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摘抄

2021-03-09 00:0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摘抄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本由[英]爱德华·吉本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页数:40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精选点评:

  ●用了大半月,花了二十个小时,匆匆浏览了爱德华吉本十二卷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真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为后辈,尤其是门外汉,没资格对皇皇巨著吹毛求疵。从公元98年写到1453年君士坦丁陷落,绵延一千三百载,这是何等的气象,叹为观止。他端庄、雅致的语言,读来使人仿佛能瞥见文艺复兴时期极盛的古典风范。吉本的史观与洞察力又是大大超脱于那个时代。他说,一个哲学家不必是历史学家,但一个历史学家得是一个哲学家。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对于文明的残垣断壁,我们才能目光如炬。作者说他对于罗马帝国的衰落并不感到惊讶,真正令他吃惊的在于一个行将就木、外强中干的利维坦可以苟延残喘这么久。(转述)撇开夏商周这些上古文明不谈,这样长的帝国延续实在少见,堪称人类文明的奇迹。最后,要想研究历史,还是得有一个好爸爸啊!

  ●非常恢宏壮阔的一部作品。

  ●书的质量看着挺好,内容丰富,把罗马帝国一千多年的历史清晰的展现出来。

  ●太多史学观点都是从“反吉本”出发的,但没有一个不强调自己是站在吉本的肩膀上。

  ●史上最优秀的关于罗马史的巨著,历史爱好者的枕边书珍藏,看完觉得其他历史著作都是浮云

  ●宏伟属于罗马,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罗马帝国曾以武力,宗教,法律征服世界,罗马帝国的衰亡为也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借鉴。

  ●无数名人极力推荐,非常优秀的罗马史作品,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错过就是太可怕了

  ●史诗巨著,罗马爱好者必读书

  ●特别特别喜欢历史书籍 对于罗马的历史特别感兴趣 书很不错 值得一看

  ●罗马文明,曾经和中华文明并驾齐驱,如今唏嘘。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一):这应该是迄今看过最长的单本读本

  这应该是迄今看过最长的单本读本,预计要花100个小时,颇有挑战;《罗马帝国衰亡史》大概讲了公元1世纪至15世纪,罗马从奥古斯都当政到帝国分裂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历史。很兴奋的是在罗马的历史中看到了基督教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并最终成为国教。

  在帝国往前五个世纪,共和国时期,罗马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完善至今成为支撑主流发达国家的政治体系,不得不说是很经典的。但在公元一世纪的内战中,凯撒击败了庞培,成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改革偏向维护平民利益招致贵族的仇视而被众元老刺死,共和国也因此止步进入了帝国时期。

  古罗马强大过,辉煌过,各国各派之间打打杀杀,分分合合...凯撒遇刺源于激进的新政与贵族的对立;奥古斯都在当政后为树立权威设立的禁卫军,也成为禁卫军在日后频繁叛乱干政的隐患...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二):。。

  超级好看 绝对权利一旦被放纵会大祸临头 指望元老院和法律约束皇帝,固然理想,但只能彰显德性,无法改正皇帝恶行 共和制的成效不知不觉消失让位给坚实稳固的君主制 元老院的权利逐渐消失就是证据 但君主专制是个好制度吗 尽力合理解释帝国基础如何变化到摧毁 原罗马残留的法律和自由的微弱精神,当然原先元老院具有立法和审核权,以体现古代公民权,这些权利保存在法律审查和颁行中; 然而在各位荒淫残暴皇帝手中一点点抹去 对智慧的追求 由于并未把握哲学的真正目的,而在一些貌似深刻的外围游荡,耗费于口舌之争,理性之光无法挣脱投射在法术的偏道上了 宗教似乎有种魔幻的力量使人癫狂不可理喻,类似东方的文化革命? 基督徒为什么收到宗教宽容的罗马人疯狂破坏?难道他们自己不是始作俑者? 有些基督徒粗暴扰乱异教徒宗教仪式,甚至大喊大叫要求被治罪。这类露骨做法引起哲学家注视并甚感惊讶,那种不合情理,超乎常态的激情,哲学家无法解释出于何动机,只能把其看成极度绝望,过于愚顽或狂热迷信的离奇结果

  宗教的力量产出我以为的那种美好,宗教可怕起来同样邪恶啊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三):兄弟阋墙 罗马帝国的衰亡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洋洋洒洒十二本,吉本从安东尼统治的极盛时期写到了拜占庭的沦陷。为什么中国人对罗马有种别样的感情?也许正是因为罗马和中国一样既繁荣昌盛过,也多灾多难过。 当图拉真大帝撒手人寰后,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当漫长的哈德良边墙矗立之后,蛮族的入侵却越发频繁。罗马人,罗马帝国的衰亡起始于保守与奢靡之风。对异族的妥协退让也许会换来一时苟安,但只有刀剑才能换取和平。欲望的深壑永远无法被贡品填满,高耸的城墙和成箱的黄金也不能保证罗马帝国安全无虞。 罗马人在击败诸多对手后,贪图享乐,渐渐丧失了艰苦朴素的美德,于是山雨欲来。广阔黑森林中的日耳曼诸部,黝黑泰加中的斯拉夫群蛮,无边草原上的西徐亚人和比邻而居的萨珊人无一不对罗马帝国虎视眈眈。当军团士兵开始埋怨盔甲的沉重时,这百战百胜的无敌铁拳也总有一天会黯然失色。 尤里安二世纵有雄才大略,也难挽狂澜于既倒,只留下千古的叹息。狄奥多西大帝死后,东西分治,终至兄弟阋墙。随后阿拉里克攻陷罗马,西部帝国成为历史。萨珊入侵,东部帝国山河破碎,在赫拉克利乌斯的绝地反击下才苟且偷生。 继而伊斯兰崛起,东部帝国又陷入了风雨飘摇中。其后近千年间屡遭磨难,国都沦陷,人民为奴。终于145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最后一战后走向覆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上下齐心则无坚不摧,兄弟阋墙,则易亡于外虏。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四):一个健康的读者也不该只听一种声音

  主要考察了该书有关基督教的部分。作者说:“对基督教的创立和发展过程进行一番坦诚而合理的探讨,可以说是罗马帝国历史极为重要的课题。”然而,作者坦承有余,合理却不足,对基督教的论述充满偏见与贬低,不禁令人质疑全书的可靠性。该书对基督教的探讨更多是从权利、利益出发,而非信仰。不过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去认识初代教会。没有一位作者是完全的,也就没有一本书是完全的,因而我们要从更多的侧面了解事实。刺头都拔除,恶果就来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一个健康的读者也不该只听一种声音。真理越辨越明。

  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基督教在成为国教后却走上了当年罗马人逼迫他们的邪路,对一切异教采取残酷的灭绝政策。他们背弃了耶稣的受苦路线,忘记殉道士用鲜血征服了罗马,于是勾结政治势力,用刀剑在地上扩张教会。当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源远流长的迷信被迅猛而不可思议地铲除了,大批异教徒迫于淫威纷纷改信,无数珍贵遗产被夷为平地。但他们并不是真信,因而将异教的歪风邪气,比如偶像崇拜,带入教会,为中世纪埋下了祸根。教会在地上扩张真正倚靠的是顺从神的旨意,不用世界的方法,因而就走出一条受苦的路线。具体讲,就是信徒正确地宣讲话语和活出舍己的生命,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今天,身处长期逼迫中的我们,心中是否仍有残念,寄望以XX方式来翻转XX呢?值得深思。

  印象较深的还有围绕大公会议产生的宗派纷争。作者说得很中肯:“宗教不过是一种借口,要是依据当时一位圣徒的研判,主教战争的真正动机完全出于个人的野心。”信仰上的分立,自古以来似乎都是你死我活的,一如犹太人要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世界的方法是取人性命,天国的方法是影响生命。神的荣耀就在此鲜明了。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五):千古兴亡多少事,只能悠悠

  首先,这本煌煌巨著,若没有相关的地理和宗教知识,啃起来会十分痛苦。其次,在吉本笔下,那些“神圣”,“纯洁”,“高贵”,“英勇”的形容词,变成了中性乃至略带贬义之意,而“卑劣”,“下贱”,“残暴”,“狂怒”之类的,倒保持了原本的含义。前一页的圣君在后一页摇身成了暴徒,处女变成荡妇。从中不难看出吉本充满激情和怒气的行文风格,12卷的叙述中,满含痛惜和厌烦。与其说是历史著作,我倒觉得像散文诗篇,荆棘丛生的那种。

  有人说,母狼的孩子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代表了神话的终结,历史的开始。当爱德华.吉本在卡皮托神庙的夜色中环视废弃的廊柱和石墙,无数尘世的君王和天国的僧侣在眼前匆匆掠过的时候,他也只是把这一头一尾的罗慕路斯和君士坦丁看做是历史微不足道的轮回。因为王朝的自然法则,就是英勇的崛起、事功的建立、内部的倾轧、堕落的后裔和衰亡的结局这个永不止息的循环。

  学者和诗人的这种历史观念,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不朽的篇章。在东方,我最喜欢的是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西方,雪莱为我们留下的诗篇Ozymandias,无论是气质和意境,完美契合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亡,抄录如下:

  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

  他说:有两条巨大的石腿

  半掩于沙漠之间

  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

  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

  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

  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

  而斯人已逝,化作尘烟

  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

  功业盖物,强者折服”

  此外,荡然无物

  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

  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