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阴云弥漫的日子》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阴云弥漫的日子》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9-21 17: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阴云弥漫的日子》经典观后感1000字

  《阴云弥漫的日子》是一部由Jan Jakub Kolski执导,Magdalena Cielecka / Marcin Walewski / Agnieszka G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阴云弥漫的日子》精选点评

  ●唯美,推进的异常缓慢的剧情,让我身边的大叔大妈们一个个哈欠连天。。真话是,前面剧情绵密铺垫,要有足够才能体会到后面沉重伤痛

  ●光影如画,清冷沉重,战争阴影下的人性追求,不曾自由,也不会放弃斗争,正如他们的民族

  ●★★★摄影不错,从电影了解不知道的过去,从孩子眼眸去窥探黑暗

  ●拍的很美很美,任何一个片段不会想到这电影是在讲述战争。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波兰,战争是她的命运。威尼斯,小男孩想之城。一个到不了的地方

  ●很阴沉的电影,地下威尼斯~

  ●特殊镜头运用是最大的感触。但是依然不能掩盖剧本感觉拖沓导演想要表现生活在战争阴云下的人们惶惶度日的感觉可以感受到,但又不是那么强烈结局没能看懂,或许和历史有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波兰的历史。

  ●除了结局没想明白~其他都很好

  ●亲人和朋友逐个被杀,男人们都去参战保卫家园,战争使得一个幸福和睦支离破碎,这种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影片部分出现莫名其妙,配乐很耐听,但主题配乐经常不经意间出现,感觉与影片塑造气氛不够搭配。很多人物的命运没有给出交代,结尾也很莫名其妙,弹钢琴士兵是谁?为何端枪扫射?

  ●时代洪流中的人

  ●镜头太美了

  《阴云弥漫的日子》观后感(一):记录+结尾

  首先标题中译不好,就应该是《威尼斯》,这是本片的核心,也是创意所在。如果为了不让人产生歧义,或者用略俗套的译法《地下威尼斯》》

  没什么争论的,导演编剧能力不够,拢不住结尾,于是本能性地灵机一动,既是顺理成章悲剧结尾,又是对俄罗斯讽刺。这是波兰人这么多年来的一贯情结。跟片中提到无数次的捷克一样,他们夹在俄罗斯和德国之间,在红色西斯和红色共产主义之间,只能在艺术人情中寻求暂时的解脱。那个军官可能是两个男孩中的任何一个,也可能是其他人,但都不重要

  结尾讽刺俄罗斯。孩子和女人们的地下威尼斯,创意不错。腔调挺好。孩子想去威尼斯,父母不带他。顶着瓶子跳舞,高难度的犹太舞蹈地下室充满了水,就像是威尼斯。地下家庭音乐会吉普方式(嘴对嘴)抽烟硬糖。德国军喜欢音乐摄影(拍给老婆帝国宣传),不肯把提琴给他被杀害德军来到地下室,

  《阴云弥漫的日子》观后感(二):了解历史,但电影的确没理顺

  在亲戚家,平时不常来往的,或者互有争吵的,或者关系紧密的,都能过着不丰足但足够自由的生活。在这郊区,也可能遇到敌机扫荡,也会遇到德兵对占领地的人们一言不合的屠杀,生活是阴云弥漫的,但就好像孩子们的幻想,去不成威尼斯,就在地下室建一个威尼斯的乐园,希望就是活下去,有希望比没希望好受多了。 二战阴云密布的波兰,一个波兰上层大家庭的四姐妹带着她们的儿女们一起到乡下母亲的大宅院避难。本片描绘的是在这种压抑环境下,这一大家子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宁静美丽的乡间,女人们孤寂的在此避难,战争带走了她们的丈夫(参军),带走了她们的生活,带走了她们的梦想。 结局中的弹钢琴者应该就是前面的小男孩,从转盘枪来看他确是苏联红军,杀死苏珊似乎是误杀。威尼斯是个梦,德国人和苏联人共同毁了波兰人的梦,而且是身着红军服的波兰人自己亲手毁了自己的梦和初恋。 波兰除了二战被纳粹占领过,同样也被苏联进行过“卡廷大屠杀”,而且解放华沙的苏军里面有一支波兰人组成的集团军,但在解放之前华沙起义被德军镇压,相隔6公里外的苏军只有一支波兰分队支持,可想而知波兰对于苏联的情绪。 就是一个波兰小孩想回到战前爸妈都在身边的日子,有机会去梦想的威尼斯,因为战争,家破人亡,最后参军,残忍地结束了自己的幻想。

  《阴云弥漫的日子》观后感(三):如一篇悲情的散文,很难抓住躯干,却感受到所流露的悲伤

  天山电影院。最近这种静谧的、口味不重的、无变态行为的、风景优美的、包含正太萝莉的文艺片越来越合我口味了。

  其实故事背景一点也不静谧。二战阴云密布的波兰,一个波兰上层大家庭的四姐妹带着她们的儿女们一起到乡下母亲的大宅院避难。本片描绘的是在这种压抑环境下,这一大家子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宁静美丽的乡间,女人们孤寂的在此避难,战争带走了她们的丈夫,带走了她们的生活,带走了她们的梦想。

  电影的重心还是放在第三代的正太萝莉身上的。男主角金发正太Marek,黑色睫毛又长又密,像画了烟熏妆一样。战争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影响,Marek只沉浸在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威尼斯,为此他在浸水的老宅地下室里自己构建了一个威尼斯寄托梦想。

  他的几个萝莉表姐妹与仆人的女儿们就更具风情了。萝莉总是比正太早熟,总归是要擦出火花的。在一个山林间的美好的下午的稻草堆上,姐姐给Marek 演示嘴对嘴的“吉普赛抽烟法”;在秋夜的庭院里,另一个风韵初成的萝莉把口中的硬糖嘴对嘴塞入了刚刚演奏完一曲小提琴的犹太孩子嘴里……她们在“威尼斯” 的河中“裸泳”,抽烟喝酒,互相亲吻,那段真是看的人喷鼻血。

  对大人们来说,生活也总归要继续,四姐妹们也开始在地下室里纵情狂欢,大人孩子们还一起在地下威尼斯开了一场充满情调的化妆派对。正当优美的肖邦钢琴曲旋律让她们刚刚忘却现实的阴霾之时,德军出现了,将她们拉回无情冷酷的现实。战争是铺天盖地而来的,毁灭一切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在哪里,都不能逃脱。死亡是随时降临的,也许前一刻你还在演奏小提琴,也许前一刻你还在忘我的舞蹈。

  熬过了6年,1945年冬天,正当波兰人以为灾难终于终结的时候,新的占领者来了。对波兰人来说,前有卡廷惨案,后有半个世纪的压迫,苏联人带来的苦难,丝毫不比纳粹的轻。这应该是很多人没看懂的片尾的含义,长达半个世纪的灰暗才刚刚开始,静谧美好的生活一去不返。

  整部电影就如一篇悲情的散文,很难抓住它的躯干,却能感受到它所流露的悲伤。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阴云弥漫的日子》观后感(四):观影纪略之二百年孤独,和爱

  波兰,波兰,波兰,钢琴家指尖翻飞的琴键,画师笔下喷溅的色彩,工匠手中染血的城砖。口中念着的波兰,波兰,波兰,泛出苦涩的味道。

  片头水中被染红的色块,和不断慢慢沉入其中的物件,就让人有不祥的预感。虽然猫脸大眼睛正太和神似洛丽塔萝莉的出现稍有安慰,但一切注定都会被阴云覆盖。

  敏感的马洛可,心中怀着对爱的仰慕,母亲喝过的红茶杯碎片是他的宝贝。他想离开乡下的大宅,也许去威尼斯,也许去战场,直到他发现地下室的威尼斯,圣马克广场,贡多拉,,也给了大家战时的避风港。他吸着父亲留下的香烟,亲眼看着前面还对自己微笑的士兵,下一瞬间就死在飞机的扫射下。他砸死带着德国人毁掉狂欢节的普鲁巴。他要娶苏珊。他躺在母亲的怀里安睡,梦到了染血的梦想纸条。

  神似洛丽塔的卡罗琳娜,早熟,心中藏着野兽的淑女,刚到乡下的她用手绢擦过石阶才会坐下。她和诺马克分享同一块硬糖,在这位犹太小提琴手被德国人枪杀后,她将一包硬糖放在圣母玛利亚的壁龛。她告诉苏珊,战时要闪电恋爱,她让苏珊喝酒,假装大人们抽烟,教苏珊接吻,把项链送给苏珊,两个小女孩的私人时光总是那么美。

  细竹竿苏珊,希望胸部丰满,会略带忧郁地说我长大了。和马洛克拉着手在树林里飞奔。向圣母玛利亚许愿不要战争,无法应验后砸破了壁龛的玻璃。她向马洛克说着父亲的来信,对火堆期望父亲的平安,虽然同时死亡已经降临后者。长大后,再回到大宅的苏珊究竟是幻影还是真人。不过,她最终还是死在威尼斯。

  佛萝西亚,预测下雨很准的女仆,对哥哥维克多有好感。她叫马洛可主人,和他开裤子拉链没拉的玩笑。她带着苏珊去看休息的士兵,咬耳朵。她告诉马洛可什么是吉普赛人的吸烟方式。她无法对着德国人微笑。维罗尼卡死后,她静静地将冰块摆满她的身旁。

  诺马克,能边顶着玻璃瓶边跳据说是一种犹太舞蹈。默默地喜欢卡罗琳娜,他能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轻轻微笑的样子很羞涩。他在圣马克广场的第一场表演后,因为不肯给德国人自己的小提琴,死于枪击。

  四姐妹,一个守着大宅,一个四处漂泊,一个故作高傲,一个知识分子气节,在威尼斯,她们喝着酒,谈着心,跳着舞,排着自己的四幕戏剧,高声欢笑,高声歌唱,最后熟睡地如同初生的婴儿。

  三场死亡,无名士兵的死亡,诺马克的死亡,维罗尼卡的死亡,一场比一场来得迅速,一场比一场更让人窒息。

  狂欢节是最后的盛宴。

  纵使他们有地下室的威尼斯,他们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有爱有恨,有血有肉,不过归结成苏联人的一句话,唉,波兰人....

  尘归尘,土归土,沉入水底,归于无息。

  《阴云弥漫的日子》观后感(五):结局和波兰历史

  电影的结局是: 一个士兵在地下水城弹着钢琴,苏珊进门后,他突然崩溃并开枪射杀苏珊。

  下面是关于电影的一些历史资料:

  1939年9月1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也出兵波兰,并与德国秘密签署了”斯大林-希特勒条约”,也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驻守波兰东部地区的波兰军警及官员约25万人被苏联俘虏。

  斯大林认为这些战俘存有反苏情绪并认为他们是苏联对德战争的负担,于是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就是著名的卡廷大屠杀。1943年纳粹德国占领了卡廷,并揭发了在卡廷森林发现的大片集体墓地。德国人指责苏联了干了这些,而苏联却矢口否认,认为是德国人的栽赃陷害,并借此与流亡海外的波兰政府断绝关系。直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才承认卡廷屠杀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

  1944年8月1日,在流亡海外的波兰政府的指挥下,波兰地下军和华沙市民与德军展开了维持了63天的战斗----华沙起义。起义时,苏联军队离华沙只有6公里路程,但过程中只有一支苏军中由波兰人组成的小部队擅自渡河支持起义,此外苏军并未给予其他任何支援,波兰军队最后被迫有条件投降。华沙沦陷后,德军并未遵守诺言,希特勒指令要把华沙从世界地图上消失,全市90%以上的地区被摧毁,包括具历史价值的旧城区及皇家城堡。

  1945年1月17日,苏联红军“解放”华沙,参与战役的部队中就有一支波兰本土军队-----波兰第一集团军。

  ---------

  由此可见,当时波兰人对苏联的痛恨绝不亚于纳粹德国。影片最后的那个士兵很可能就是一名波兰籍苏联士兵。他以前就认识苏珊,当看到苏珊乘坐苏联军车回家并和苏联士兵有说有笑,他愤怒的开枪射杀了她,就像以前孩子们射杀德国占领时的波兰叛徒一样,只是这次没有宣判。

  当两种罪恶并行时,更大的罪恶总是更能让人刻骨铭心。导演是想借这个镜头揭开波兰二战历史上的另一层的伤痛,因为它以前曾无意识的被纳粹德国的“更大的罪行“所遮挡。

  影片只看了一遍,好多情节都没有看透,以上也纯属个人的想法,欢迎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