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共坐白云中》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共坐白云中》的影评大全

2021-03-06 23:1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共坐白云中》的影评大全

  《共坐白云中》是一部由Edward A. Burger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坐白云中》影评(一):我说

  导演还是年轻,提问的方式让人觉得那随行翻译是否读过佛经?最初显的要义都无从体现。通篇呈现出《达摩流浪者》似的用想象去触摸用松树下打坐换冥思来掩饰作者内心的虚弱。还有,如果你的能量还不足以跟隐士对话,就少去打扰修行者。远足交换来的不过是一部纪录片或其它,但我看来这大可不必。

  《共坐白云中》影评(二):在线 共坐白云中

  http://video.sina.com.cn/v/b/52679532-2077073345.html

  在线终于找到了!

  《共坐白云中》影评(三):与评价无关

  越来越不知道要怎么评价这样的隐士 以物质的艰苦和隔绝来逃离对心理的伤害 是躲避 还是智慧?

  恐怕很多事也是不能靠躲避过去的 要用一些心灵的苦 来获得一些心灵的追求 然而读佛可以让这些苦稍微淡一些

  记得里面问问题的小哥说 他的修炼还不够 还是会愤怒 还是会难受 最后的那个修士说 每颗心都是在生病的 佛学是来治病

  能不能根治不知道 就像修士说迷途的时候他就读经书 更多的时候 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来自疗

  《共坐白云中》影评(四):所谓的修行

  也不知道卖DVD的老板从我身上那部分看到了慧根,给我推荐了《共坐白云中》这部纪录片,我也鬼使神差的被佛光四射老板所打动,从他手上接过了这本《九阴真经》,哦,不是,是DVD。

  电影看完后,怎么觉得这帮所谓的修行者或隐士,在我看来更似是一群厌世弃俗,躲避现实的流浪人群。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佛教,但在采访当中,他们对佛教的认知也各有各的一套说法,但都一概的在强调,自己是在修行。记得在采访其中一个修行者时他说到:“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妄想,妄想就是大自然”,我的妈呀,这是什么逻辑呀,我只能承认我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够深刻了,我看不懂他们的精神世界。

  《共坐白云中》影评(五):以地为床 以天为被 以岩石为枕

  1.妄想消失的时候,你的智慧就会回来,你分不开痛苦和喜悦,实际上这种痛苦和喜悦都是一样的。

  2.动与静,你分不开。其实不分开这些,它们没什么不同。用心去感受,一心一意地去做事,这都是修行,不仅仅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才是修行。不要胡思乱想,所有的一切都是平静的。

  3.人吃土,土吃人。

  4.万事万物皆在呼吸之中,人在世界上忙,为什么而忙,就是为了这一口气,只是为“我”而忙了一生。一口气断了,天大的事都得放下,何苦不早点放下?

  5.怀抱虚空,万物无实在,为钱财空忙一生,和不解脱?把心放在道义之上。

  6.世人难自在。

  7.大自然就是妄想,钱财衣物自然来方可称自然。

  8.“时间”于生活而言已安静无言,妄想和鲁莽的念头便已消失。

  9.没有来,只有云彩飘过。以地为床,以天为被,以岩石为枕,顺应自然之变化。坚持自我方可分善恶。

  《共坐白云中》影评(六):该做午饭了

  纪实作品里,心性自现。比尔•波特写《空谷幽兰》,不似为写作或一时兴起,而更像是为他避也避不开的生活留下文本记录。《共坐白云中》亦是所拍即生活。

  片中几位隐士,谈话几近家常。其实看似平白直叙的道理,易在语言上的理解,心领神会却难。对待宗教,是该先理解还是先相信?前者是知识,后者是信仰;对于修行来说,信为第一,信则言如是,信了才能理解,学问不会是第一位的追求。体会难以言说之事,莫如践行,每日担柴挑水,煮饭洗衣,一点一滴都是生活本身,路程即为一切。

  终南山里的这些修行者,有份自明的谦卑与朴实,晓得自己是普通人,如要得道还需清净环境帮助。最低限度地生活,方能心不寄事。红尘中修行,原是最难,所谓俗世中修恶,老僧喝酒,妓女翻经,大半却是表演,得实惠者多。

  影片中的一位修行者,据说快要开悟了,采访时不愿多言,只说自己未到境地,如何又能为他人指路。年轻人又小心翼翼地问:“师傅,我们在人世间应该怎样修行?”僧人默然⋯⋯此时闹钟响起,僧人说了句:“该做午饭了。”

  《共坐白云中》影评(七):剥茧抽丝的幸福

  “人”活在此生中如秒针般没有一刻不是为着一个幻象的“我”而呕心沥血,终其一生,而有些人却在解脱之路上早已放下“我执”。

  看过另一种人生后,才知我们苦苦追寻的一生,不过是在追寻“苦苦”。

  没有戒定慧,何谈修行,更何来获得解脱的智慧,苦行也许痛苦,但快乐过后何尝不是痛苦?而无论痛苦、快乐,世间的种种有哪样是真实不虚?又有哪样谈得上是“永恒”?我们问天问地问过自己,终被一个“我”所烦恼,剥茧抽丝中何时是智慧的终点?真实不虚早已在他们苦涩却甘甜的修行中,在他们一句淡定的“不怕”中,在他们坚定无比、慈悲无比的佛心中!了之一切后,便知,世间,快乐不是快乐,痛苦也不是痛苦,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得尘埃?

  观毕,慨而发:“彼,何其幸;我,何其幸,前者幸福,吾幸运。”

  又后,发清净愿,吾必舍“我”而后知”我“。

  《药师佛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共坐白云中》影评(八):智者之道

  我没有给五颗星,纯粹是因为拍摄手法的业余。制作者是热情的,因着一本《空谷幽兰》万里寻访终南山。这在一般常人,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他还是个外国人。但也正因为他是个外国人,即便是佛教徒,对佛教的理解也像其他西方人那样带有表面性。以至于这部纪录片更像是猎奇、探险。

  对山中隐士的记录,虽然粗浅,但也可见一斑。看到有人在豆瓣里说:片子里的隐士,看起来都是笨笨的,更像是文盲。殊不知,东方人认为:智者皆寡言。整部片子里,所有的隐士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你问问题的时候才开口,说一些你可能根本不明白的话。如果你不说话,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呆着,陷入自己的世界。那些认为山中隐士都是仙风道骨般的扮相,然后说出一两句佛教偈语的圣人,大概都是看电影电视看太多了。隐士也要生活,住茅屋、喝泉水、吃着青菜莲藕。山中日子清苦,人人看上去都有点儿落魄。也正因为不在乎外在世界,也就无所谓外在的落魄了。

  在众多受访者中,我对最后一位大师傅印象最深刻。据说他即将参透修行,得到大智慧。可当被问到来山中几年,他却说:不久。然后又说:自己来这里是为了渡己。还未渡己,如何渡人。我想到了千百年来的苦行僧们,修行一生,无非是为了先渡己。他们不是不可怜众生,只是自己还在迷途,又如何能引导世人?这与普度众生为根本的大乘佛法是有不同的。个人修行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修行本身也就无所谓对错。

  ”隐者自安安“。在入世者眼中他们是这样的群体。但我总觉得,隐者是最谦虚的人,因为他们永远都觉得自己还在修行的路上,离成佛还太远。可殊不知,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经找到了智慧,脱离了虚妄。一切尽在不言,又何必说出口呢?

  《共坐白云中》影评(九):放下,难

  今天看美国人爱德华•A•伯格的纪录片《共坐白云中(Amongst white clouds)》,忍不住想起前些年读过的《空谷幽兰》(比尔•波特著),一个用影像,一个用文字,纪录了终南山隐士的生活。

  我喜欢这部影片,非常喜欢。影片让我知道了隐士居住的茅棚、所种的蔬菜以及精神状态。让我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将对物质的追求降到了极低,更加注重精神的解脱与自由,给红尘中摸爬滚打乃至心神憔悴的人一个截然不同的参照。

  片中有个隐士说,到山里隐居需要大勇气,舍得放下。凭心而论,一定有不少人动过放弃俗世生活、隐居深山的念头,但是虑及亲人的感情,往往难以割舍。

  有时候扪心自问,在众多选择中,什么是最最重要的呢?

  是个人心灵的解放,还是人际之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当然,很多时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有时候相反。正如片中有个隐士说,他的家人先后找过他三次,后来他躲进了终南山,家人再也找不见了。如果他父母在的话,是不是会难过?会不会一直耿耿于怀直到老去呢?

  如果仅仅为了自己心灵的自由,就把亲情放下,是不是有些过于自私,甚至说残忍?佛家其实是非常提倡牺牲精神的,常说普度众生,甚至连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可是陷亲人于痛苦之中,又何谈度人?

  如果在父母身边,就不能在家修行吗?片中有个隐士不也说,如果父母没有人照顾,就不能出家。

  另外一个隐士说,感情及其他皆是虚幻。可是对于好多人来说,有些感情的确难以放下。所以,修行不一定在深山,或许,熙熙攘攘的市廛是更好的烘炉。先从身边的人开始,帮他们化解痛苦,然后量力而行,推及更多的人,岂不更有意义?

  依稀记得李泽厚先生在总结中国文化的时候提到过“情本体”这个词。那天,我问儿子,世间什么最重要?他想了一会儿,说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吧。让我说不出的感慨。

  世间最苦莫过于心苦,心苦莫过于看着亲人的痛苦却无法帮他减轻,或者做错事令亲者痛。

  人说,有一种爱叫放手。手固然可以放开,心却难以放下。

  这世间,好多事情你无能为力。比如对你爱的人、爱你的人,能做些什么呢?

  牢牢记住那些美好、深厚的情谊,好好地生活、善待身边的人,心存善念,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让你周围的小空间因为你的存在多一些温暖,让这些温暖也温暖你的内心,并且时刻记得,为你挂念的人、牵挂你的人祝福、祈祷。

  《共坐白云中》影评(十):共坐白云中

  朋友前几天晚上推荐这个,推荐的原话是:是一个讲终南山隐士的纪录片,里面每一个人说话感觉都很安静。

  真正看这个是在去影院看地心引力等场次的间隙。我隔着玻璃面对着外面的大街而坐,纪录片的内容和外面川流不息的车和人自成对比。

  我也看过很多评论,有说里面采访对象文化程度不高者,有说不过尔尔者。纪录片并非电影,不被要求有艺术价值或者视觉画面,甚至不需要可以表达什么空泛大的主题,踏实拍摄记录就是它们全部的意义。纪录片更非领导检查,需要把所谓有文化有层次的人集合到一起做一个汇报把最好的呈现观者来证明自己的成绩。终南山当地的隐士是从何而来,为何留下,怎么留下,什么感受。这个纪录片诚实地问每一个隐士类似的问题。里面采访的每个隐士话都极少,句与句之间停顿很长,可能是常年的个人生活已经有些许丧失语言、社交能力,也可能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从他们零星数句大致说了自己人生经历,那么多不同的人生殊途同归去了终南山。

  这些隐士和我想象中的隐士并不相同。他们是为宗教修行。我以为会看一个远离人群自己生活的隐士纪录片。后来不禁笑自己,现如今哪里还有人会因为宗教之外的原因去深山老林隐居呢。

  宗教和哲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把一生献给宗教的人多少都是有哲学慧根的,说到这里又想起那个文化程度低的言论了,就算他们全是文盲,有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并拿一生当苦行僧修行也比那些虚伪的高层次人士好很多。这个世界有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各自安命少置评他人会显得不那么愚蠢。

  纪录片中我印象深的是三个人。一个是山上唯一的女性,一个是18岁的那个小僧,另一个是最后那位。那位女尼强调放下,学会放下,这是佛教里面强调的东西,也是我一直强迫自己做的一件事,放下一切该放下的做一个洒脱来去的自由人。小僧被采访的时候表情尴尬不知如何表情是好,采访完了自去一棵树下面静坐,和身后的高山白云融合在一起,极美。最后那位,采访前一直铺垫他是终南山上最接近佛的人,于是一直期待着他会说些什么。后来,几顾茅庐终于得见,各种反复询问,他只是左右而顾地笑或者喝水,什么都不说,后来次数问的多了,他直接回复,我尚不能渡己,如何渡人,我有什么好跟你说的呢?如果我已经走过了一条路,我可以跟你讲这个路上的一切,但是没自己走过去的,什么发言权都没有。

  这个大师之后,纪录片便结束了。没有深的触动,只零星的文字片段和那么些大山那么些白云能提醒我看过。共坐白云中,真美的名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