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空谷幽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空谷幽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4: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空谷幽兰》经典读后感10篇

  《空谷幽兰》是一本由[美]比尔·波特 著 / [美]史蒂芬·约翰逊 摄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空谷幽兰》读后感(一):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隐士文化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书名和大致的内容,当时很为之吸引,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找来看。也许是瞧见了长长的“To Read List”,也许是书名透露出来的一种孤傲清冷,让人难以接近。

  这本书主要描写作者——一个汉学家,宗教学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探访终南山,寻找隐士的游记感悟。由于我欠佳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尽管努力阅读过程中辨析书里提到的各种东南西北方位,努力记住大大小小各种寺庙、诸多方丈,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晕头转向张冠李戴。所以在看到后半部分时候,我终于放弃了这种没有效果的努力,反正我也不会根据书中的描写去实地考察和探访。索性将注意力放在他和那些方丈、比丘、比丘尼和守寺人的对话感想中。

  作者探访时,中国正处于文革影响尚未消除,百废待兴之际。对于宗教和寺庙更是如此。作者一共前后探寻了三次,几次时间间隔都不长。从他描述中,很多寺庙、佛像、舍利塔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出家人被迫还俗。尽管他遇上的大部门宗教协会负责人都对隐士的存在否定态度。但从实际寻访中,至少在终南山(群)存在不少隐士。虽然书中描写的其中大部分还在苦修中,努力是自己不受日常生活困难贫乏干扰。也许是得道、领悟的隐士不愿现身。

  倒是有两位寺庙的方丈说的话显得修为深厚”,虽然那些庙在那个年代破败不堪,庙中的比丘也不多。一位年纪轻轻,头脑清晰做事干练原谅我是在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和寺庙名称),他将山中的隐士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畏生存之苦,寻找清净之地修行,另一类只是年纪大了,寻找个差事有人供养。和别的方丈不同,他的思路清晰且言语犀利,书中描写他被入门师傅推荐过阵子去新的寺庙主持相关工作,是个护法的好人选。还有一位就显得道行很深了,只记得住那种感觉平常语言,但意义境界完全不同。

  看完本书,我觉得从外国人的角度理解这些传统宗教文化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很多小时候就听说的故事,通过外国人叙述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对于抱着对隐士有个极大好奇和猎奇心理的人可能失望了,没有神迹,没有故事,只是一个个不畏艰苦,寻求清净,持续修行的人。

  .S 清净中修行是隐士们的追求,书中不少方丈和比丘都抱怨游客络绎不绝对修行的妨碍和影响。不知繁华都市中心的寺庙众僧是否也能守住内心,“大隐隐于市”。

  《空谷幽兰》读后感(二):隐士文字

  《空谷幽兰》

  只要你不受欲望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作品简介

  终南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位居历史底蕴深厚的十三朝古都——长安,自古以来是隐士深爱的修行之地。一位可爱的美国老头儿深入终南山的高山密林,寻访静谧的隐士和禅心,探寻隐士之根。从比尔的视角,看到了一位美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的了悟和慈悲之心。

  这是生活在生活的边缘的一群人,他们多隐居在山林深处的茅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放下心中的欲念和虚妄,逃离现实嘈杂喧闹,只为心灵寻觅一处安静的修行之所。隐士的生活简单朴素,内心对于禅的信念和追求坚如磐石。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

  读者评价

  这本书更像一本历史科普游记,历史缔造了终南山的隐士文化。每一章节多以:历史典故/历史地理渊源到隐士探寻的手法来描写,历史故事的点缀,为后面隐士的登场做了充分历史背景铺垫。在作者的笔下,终南山理应是隐士存在的地方,就仿佛比尔心中的信念一样,那里有隐士对于修行的坚定信念。

  物欲横流社会环境下,真正能摒除杂念,静心修行的人也越来越少。文革时期对于佛教、道教的文化摧残巨大的,但那些仍坚守信念的修行人,依旧在努力为佛学文化、道教文化的传承做着努力。书中许多隐士倾尽一生用仅有的积蓄在修缮寺庙、道观,为人类保留一份文化遗产

  比尔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美国式幽默,白描自述式的描写方式让本书更富有生机感染力。整本书读完,仿佛置身于终南山中一般,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在山中历险,探寻未知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

  偶尔给自己的心灵片刻的停歇,去感受一份沉静中信念的坚定。

  《空谷幽兰》读后感(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

  “言几又”偶遇到的书,比尔波特的四部作品,一同摆放在显眼的门口,第一平台随意翻看,无意见《空谷幽兰》书名之下:寻访中国现代隐士。这就是成功吸引我阅读它的第一原因。翻开到结束,中途吃个中餐大概花了1个多小时接近两小时看完。 这是作者于1972年在台湾的山中,一寺庙修行三年,之后开始踏上了寻路中国现代隐士之路。开始和他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一同上路,之后一个人重走,继续,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们看到了他的用心良苦安妮宝贝在序文说的:中国古代隐士著作——寒士 拾得 丰干 石屋和菩提达摩。(不了解直觉告诉我是的

  以下是打动我的那些书摘: 自序: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 P24 《后汉书》有一章专门讲隐士的,开头: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p230 书就像食物。它们能填饱我们的肚子,却不能填饱我们的心。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买一本书,对它进行了解。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读完以后,我们会发现,书中所讲的与现实是不同。 如果你想修道,就必须做好受苦的准备。 苦中获乐。就像钱来得容易,去得容易。(从这一页开始,大概有四五页都是对杨道长的一个对话,我觉得这个杨道长四嗯,悟性挺高的,他说的这些,大多数我觉得都很受用。因为是在书店里看的, 没办法及时的做笔记,只好照下来,以便有空的时候把它抄下来。特别好)

  有一段话最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也是最能打动我的,这里必须要记录。 八仙宫 西安东门东北约五百米 东厢杨道长 佛 强调性 道 强调命 同一道路,不同的梦 真正修行的人是性命双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