有一位朋友去亚洲排名第一的餐厅吃饭,对菜品和体验赞不绝口,而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图片却也看不出多么特别,甚至觉得和“网红”餐厅的P图系列也无太多不同,其中差别真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体会吧。美食尚且如此,何况修行这种更为主观和独特的体验过程,若不联想到雲姑的生活和经历,或不曾有过类似的心绪,那确实也难以区分于无声处听惊雷和为赋新词强说愁。
至于装帧,个人认为不存在形式高于内容的问题,纸质书阅读中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插图与排版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若说这是网红风格,那也并无不妥且是极有诚意的了。
既然是寄世书,必然要经世人的评判,每个人抱着不同的期待和预设而来,必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样才会淘选出真正适合的读者群并不断扩大。期待雲姑以后的新书、新生活和新的体会分享。
附《居山而行》中提到的邱祖的一首诗: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閑。 微光見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絃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寄世书》读后感(九):人世风雨,忧苦实多
云姑的第二本书,生如飘萍,寄世人间。
如果说《居山而行》,还是一个90后女冠在写自己的生活,出家前,出家后。
《寄世书·鹤来》就更像是一个人世的旁观者,看着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愁苦,心怀悲悯,却无能为力。
整本书并没有完整的篇章故事,只是零零碎碎的闲语,惊鸿一瞥的片段,仿佛是与友人的书信,把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愁苦,他们的飘零,告知于你我。
不舍得别离,又没有勇气一起远走。听过许多,这样的有疾而终。出家人的生活或许离我们太过遥远,晨钟暮鼓,日日修行。但众生之苦,却是在我们身边,日日亲见。
人人都在经历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世间的苦乐,大多雷同。
画上的童子,你不要学我学仙晚。走到这里,我已尽了许多力。我们都在自己的泥淖里挣扎,不知道是不是在向前,抑或只是在原地盘旋,但走了这么长的路,谁都不容易。
若这一切于你还有困扰,源于你内心还有爱恋。所有你能安慰别人的话语,总是无法真正安慰到自己。因为内心清楚自己的懦弱与缺陷,那些空泛的道理,无法真正地说服自己。虽然可以在安慰别人说脱口而出,可却知道,其实对方也并不能因此而被安慰到。
每个人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去想通、想开。
彼此间说过最好听的话,春时赏樱,吃桃子杏子,去海边听潮声。一切爱恋,无有差别。世间的愁苦大同小异,然你我的悲喜却并不相通,无法感同身受,也无法彼此分担。
那便各自沉沦吧。
一本梦里的呓语,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人,零零散散拼凑出人间的忧乐。
就当做友人的来信,看看他人的生活,然后,也只能一如既往地,耽于俗世。
《寄世书》读后感(十):鱼沉雁杳空灵远
这本书读起来会有落泪的冲动。
每段寥寥数语几笔,却飘忽落到心头,化为了雪晕开了墨,融在心尖。
这本书有对人世间清醒疏离的感悟,仍在零星片语中跃然出世俗的许些的期待。
明知有些事情是毫无结果又无意义的,免不了当下心头的暗暗期待与许些雀跃。
片段式的感悟,当下一瞬,便有了一期一会的禅宗意义。
有些瞬间是再也回不去的,就如江火流萤般的景致,记忆里细数起来也就一两瞬。
因为清醒所以悲伤,在试图看清人世间本质的时候,纵使看到结局不会如你我所愿,纵使深知天地不过渺小如蜉蝣,却仍免不了当下的起心动念。
圣人摒弃杂念,心如止水。
而圣人之前又如何不是常人,又如何做到心无旁骛一往如前。
得道之人的修道之路是漫长而孤独的,在这样漫长而孤独的道路上,看到修道之人仍对这个世间有所期待,美好纯粹、热忱却疏离冷静的文字甚是感动。
寄世书,寄的是世人,寄的是还留在世俗的一缕魂魄,能听得舟人夜语,也深谙鱼沉雁杳的空灵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