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突围读后感精选
《坚守与突围》是一本由凤凰书品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坚守与突围》精选点评:
●19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
●守成不易,突围更难,李鸿章如此,晚清朝廷亦然。
●看完之后,够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了。
●李鸿章,我最敬佩的人。
●说实话,这书感觉就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对李鸿章一生的心理、思想挖掘不深,更多的只是串联晚清史的一条明线。看到最后也没看出题目的内涵…
●一直对李鸿章无感,因为在晚清乱世里,有太多出彩的人物。历史课本并无亏待李鸿章。卖国贼也好,近年来说他以一人之力挽救大清的观点也罢,两种极端的评论不过都是时代跟风的产物。不是左就是右的怪圈始终跳不出。
●出版社,20181029。20181117读完。对李鸿章有了新的认识。
●从一个人看一个时代。 进步中,时时亦有局限。有时受限于人,有时受限于势,有时人、势皆受限。 近代史真的是致郁系,其中的压抑,常常源于一种无可奈何的“本来可以”…… 书中的李鸿章无疑是可敬的,只是,他终究还是“局中人”,于自己、于大清。他的身上,有先驱者的远见,也有旧官僚的恶习,纵有千万贬损,在我心中,他还是担得起“伟大”二字。 —————— 全书内容丰富详实,文笔流畅,阅读体验不错~
●历史很神奇 不去了解,果然是有知见障 24岁翰林,蹉跎岁月中年得志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功与过,是与非,低调腹黑广积粮 曲线救国还是误国 谁能评判
●洋务的兴起与梦灭。
《坚守与突围》读后感(一):《坚守与突围》读后感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在不了解李鸿章生平的人眼中,李鸿章是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历史罪人,通过《坚守与突围》这本书,还原了从李鸿章入曾国藩帐下做幕僚到暮年个人与清朝兴衰的历史往事,给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的平台视角,更为公正客观的品读李鸿章其人得与失,国家层面的功与过。
作为一部历史类书籍,本书并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书中的语言组织较为欢快,通篇读下来反而有种妙趣横生的感受,这种轻快的文字架构,并没有影响历史画卷的铺展。在清朝末年,李鸿章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臣,本书正是通过一个人物,以点带面还原当时大的世界格局,历史视野宏大,字里行间“干货满满”。通过大量的史实,还原了清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过程,也凸显了李鸿章个人在国家体制腐朽落寞中的无奈。
本书侧重交代了李鸿章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人生起伏的过程跃然纸上。从早年抱负不得,入曾府做幕僚,到初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成为封疆大吏;而后创办洋务运动,达到人生的至高点;再到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大门被打开,强国梦破灭;风烛残年时代表一个弱国在世界舞台上与列强周旋,直至死去。可以说李鸿章的一生,也是清朝末年的真实映照。李鸿章作为个人,他是成功的,身为臣子,位极人臣,功绩显赫。同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衰亡,使得他“晚节不保”,这也是他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落后是因为体制,“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清朝末年“闭关锁国”使当权者看不清世界的形势格局,待到醒悟开始“洋务运动”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已为时晚矣,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实际上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in/piw*
《坚守与突围》读后感(二):读后感
李鸿章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他在中国历史课本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因为在课堂上都疲于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对于很多大事件背后的故事都是不了解的。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卖国贼”,也有人对他是很正面的评价,如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正是这样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引起了我的兴趣,通过《坚守与突围》这本书可以详细了解李鸿章从抓住机遇、登上历史舞台直至离开人世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1853年李鸿章投笔从戎,文中说“如若岁月静好,李鸿章也就当个太平京官终老”,确实,时势造英雄,历史的机遇成全了李鸿章,但是另一方面,李鸿章也是主动抛弃了舒适安逸,这是历史和个人共同决定的结果,无论在什么样的时局下,即使处于相同位置的人,有人选择平庸、碌碌无为,有人选择大胆、激进,无法评价哪种选择好或者不好,整个国家、社会向前推进既需要改革也需要稳定。从文中看到,李鸿章做了很多次“第一”,积极与外国列强斡旋,争取名族利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受时代、体制所限,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的大清,他也无力回天,没能挽救大清的衰败。另一方面,变革必将引发阵痛,他不仅要承担改革失败的风险,还面对着“内忧和外患”:清朝皇家掌握着绝对权力,虽然李鸿章表面上掌握一定的权利,但他受制于皇室,他的行为不能触动皇室的任何利益。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则是块众所周知的肥肉,掌握先进科技力量的西方列强将清朝当作重点掠夺对象,他们在中国可以长驱直入,只要不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就动大棒逼迫。 农耕经济体制在中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封建帝王有意遏制工业资本主义导致从国家体制到整体实力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李鸿章一手创办了中华民族近代工业史的奠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但他也只是“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一个企图让封建帝国按照日本的方式崛起的爱国者,只可惜,时不我待,但是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坚守与突围》读后感(三):读《坚守与突围》
《坚守与突围》读后感(四):李鸿章的人生沉浮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入都》节选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他的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他也代表了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李鸿章生逢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他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虽小心翼翼,东贴西补,如履薄冰,然而终究未能挽救清朝大厦倾倒。李鸿章的一生,是晚清数十年的写照,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李鸿章的失败,也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李鸿章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坚守与突围》从李鸿章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讲起,全面的讲述了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转型过程中,李鸿章面对清朝朝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拖着千疮百孔的清朝政府踉踉跄跄的迈出了中国工业化历程的第一步。他创办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创办了第一支海军;他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他创立了第一座煤矿、第一个驻外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封电报等等。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鸿章在那个时代是弄潮儿,属于敢吃螃蟹的人,可惜是个“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洋务派是经世致用派,务实而不务虚。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方面,李鸿章大胆果决,但是在对待西方精神文明方面,却并不比顽固派超前多少。他们仍将中国文明视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大航海时代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强国,他们的战舰和商队纵横四海,到世界各地去寻找财富,将整个人类社会卷入全球化时代。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的时候,中国依旧陶醉于“万方来朝、四夷宾服”的荣光中,这样的中国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非李鸿章莫属了。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俱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总是在避战求和,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然而庚子事变后的扶危定倾,又让世人对他的平价誉多毁少。不论世人对他的评价是如何的,李鸿章创办的洋务运动却是实实在在的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和想到的现代文明,大部分都能在那个年代找到源头,李鸿章培养人才“请进来,走出去”的途径在现今社会也依然适用。
《坚守与突围》读后感(五):坚守下的大清国,突出重围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是运气与实力的结合,他24岁就中进士点翰林,后来成为曾国藩的门生,一直到了李鸿章38岁,在分兵护沪时,曾国藩本中意曾国荃,但曾国荃不屑一顾,就这样,历史的机遇成全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从他独自帅淮军赴沪的那一刻起,人生的迎春花就盛开了,并且一路绽放了30多年。李鸿章弃笔从戎,开办了淮军,从”叫花子军”成为可以保护上海,甚至到最后打败洋军,李鸿章的高瞻远瞩,目光长远,在当时就认为中国应该打开国门,与时俱进,奈何当时清政府的腐败以及顽固派的坚守,当时洋务运动的破产,尽管结局不尽人意,但是洋务运动带给中国的改变以及影响是远大的。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帝王心目中的地位。
在李鸿章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第一,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有前进的眼光,李鸿章在大清朝与洋人交流时,就发现中国的闭塞,认为中国得发展,尽管大家不认可发展,不认可铁路,甚至不认可打开国门,但李鸿章酒看到了,看见了十年后的大清国必然落败;第二,坚持自己的梦想,尽管洋务派每次提出想法都会遇到顽固派的阻击,但是依然没有使李鸿章灰心,每每一有机会,他马上运用各种手段,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大清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在灭亡之前,李鸿章的各种举动,使得大清在灭亡前的辉煌一瞬间也是值得赞赏的;第三,要永远有一颗学习的心,也许想要的有很多,也许你现在有很强的能力,但如果停止了学习,你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