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受益良多

  唔,读完了。感觉很过瘾,本来以为这本书只是译本,之后才发现原来后边还有原文,真是很体贴。文言文在大多数普通读者包括我在内还是看着有些难以阅读。

  李鸿章的一生这的可谓是经历了整个清政府的衰亡,从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这个时代在中国所发生的所有大事,李鸿章都参与其中而且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看完后我感觉李鸿章真的是一个经典中国英雄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外来思想事物冲击下所具有代表的人物。如果把他放在几十,几百年前,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相,明臣因为他所做所表现出来了的一切都是过去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够表现出来的。经过几千年儒学忠君思想的宣传,李鸿章这样的中国式经典名臣已经迈步不出像曹操、霍光、王莽那样的魄力步。是他所学的儒家思想将他带上人生之巅峰,也是他所学的儒家思想将他只能困在那个高处不胜寒之处,进退不得。

  可悲可叹,可怜可悯,他只是生在了错误的时代,或者说是他具有顽固的思想,僵硬的以为中国变法洋务只要其表,而不知什么事情如果不能够由内而外,不就是现在所说的豆腐渣工程吗?

  梁启超作为同一时代的人,写这本评论李鸿章的书绝对是公允的,他要比我们这些百年后的人看的更清晰更透彻,不过就是多了点感情色彩罢了。

  看着书的背面,想不到一百年前的大人物,一百年前左右中国的世间到现在基本上很难敲出回响了,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尽入后人笑语声。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学会自己辩证的看问题,莫被人言“绑架”

  1901年,李鸿章逝世,时年28岁的梁启超以个人观点为李鸿章做传,正像他所说,他不想平铺直叙,从生写到死,他选择了评论式的写法。实话实说,我是更喜欢这样的写法,因为它更加像读者与作者在对话,是评论者、讲述者与倾听者的关系,而非某年生某年卒,做了多大的官,打了多久的仗这般,毫无生动感,这也是我看很多史书看不下去的原因。

  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机会,从别人的观点看李鸿章,虽然梁启超当时只有二十八岁,但是他的见识学识与现在的二十八岁青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李鸿章,一个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的李鸿章。对李鸿章的骂声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几乎忘记了他的好,跟很多伟人相比,他是不如,他确有很多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但正如梁启超所说,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在那些复杂的情况下,很多“伟人”即使设身处地,也未必比李鸿章做得好。

  李鸿章是英雄,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没能造就时代,这是遗憾,纵向比较,他是失败的,但横向比较,他实在是那个年代的中国里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们不能光用现在的眼光去挑剔指责他,然后否定他,我们应该看到整个时代的背景,那个中国的局限性,你总不能过分期待鸡群里那只最壮的鸡变成一只鹤吧,他至多能成为鸡群里的战斗鸡。

  看问题要辩证,比如评毛,你不能因为在文革中受了苦受了难就完全否定毛,这是不对的,看李鸿章也要这样。看完这本书,受益颇多,不仅是对李鸿章这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是明白了一些难以言说的东西,其实这点难以言说的东西正是看书人所追求的,所珍惜的。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读李鸿章传

  对李鸿章感兴趣是因为最近几年媒体对李鸿章的评价出现了很大的转折,历史课本上说他是卖国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随着他的各种故事被逐渐被人提及(记得逻辑思维还讲过他),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产生了一些兴趣。正好有次在京东上买书,顺便买了一本看看。

  书放在书架上几个月的时间,上周读的时候才知道这本书是梁启超用文言文写的,作者雾满拦江对他进行白话文的翻译(昨天翻书架的书,发现雾满拦江还写了一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同时还把原文附在书上。

  梁启超是个李鸿章同时代的人,他们一个是洋务派,一个维新派,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当时生死存亡的清王朝,实现国家富强,长治久安,只不过洋务派是希望在保证封建专制的体制下进行改革,而维新派则希望彻底的改变当时是政治结构,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梁和李从无交往,所以梁对李的评价还算客观,而且看了梁对李的评价,能明显感觉到两个的高度不一致。

  梁先生说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他认为李未能利用自己的历史地位,推进改革,是“时势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梁公感叹“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从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开始,各国之间的战争胜负在开站前就已经决出,因为世界越趋于文明,谁拥有实力,谁就拥有胜利”。所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于国民”。从这点上看,李鸿章的认知相比较梁启超确实有很大的狭隘性,而这个思维上的天花板决定他虽位高权重,却无法站在历史之巅。

  当然,梁启超也盛赞了李鸿章的优点,一个是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这使得他率领淮军,克服各种困难,和曾国藩的湘军一起打败了太平天国,挽救大清即倒之狂澜,而一手建立的北洋海师也是在当时相当强大的舰队,包括现在的招商银行的前身轮船招商局,也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二是忠诚的爱国之心和超强隐忍能力,在甲午海战中李鸿章倾尽所有,与日本海军进行决战,而当时朝廷内外、地方官员却各执私心,制造麻烦,导致海军在地面上无法获取支援,最后北洋海师战败,而后李鸿章又要代表清政府去日本与日本政府谈判签订《马关条约》,在谈判期间,他最大限度的争取到了最优的条件,期间还被一个日本愤青打了一枪(日本政府因此将赔偿金从三亿降到了两亿),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谁去谈判根本无法扭转局势的,战败国本来就毫无尊严,而他在那段时间还是抗住了压力,这个想想确实需要很强的隐忍力。

  最后梁启超说,世界上凡被人争执的人,最起码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谁是谁非无非的角度不一样。这一点在我们现在很多电影作品中能看到变化,过去我们往往都是评价一个人“好人”还是“坏人”,而现在对人的评价则更丰富,更立体,这个甚至是对一个演员表演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了。对于我们管理人员来说,这点也很重要,我们之前说过的“不能给被人贴标签”,实际上指的就是不能单方面的看别人的优点或缺点,而是要“兼听则明”。同时我们看人也要有时间的概念,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积极看到别人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也是一种很好的驱动方式。

  读完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能明显的感到认知的边界是多重要,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限制我们发展高度的其实就是我们认知的边界,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李鸿章传》- 梁启超

  看《走向共和》期间,读完此书,算是对李鸿章此人有了个模糊的认识,摘录记录梁启超的评价在此: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然则李鸿章果何等之人物乎?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日本报评论:中日之役,是彼一生命运之转潮也。使彼而卒于中日战事以前,则彼为十九世纪之一伟人,作世界史者必大书特书而无容疑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李鸿章传

  有人与此,毁誉各半,我是一个对历史不敏感的人,对于李鸿章确实没有清晰的认知,最近沉迷人物传记,又因梁启超著,拿来一看,果然有改观。

  在这本传记中没有夸张的赞誉,也没有过分的诋毁,一切评判基于事实论断。功过明晰。从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到签订不平等条约,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后人怎可妄断历史。

  后人多知他签了辱国条约,为之冠上卖国贼的罪名,确少知平定内乱,多次挺身在危急时刻,纵有千秋功业,不抵失足之名。评说历史,功不可抵过,功亦不可没。

  《李鸿章传》读后感(六):小短评+推荐以耳朵看书的方式

  前半生得意,后半生失意。

  前半生辉煌,后半生暗淡。

  我觉得这种人生真的是……哎,赐予了一个人很多很多,再慢慢收回的感觉,不是好受二字可以形容的。但内心强大者如李鸿章,纵其人生在中日战争之后就开始滑坡,但还是为国鞠躬尽瘁。与别国谈判,被子弹击穿需长时间静养,但仍以国事为先,挺着伤躯操劳。

  虽说李鸿章一生并非没有犯下错误,但在当时那样的国情环境中和政府统治下,他作为谈判者也只能做到——能让清朝少损失一点是一点。

  哎,真的很佩服也很心疼李鸿章。梁启超说李鸿章是时事造就的英雄,而不是早就时事的英雄。 我才不管谁造就谁,我也不想捋清这逻辑。反正在我心中,李鸿章就是一名大英雄。

  : 这本书我是在喜马拉雅FM上听完的,主播是貌似温吞。他的声音挺有厚度很适合读这类历史军事类小说。不是没有听过有声书,但这是我第一次以听的方式听完一本书。我觉得对我而言,可能开辟了另外一种读书的方式。

  因为最近很忙,有时候真的想好好看书,但经常看了没几分钟又有事情要忙了。所以,我就去喜马拉雅上搜有声书,也算是因缘巧合吧。遇到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我最近都是在家里睡,所以在家早晚洗漱,上厕所,吃饭都可以外放听书。出门的话,遛狗,走路,等车都可以戴耳机听(不过要注意安全哦)。有时候听个三四分钟,有时候可以听完一两集。差不多花了五天左右时间听完的吧。

  另外,听有声书有时候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①听不进去,心思不在上面(比如就这么放放过去,你好像知道字在讲什么,意思不大能记住)。

  这种时候,我要么会调整一下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听。因为手上在做刷牙洗脸抹脸洗头等等这种事情,集中注意力到有声书上是很简单的。如果我不想集中注意力,我就会停掉有声书,去听歌。毕竟我也是不听歌会死星人嘿嘿。因为反正我也听不进去,没放心思在音频上,我就宁愿去跟着歌曲哼哼唧唧。

  ②听不懂。(可能是没听懂是什么字或者这段内容需要慢慢理解)

  我就会倒回去慢慢听,边思考。

  有时候会问自己一些问题,或者在心里重复主播刚刚读过的话,加深自己的记忆。

这个听有声书时还能调速,不过《李鸿章传》这本对我来说,速度刚好。

  不推荐在干一些重要事情或者需要用脑的时候,又想认真听有声书哦~

  嘻嘻嘻废话又有点多了呢。不说啦跑啦跑啦,不要嫌弃我话唠。

  《李鸿章传》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

  ⭕️凡事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所以此前的历史是当代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当代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人之所以对李鸿章横加指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群只会指手画脚、笑人骂人的只图口舌痛快的旁观者而已。

  ⭕️西方有句哲言叫“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即便如此,他也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而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社会没有时势?所以翻一下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找不出一个,这就是中国历史陈陈相因缺乏新意而不能产生光耀世界、震撼人心的大事件的原因。

  ⭕️外交手段狡狯,并不代表外交家的品德恶劣。各国并立,每天都在进行着竞争,在面临国家存亡的问题上外交家只能唯利是图。因此西方哲人常说个人有道德,而国家无道德。

  《李鸿章传》读后感(八):李鸿章传

  李鸿章,合肥人,晚清名臣。近代历史教科书对其评价不高:一则镇压农民起义,二则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恰恰是这两件事外加洋务运动让李鸿章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四十年。李是个及其自律、隐忍、勇于担当之人,即便有再多谤词,同时代处理外交事务,有如此国际影响力者无出其右,当时国际社会一度只知有鸿章,不知有清廷。李鸿章忠心耿耿,其认知的局限性左右了其功业成败,最根本的原因是清王朝走向末路,坐在一辆高速冲下悬崖的车里,再高超的司机也无能为力。但是作者还是认为被时代选中的李鸿章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功绩来改变历史,顶多就是修修补补。有时候命运很有趣,李鸿章在晚清官场成名最迟但是在位时间最长,四十岁以前郁郁不得志,命运反复熬炼他,四十岁以后又把他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如果李鸿章逝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我相信历史对他又会是另一种评价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