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瓜分波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瓜分波兰》读后感精选

2021-03-07 01:3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瓜分波兰》读后感精选

  《瓜分波兰》是一本由[英] 乔治·肖-勒费弗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3.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瓜分波兰》精选点评:

  ●三天内一心一意地读完了英文原版,文笔流畅通俗,哪怕是一百年前的英语也读着很舒服。读毕几点思考,一是加深了我对近代国家相处中产生了宣战、媾和、协议等国际关系规则产生的由来,结合《***的崩溃》可以看出咱们国家完全不懂这些甚至迄今也不懂这些国际操作的历史原因。二是波兰的衰落灭亡是真的自己国家作死,但国民也是真的浪漫主义爱国者。并且真切意识到毛所说的“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三是如果有机会,辅以移民史开一个波兰断代史选修课也是极好的啊。

  ●估计翻译很水,甚至搞不清腓特烈和腓特烈威廉。(啊哈哈你个普厨看什么瓜分大波波( ゚д゚)

  ●没头没尾的科普读物

  ●作为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了解来看是够了,只是年代久远,观点未必全面

  ●了解这段历史的很好扫盲读物,但一战时期的著作+辉格史观的写作风格,深度略有不足也是在所难免。一幅地图都没有非常要命,出版社难辞其咎

  ●俄普奥联手三次瓜分波兰,波兰亡国~

  ●原著的地图都被吞了

  ●通过几位关键人物把俄普奥三国之间的尔虞我诈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是在一战爆发的背景下写成的,后来的历史也即将证明,背叛、绥靖和共谋总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果然欧陆风云4才是最佳欧洲历史科普读物(?)不开一把勃兰登堡哪里看得进去这些地名和国际形势【虽然其他档里波兰立陶宛随便平独镇露,毫无被瓜分的迹象

  ●塞这么多注水图,一张地图都没有。

  《瓜分波兰》读后感(一):波兰的悲剧

  本来也算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大国的波兰王国,在十八到十九世纪之际,被周边的三大豪强一步步瓜分,最后消失殆尽。本书的作者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对这一事件或者说这一系列事件做了分析。

  彼时,波兰没有地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夹在三大颇具侵略性的豪强当中,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沙俄,普鲁士,奥匈帝国。再加上,开疆扩土的胃口一直都很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以及觊觎身边这块肥肉已久的腓特烈大帝和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有个绝对不想错过任何便宜的哈布斯堡家族。

  本书作者关于天时及人和两点给出了对我而言相当新鲜但又相当认可的观点:

  关于天时,“波兰的悲剧与1792至1795年大革命中的法国的命运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如果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家族选择反法,那势必影响到调动军队侵入波兰。而孤悬海外的联合王国为了拉住普奥两国反法,对于它们瓜分波兰的罪恶行径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处于大革命中的法国显然也没有任何能力来干预这场瓜分。因此,波兰完全没有天时。

  关于人和,这个因素是最为可笑和可悲的——波兰王国实行选举君主制,而非世袭君主制,因此,“通常会使外国的幼年王子当选为波兰国王”。而贵族的“一票否决制”则导致议会瘫痪,阻碍了行政权或立法权的行驶。即,尽管波兰人民充满了爱国热情,可是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波兰事实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波兰也完全没有人和。

  不过,本书作者由于是英国人,因此,对英国在这场瓜分中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没有的,毕竟没有直接得益,但纵容瓜分的间接责任还是有的)轻轻带过,而有些脸谱化地描写了几大“罪人”,如叶卡捷琳娜大帝,腓特烈大帝,尼古拉一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等。

  此外,由于时代所限,作者只能简单引用几个当时人物的回忆录,而没有更多原始材料可供利用,因此,对很多事件的描绘显得单薄。

  最后,让人奇怪的是,本书作者提到附有四张地图,为何此版本的译本一张地图也没有?按理说,这欧洲的事情和地图和咱的领土和边界也没啥关系,更何况是几百年的事情,为啥也不附地图呢?

  《瓜分波兰》读后感(二):很一般的书

  书写的很不细致,并没有交代清楚前因后果。瓜分波兰涉及到欧洲几个主要大国持续几十年的博弈应该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但也非常难写。可惜本书就没有写清楚。例如考尼茨公爵是非常反对奥地利参与第二次瓜分波兰的,而且从瓜分结果来看,奥地利确实是被摆了一道。因此考尼茨公爵一定有很深刻的反对理由,可惜根本没有提到。而第三次瓜分中,俄国突然转向支持奥地利的利益,甚至不惜放弃华沙来换取普鲁士的妥协。这个第二次瓜分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不同,背后的动机也没有过多解释。尤其是在叶卡捷琳娜大帝苦心孤诣筹划三十年为了扩张领土的背景下,俄军打下华沙的情况下,居然放弃华沙。这究竟处于何种目的,也是不得而知。此书成于一百年前,很多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例如认为瓜分波兰是WWI的必然结果,因为极大列强失去了缓冲地。那这又如何解释WWII,在有波兰这个缓冲地的情况下,仍然爆发了?另外,作者认为波兰救了法国,其实列强都是欺负软柿子,谁让大家都觉得波兰好捏呢?所以啊,人先自救,然后天救之。

  本书翻译也是败笔,毫无文采不说,译者非要坚持把出现人物的全名写出来,例如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这么长的名字出现了一万遍啊,一万遍。我想问问翻译小姐姐,你真的不是来凑字数赚稿费的吧。书的排版也很糟糕,每章都有一个精彩看点,本来就没几个字,还印的特别小,搞得我没有一章是看了的。而且印的小就干脆和每章标题放一页吧。人家也不,硬是多搞出一页。另外,书的行距也大,留白也多,无关插图不少。三百多页的书其实内容并不多。出版社估计就是来卖纸的。八十多一本确实不值。而且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插图不少,却没有一张地图,让人根本搞不清楚到底哪些土地被瓜分了。买书还是要看出版社啊。

  最后,关于瓜分波兰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被瓜分前,波兰的状况还不如军阀混战时期的民国。在外敌环伺的环境下,一个强有力的集权的中央政府是绝对必要的。看看周围的普鲁士和俄国正是做到了这点才崛起的。即使中央政府不够强力,但是若能统一号令一致对外,依然是有可能在强敌之间辗转腾挪以求生存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最不济,也能组织一个合法的流亡政府,将复国力量吸收整合起来,以图来日。只可惜,当时波兰中央形同虚设,各阶层缺乏共同利益内耗严重,大地主甚至甘当带路党。这是内因。外因是对手过于强大。叶卡捷琳娜大帝,腓特烈大帝,这都是不世出的英主。合起伙来算计波兰。波兰不亡,可能吗?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强权即公理自古皆然。撕毁条约的事列强们玩着溜着呢。连公认会搞外交的英国都当了回凯子。所以不想亡国灭种,还是要自己奋发图强,更不要将希望寄托于某个大国来做保护伞。以为花个几十亿美元建个特朗普堡就能制约俄国了?以为制裁华为,就能当个合格的舔狗了?TOO NAIVE!1683年,波兰军队作为援军在维也纳城下帮助奥地利击溃土耳其,真是雪中送炭、挽狂澜于既倒。结果又如何。一百年后,尽管奥地利不愿参与瓜分,但在没有其他选项的情况下,为了国家利益仍然瓜分了波兰,而且还是三次。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啊。

  《瓜分波兰》读后感(三):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究竟该由谁负责?

  19世纪伟大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在长诗《塔杜施先生》开头高呼:“立陶宛!我的祖国!你像健康一样,只有失去你的人才珍视你,把你向往。”一位波兰诗人为何会称立陶宛为“祖国”?

  回顾历史,原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曾缔结为“波兰立陶宛联邦”,一跃成为幅员辽阔的欧洲强国,疆域从波罗的海几乎一直延伸到黑海。18世纪后,波兰立陶宛王国逐渐衰弱,直到被邻居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三度瓜分,最终于1795年亡国。密茨凯维奇生于1798年的立陶宛,因而才会发出上面的感叹。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以及波兰人民抗争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民其实并不陌生。出于意识形态需要,我国曾出版过许多相关书籍加以介绍,如《波兰简史:从建国至现代》(商务印书馆,1974年)、《十九世纪波兰人民的抗俄独立斗争》(商务印书馆,1976年)、《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商务印书馆,1984年)等,不过这些书的重点几乎都是批判以沙皇俄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歌颂波兰人民反抗外国占领者、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

  长期以来,受到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威影响,我国的历史研究者大多将三次瓜分波兰的罪魁祸首指认为沙皇俄国。事实上,瓜分波兰事件由于牵涉国家众多,因此不同国籍和立场的学者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就难免带有情感偏向,比如德国史家海因里希·冯·西贝尔在写《法国大革命史》时就曾为普鲁士当年的瓜分行为辩护,苏俄学者又把责任推给普鲁士和奥地利……

  那么,到底哪个国家该为世界历史上这桩丑恶的交易负责?

  英国史家乔治·肖-勒费弗经过多年积累,在《瓜分波兰》一书中相对客观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他通过翻查原始档案资料,详尽地还原了波兰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俄普奥瓜分的过程,并且令人信服地指出,“回望这些邪恶行动,普鲁士负主要责任。”“可耻的背信弃义、变节、撒谎和欺骗的伎俩贯穿在所有交易的始终,无一例外。普鲁士的手段之卑劣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勒费弗得出这个结论当然并非说俄国和奥地利全然无辜。只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叶卡捷琳娜大帝的领导下的俄国始终是波兰的敌人,她对波兰采取的所有政策都服务于俄国自身利益,可谓一以贯之。而奥地利在三次瓜分波兰期间,共有四位君主先后继位,因此政策摇摆不定,更多充当“棋子”的角色。相比之下,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和他的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的许多做法就显得极不光彩了。

  尽管如此,还是要强调瓜分波兰是俄普奥三国之间相互勾结利用的肮脏交易,任何一国都逃脱不了责任,而无论它们最后分得了多少领土。当然,除了主要的外部因素,波兰自身的贵族民主制也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内因,尤其是议会中的“一票否决权”带来的种种弊病,堪称民主制度缺陷的典型案例。

  ( 刊2019-2-18晶报·深港书评,https://detail.allcitysz.com/h5/detail.jsp?newsId=AWkBAtSJlFnXRGueMgO_&id=12934&uid=10b39c02418e4b84b1604c6a79ab5aa5&env=prod&isShare=1)

  《瓜分波兰》读后感(四):波兰何以是这样的命运

  小学时看清末的地图变迁,经常会觉得很难过:一纸两纸的所谓“和约”,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再也不属于自己了!别人的领土没有一寸是多余的,难道自己的领土就如此不受待见、不被珍惜吗?!历史已经那样了,再没有可能“悔不当初”!痛定思痛之余,也许才会更懂得正确的选择到底该是什么。或许,正是因为有过这样惨痛的过往,才让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义无反顾地以血肉之躯反击外国侵略者!

  这些话,似乎与《瓜分波兰》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且慢,肖邦可不会这样想。20岁的肖邦离开祖国波兰,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心中挂念的却是:“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时,波兰已经被普鲁士 、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殆尽了。在19世纪之前本来是欧洲强国和人口大国的波兰,一旦被怀有险恶用心的“邻居”所包围、所觊觎,它的最终命运大概也就已经注定。但何以走上这样的道路,何以没有在强盛的轨道上继续下去,个中原因,确实也值得深思。

  从1772年到1995年,波兰先后三次被普鲁士 、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三次瓜分,一次次尝到了丧权辱国的苦水,终至于最后身死国灭。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肖-勒费弗看来,波兰在18世纪末期被环伺周边的三国所瓜分,是一种必然。这样的一种命运,是当时乃至之前的波兰统治者自己都预言到了的结局。比如,1734年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洛斯一世就曾在在一次带有警告性的演讲中感慨道:“我们拿什么来抵挡我们邻国的进攻?我们能够信任与邻国达成的协定吗?我们曾多少次被这些庄严的协定所无视!”其中的无奈和茫然不言而喻。当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走上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道路的时候,悲剧其实就已然形成;接下来的,不过是时间上的迟与早的问题罢了。

  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对于当时的波兰而言,他们生存的环境确实足称险恶。东西两面的普鲁士和沙皇俄国,统治者分别是野心勃勃开疆拓土的腓特烈大帝和叶卡杰琳娜女皇,再加上一个企图混水抹鱼的奥地利,孱弱的波兰恰似一口肥肉,早已经被它的不怀好意的“邻居”们看在眼里。此时的波兰却无意于自立自强,而只幻想着对方的仁慈和手下留情!要知道,那时还是信奉强权、军事和战争的时代,和野心家讲道理显然并不靠谱,也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是,波兰的被瓜分,不仅仅是发生在波兰与周边“强邻'之间的故事,其实还有更多的利益攸关方。波兰的存在虽然在当时无足轻重,但既然存在就在存在的必要,至少是代表着一种均势。平衡一旦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远也难以平息下来。所以,对于波兰这个国家来说,被瓜分不可避免,但后来的复国却也是一种必然——它应该存在,也必须存在!更不用说,18世纪末的波兰的命运,是与当时更加,风云变幻的欧洲大陆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与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伦的崛起、失败有着相关性!

  也正是基于波兰的命运起伏,充分证明了一种历史经验的合理性:武力统一欧洲几乎就是不可行的。拿破仑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而不仅仅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所击败;希特勒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未能攻下英伦三岛,未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早在波兰被三国一次次瓜分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