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访历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回访历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3-06 04:2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访历史》读后感1000字

  《回访历史》是一本由[美]伊娃·霍夫曼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访历史》精选点评:

  ●读了波兰那篇,觉得写得轻易了一些。求指点更好的

  ●前后对比视角好,许多描述心有戚戚,但大体还是游客眼光,“我们”与“他们”始终疏离隔阂。或者其实是我们与他们…忍不住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访“现在”。

  ●游记和采访的结合,有非常应景的地方,也有注水的地方。书里描写的裂痕对现状还是挺有意义的。

  ●挣脱枷锁重获自由后如何寻回秩序与规范,仿佛在30年前的东欧看到了我们自己

  ●短评说“既无历史学家的眼光,也无新闻记者的犀利,更多的只是文人的那些感慨”,同意。一本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东欧游记感想。

  ●东欧(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主义是畸形的 。

  ●#读完此书2019#第三十本, 作者在九十年代初造访了发生剧变的东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会发生剧变其实也属必然,类似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般暴戻的统治焉能长久?尾声中提到了自己拥有与《黑羊与灰鹰》的作者同样的感受,其实无论南斯拉夫还是保加利亚,对其真实状况最有发言权也最公正的应该是本国人士。

  ●文笔相当优美,而且作者美籍波兰犹太裔作家的身份写这本书也再合适不过了。中间记述了在剧变之下大量不同个体的应对,有如鱼得水的,也有从一种异议分子到另一种异议分子的。从这些人的经历来看,在中国即使有这样的剧变,恐怕这个社会也会混乱不堪,也许这么想不对,因为剧变一定是由某些人促成的,尽管现在异议分子是看不到的。

  ●罗马尼亚是真的惨,我们最能感同身受;保加利亚充满了哲学家,自信又自在的一个民族;波兰热衷于地下组织运动,告密者似乎也最少;匈牙利更加接近现代社会生活;捷克。。布拉格风景不错,人更为保守。

  ●我在《东方历史评论》上的推文看到了此书,觉得很有意思,购之,今日到手。作者乃波兰生人,成年后离开波兰,而后在1990-1991年游历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将所见所闻写下成集,也是历史的见证了。我们时常听说「东欧巨变」,是不是巨变呢,可以听听当地当时人怎么说

  《回访历史》读后感(一):一点感受

  从1989年开始的东欧剧变深刻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作者在这一巨变过程中数次前往风暴中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进行探访。作者并未追求重大历史事件上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正在转变中社会的一些细小片段。

  虽然本书的介绍中提及这是一本“东欧版的《二手时间》”,但其实·本书作者并未过多描述过去的苦难生活(也许是这些国家面积都比较小,不曾拥有像西伯利亚这种苦寒之地吧),但是却能处处透露出过去生活的种种压抑状态(又或者是,因为自己对那段历史的一些了解,会不自觉的代入这种压抑之中),以至于已经获得自由的人们对于自己所获得的东西仍然不敢相信。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比尔.波特写的《江南之旅》,同样是美国作家对另外一个(几个)国家游记似得记述,时间上面也都是在1990~1991这个时代,虽然各自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方式上却又是有很大相似性。作为中国读者,可能更关注的是这些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剧变的,以前的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和渡过了2年前艰难岁月,重新回到轨道的中国之间的种种异同。

  特别提一下本书的译者,虽然不曾了解,但是通过译注纠正了作者很多细节方面的错误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应该是一位对于东欧有着深刻了解的人士。

  《回访历史》读后感(二):Enough!

  随着本书最后一页的合上,我跟随作者的旅程也结束了。从游记角度讲,所带给我的是差异性极大的异域景致和人文风貌。善于谈判的波兰人,仍然离散的犹太人,吉普赛的歌舞和流动摊贩,绝望和希望中徘徊的罗马尼亚人,四处张望但坦诚的保加利亚人,富有韧性的土耳其族裔,这些标签当然并不能全面描述那些族群,仅仅是让读者在刻板印象中有了某些更新而已,但透过作者与各色人等的接触和采访,作为中国读者的我,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感同身受”的困惑,甚至淡化了和消解了文化历史及地缘上的巨大差异。 我们曾是同一个阵营中的“战友”,他们先于我们爬出了战壕…奔向远方的家园,回归正常(尽管是以西方为中心定义的)。 曾经的执念,共有的怀疑,谨慎、恐惧、时不时的四下张望以避开秘密警察的盯梢…自我阉割与自我阻止…仍历历在目,曾上演于前现代国家,在成为后现代国家的历程中,又给了那些蓄势待发的地区以某方面的经验去借鉴,尽管从《回访历史》一书中,并不是很多。 我以为该书更大的价值在于,有助于仍在铁幕笼罩的国家生活的人们进行自我审视,提供了一次反观自我的机会,两相对照,异同之处立判! 这本书的价值,正像该书作者所评论的:“把自己生命中的可怕事迹转化为觉悟和良知,亦即一种将来会有助于我们思考的经验,进而转化为一段有用的历史。” 处于民主转型期的保加利亚,人们仍习惯于“回头张望”防止秘密警察的跟踪,也许只是想象中的警惕,但这种情况却让中国读者有“心悸”的共鸣…区别在于,这是穿越数光年之后我窥探到的“过期消息”,但中国读者的心悸仍在继续…会结束的!Enough!

  《回访历史》读后感(三):新东欧魔幻之旅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东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整体,是共产主义运动浪潮下苏联的附庸、大国博弈的前线和欧洲文明的边缘。

  但所谓“东欧”,更接近一个被整合定义出的概念。远在二战时期排犹浪潮之下,捷克蒂索神父政权选择助纣为虐而保加利亚的鲍里斯国王竭尽所能为犹太人提供庇护,东欧国家在成为整体之前就具备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差异性。尤其在1991-1992年,面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和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不同国家的不同选择又鲜明地反应出了个体差异。比如基于良好的农业私有化基础,波兰顺利地通过“休克疗法”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长期以来严苛的文学审查制度让捷克的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更加丰沛;混乱之中波兰人相信“总会熬过这一关”,匈牙利人抱怨“什么也没有改变”,罗马尼亚人把混乱归咎于“我们是东方人,什么也不懂”,一边被动地接受宿命论一边又选择了最激进的暴力。

  共产主义运动从繁荣到落幕,个体在这一进程中的信仰、怀疑、修正、绝望、异议却往往被忽视。急剧变化之中,后现代史观倾向于认为经验和教训本身具有误导性,从而切断历史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以求革新。然而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个人与整体、前代与后辈之间的隔阂则会被无限放大。

  和想象中的新东欧生活史不一样,作者拜访的多数是在文化或政治领域相当有分量的人物,有形而上的高度和探求趋势的深度,却少了点“访”和“旅”的感觉。

  在作者重回“文明世界”之后,魔幻现实依然在东欧的变迁流动中上演: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的第一天分裂成两个国家,波兰议会通过了倒退性的反堕胎法案,匈牙利反犹太运动余烬重燃。经济总体在上行,但社会的改变可悲地论证了可信的社会体系的有限性,变迁的时代或许是最好也最坏的年代。

  又近三十年匆匆而过,如能有再度回访,新新东欧之于新东欧又会有哪些不同?

  tw:从政治学和民族性角度来看,反吉普赛、犹太和土耳其人的问题到底是个怎样的问题?

  《回访历史》读后感(四):后冷战时代下的“新”东欧百态——《回访历史》的知识背景与延伸

  一、这是一本什么风格、内容的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这本书,如我“短评”所言,是一本灰色调的书。它主要展现了伊娃·霍夫曼旅行东欧期间,所见东欧剧变前后的社会情态和人们的心态。主要有四种内容:①旅行途中所见景象、生活琐事,如描述土耳其浴室等②所见人物(政界、学界为主)的谈话、观点,如文学家、审查官等③所见人物(政界、学界为主)的经历生活④作者的感想与评论,含对这些国家的简介简析。

  她笔下的人,是纠结、矛盾的,既有对新时代的向往并采取行动,又打上了旧时代的印记,有的人甚至手上还沾着旧时代的血。新时代,旧氛围在游荡。文学家旅行中的随感,不激不厉。

  因此,喜欢“暗黑系”题材、喜欢看爆黑料的重口味读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去看这本“轻灰”的清淡的书。体会这种新旧交织的复杂性,这本书不像同类文史著作中的《野蛮大陆》、以及不少反映Su联黑暗历史的书,后一类书控诉感、批判性很明显,很能刺激读者的神经,博得五星。

  二、如何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实诚的说,这本大众读物,也有一定的门槛。不在于文字,在于知识。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可以没太多理解障碍地通读完这本书,但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书中的那些人到底议论的是什么,作者的感想又是从何而来,那么,不妨再看一些相关的书加强储备,以“团块式”的阅读加深印象。

  以下为“主推荐”

  1、《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

审问欧洲8.8[美] 伊斯特万·迪克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理由有二:①类型、基调与本书相同,都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文史作品,并且,这本书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并非黑白两分。二战中,卖国贼、抵抗者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正邪不两立;《东欧》这本书,也展现了,从前旧gong产时代的政权参与者合作者,与新时代的弄潮儿并非截然两分,而彼此持不同政见者也许有很好的私人关系,私人关系很好的邻居又可能成为监控你的告密者。多看这类书,再去看国史,会少一点道德高调式的审判,多一份冷静观察。②《东欧》涉及各国家复杂的民族问题,如匈牙利人与罗马尼亚人的矛盾,以及犹太人问题等等,看《审问》会一下子明白很多国家民族积怨的由来,至于前面提到喜欢看黑料的读者,可以在《审问》基础上再看《野蛮大陆》

  2、金雁的相关著作

从"东欧"到"新欧洲"8.4金雁 / 20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十年沧桑8.6金雁 秦晖 / 2012 / 东方出版社东欧札记二种7.9金雁 / 2015 / 东方出版社

  推荐理由及阅读方式:推荐,一是因为《东欧》一书涉及大量对政治人物以及转轨过程的评论,二是这些评论主要体现当时东欧知识阶层的观点,所以金雁的著作关联度较高,而且其中有几篇也是对“国民性”的考察(这个概念很有争议),正好可以对照。

  以下为“次推荐”

  3.《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

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7.8沈志华 / 2006 /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绕不开的老大哥。全书尽管只有两篇沈老师所写,但还值得一看。岔开说一点,国产史作承受了普通读者过多的偏见。至少敲黑板划重点,一般来说,不少史作比起国外飘忽的叙事体,故事性和文笔虽然不占上风,但至少更容易快速抓住要点一二三。

  4、《夹缝中的六国》

夹缝中的六国8.1(英)艾伦.帕尔默 / 1997 / 商务印书馆

  从维亚纳会议到布拉格之春,小国的悲哀。

  次次推荐

缔造和平8.9[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2018 /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其他的读物暂时不更多推荐,想成为专业读者的可以通过相关豆列去进阶。以上推荐都经过了反复考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太容易成为“教训”、“启示”等目的性太强的“资政”题材,所以这类书原则上不推荐。

  “Post 共产”题材的电影也可以看看增进对这书形象化的理解。我了解不多,《再见列宁》《地下》很有名,但没涉及这本书所述国家。偶然看到一部匈牙利的,值得一看。

光荣之子 (2006)8.02006 / 匈牙利 / 剧情 历史 爱情 / Krisztina Goda / Kata Dobó Iván Fenyö

  三、杂谈——我的一种阅读方式建议

  粗略来说,阅读图书的有两类读者:专业读者,为研究而读,书是材料、对象,读书目的性强,对这类读者,体系化地、由点及面地读相关的一系列书,是种应该有的习惯;第二种就是我们普通读者,出于兴趣而读,目的性不明确。

  就普通读者而言,出于兴趣的阅读也可以分化出多种读书旨趣:纯粹打发时间的,看可读性强的获得比较好的阅读体验的,想补充知识提升理解的……对于最后一种,其实,“增长”“囤积”需求强烈的读者,其实可以更多参照学院研究性读者学习的方法,就是读书可以按自己兴趣来,但一段时间内,可以围绕一本书、一个主题,集中性地看相关的一类书。

  这种“团块式”的阅读,一是强化印象、提高识记效果,它既不断激发对旧书的回忆,符合记忆规律,又通过看新书来想旧书,在“温故”和“知新”之间做了折中,兼顾读书体验,不至于像高中复习那样一定要不断重读旧作略显枯燥(毕竟很多书确实没必要反复读)。二是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人文哲社书籍的一大乐趣,就是看同题材的书,彼此的补充印证,彼此的对怼互喷。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