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摘抄
《森林的奇妙旅行》是一本由[德]彼得·渥雷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的奇妙旅行》精选点评:
●读之前以为是图文并茂,没有想到大篇幅文字的描写也十分有趣。并不是为了徒步森林来看此书,但真的学到不少森林常识。还有就是一系列的蝴蝶效应是我没有想过的,比如,出于善意在冬天喂了鸟,却会导致来年鸟类泛滥,影响到候鸟迁徙。还有在森林中安葬也是很有意思,想想死后能够与大树为伴,也是安逸又静谧呢。
●仿佛森林里真的存在着精灵,树木们相约一起发芽,一起落叶相互帮助。树与树之间的社会更加和谐,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本森林科普读物还是不错的,作者也说这本书的作用只是相当于开胃菜,希望能激起人们对森林的关心和关注。
●4星,扣一星是因为作者较为保守的森林保育观。作为研究森林的科研人员,有很多与作者相似的经历,非常有共鸣。
●里面对各种小昆虫描写的十分仔细,非常生动。
●读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也被作者的细腻呵护之心所打动,森林、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了解他们、亲近他们、敬畏他们,也是人类终身的功课… 推荐给每一个善良的人儿!
●从《大灭绝时代》到《森林的奇妙旅行》,看完之后再去面对世间万物,会有一种“真的很抱歉”的心情呐。
●很好看的一本书,我比较喜欢每一章节前面的手绘风格图片,作者写作的风格让人一下子读起来很感兴趣了,让我这个原本很宅的人,都想出去走走了,去见识见识作者笔下美好的森林环境
●应该说是很实用、全面的森林生活指南,强烈推荐!现在我的面前就差一片森林了……
●奇妙的森林世界,生动鲜活的生命世界。好看
●看这本安静的书,对周边的森林,或者一片树林,都有了新认识。
《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一):《森林的奇妙旅行》--如何体面地进入森林,赴一次期待已久的邀约
任何愿意声称自己“热爱自然”的人,相信如果真的有机会站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边上,都会产生想进去走一会儿、让自己暂时与人类社会的喧嚣得以暂时隔绝的向往与冲动。只不过,许多人在走进去之前,从各方面得来的经验会让他们停住脚步,部分理智逐渐回温:“穿这身衣服去森林适不适合?要不要‘带点东西’去?进入森林怎样游玩,才能既不扰乱森林本身的正常运行,又能真的获得内心好像缺失的东西,‘宾主尽欢’、大家各得其所呢?”
来自德国的“森林游侠”、工龄二十年的勤奋护林员彼得·渥雷本“为您解答”--现代人毕竟不同于原始人,客人不能不尊重主人,作客也要讲个“礼仪规范”,所以,尊重森林代表的自然,就要多了解自然知识,哪怕人类已经对自然进行了许多影响极大、说不好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干预。作为格林兄弟的一大灵感来源,德国的森林,在现代的管理范畴内,可以算得上是难得的成功典范了。但这不代表每个德国人都懂得如何体面地探访森林后,自己与森林都不留下“内心创伤”后,“两不相欠”地离去,别提其他人了。所以,阅读一本书后,能实际地了解到,到森林中不需要吓得大气不敢出,以至于根本谈不上解压;如何追随探究野生动物们留下的脚印,以及野外求生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在森林里什么能吃,什么只是长了一付“敬请品尝”的样子,实则暗暗地用寄生虫傲娇地表示拒绝;穿什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到森林里,不只是好不好看的问题,还有“动物好不好看出你”,否则真的可能会一头顶到你身上;森林里的动物不等于家养的宠物,狩猎的传统结合现代人善心泛滥去喂养狍子和鹿,已经对树木造成的影响······
最让人感到人类与自然是否能真的和谐相处、主宾是否能真正各在其位的,是“选一棵树,长眠于此”“一片属于你的森林”等篇章:真正喜爱森林的人,会愿意将骨灰埋在大树附近,以树为墓碑,新生的生命和亲人的悲伤似乎可以既寄托在大树上,不至于让他们因为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现实而过于悲痛,但是鉴于树木实在会比人类长寿太多,任凭悲伤被拉得越细越长却始终没有断裂,真的很好嘛?何况护林员们每次还要小心地选定哪些树木可以被用来当墓碑(初衷本来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小心翼翼地挖土,埋好骨灰盒后会按照土层尽力修复成原有的样子,但是,骨灰盒就算是再环保的材质,会不会对老树们产生长期影响,也很难说;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还会认为,骨灰果真被树木吸收,会影响灵魂完整地上天堂······每一个层面,都足以引发我们对死亡、何为森林长久持续存在的出路的思考。这总是值得高兴的:谁也不想去作客,但是跟主人谈了半天什么收获也没有,那样还不如就当从来只在饭店互相混吃混喝的酒肉朋友,而只有能相互谈论沉重话题并激发对方思考、“说到底”依旧积极向上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愿意不揣冒昧地说着心里话登门作客的对象。
回归森林,寻找精神上缺失的“朋友”与自我。记得好好与之相处,记得这场邀约来之不易,也必定能从中有收获。
《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
这是一本环保科普书籍,但没有讨厌的“说教”,更多以“欣赏”视角娓娓道来。还配有场景插画,温馨又美丽!如果你想当一个【环保小卫士】可以来读一读~
我们心目中的森林是什么样子呢?它是未受损害的生态系统,它是最大的碳源,它是神奇秘境,它是诗人笔下罗曼蒂克的篇章,它是孩子画中生机勃勃的绿色!
这本书来揭秘:告诉我们入境及融入其中的方式方法,探索古老而自有的生物圈层自然法则,追踪足迹发现更多惊奇!在这里,万千植物之一的小小菌类一族竟然作用巨大;在这里,没有绝对的“益虫”与“害虫”之分;在这里,猎人也嵌入环中促进发展与繁衍。还有月夜下的饿狼传说、熊出没猞猁也出没、阔叶针叶等树种万千傲然挺立……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是橡树!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这是桦树!
我们见证了森林的美好与勃勃生机,为之向往迫不及待。可是这绿意盎然的神奇秘境也潜藏着危机……
风暴天气从感官上就让人颤抖,何况雷电霹雳和大雨倾盆;暗处的被弃垃圾暗藏着种种隐患,极易引起大火无边无际;还有迷失方向,兜兜转转束手无策……每一次都可能威胁生命!
还记得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那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女主迷失了方向几日后才幸运找回族群;女主的爸爸在林中避雨遭遇雷电;女主的姐姐在白雪环抱的严寒中长眠……还有瘟疫、暴雪和猛兽!但同样,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希楞柱造佳乌;驯养驯鹿和山鹰;狩猎捕鱼打灰鼠,唱歌跳舞吃生肉;繁衍生息,建造美好家园,向阳而生!
所以在变化成为常态的时代,我们不一定非要学习野外生存技能而走入森林。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那些在不断完善优化的安稳的环境中不那么需要的独立生存技能和突发心理应激能力,也许变得很重要!生活突然拋给你一个酸柠檬,能不能榨成柠檬汁就在于此,如果能再加点蜂蜜和红茶就更好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去寻觅静静的月圆之夜树后山中的狼人传说;去追随猎人的脚步骑射野兔围狩黑熊;去细心聆听自然万物奏响的美妙天籁;去感受春天发芽寒冬收藏的四季更替……也可以带着孩子去打一通森林的“电话”,找寻熊大熊二的踪迹;或者观察那些粗壮的橡树冷杉和红豆杉冬青,比对着家中的实木餐桌和圣诞树,哈哈~
森林与我们的生活如此密不可分,多少画卷与诗篇诞生于此,多少温情浪漫的爱情发源于此……也可以选一棵树长眠于此,如传统的游猎民族的风葬,高高坚挺的树干,伴着萨满神舞与唱诉。让风来表达对亲人的祈愿和思念,生于自然,归于森林!
作者是一位德国林业工作者,从小立志成为一名自然保护主义者。他希望我们不必牢记书中的所有细节,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亲自体验。因为我们不仅仅是访客,更是森林世界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敬畏自然!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来吧,行动起来!植树节快乐!
《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三):森林的秘密
一生都想着能有一个大的森林,让我在其中生活,过着远离尘嚣的日子。
前段时间看了德国人彼得 ·渥雷本的畅销书《大自然的社交网络》,那本书扩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树木制造云雾,蚯蚓控制野猪,鸟群影响火腿生产,落叶影响地球自转。
说《大自然的社交网络》是一本观察的书,我们是在观察自然,看奇妙的大自然,那《森林的奇妙旅行》就是当我们进入自然,我们该怎样,我们是森林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需要像森林的动物和植物一样,要保护自己,要学会生存,同时又与自然和谐。
在这里,我会看到什么!青绿的苔鲜,满裹在粗壮的树身上,湿漉漉的渗着叶汁,阳光从林间透着下来,射在青苔上,泛起绿莹莹的雾气。就那么光亮的一斑,会在你的心里燃起绿色生命的火焰,感动出生命的伟大和美丽。
桦树的树枝长长地、萎靡地向下低垂,但是一阵微风就会让它自然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会来来回回挥舞它的长鞭,抽打一旁黄杉的枝杈。
这样有针对性的指责,是不是有一点点凭空臆想的成分呢?你只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一下桦树的树皮,就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桦树的树皮布满皮孔,就像砂纸一样。与水滴石穿的道理一样,桦树那些长期不停甩来甩去的长鞭磨掉了黄杉的枝杈,使得针叶大量脱落。在几年时间里,黄杉的树冠就遭到了严重的伤害,而这正展现了桦树黑暗的一面。若干年后,桦树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它死于老迈,而黄杉得以体面地继续生长。
树是拼命地往空中生长,粗壮就是一种力量,根也拼命地向四处伸长,交错如网,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树身越高大,根系越磅礴,遍地的藤状物丛生缠绵,紧紧地抱在一起。这种拥抱是终生的,只要生命存在,永远就不再分离。然这种拥抱又是离心的,你死我活的,这便道出了生命的自私,谁强壮就活着,残弱的便早早夭折了去。在自然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仅止于此。
这种景色有时是震撼的,让人无法想象它的形成是复杂还是简单,但这种超然的美貌总是有残缺在此相伴,这就使人想起了断臂维纳斯,她的形象曾让多少雕塑家遗憾而为她再塑断臂,可怎么都不及残缺的美,结果残缺就成了美的一种至高境界,这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大森林里到处都在揭示着它,人类对美的认识,应该从研究生命中获得。
这就象人类的社会,总得有一些东西时常柔软人们的心,这东西不像林中的雾,看不到也摸不着,但它却能够在人的心叶上洒下柔软的露珠,有了这种氛围,人们便平和、安定,生命即可长久。
《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四):森林的神秘与美,像一首永远读不透的诗
森林的神秘与美,像一首永远读不透的诗,他给我们太多的神秘与幻想了,这本书的作者在德国家喻户晓,他们是一个很注重森林教育的国家,我国似乎一直都没怎么关注到这一点,反倒是农家乐的育儿方式得到了很多商业机构的相应,毕竟危险性减少了,付出的人力劳力等也减少了,森林幼儿园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在丹麦兴起了 , 目前,德国全境已有超过 1500 所森林幼儿园,且拓展到了欧洲以外的地区 , 日本、韩国正在蓬勃发展,美国、加拿大也开始试办野外幼儿园。森林幼儿园通常没有教室,让儿童回归大自然,孩子们可以爬树、玩火,即使在下雪天,也都在户外玩耍。幼儿不是间接通过书本学习, 而是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 他们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 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因此源源不断。森林幼儿园就是在森林中开办的幼儿园,在森林幼儿园中,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师,森林里的原木、石头就是课桌椅。老师只进行看护和引导,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游戏中发展身心。
当然,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人口也多,教育方式等原因,也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仿照别人的方式的,他存在很多的限制因素,但是我还是想说,中国依然太缺少自然教育的书籍了,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很多关于自然的故事都带有奇幻的色彩,比如羚羊飞渡,他缺少实实在在的自然科普,反倒是我们小时候在农村里长大,会知道各种各样的昆虫和动物,也亲密地和他们”相处“过,我们知道怎么样可以抓到小鸟,知道那个咕咕叫的鸟儿叫什么名字,就像在这本书中的作者所说的那样,只要一个放大镜,你就可以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发现一个大大的世界,这是多么奇妙和神奇的事情。
人本来就是自然的衍生物,可是我们如今却脱离了自然,建立了城市,城市是人类一个很伟大的发明,但是自然不应该在我们的生命中缺失,任何与爱有关的教育都不如自然给我们的教育,自然可以让我们更加懂得什么是谦卑,什么是敬畏。中国历来是农耕社会,我们更加懂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很多的神话故事中都可以验证,反而是西方这种马蹄上的国家,他们不太依赖于自然的生存,他们很多的故事中,自然与人类总是对抗的,他们喜欢去征服自然,我甚至在想,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的真正想和平的心,可能也跟这长久以来的文化相关。
但是二战及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给他们的惩罚太重了,所以他们不得不一改前非,才有了今天这一一片的绿色,另外一个重视自然的国家便是日本,据说他们哪怕搬家也不会伤害一颗树木,而是费劲心思的把这颗树从根拔起给它挪个家继续生长。
我很感谢自己能够阅读到这本书,毕竟现在我们要回归自然没有那么容易了,就算去爬山,我们也只能去那些经过大量人工改造的旅游区和景点,这也没什么不会,但是总归好像缺少了些什么东西?而在这本书满足了一切我想了解到的森林景象。在教育中,我们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给孩子去重现这一切,但是通过阅读也依然能够让他们对自然保持着一颗童真。像这样的书其实比四大名著更应该列入儿童的必读书目中,我真的是不明白,为什么大人看的书,却在孩子的必读书目里,很多书真的是看年龄和缘分的。
《森林的奇妙旅行》读后感(五):津津有味地在想象中读完了
这是一本比较感性的科普读物,作者本人非常热爱森林,从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森林相关的政府部门学习林业相关的知识,也参与了林业管理方面的实践。后来走出体制,拥有了自己的一片森林,成为了森林专家,会做讲座,也会带队在森林里徒步。书里面的内容大概包括作者本人在大量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作者结合自己在体制内/外的工作经历分析现在森林经济的利弊得失+作者本人对森林整个生态系统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可挽回的破坏的伤感。所以整本书并不枯燥,我虽然没有森林徒步的相关经验,但是也津津有味地在想象中读完了。
收获了很多冷门的小知识,比如我们平时食用的菌菇实际上相当于苹果树上结出的苹果,真正的“苹果树”其实是埋在地下的,它们会像树根一样伸展出大面积白色的菌丝,世界上最大的菌类是一株生长在美国的密环菌,覆盖了9平方千米的面积;比如森林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特别理想的食物来源,你可能在森林里走一整天都很难找到适口的食物,因为真正源于自然的食物都带点苦味或者酸味,质地坚硬,纤维又粗。而人类的胃早就已经不适应自然环境了,我们需要的是甜的、咸的、现代工业精加工的食物。
也了解了很多人类行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打猎在森林地区是一项风靡的娱乐活动,猎物通常是鹿,狍子之类的食草动物,而在自然状态下,很多食草动物都会在冬季缺少食物的状态下饿死,这是自然的淘汰。但是猎人为了确保自己在来年有充足的娱乐对象,就会在冬季的森林中投放食物给食草动物。到了春天,大量的食草动物活下来了,但是正在发芽的树苗和新生的树叶遭殃了。现在大型食草动物的密度比自然状态下正常的动物密度高出了将近50倍……比如作者介绍了一种当地比较受欢迎的安葬形式:“选一棵树,长眠于此”。森林安葬这种形式出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古老的山毛榉森林不被当地政府砍伐,所以作者提议将山毛榉树作为“墓碑”出售,想要长眠树下的人缴纳十年的管理费,给这些树木创造了经济价值,避免被砍伐的命运。但是森林安葬逐渐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普及之后,又造成了新的问题,例如为了在森林墓地中建停车场砍了很多树,以及骨灰盒材质不易降解等等……真是为远方的森林们忧心啊。
总之,森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食肉动物、食草动物、针叶林、阔叶林、昆虫、猎人、游客、伐木公司等等,盘根错节,在这本书里面可以稍微概览这个关系网的全局,并且对一些细节部分有深入的理解。不过我也清楚,这本书也只是遥远的森林的一个角落而已。
今年出于经济和环保的考量,都是在多抓鱼上买二手书了。这本书也是二手的。看到一半的时候,书里面掉出一张便签,大概是上一任书主人留下的。我想,大部分人看到突然看到这一段字迹清秀又非常诚恳的文字应该都会感到惊喜吧。感谢这位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