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四世同堂读后感摘抄

2021-03-09 00:2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读后感摘抄

  《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10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精选点评:

  ●老舍先生可以说把中国人写到家了

  ●终于看见了它的结局。第一部中老舍先生在夏末、入秋、入冬的章节,都用了与战争年代不相符的悠闲、情感浓郁的笔调来勾勒出那时北京城的风貌,再引到住在城里的人,描绘他们的思想与命运,最后回归到战争背景的离散与风雨飘摇,这样的描写随着战争的推移一年年地减少,直到45年的秋天,又是一个逼近中秋的日子,先生没有花任何笔墨在城市的背景上,37年尚存的金黄的银杏、良乡的果子、卖兔儿爷的小贩,都没了。随着战争的推进风景灰了、果子枯了、人没了、城死了。然而在全书煞尾的地方,先生没有为他们哀悼或是唱挽歌,他以钱先生一封信收了篇。这个结尾这封信告诉着每一个人老舍除了一个民族文学家、人文主义者之外他更是一个有着深切启蒙意识的现代作家,他用自己的大爱描绘着一个极尽悲凉的年代,用自己的温柔的关怀给其中的人们画出一条美好的路

  ●没有谁比老舍先生更爱美、有生活情趣、爱和平、爱国人和理解国人了吧,然而……祁天佑投水一节真是恐怖。

  ●钱默吟有些行为挺讨厌的。 有些地方有点过于理想化。

  ●哎,不可忘记历史。

  ●多难之邦求生活,老舍的文字太好了。祁天佑受辱投河自尽那里真切的哭了,也想起了后来投水的老舍。 小老百姓的最大悲哀就是瞻前顾后,守着一点微弱的光,总以为日子会好的,那光一点点熄灭后,才发现还有更暗处。

  ●“我饱尝了战争的滋味,因此我反战。” 人物刻画真是太深刻了,即使没经历过但是通过描述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感情,虽然饥荒后部分比较快但是以钱先生的《悔过书》做结真的让人感动。

  ●其实还是有些局限的,比如漫画式的人物,比如偶尔突兀跳出来的理念,比如难免稍显复制(或表象/形式化)的死亡情节;但写北平风物的部分实在是极为纯净的文字,一个落日光色的旧世界。读到祁天佑投水那里真是心惊,这学期读到现在,觉得“体面”这个未经学理化提炼却与土俗世界浑然一体的“潜概念”,可能是最适合把握老舍的。又想起暑课上S老师的问答,一叹。英文回译那部分的文字感觉就有些不对,但大概也已很不容易了。

  ●读完了足本的四世同堂,药物作用哭不出来,但想疯狂给老舍先生打call,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就想得那么犀利,透彻。 钱诗人的悔过书真的真的,特别温柔真诚,带着天真的困惑和思考,老舍先生是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写作在共鸣呀。那么拷问人类灵魂的信,不应该被埋没。 完整的小妞子之死的场景也是,太震撼又有一种宁静的悲伤的美,几乎就是声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不忍心打破悲伤的沉静。 那么多角色纹丝不乱,刘太太的出场真是神来之笔,也是痛彻心肺的悲剧的补刀。 以瑞全回归做收梢也极好,始终有希望和光。 安利一万遍四世同堂,一定要去读足本,虽然之前第三部是缩写的版本也足够叫我连读两遍。 许愿有生之年能找到老舍先生的第三部手稿,两次翻译总要损失韵味。 何况老舍先生又是以语言之美而著名的。

  ●长篇小说一直啃不动,趁着放假赶快拜读了!老舍先生太会写人物了,无论是犹豫的大学老师还是无耻的汉奸走狗,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情节主要都放在了钱先生的身上,主人公更像是一个象征着知识分子的观察者,既要坚持心中的正义又不得不对客观的现实生活妥协,是一个任何时代都会遇到的永恒主题,冥冥中老舍先生的死和祁天佑的死多么相似,熬过了日本人,却没熬过自己人。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结尾读到了老舍先生的温柔

  没想到最后的结尾是抗日战争胜利了,如果老舍先生想让这本书悲剧贯穿,就是妞妞去世了,钱先生入狱,高弟和老三还在反抗,整个北平还是笼罩在黑暗之中 看不到希望,最后还是以希望结尾,无数次想哭,最后在结尾老三回来喊的那声“妈”,让我最后崩不住了,这本书读完感慨颇多,以小家看整个战争带来的痛苦。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八年抗战中的北平,沉重压抑下的胜利

  

磕磕碰碰历时很久才终于读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读完之后心中还是颇不平静的,对于其中诸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折射到今天的时代都引发了我很多的深思。第一部《彷徨》的人物描写相当细腻,感觉小羊圈里的每一位邻居都跃然纸上,尤其是祁老人这四代同堂的 一家。最开始读到的一句是“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这也许是一个深深的伏笔吧,当时我就在想,抗战这八年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毁灭性的伤害。书本的最后呼应了开头“等您九十大寿到的时候,比这还热闹呢。”瑞宣说。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这里的起风,拂拂地也拨动读者的心弦,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虽然文章的第三部《饥荒》最后是以抗战胜利,其乐也融融的场面结束的,但是却一点也让人高兴不起来,只觉得这胜利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儿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四世同堂》读后感,没想到字数超了

  《四世同堂》如同一幅精美的百鸟朝凤图。随着画卷的展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每一片羽毛,每一笔冠羽,每一个眼神,都细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个人的心里,语言,神态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每个人物都值得玩味,每个人物也都感到唏嘘。故事讲述日军入侵北平为背景这八年小羊圈里街邻的市井生活。有一开始就做汉奸的冠家;有中途变节的金三爷,招弟;也有有始有终的钱先生、瑞宣、瑞全。可以说,老舍笔下这二三十人没有重样的,甚至近似的人也没有,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把这幅作品推向了顶峰,而后在一片不知是悲是喜的双重场景的猛烈碰撞中结束了全文。我对老舍笔下《四世同堂》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对中国人性的把握,及至尾,也仅仅轻描淡写出国人对压迫的逆来顺受,以及战争胜利对日本人也就是“唾”一口的市井想法,以及用钱先生口吻说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思想的权利,而你们只会视天皇,首相为永恒,这就是差别。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字数太多发不了短评…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祁老爷子觉得打仗是别人的事情,但是战争的余波不会因为你没惹事、你遵纪守法、你安分就不波及到你身上的呀……

  在看开头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如果也在小说里,估摸着应该是和瑞宣一样,一边放不下家里人,一边又觉得自己不做些什么抗日的事情,就是助长日军的气焰。但是后来天佑死了…我终于知道了,瑞宣留在北平,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既不能阻止瑞丰当汉奸,也不能阻止天佑跳河。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出城去参军抗日。

  还有,瑞宣的脑子是一等一的好,但是他的思想转化不成行动也是白搭。提醒自己,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行也。

  一边看书,一边听着爸妈在客厅开玩笑,突然就泪目。好幸福啊……

  这书…也算是给我上了一堂迟来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野心家们为了获得高官厚禄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使热爱和平的人们甚至无处安身安眠。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惟愿世间和平美好

  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看到了和平年代没有看到的景象,心情无法平复,顺便也去看了其他书友的一些见解。老舍先生的这本书用一个小小的小羊圈,折射了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下人民的各种反应。有人当汉奸,有人奋起反抗,有人为了一家老小,忍辱负重,然即便忍辱负重才发现,战争是无情的,日本人是残忍的,如若不反抗只有任人鱼肉。书中映像最深的便是瑞宣这个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纠结到后来奋起反抗的整个过程,力透纸背。有血有肉有挣扎的灵魂才更真实。李四爷这个人物让我映像也很深刻,内心善良,乐于助人,在无奈当上里长之后,被小羊圈人当成发泄日本人暴行的出气筒,忍辱负重,最后拼死反抗,让人泪奔。最后经历种种终于有人幡然醒悟,国之不存毛将焉附,愤起反抗还是让人很欣慰。最后老三的回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爱。每每看战争题材的小说,总是感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福,惟愿和平长久如斯。以上个人见解有很多不足,本人才疏学浅,请多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