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个世界的战争》是一本由[美]安东尼·帕戈登(Anthony Pagden)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世界的战争》精选点评:
●开篇美妙,行至近现代就明显大失偏颇。西方代表着一整个同源同宗教文化下的政治群体。而东方呢?“我们与他者”的粗暴二元划分论未免再次落了亚里士多德的窠臼,尤其是涉及到殖民地的血腥故事简直是恨不得全部撕去。“大汗之国”只是僵化的元朝与清代,印度更是根本不配有姓名
●因为好朋友是天主教徒,于是最近的兴趣点在宗教上。唯物史观是无神论的,于是在宗教上着墨甚少,我们的历史课上,中世纪一笔带过,只留下“黑暗的”三个字。中国古代史的矛盾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古代欧洲则是政与教的权力边界。宗教与意识形态,正是西欧与近东千年战争的根源。
●刀剑饮血的时代专制制度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伊斯兰教有力的思想控制让东方几乎是所向披靡,但面对其因思想禁锢和制度僵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在近现代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挨打的中国从现实层次找原因后来居上,大国梦未灭的中东反而从思想层次上开历史的倒车。但是西方与东方的战争,原因无非就是,耶稣爱撩闲,但是安拉脾气爆。
●毫不掩饰以启蒙价值观评价宗教冲突,在今天非左即右的政治环境中倒显得十分古怪而有趣。作者可以说是一种“人性原教旨主义者”,对任何宗教都毫不留情,但反而因此认为东西方冲突无法解决,开出来的药方也是在基础建设、医疗、教育等这些low but solid的层面上,或许会真的有效,或者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局面的方法吗?
●听说本书因“封面裸露”而遭禁,这真可笑又冤枉。不过就全书的书写而言,作者驾驭这一主题时表露的雄心太大,旨在从东西方“永恒的冲突”中提炼出某种历史哲学,但所谈新见不多。对它所面向的公众而言,可能知识点太密集,但在内行看来,这些又多不过是已知的。书中所说的“东方”,偶尔指中国、俄国,但主要还是指中东;作者虽是美国人,但鉴于他所持的启蒙主义态度,其立场更接近于西欧人。
●信息量巨大,不做笔记在地铁上刷完简直是白看啊……可以作为很好的工具书,不过还是以西方视角为主
●基本是老生常谈了。西方自由,东方专制。对我来说新意不多。唯一有趣的地方是最早很多人支持犹太人回到中东是为了在当地建立一个文明的堡垒。今天的以色列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
●讲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演化冲突还是蛮有意思的,但中间参杂的讲中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段有堆字,偏见嫌疑
●这几个观点大为受益:1、并非所有人天生渴望自由,有些人偏爱秩序和方向感,西方启蒙主义价值观对有些人适用,另一些人却厌恶,举个例子,有人富有冒险精神,去创业,有人却甘于当公务员,按时领工资,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所以,理性上应该给人自由栖居的权利,选择生存环境,并尊重穆斯林的选择(虽然群体中的受害者根本没有选择权);2、中国是伊斯兰世界的“友邦”,存在于“东方”这一地缘概念之内,至少中国暂时不是穆斯林的敌人,相对安全;3、“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本义是“顺从”,一切叛教者、异教徒都将受害于“吉哈德行动”,在伊斯兰的话语体系中没有无辜者,不要指望所谓“善意”;4、穆斯林认为“恐怖活动是惟一能让西方理解的语言”。综上所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场精神瘟疫将生生不息,只因根源于人性的权力斗争生生不息。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一):一个bug
第九章第四部分有个笔误,不知道是译者还是作者的锅:
“他也提到了汉人,称他们为‘Kitayoi’,说他们‘友善而且仁慈’,他相信他们都是基督徒,住在‘大量出产棉花、酒、金银和丝绸’的地方。但是因为他并没有亲眼见到他们,所以所有这些都是道听途说。”
这个kitayoi是契丹人啊!看这读音也不应该是汉人吧!我看的时候就在想汉人的发音怎么能变成一个k开头的单词……直到看了蒙古行纪的原文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二):琐记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三):关于以色列的内容有点意思
整本书没有太多说的。
就是西方自由、东方专制的基本常识再讲了一遍。
当然有一些西方近代东方学的有趣内容。
但总体来看新意不大。
只是里面有个内容,颇为有趣。那就是关于早期英国支持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一段。
当时英国人认为,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该地区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而当地如果有一个犹太人定居地。将会成为维持秩序和稳定的力量。
这其实甚至不是一个新想法,拿破仑就设想过犹太人将会把“欧洲启蒙运动”传播到巴勒斯坦。
甚至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赫茨尔,也认为新犹太国将是“文明对抗野蛮的最前哨”
这样的一个国家,是绝对不会由当地的阿拉伯人建立起来的。
当然,即使在当时的英国都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计划。
甚至当时就有人说,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领土要求,甚至不如英国对法国领土要求更有道理。
但反对者,比如著名的贝尔福公爵,表示自己无意去询问当地居民的意见。
他认为欧洲应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因为它“出于古老的传统、现在的需要和未来的希望”,而这些当地民众重要的多。
今天的以色列,确实成为了中东最文明的国家。成为了文明对抗野蛮的前线。
但同时,它也一直陷入合法地位的争论之中,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休止战争。
不过这些老前辈,在天之灵,应该还是很高兴看见以色列今天的情况吧。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四):没有中国的冲突不够精彩
《两个世界的战争》读后感(五):了解东西方历史,这本书一定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