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怪诞故事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怪诞故事集》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24 23: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怪诞故事集》的读后感大全

  《怪诞故事集》是一本由[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故事集》读后感(一):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魔法究竟是指什么?

  

一个有着精彩创作背景故事的作家可能不多留意一下呢?很久以前,J.K.罗琳有个在火车到窗外飞过骑着扫把黑袍魔法师经历启发了她创作《哈利·波特》的故事,这都二十来年了吧我还记得,我简直亲眼见到了那情景小说魅力就是能突破一些理性思维,而且我认为作看到的那个小魔法师跟她笔下的魔法世界相比拥有真正的魔法,属于一个更加神秘的世界。于是,我看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创作《云游》的背景故事:“……当她整理笔记时候,把116篇散章摊在地板上,她站到桌子上俯瞰……”我忍不住想象这个有着女巫称号的作家脑袋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些碎片在一起。她说,“我确,作家的头脑应是整合的头脑,顽强地把所有不起眼的碎片收集起来,试图把它们重新固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完整宇宙。”

诗人扎加耶夫斯基在散文中提到:“……波兰不是那么大,但它就像一个古老橱柜,有许多抽屉,里面隐藏了无限的宝藏:带裂痕的剑、订婚戒指、褐色照片银色铅笔、书和人类智慧思想,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既有新鲜的也有陈旧的。”我们仿佛看到托卡尔丘克这个女巫拉开抽屉,看似随意地选取,在她拥有魔法的手中,一个新事物出现了……然而这些抽屉里的不是作家唯一能用的,译者于是先生说到:“性别界限国别界限,局限的生活空间开放的思想历史,种种界限被文字消融……”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有不少作家选择讲述生命中的“文学启蒙者”,那个给了作家精神世界的人,帕慕克直接用《父亲的手提箱》作为标题莫言老师:“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奈保尔谈到祖母的旧宅和父亲写的小故事……托卡尔丘克的《温柔讲述者》一开头就将她的神秘气质如太空中拍摄到的闪耀的未知星群那样展示全世界眼睛

妈妈说,她的忧伤在于,我还没有出生,她就已经想念我了。……“但这也可能反过来,”妈妈说,“如果你想念某人,说明他已经来了。”这些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波兰西部乡村简短对话,我的妈妈和她的小女儿的对话,永远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给予一生力量。它使我的存在超越凡俗物质世界,超越了偶然,超越了因果联系,超越了概率定律。它让我的存在超越了时间限制,流连于甜蜜永恒之中……

于是,当我们阅读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是傍晚和清晨时分的低语,作家的讲述让我们在这两个时刻从肉身上陡然分离出来的颤抖感到了温柔。

  《怪诞故事集》读后感(二):温柔,让茶壶开口说话——读托卡尔丘克《怪诞故事集》

  

《温柔的讲述者》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托卡尔丘克详细讲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非常有可读性。在回忆童年母亲对她的文学启蒙时,作者提到了安徒生的童话《茶壶》,进而写道:“温柔使有关的一切个性化,使这一切发出声音、获得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并表达出来。是温柔,让那个茶壶开口说话。”托卡尔丘克的这种温柔的创作理念,在神秘、惊悚、迷幻的《怪诞故事集》中,得到天马行空般的体现。

对世界温柔以待,哪怕折扇破旧了,亦不要轻易丢弃

本书译者李怡楠写了一篇名为《怪诞中的温情关怀,碎片中的宏大想象》的序言,对收入的十部短篇小说有简介和解读,在此不再重复,仅罗列阅读感受如下:

——《旅客》:玄妙的生活寓言,童年的恐惧年老时或许能找到答案。“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理解不了,自己琢磨吧!

——《绿孩子》:绿孩子隐喻什么?结尾“世界边远之地用一种神秘的无力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永远的印记”,仍是让人颇费思量。

——《罐头》:罐头封存的,除了食物,还有人,还有命运!

——《接缝》:似水流年,到底是世界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拜访》:机器人与人类无间共存,机器人有开关结束或开启任务,与人类的生死有何异同?

——《真实的故事》:这是书中最具现实感的作品,但体现的是人类社会荒诞的主题,在某种情势下,你真的无法证明你自己,只能逃亡。想起马尔克斯的短篇《我只是来打个电话》,安吉莉娜•朱莉主演的电影《换子疑云》,突降的悲剧、无力的呐喊,让人看得血脉贲张。

——《心脏》:寻找真相的过程很重要,结局有时反倒失去了价值。

——《变形中心》:人想变成狼,聊斋中的狼狐想变成人,角色互换的创作思路,在托卡尔丘克与蒲松龄之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万圣山》:发展和趋势预测,能否测出人类的未来?

——《人类的节日年历》:300年来,一个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木乃伊”,究竟代表着什么?

总的来说,这十篇作品,看完能明确把握思想的,不多,大抵在猜测和迷惑中,被这种温柔讲述的荒诞故事带入恍惚的境界。不过,托卡尔丘克的文笔清新、思路奇特,读来很有挑战和趣味。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最近读外国小说时,比较注意作者采用的中国元素,从中可管窥世界各民族对于中国的认识。在托卡尔丘克目前这本最新的短篇小说集中,亦有几处涉及中国。《真实的故事》提到了集市上“廉价的中国商品”;《心脏》提到了中国南方的城市、寺庙、和尚、小战士、重度污染以及穿着蓝灰色衣服骑着自行车的人群,感觉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1950—1970年代,还有点西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东方神秘感。《万圣山》则两次提到中国进行克隆人实验。透过这些琐碎的中国元素,我感觉托卡尔丘克对中国了解有限,偏于陈旧和表面化。

温柔,让茶壶开口说话,来源于安徒生童话,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集》也可当成童话读。不过,这是一本成人的童话,会给你很多谜题,而作者并未提供答案。

答案,或许在你的梦中!(故弄玄虚之语)

书中附赠的作者照片,显示人物与周围环境的怪诞组合

  《怪诞故事集》读后感(三):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温柔叙事的文学女巫

  

2019年10月10日,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获奖作家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

这是一位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创作充满了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通过神话、传说和想象描写各种鬼怪神灵,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怪诞故事集》正是这样风格的一本小说集。

《怪诞故事集》是托卡尔丘克的最新故事集,通过作者温柔的叙述,融合了民间传说、童话、科幻、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历史与人的生活,十个怪诞、疯狂、恐怖、幽默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拼图式的讲述,带领我们领略现实的魔幻主义

现实与魔幻,在托卡尔丘克眼里和笔下,并不矛盾,反而有一种异样的和谐。魔幻主义是一种哲学认知,而体现魔幻主义却是通过现实的比对来完成的。托卡尔丘克善于利用拼图式写作进行时间上的片段化、空间上的点面化融合,带领我们领略魔幻中的现实之美。

《怪诞故事集》中的《绿孩子》让我们陷入迷惘和疑惑中,这些类人的绿孩子为什么会带走象征着未来的青少年?为何真正的人类却更亲近于绿孩子?因一场强硬洗礼被夺去生命,被绿孩子以祭祀的方式挂树上的小男孩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人类?

其中幽默的笔法令人读来回味无穷:人们看到与自己形象不一样的绿孩子,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自以为绿孩子不会说话的荒谬,在绿孩子明晰表达时的震惊,巧妙又反讽的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女巫的灵感,来自于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想象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处处弥漫着一种“巫”的气质:远离人类的森林身处、都市中的贫穷一角、机器掌控人类生活的未来世界……带给读者的永远是迷离的梦幻和奇特的魔境,以及一探究竟的阅读体验。

托卡尔丘克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波兰,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在从事写作之前,曾有过一段心理医生的工作经历。她善于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经历,运用精练巧妙的波兰文字,在神话、现实和历史的印迹中悠悠摸索。

《旅客》是《怪诞故事集》的开篇之作,文章短小精簇,却意义深远: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这跟作者从事过心理医生的工作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又将玄妙的生活寓言与现实中的恐惧相联系,道出成年人的内心恐惧与童年的阴影密不可分。

《拜访》则是描述了未来的同性家庭的克隆,虽然组成了社会人满意的状态和家庭状况,却抹平了性别差异、个体差异,封闭、无社交、类若机器的生活成了社会常态,克隆家庭处于恐惧的深渊不可自拔。

托卡尔丘克的文笔清新、思路奇特,读来很有挑战和趣味。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瑞典学院的授奖辞真实地表达了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共性。

碎片化叙事,读者看到的是时间的流逝与未来的不可期

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是托卡尔丘克的创作特点之一。通过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的小说,既是尊重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也是考虑了读者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虽然都是短小的故事,却是深富戏剧性及反讽意义,读来令人难忘。每读一个故事,就好似进行了一场个人的异域旅行,好似梦中又好似亲历发生,使读者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苦难的重申和未来的发展。

怪诞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的映射。如同水中镜像一般,打碎后的重组,是现实还是梦幻,是更碎还是能复原如初。

《接缝》是其中叙述平实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位失去了妻子的老人,发现生活里出现了种种怪相,袜子上的接缝、圆形的邮票、灰蒙蒙的玻璃、蓝色突变褐色的圆珠笔……完全颠覆了以前记忆中的生活碎片,生活变得越来越难以掌握。

“时间本身并不着急,只是我们不再思考,无法像以前那样抓住时光。”如梦如幻的诗句,发出了时间的感慨,道出了无力的喟叹。

品读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品读的是精心构思背后的神秘与洞察,品读的是对历史、神话、寓言的新的解读方式。我们需要面向未来,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为应对未知的未来进行准备。

小结

托卡尔丘克有着精妙的语言掌控力和驾驭丰富题材的创作力,她的《怪诞故事集》文笔优美,想象丰富,跨越时空,用温柔的叙述方式,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敏锐直觉和好奇心表述在自己作品中,以科幻和寓言的形式解读当下的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提到的“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是对托卡尔丘克最准确的褒奖。

  《怪诞故事集》读后感(四):透过折叠时空的碎片讲述现在——《怪诞故事集》书评

  

刊于2020年7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文 | 周思

“我很高兴文学出色地保留了所有怪诞、幻想、挑衅、滑稽和疯狂的权利。”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在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这样说。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写作便一直如此——讲述着超越惯常法则的宇宙轨道,隐蔽在平凡生活中的神秘经验。“怪诞”是她用文字所捍卫的权利,也是她引领着我们去观看世界的一种必须的方式,她让我们透过一面魔镜,一面由碎片黏合而成的魔镜,重新去感受原以为熟知的现实。托卡尔丘克最新的作品《怪诞故事集》正是由十块这样充满着神奇魔法的碎片组成。

《怪诞故事集》的十个故事容纳了令人惊异的广阔时空,从瑞典大洪水时代的沃伦,到现代的中国,再到未来地球上某个地方。与其说这些故事是在糅合神话、传奇与科幻,不如说是在打破商业化的文学分类之间的界限。而托卡尔丘克做这种尝试更深层的动因在于,她希望以一种新的叙述形式发掘现实的“某种基础的、有意义的深层结构”。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米兰·昆德拉在《寻找失去的现在》一文中直言“现在——作为需要研究现象的、作为结构的具体的现在——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行星;我们既不知道如何把它存于我们的记忆中,也不知道如何以想象力来重建它”。托卡尔丘克寻找“现在”的方式则正是经由幽深曲折的记忆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换言之,她在《怪诞故事集》中漫游远古与未来的过程中捕捉着“现在”。

以《万圣山》这篇为例,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主人公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到万圣山去做一组针对青少年的研究,根据某种测试来预测孩子们的未来,但她并不知道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期间,她住在山间的修道院里,修女们带她看了存放在修道院里的类似木乃伊的圣徒尸体,并给她详细讲述了17世纪圣徒们殉教的传说。这两条看似无关的线索最终被主人公破案般联系了起来,她发现这些无父无母的孩子的实验编号正与那些圣徒的名字对应,孩子们其实是圣徒的克隆版本。

托卡尔丘克以悬置道德评判的态度完成她的叙述,在这个耸人听闻的实验之外,她还讲述了一段修女在印度旅行的经历。修女听说印度是地球上唯一仍然保留着圣洁的地方,而她在圣牛的墓地看到的是却一片恐怖的景象,到处都是卷曲、腐化的塑料袋、橡皮筋、杯子等等。因为牛的身体被别的动物吃掉,剩下的只有无法被任何有机消化液处理的人类化工产品。修女祈求上帝的原谅,因为她无法看到任何圣洁,只看到一个机械的、生物的世界,遵循着愚蠢又无力的既定秩序。这段插曲看起来只是闲笔,但它其实是组成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描摹了我们生存的现代世界,一个被人造垃圾充斥的世界,这样的环境问题最终挑战了人类信仰的底线,成为难以救赎的精神痛苦。

圣徒的故事、关于孩子的测试和印度的片段像是三棱镜,构成了过去、未来与现在的镜面。克隆实验的潜在动因植根于现代人类无法摆脱的痛苦,他们渴望从重生的圣徒身上获得拯救。这也就是为何在小说结尾,身患绝症的主人公让孩子把手放在她的心口,并说那是她最需要的地方,这告诉了我们她的病痛到底是什么,也就是现代人类的精神之病。托卡尔丘克就这样把解答现在问题的线索深埋在远古的传说中,又以未来的科技来实现过去时代的幻想。但她并没有许诺问题会被解决,只是留下了一个带有希望的开放性结局。

托卡尔丘克也将对时间的思索聚焦在一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受上。比如简短的故事《旅客》就暗含玄机。一个人讲述了他幼年时的恐惧,他不害怕姐姐讲的鬼怪故事,而是害怕自己房间中的一个灰暗的人影。成年后他渐渐忘记了这一切,直到不知不觉过了六十岁,在一个疲惫的夜晚,他在窗前又一次看到了熟悉的身影。这似乎是一个恐惧重现的故事,然而它真正的涵义却在他认出了这个人的时候浮现。“窗外的黑暗使得窗户暂时变成了一面镜子”,他明白了那身影就是此时苍老的自己。所以这个故事以两句耐人寻味的话结尾,一句是“外部世界其实是安全的”,另一句是“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托卡尔丘克在这篇小说里设置了一种时间的折叠,主人公在幼年时看到了衰老的自己,他的恐惧指向的既可以说是自我,也可以说是衰老。而那个衰老的人看向年幼的自己又构成了一重视角,故事虽然以从过去到现在的时序进行,但它的时间观更像是平铺的空间,透过一面镜子便能穿越时间,在回望自己的童年时也是一种在场的现在时。

《接缝》则更多地讲述了一个人年老后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主人公忽然感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发生了改变,那个他记忆中的世界一去不复返。只有他觉得袜子不应该有一条从脚趾到后脚跟再到松紧口的接缝,圆珠笔的颜色该是蓝色,邮票是方的等等,这些数不清的细节却无人理解。文中有个情节是当他把报纸扔进垃圾堆,他突然感到这是在丢掉自己的一部分生命,切断了自己的时间和过去,他踮起脚尖拼命朝里面看,试图找回它们,但它们已经消失在了黑暗的深处。托卡尔丘克在这篇故事里讲述了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主人公说着“这个世界变了,我们抓不住它”,但他也无法停留在过去。他仿佛被随意丢掷在了时间的空隙中,也因此掉落在了世界的黑暗缝隙里。这是衰老带给人类的不可避免的处境,还是现代社会加速的节奏带来的绝望?托卡尔丘克只能在小说中为主人公按下时间的暂停键,让他沉入安详的睡眠。

托卡尔丘克说:“我们应该相信碎片,因为碎片创造了能够在许多维度上以更复杂的方式描述更多事物的星群。我们的故事可以以无限的方式相互参照,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会进入彼此的故事之中,建立联系。”这是她捕捉我们共同存在的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阅读这本《怪诞故事集》最好的方式。

  《怪诞故事集》读后感(五):打开托卡尔丘克“怪诞”的文学罐头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更广泛地为读者熟知,始于2019年她被授予201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第15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其实在此之前,托卡尔丘克实际上已经是当代波兰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多次揽获和入围尼刻奖、布克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等国际大奖的作家。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

“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这是2019年,瑞典学院将2018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时的授奖辞。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最后的故事》《云游》《犁过亡者的尸骨》《雅各布之书》等;小说集《衣柜》《鼓声齐鸣》《怪诞故事集》等。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正如《世界文学》杂志主编高兴所言:“作者显然深信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在她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神秘气息,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托卡尔丘克正是以她童年时便建立的对童话和神话的敏锐直觉、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为我们重新想象着波兰历史,同时也以科幻和寓言的形式解读当下的生活,呈现着后现代社会的荒谬之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疏离感。

托卡尔丘克善于在作品中通过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此次出版的《怪诞故事集》正是对“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的最好诠释。这部小说集曾为作者赢得2019年度尼刻文学奖提名,中文版是迄今在中国出版的托卡尔丘克的第四本书。

▲豆瓣新书速递特别推荐《怪诞故事集》

打开托卡尔丘克“怪诞”的文学罐头

《怪诞故事集》由十个围绕“怪诞”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故事组成:《旅客》讲述一次长途旅行中,坐在“我”身旁的男人向“我”讲起他幼年时期经常在夜晚看到的一个诡秘身影;《绿孩子》发生在1656年的波兰,身为国王的御医的“我”旅行途中遭遇了两个通体绿色、缠着波兰麻辫的孩子;而《罐头》是一个以葬礼开始,又以葬礼结束的故事,由母亲去世后留下了形形色色奇怪的罐头引发出一个具有惊悚色彩的故事;《心脏》的主人公M先生在中国南方的一家医院里换了一颗新的心脏,在这颗新的心脏冥冥中的指引下,他来到了中国的一座寺庙;《变形中心》讲述了一个超现实的,带有科幻色彩的跨越生命界限的故事;《万圣山》的主人公应邀前往苏黎世城郊的山上开展一项神秘的实验项目,对象是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修道院隐藏的圣体与这群少年之间细思极恐的关联……

阅读这十个故事的过程,宛如打开了托卡尔丘克奇异的文学罐头,时而逡巡于三百多年前的波兰,时而漫游于当代生活中的都市,又或是在充满科幻色彩的“变形中心”或“爱工家庭”(《拜访》)。

小说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以及在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多维度穿梭,无不呈现了托卡尔丘克非凡的文学视野。

▲《怪诞故事集》

一如托卡尔丘克在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中所说:“世界的浅吟低唱被城市的喧嚣、计算机的杂音、凌空而过的飞机的轰鸣,以及信息海洋中那令人厌烦的白色纸片给取代了。”“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不仅不会讲述未来,甚至不会讲述当今世界飞速变化着的每一个‘现在’。”

因此,托卡尔丘克不仅在长篇小说里建构着她那个“茶壶里的世界”,万物有灵的世界;更是用中短篇小说这种她更为偏爱的文学形式,以更加丰富的题材和叙述视角,打破着人与动物,与自然,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界限,讲述着我们这个急速发展、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焦虑与真相。

也正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形式,托卡尔丘克向我们展示了她媲美爱伦·坡、华盛顿·欧文等伟大作家的语言掌控力和驾驭丰富题材的创作力。《怪诞故事集》出版的第二年,托卡尔丘克便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从波兰语直译的最新作品

本书译者李怡楠副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处三等秘书(2012—2015),并获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长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李怡楠老师是中国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波兰取得波兰文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她用波兰语撰写的专著《波兰文学在中国》获得了波兰“科哈诺夫斯基文学奖”提名。

李怡楠长期从事波兰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特别是托卡尔丘克作品研究。除已经出版的这部《怪诞故事集》外,她还承担了托卡尔丘克另一部重要小说《最后的故事》的翻译。

▲波兰语文学专家(左起):赵刚、易丽君、林洪亮、李怡楠

李怡楠为《怪诞故事集》的出版还特意撰写了序言《怪诞中的温情关怀,碎片中的宏大想象》,收入在这本书的文前。她不仅为读者梳理了托卡尔丘克的创作历程,作品特色,也从译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呈现了她对这十个故事的解读:“托卡尔丘克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过往权威势衰,乱象丛生,新现象的数量和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匆忙的世界之中,个体的寂寞,怪诞又异常真实。”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托卡尔丘克其他八部作品也将陆续和读者见面,2020年内还将陆续推出小说集《衣柜》,长篇小说《犁过亡者的尸骨》(即《糜骨之壤》)和散文《玩偶与珍珠》;而这本《怪诞故事集》,是会让大家被那些怪异的罐头、重生的故事惊出一身冷汗,还是迷失在月光下的“绿孩子”的森林里,一切都等着读者来开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