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东京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8 04:4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塔》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京塔》是一本由[日]利利·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塔》读后感(一):无意中发现的书收获很多感动

  作者中川雅也,笔名利利弗兰克,身份很多,做过很多工作,中国人熟知的日本电影中也有他的身影。这本书是他目前唯一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虽然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但文中所展现的坎坷人生及他母亲对他无私的爱不但文笔真切细腻,而且所蕴含的深切情感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作品在日本广受好评而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及电影。我国中信出版集团多次出版了该作品,只是封面不同而已。而电影版本至今没有中国公司购买版权,也许是因为年代较远(2007年),为此感到遗憾,这部有关母爱的作品是值得中国借鉴学习的。说回小说本身,主人公经历过很多工作,碌碌无为而又艰难前行及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我想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原因。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为“母亲”庆祝的节日,而多用美国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母亲节,希望国际上确定一天作为母亲节来感谢全世界所有伟大的母亲。

  《东京塔》读后感(二):母亲一直在

  作者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与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小时候总想着逃离父母的掌控,总想着独立自由。真正独立了后,才发现,与父母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最美好、最温暖、最舒服。母亲的体温、母亲的味道、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关心、母亲的唠叨、母亲的责骂。似乎记忆里母亲总伴着成长。可父亲也一直在,只是父亲的表现不象母亲那样。作者的父亲属于比较缺位的那种父亲,只在必须出现的时候出现一下。可母亲不行,孩子是与母亲血肉相连,从出生起,就一直关爱着孩子,时刻都牵挂着孩子,与孩子一起闹、一起笑,相互斗争、相互爱护。作者的母亲与孩子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阶段,应该是幸福的。与自己最爱的孩子一起,特别是这个孩子还没有找到其他可以依靠的人的时候。如果孩子找到了可以相依相伴的人,母亲就得适时退出。那时的母亲将是孤独的,无助的。母亲啊,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孩子,最后要抽离谈何容易,得花费多少心力,才能学会。

  《东京塔》读后感(三):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bug

  前面还说祖父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后面他爸爸工作又出现了爷爷的讣告,祖父和爷爷应该是同一个称呼吧,难道是奶奶有了二婚,但没有解释就突然多出一个爷爷,而且这个爷爷还给他爸爸找了一份工作,对于强迫症来说这个点很难过去啊,后面也没看下去,我只是提出对这个情节小小的疑惑,希望有看到这篇点评的为我解答这个疑惑。

  《东京塔》读后感(四):被细碎的温暖填满

  因着打算买一个大大的书柜放于未来的新家中,所以今年是好好读书的一年,也为了记录读完一本书时的充盈情绪,我便在豆瓣这里好好书写每本书之后我个人的读后感。

  《东京塔》的前半段,说老实话,我是耐着性子看完的,有趣的是,当书程过半,我开始兴趣盎然了起来,好似对作者的朴实文笔,有了通透的感悟,理解其中包含的满满情深。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运用峰回路转的情节来拉住读者的心,只是像闲话家常一般,絮叨着生活事。而这些事情描述中,在“我”的弯曲成长里,都是在母亲的背景音里进行着的。母亲与“我”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很佩服作者的功力,即便这是他的处女作,却完成的近乎完美。

  在亚洲地区,母亲,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羁绊,至深至诚。我看过些国外的影视剧,文化作品,也曾待过一小段时间,我像在欧美国家眼里,我们这般的亲情是不可理解的。是啊,我长至如今的年纪,倒也觉得这般的情深意重,是否到了扭曲的地步。

  我的母亲,为了家庭,子女,即可以完整的奉献出她自己,像是献祭一般的纯透。有朋友的母亲,且不说平日里的劳心劳力,单为了子女的工作,便可立马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到另外的城市,陪读陪工作等。这在我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但却又视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再去想是否正常,而是觉得这类的母亲们幻化成教徒,自有其信仰,倒是真的让我敬畏了。

  如何回报是好?

  万死不辞都难辞其咎,如今的我都脸皮厚着不想着回报了,老老实实的伴着,软糯细语的聊着,细心呵护的看着,便是我能做的最大值。

  《东京塔》读后感(五):母爱

  母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爱,这本书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写,很高兴今年读到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能如此引起自己的共鸣:我的母亲也是如此的爱我,而我恰恰有时候也做着一些荒诞的事情而常常有一些负罪感,但很快就被自己的小得意占领。都是背着母亲的很像作者在东京生活的那段日子。每个人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爱都很强烈。我时常发现书中描写的场景就是本人一样,很多地方太像了。例如作者大学留一级,而我高考不如意,那个时候特别的迷茫,母亲给我机会再次复读,本身自己家境很困难,但是母亲也义无反顾的支持我再次复读。幸好自己考上了高中,那个时候母亲就很开心,感觉笑容都多了,在高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后来有机会进入大学,认识了更多朋友,这些都是母亲在苦难的日子里给我的机会。她大可叫我出去打工赚钱,但是没有,她宁可自己辛苦,也想让我享受好的高等教育。其实还有很多的小地方很书中描写很像,所以读着这本书,时常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往往一本好的书籍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书今年做到了。想想以前的经历在同时读到这本书,感觉共鸣很强烈。

  送我去大学的报道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哭了。

  或许母亲就是一直站在我们身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伟大的女人。我们都应该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写到真棒。

  《东京塔》读后感(六):提醒自己

  读完这本书,心里波澜起伏。作者的前半生,有些放荡不羁、迷茫荒唐,所以有些轻视他。可是当我渐渐代入,一边读一边拷问自己,自己又比他强了多少呢?叛逆、无知、浅薄,大概每个人都有过那么一段不愿回忆却又不得不经历的阶段吧。所以我便没有资格去批判作者,更应该感激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亲情。 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背叛我们的人,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绕着孩子,没有再比这种思念更深沉、更热烈的了。越珍贵东西,越需要时间来表达,可是快乐的时光却总是短暂的让人心痛,该来的还是躲不掉。 雅也妈妈病重到离去的过程中有几次落泪。生离死别都是未知的,正因如此才会让人格外恐惧和不安,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珍惜现有的幸福。而不是向毕淑敏层说过的“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父母总是希望我们展翅高飞,及时思念也从不轻易说出口,因为怕打扰所以只能静静的远望。我们也因此总是追寻着目标,追逐着成功,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事情,精神和肉体不自觉开始疲惫。忘记回头,忘记想念。渐渐的我们忽视了生活中最最重要的小事,比如对父母说一句“谢谢您,辛苦啦!我爱您”。在他乡奔波,远方变成了现在的家,家则变成了现在的远方。可是心里总是有一股力量在牵着我们,不管飞的有多远有多高,心里依然有一份踏实感,安全感,那个地方就是家呀,总是可以包容我们的一切,欣赏我们的一切,在那里,我们可以天真的像个孩子,我们可以把最真实的一面还原给她。

  不过令人开心的是,在我的身上总能看见他们的影子,眼睛,鼻子,性格等等。这样不管我在哪儿好像都和他们一直在一起。

  一个人就算再孝顺,也还是会后悔。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也都晚了。

  一会儿就去打电话,说最最好听的动人的话,给他们听。

  《东京塔》读后感(七):我和老妈,有时还有老爸和哥哥

  我和爸爸的性格是很相似的,都不怎么爱说话,妈妈和哥哥更相似些,话更多一些,是家里活跃气氛的人。哥哥虽然比我大两岁工作了快三年,可是在离家好远的地方,一年也许只能回一次家,我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把我们教育成了善良且孝顺的孩子,可无法变现的孝顺,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想让父母过上他们给我们过上的生活,但今年大四并且明年夏天就要毕业的我,并没有在大学四年学到能够养活自己的能力,爸妈马上要松口气把我供完大学,我却突然想要明年跨专业考研,我不知道老爸是怎么想的,他从不和我谈论这些,就像我每次和老妈视频的时候,也只是让妈妈挪下镜头看看老爸一样,并没有什么话可说,可就是很想他,今年疫情在家的八个月,是我从那个小村子上完小学后,第一次在家待那么长的时间,我觉得爸妈老了很多,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打井刚富裕一点的时候,那个时候老妈很瘦,身材很好,也没有什么皱纹,老爸不会像现在这样干了一天活之后喊腰疼,要睡热炕。他们所遭受的每一份累大都是用来填满了我和哥哥的生活,就像我们一家都没一起去过餐厅聚餐,但我总和朋友出去吃饭一样,她会讨厌她超级卡顿的手机,却给我换了新手机,可23岁的我,至今没付出过什么,我的大学四年其实是荒废了的,现在想一想,我除了没让自己挂科,并没有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希望还不迟,在这个时候想通了,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考师范类的研究生,这样说不定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留在本省,放假了,就回家陪陪爸妈,大概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老妈和哥哥都很支持我,这大概是我有些惊讶的,记忆中的老妈总是会为了花钱而心疼,但对于要不工作,还要在外租房大半年考研的我,却很支持,哥哥也说让我安心考研,还和老妈说萌萌要是这一年花三万,咱俩一人一半,嗯,这就是我的老爸老妈和哥哥,辛苦了,再辛苦一阵子,女儿快长大了,妹妹也快长大了。

  《东京塔》读后感(八):平淡中的温情

  《东京塔》电影大学时候看的,说实话具体的剧情已经记不真切了,就记得看完之后很伤心很伤心看到某一段哭了很久,那种伤心持久到不敢回想。波澜不惊的生活继续着,我突的又想翻开这本书,是不是会给我更持久的震撼和感动。

  《东京塔》属于典型的日式小说,全书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取材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讲述了一对母子的感人故事,被誉为“哭泣的小说”。在我看来《东京塔》像是儿子对于因癌症逝去母亲的深深眷恋的回顾,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成熟,最爱的人就突然永远的离开,才发现相处的时间是多么的可贵,书中的母亲独自一人养育孩子,用一生的时光陪伴儿子成长,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不参杂一丝的杂质,直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家,去闯荡,等到我们失意时,才发现母亲是我们情感最深处想要依赖的人,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了她生出的白发,平添了皱纹,身形比你记忆中矮小了些。才意识到,她老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你成了她的依靠,母亲用爱和包容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世界如果有一个轴心的话,那一定就是她的孩子。而同母亲去一次东京塔也成了作者一生的遗憾。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珍惜身边的人,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故事中,那种细微的疼痛感,随着文字传遍全身,直抵心灵,和文中那种低低浅浅的呻吟产生共振,摇撼我的心神。

  Lily Franky,中川雅也,是<东京塔>的作者。这人办过杂志,写过小说,搞过乐队,拿过最佳男配,还配过南方公园的耶稣... 如此外放的人生经历,文章却写的细腻动人,作家就是我心中天赋异禀的怪人,准确的说是怪神奇的人。

  内心的起伏小说描写得比电影更加强烈。《东京塔》写得极为细腻,很暖情。这本书成就了中川雅也“哭泣小说”首席代表的地位。我很喜欢自传体小说,会融入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中川雅也用温和的目光关注着琐琐碎碎的生活,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简单的成长过程:“即使不在一起生活,即使很少见面,但父母就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父母和子女上就是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 我曾站在东京塔下,听街头乐队表演,看游人们反反复复的拍照,流连忘返,向往他们的青春,向往他们的热爱,但是从未静下心去体会,每个地标建筑物在每个人心中的重量。望,再相聚,看你也不似从前。

  《东京塔》读后感(九):母亲

  乍一看利利•弗兰克以为是个西方人,原来是中川雅也的笔名,还是个拥有不同身份和头衔,在不同领域游走的神人,近期最知名的身份居然是《小偷家族》的主演,实在是佩服! 看着中川雅也的百科,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市,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小仓”“武藏野”都与小说契合,我怀疑《东京塔》是不是以作者为原型来写的,也许只有感从心生,才能成为“日本哭泣小说”的首席。 起初看《东京塔》,觉得有点像东方版《布鲁克林有棵树》,原生家庭、稚嫩的孩子,以及关于成长的一切,可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想展现的也是两种不同的家庭关系。《东京塔》的主心骨是母亲,所体现的也是特别东方化的亲子关系,奉献牺牲独立坚强,为此,小说不仅弱化了父亲的角色,还着重渲染了“我”的“废”。说起哭泣,倒还不至于,毕竟日韩此类小说看多了有了免疫,但是后半部分母亲与儿子在东京的生活以及母亲患病治疗的确戳中了人到中年的我。

  小说最让我爱的地方是每个章节开头部分的论述,精彩又精准,摘录一些。

  1.只需要一次短短几秒钟的射精,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永远固定下来,再也改变不了。可是“家人”要在一起生活,要在这片令人窒息的土壤上过日子、不懈地努力,有时甚至要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可是这样辛辛苦苦结成的关系可能会因为一次争吵而崩溃。“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加法,但是“家人”之间还有减法。

  2.人生下来之后,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那之后我们还会相信其他一些东西,离开父母、展翅翱翔,最后的结局是人会深入骨髓地明白:只有一生下来就明白的、早已认为理所当然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才是世上唯一、强有力、不会背叛你的关系。……自己活着的时候替孩子考虑到了一切,自己死后还希望能继续守护孩子。

  3.东京就像这吸尘机,从日本的每个角落聚集来了很多年轻人。黑暗中细长的水管是通往理想和未来的隧道。一面颠簸摇晃,一面欢喜雀跃,最后期待战胜了不安。我们的心被无来由的一种可能性吸引住了,认为只要到达那里就可以变成一个崭新的自己。……这些人被聚集到这里,然后被挤榨、被定型,最后被混合到一起扔掉。

  4.一些缺乏自控的人所拥有的低级的自由,把他们的思想和感情麻痹掉,把他们引到了路旁的阴沟里。……在自由泛滥的地方,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貌似自由的幻想。

  5.本是高大、柔软、温暖的身体,让人感到渺小、粗糙、冰冷。这并非母亲衰老了,也并非孩子长大了。一定是母亲为了孩子,持续不断地将爱倾吐而出,就像气球泄光了空气。

  6.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再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因此,让母亲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东京塔》读后感(十):东京塔

  一个平凡的妈妈和一个不常出现的爸爸构成了雅也的家庭。简单,平淡的文字让我一度忽略了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前半本书有点枯燥,关于校园时期以及刚开始工作的五年,他逃学,不务正业,但从第六章开始,情节突然开始吸引住我了,母亲和雅也重新一起住在东京。作者以一种平和抽离的态度来讲诉有关他的家庭,他的妈妈。没有高潮和煽情,只有平淡的讲诉和回忆,但却让你感同身受,看完书缓了两天才来写阅读笔记,依旧泪目。四点五星推荐。

  母亲确诊甲状腺癌后,和雅也重新住在一起,母亲的手术成功让一切重新充满希望,他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每天早晨都伴随着饭香起床,还有儿时味道中的美味腌菜,曾经冷清的家中开始多了蹭饭玩闹的朋友,母亲每天都会准备五人份的饭菜,以备突然来访的好友,慢慢的好客的母亲和雅也的朋友们打成一片,等雅也也习惯了这一切,变数又出现了。母亲确诊胃癌,住院,化疗,放弃,葬礼,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了。母亲甚至没来得及住进雅也准备好的能容纳更多客人的新家里。

  最后几日是以日记的形式来书写的,没有歇斯底里,只有萦绕周身的挥舞不去的忧伤。母亲去世的那天,他们一家三口久违的睡在一个房间里——病房,他们在互相的陪伴下,走过了母亲最后一段人生。 “小孩子的一天,一年都是满满的。在一个点和另一个点的间隙中,又有无数个点。小孩子的日子就是按照这么大的密度、按照正常的时间、以正确的速度不停地运转着。这是因为孩子们的适应性很强,而且不知道什么是后悔。”——P56 “人们被聚集到东京,然后被挤压、被定型,最后被混合到一起。”——P116 ——2020.07.1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