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论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7 01:1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论的读后感大全

  《诗论》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论》读后感(一):诗

  作为一名理科生,尤其还是其中的坏学生,这本书对于我有着比别人更大的影响。跟朋友说总是没人相信,我至今除了《静夜思》之外,包括诗歌,古文等等,没有一篇会背的。之所以不会背,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热爱。不热爱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真的不喜欢,还有一种就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了解它,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诗的魅力。我本身很喜欢朱光潜写的文章,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到了特定的阶段,就会特别喜欢某一个种类或者作家的书,就像我一开始接触书籍是在高中,那时还在看一些网络小说,因为中学生最喜欢幻想;到了大学,我开始看一些青春文学,因为自认为能够从其中找到摆脱迷茫的方法,结果后来才发现那些畅销书作家还不如我们自己;再到后来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就开始看真正有内涵的书,我一股脑的把朱光潜,季羡林,汪曾祺和沈从文的书一一从图书馆看完。

  朱光潜在这本书中写的是诗学的相关知识,其实整体来看就是中国的古典文化,诗与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在书中也有提到。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文化史,就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文学则是尤其直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说是得到了永久并完整的传承,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经典,也代表一代人的精神与文化。朱光潜看待诗的发展史则是融入了他自己对于美学基础的研究,这是我们自己研究不出来的。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最经典的国学,胡适说,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光了,新起的学着还不曾有什么大功绩表现出来。这就像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只不过动物被保护起来了,而这些国学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热度。可能是大家都觉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如今这样,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但是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进步,而进步的基础就是掌握历史前辈所总结的道理。好的东西最怕得不到传承,朱光潜也通过这本书对未来的读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朱光潜在看艺术的时候不局限,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艺术,他都能看出其中的本质。他阅读过诸多相关著作,汲取了无数种他人的思想与看法,最后通过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象不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美会怎样,因为一旦发现了美,就会不断去追求,这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

  《诗论》读后感(二):连贯中西的一部《诗论》

  连贯中西的一部《诗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提到诗歌,就想到了我们古老的《诗经》。那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收集汇聚了很多史前时代的诗歌。这些诗歌淳朴,保存了相当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考察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状态,对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学的意义极为重大。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删节本,经过了儒家圣人孔夫子的删减编辑,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如果孔子不删减,留下三千首的规模,那不啻于一个文化的大宝藏了。

  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研究,诗歌这种形式,出现的时间比文字还要早。这是因为,语言出现了以后,诗歌的形式就相应地出现了。而且,最早的诗歌,其实还没有现在的诗的形式,叫做歌更适合。它的主要功能是抒发愉悦的功能,还有祭祀的时候用的祝祷词。这些其实是诗歌的早期来源,到了后期,经过逐步的发展,才从古体诗发展到近体诗,重视格律了。现在,我们一说到诗歌,基本上都是说的近体诗。人们创作和研究,也是以此为主。

  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诗论》,探讨研究的是诗歌的多个层面,包括来源、韵律、发展过程等等,最主要的是他引用了一些外国的诗歌理论,来综合参究。横向比较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诗歌和外国的诗歌在创作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外国诗歌虽然是以现代体为主,但是在节律上也并不是没有要求。比如十四行的诗体,它在节律上就很严格,这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很相近。诗歌是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艺术,人类虽然民族语言不通,可是还是有许多共性的东西,诗歌也就相应地具有共同点。

  应该说明的是,诗歌理论的进步,一方面是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人们总结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诗歌的创作。但是总的看,因为人们不能固守成规,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是要前进发展的,诗歌理论的先进具有指导诗歌创作的作用。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创作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有的理论家理论很好,可是写作不了诗歌;而诗人写作的诗歌很好,那么,理论上他应该也是通达的。起码,他有实际操作的技能,在理论总结上却并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实际上的写作能力还是重要的,而理论还在其次。

  但这并不是说,理论不重要。事实上,只有诗歌的成熟和高度发展,理论上也才能相应进步。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大理论家首先提出某种超前的理论,后来的写作者用以指导创作。两者总体来说,还是相辅相成的。朱光潜先生留学有成,对外国的诗歌作品和理论很是精通,又深入研究本土诗歌理论,中西对比研究的结果就是,这部《诗论》可以作为了解中西诗歌理论的简介入门。对于诗歌创作者,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方面朱光潜先生应该是一个开拓者。

  《诗论》读后感(三):能欣赏诗的人,决不会觉得人生干枯

  《诗论》这本书是美学大家朱光潜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兼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很大地位,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去研究诗的原因。正如朱光潜所言,“诗人教会我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来认识到有限中的无限,因而从自我的狭隘天地中解放出来,发现这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这生活是值得生活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方面具有的重要的影响。

  纵观书页的目录,我们会发现《诗论》是从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方面让我们来了解、学习诗歌的。在书里面,朱光潜先生用西方的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让我们有一个不一样的见解;先生又用中国的诗论来印证西方的诗论,让我们明白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作者通过这样的方法全面地阐述了新的诗歌在美学上的理念,奠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基石,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理论性很强,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但是呢,真的当我们醉心于书的内容时,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写的是恰如其分。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关于诗歌的小知识点,如果你不仔细阅读的话,我相信,你就会漏掉他们的。这样的话,你肯定会后悔的。

  对于诗歌,我的看法是,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透过诗歌去看别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已经不同经历之后所得出的感悟。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尤其是一个学文学的人,更应该读一读先生的这本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学习到关于美学、诗歌、艺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尽管当我们刚刚开始读之时,会感觉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但是,慢慢地,当我们有了感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并不是很难的。

  读完本书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关于的东西方诗歌的比较的知识点。在书里面,朱先生对于中西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作者的语言具有意简精辟的特点。作者指出,在自然诗方面,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一样呢?作者也做出了解释,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狂风暴雨,峭壁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微风细雨,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在爱情诗方面呢,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前,所以称赞容貌倾诉爱慕者最多。而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后,所以爱情诗里面写得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悼亡的。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最后,总的说来,西式诗歌以直率胜,中式诗歌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这就是我学习这本书所带来的结果。

  我相信,经过你的阅读之后,你会得出不一样的领悟。

  《诗论》读后感(四):前三章笔记摘抄

  读的时候一直在想,总得写点什么,勉强读完之后,又犯懒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本书于我而言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得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有心领神会之处,也有似懂非懂时。朱先生学贯中西,涵养深厚,在诗论的过程中,较着重于中西方诗歌的对比,不是在对比之中见高低,而是在对比之中探讨、互现、吸收与容纳。特别感动于他在第三章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爱中国诗,我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以下是一些勉力而为之的笔记,也算是为下次的重读做准备。 第一章 诗的起源

  用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观点解释诗的起源有两层重要的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偏重“再现”)也就是说,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 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可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从对非澳诸洲土著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于边疆民族诸部落的研究可以得出更多证据。后来三种艺术分化,除了保存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发展。 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它的活着的日子就是它的被创造的日子,它的死亡的日子才是它的完成的日子。所以群众的完成工作比个人的工作还更重要。 文化是民歌的仇敌,近代学者怕歌谣散忘了,费尽心力地把它们搜集写定,印行。这种工作对于研究歌谣者固有极大贡献,对于歌谣本身的发展却不尽是有利的 歌谣都活在口头上,它的生命就在流动伸展之中,给它一个写定的形式,就是替它钉棺材盖。每个人可以更改流行的歌谣,但没人可以更改《诗经》。写定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

  第二章 诗与谐隐

  文字游戏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文字开玩笑,通常叫做“谐”;第二种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谜”或“隐;”第三种是用文字组成意义很滑稽而声音很圆转自如的图案,通常无适当名称,就干脆叫做“文字游戏”。

  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姿态,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

  刘勰解释“谐”字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谐”,“谑而不虐”。

  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出发点是情感,而听者受感动也以情感。滑稽者的诙谐可以称为“喜剧的诙谐”,出发点是理智,而听者受感动也以理智。前者杜甫、屈原;后者刘伶、金圣叹。嵇康、李白介乎两者之间。 隐与谐的不同在于着重点,谐偏重人事的嘲笑,隐则偏重文字的游戏。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最爱) 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 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 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预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或移步此书。

  《诗论》读后感(五):朱光潜“论诗”

  自打小接触文字时,就特别佩服会写诗的人,奈何自己腹中草莽,更谈不上诗歌创造,对诗的鉴赏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文学评议界,朱光潜先生在诗歌、对艺术、美学等方面,造诣颇深,他的很多作品,给普通读者品味诗歌提供各方面科学的指导,其中《诗论》就是一部非常重要且经典的作品。朱先生自己也说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这本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出版,历时十年写作而成,并经过了多次增订,是一部“论诗”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为十三章,主体内容包括介绍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散文、诗与乐、诗与画、对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附录部分是写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的一封信。在书的腰封上,更是写到:“能欣赏诗的人绝不会觉得人生干枯。诗人教会我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来认识到有限中的无限,因而从自我的狭窄天地中解放出来,发现这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这生活是值得生活的。”

朱光潜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诗的论著,条理清晰而系统,从一开始介绍诗的内涵和本身特点,到具体的诗歌分析。从抽象到具体,引发了读者对诗歌充分的想象。研究方法上,虽然叙述对象是中国诗,但却采用西方科学分析法,将中西诗论进行对比研究。相比枯燥的理论书籍,朱先生的文字通达清新、引人入胜,读来非常有意思,而又收获颇深。其中,最深得我心的是本书的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朱先生认为,“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他继承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境界说”的理论。“词的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的境界能被“见”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觉,二是情趣。一首高境界的诗必然是情趣和意象高度完美的契合。而又通过引用克罗齐《美学》中的情趣和意象的分析,意象即“景”。作者又给出了:“诗的境界是情景的融合”。

  让读者对诗的情景境界有所了解之后,作者接下来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延伸探讨,读完大有裨益。他通过《人间词话》里王国维的原文指出王氏并没有详细说明“隔”与“不隔”的理由。作者认为,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情趣和意象想映衬,见到意象,感受到情趣,即为不隔;意象模糊凌乱,情趣浅薄,读者无法领会到诗的意境,即为隔。书中,作者通过这样深入浅出地分析、举例论证,让读者对诗中的“隔”与“不隔”有了深刻的了解。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

  总之,朱光潜论诗,结合了中西文化精粹,深刻总结了诗的本质和内涵,以及新诗写作的经验,促进了中国诗的发展,朱先生清新脱俗的笔调,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子对诗的创作和追求。正如作者在《谈文学》中写道:“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滞塞而受摧残。” 朱先生就像一个智者,引导我们走进中国诗,走进文艺,走进他富足的精神世界,在诗的海洋里遨游,远离低俗趣味。

  《诗论》读后感(六):诗之美,音与画,咏性情也,一谓三叹之音

  《诗论》 朱光潜 著 The comments of poerty 开明出版社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1、诗的起源 古希腊,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imitative art)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 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抒情),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诗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诗歌、音乐和舞蹈是同源,共同的是节奏。(一呼一吸的生命?) 节奏之外,艺术分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向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向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向发展。 诗歌,重叠、迭句、“衬字” 韵是为了点明一个乐调货是一般舞步的停顿所必需的,同时,韵也把几段音节维系成整体,避免涣散。 2、诗与谐隐 诗与谐 谐,讲笑话,中国戏剧导源于巫和优,优便是宫廷小丑、讲笑话、讽刺家、演员,以“谐”为业。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性,有许多是为某阶层所特有的,“谐”则是雅俗共赏, 柏格森所说,凡是谐都是“谑(xue)而不虐” 刘勰《文心雕龙》“辞虽倾回,意归义正” 喜剧是谐,是以悲剧和真实为底,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谐都有“啼笑皆非”的意味,模棱两可 “滑稽”是古代一种盛酒器,进出也是模棱两可,对于命运开玩笑。 诗与隐 隐 谜语 对于巫,预言和谶(chen)语 “射覆”猜隐语 谐偏重人事的嘲笑,隐则偏重文字的游戏(捉迷藏类似) 隐语同意上的关联为“比喻”,同声音上的关联为“双关”(pun)。(如,莲子同恋子—想念你,藕同偶) 由限制中争得的自由,由规范中溢出的生气。艺术使人留恋的也就在此。 重叠、接字、趁韵、排比、颠倒(回文),文字巧妙,文字游戏 3、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文字、音乐对于文学,犹如颜色、线型对于造型艺术 凝神观照之际,物我两忘 我的情趣与物的意象遂往复交流。 移情作用,内模仿作用,在即不离 无论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使人在对象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subject ego)中能付与(give)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 显与隐 隔与不隔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 “含不尽职言,尽于言外”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人伦 西方,以恋爱诗为主,男女追求,男女见平等(虽表面上以国家基础,骨子里则偏重视个人主义) 中国有爱情诗,也有其他人伦,友情、君臣(重秩序严等级的集权国家,文人多追求仕途来实现理想,个人服从集体,骨子里侧重兼善主义,友人比妻子和家庭成员更志趣相投,更值得交流和思念) 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 中国诗人则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西方诗“慕”,中国诗“怨” 2、自然 六朝是中国史的浪漫时期 中国诗,委婉、微妙、简隽胜 西方诗,直率、深刻、铺陈胜。 西方的宗教、自然的崇拜 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 中国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方诗所能及,但是却远不及西方诗的深广伟大 中国民族性是最“实用”,最“人道的”(一寸寸土地都须精耕细作,才能养活全家的农耕文化,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之原因) 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淡薄。 佛 ,无“佛理”只有“禅趣” 谢灵运、王维、苏轼,入山参禅,出山做官 中国人原来有“好信教不求甚解”的习惯,马虎妥协的精神,有好也有坏。 艺术 实质与形式 表现 第六章 诗与乐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诗要念,读出声来 韵、节奏、音律 英文的自由诗,它的节奏好比风吹水而生浪,每阵风所生的浪自成一单位,相当于一章。风可久,可暂,浪也有长有短,两句三行四行都可以成章,就每一章节,字行排列也根据波动节奏(cadence)的道理 艺术的基础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诗的音律好处之一,就在给你一个整齐的东西做基础,可以让你去变化。 凝炼字词(鲁迅、张爱玲) 表现为诗,隔着一层,不致使人看成现实(艺术莫不如此) 用美学术语来说,音律是一种制作“距离”的工具,把平凡粗陋的东西提高到理想世界。 古代小说的距离感(说书人,话本) 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一切艺术都以通近音乐为指归”。 音乐的和谐(harmony) 诗与乐的节奏,外物的客观节奏和身心的内在节奏交相影响 古希腊七种音乐,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亚里士多德最推重C调,以为它最宜于陶养青年。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诗画同质与诗乐同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音乐化 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叙述动作(诗、散文的动词精妙) 古希腊雕像,拉奥孔(荷马史诗中人物,预言特洛伊木马)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而表现全动作的过程;诗描写静时,亦必代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艺术即模仿,艺术是变化无穷的。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诗的音节,分声、韵两层 韵有两种:一种是句内押韵,一种是句尾押韵 句内相邻两字成韵叫作“叠韵”,句尾成韵则叫作“押韵” 《昭明文选》萧太子 律体诗,律诗极盛于唐,但创始者是晋宋齐梁时代的诗人。 谢灵运、陶渊明、谢眺、鲍照等人 永明体 平上去入四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佛从西来,梵音反切 子母音,子(声)母(韵) 诗歌、音乐和舞蹈同源,共同的生命在于节奏 音乐的成分是原始,语言的成分是后加的 诗人的本领,在见得到,说得出 情感和预言,实质的形式,都在同一顷刻之内,酝酿成功 散文与诗的分别(有别),形式上,散文的节奏是直率的、无规律的,诗的节奏是低徊往复的、有规律的,就实质说,散文宜于叙事说理,诗宜于歌咏性情。 严沧浪《诗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近代诸公乃做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为是诗,夫岂不已,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谓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诗论》读后感(七):《诗论》中国最美的意境都在这里

  诗歌素有文学艺术王冠之称。探讨诗歌基本构成法则与发展规律的诗学理论,一向被人们看作是整个文学艺术理论的核心。《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其中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作者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他在美学、诗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翻译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1931年前后,正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读书的朱光潜,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之后,他就着手对于平素用功最多的诗进行理论的探讨。不久,就写成了《诗论》纲要。1933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开授《诗论》课程。后来将讲稿多次修改,于1943年出版了专著《诗论》。作为著名学者、美学家,朱光潜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在《诗论》中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散文、音乐、美术的区别与联系,并对我国旧体诗的节奏、声韵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

  如果说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那么《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境界”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美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王维有一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很有意境,幽篁翠竹间,诗人抚琴长啸,林深处,消尽了众人的喧哗,只留下了明月来陪伴。诗中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点上,朱光潜在《诗论》中说的很好,“诗本身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 在朱光潜看来,情趣是艺术和人生的中介,艺术表现情趣,情趣源于生活。所以艺术表现的实际上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情趣,而情趣与趣味就意味着“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这正是朱光潜“情趣”说的真正含义。朱光潜把情趣和生命联系起来,并在文艺美学范畴中加以展开,从而使情趣获得了深层含义和广泛应用。

  朱光潜曾这样分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俭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读诗就要从这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作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情趣”。 《诗论》重在对古汉诗律做“中西汇通”。全书十三章,除了最后一章“陶渊明”以外,其余十二章,有八章是涉及音律的,其中又用整整五章专门讨论古汉诗律,“论声”“论韵”“论顿”,论“赋对于诗的影响”,论“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之后”。 而提到陶渊明,朱光潜说,“真字是渊明的唯一恰当的评语”。他也指出杜甫的错误,“杜甫为着渊明这样笃爱儿子,在《遣兴》诗里讥诮他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般隐士的正在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真正地达道。所谓不避俗是说不矫情,本着人类所应有的至性深情去应世接物。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从这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对诗的真正的理解。“真”是生活的真,情趣的真,情境的真。也就是诗趣的真。诗趣自然有其“真”的一面。“真”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诗论》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分析和阐述,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该体系常常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诗论》的问世,可以说是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引向美学领域的伟大尝试与开端,也是构建现代中国文艺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把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兼容并蓄、有血有肉的崭新的美学实体。 《诗论》主要归纳出了诗歌音律的三类具体表现形式。 音律表现为“声”,一般而言,可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见出音律节奏,但中国诗歌的音律节奏却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并不明显,它追求的是平仄律,它的特质是和谐,节奏与和谐是两个可以分清的概念。 音律也表现为“顿”,“顿”专指由声音组合而成的自然停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声音形成一种节奏美。中国诗歌的节奏大半靠“顿”。 第三,音律还表现为“韵”,“韵”在《诗论》中特指押韵脚,让字音中的韵母部分在诗歌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押韵脚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成声音的前后呼应与和谐,可以产生特定的节奏与旋律,从而能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起来,互相呼应,贯串一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论》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诗歌音律重要性的。 从诗歌起源的角度,论述音律节奏是诗歌的命脉。最初,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节奏是其共同的命脉。 从文学题材异同的角度,论述音律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重要标志。从广义上来说,诗歌与散文同为纯文学,而只具有音律的纯文学才属于诗。 从情绪传达媒介的角度,论述音律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在传达情绪时,声音与文字意义相比较,声音更易于传达情绪,人类的情感最易见于声音节奏,文字意义反在其次。 第四,从音律艺术功用的角度,论述音律具有制造距离以节制感情和强化音乐美的效用。 朱光潜在后记中说:“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以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我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直处于正统地位雄踞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之上,并灿烂于世界文学之林。朱光潜说:“我以为中国的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自然比较狭窄,它的精炼隽永却往往西方的诗不可及。”朱光潜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中国和西方诗歌、绘画、音乐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诗论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