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红旗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正红旗下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红旗下的读后感10篇

  《正红旗下》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红旗下》读后感(一):停笔之辛与不幸

原本只是作为老舍先生记叙自己的家族史而攒写的《正红旗下》,却注定了是一个未完的“悲剧”,这也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1961年到1964年,缓慢而严谨地逐字打磨,最终也还是没能有勇气和毅力写完,因为当时政治风向的原因被迫停笔之后的老舍先生只写了寥寥无几的数篇文章,再无完整的长篇作品,直到他死去,这份未完的手稿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还有老舍先生的死,也是“遗憾”二字无法概括的。

这本书是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来构思的,老舍先生将他少时的经历写到了人物的身上,从小人物的自述来展开,故事自“我”的出生到“我”的满月时候停笔,记录晚清时期居住在北京的满族旗人的生活琐事,这群与当年入关如狼似虎的“八旗兵”不同的旗人,骨子里的狼性早已是在和平的日子里被腐蚀得一干二净,他们领着一两份朝廷发的钱粮,整天不干正事,只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更有甚者在没钱之后跑外面借钱享乐,在大清朝大厦将倾,乌云早已密布的日子里,小人物们仍然以为天下太平麻木不仁地忙着吃吃喝喝,老舍先生用他的笔触写下的黑色幽默藏着背后悲惨的事实。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旗人都像“我”大姐的婆婆这一家人一样,只在享乐中度过,比如福海二哥,知书达礼,为人正直,做事勤快,甚至还同情加入“义和团”的王掌柜的儿子,虽然他是旗人,但是他骨子里却和其他堕落的族人不一样,或许老舍先生是希望在他身上写出腐朽的大清社会中的一点希望那种形象吧,可惜故事在开始就结束了,不然在后续故事发展中他一定也是相当重要的存在。

老舍先生这部小说,除了要写自己的家族史之外,还希望借这部小说来反映清末社会现实和旗人生活现状,反思自己民族衰败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是老舍先生多年的愿望。也正因为这样,老舍先生4年的精心酝酿和打磨,换来这部小说164页的未完手稿,也因为一切都是以他的生活经历为蓝本来创作,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人情世态、风俗民情这些在他记忆里的事物全都跃然于纸上,单就文学角度来看,《正红旗下》绝对算得上在当时中国文学界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正如豆瓣网友“荇之”所说的,这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不幸在于无法完成这部作品,而幸在于最终没有因为创作者的时代背景而使作品不可避免的染上时代的色彩,这部作品以“残缺的身姿”向我们展示了作品最为原始纯粹的状态。

{�vO�m�ޏ

  《正红旗下》读后感(二):何必完结

生于大清末世的老舍,经历过列强入侵的战乱,经历过父亲死后的凄凉,经历过艰难求学的跋涉,也经历过学成归国的荣耀。老舍吃过苦,受过离丧,他并非不能忍受艰辛生活的人,但老舍无法忍受对尊严的摧残以及对人格的毁灭,于是他举身赴清池,于太平湖中结束了自己并不太平的一生。《正红旗下》这本自传体小说自然也就随着老舍的去世戛然而止,故事停止在一切已经发生但尚未崩坏的地步,不知这样的终结是幸还是不幸。

老舍出生的时间已经是大清朝日薄西山的年月了,作为旗人的老舍实在是没怎么享受过皇恩浩荡以及旗人身份带来的优越与优裕。在小说里,老舍用第一人称,从自己的降生开始写起。一个人的出生甚至是小时候的事情,自然是不会有人能记得的。但老舍偏要如此写来,用一种隔岸观火态度去写那身临其境的故事,读来自然让人倍觉新鲜。

在正红旗下,在老舍的身边,出现的自然都是亲朋好友。这些人构成了他的世界,也反映了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在老舍的描述里,老北京旧旗人家庭的风貌就这样清晰的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同其他地方的其他家庭比,北京的旗人还是有许多不同的。敬重姑奶奶是旗人的习俗,所以老舍的姑姑可以在娘家作威作福。其实作威作福倒也并不准确,但老舍的姑姑习惯于她嫂子的伺候,并且也习惯于把自己的侄女做个小力巴使唤。旗人的另外的特点则是精于吃喝玩乐,同时兼且不务正业。老舍姐姐的婆家就是这样,公公玩蓝颏,婆婆好吃,相公玩鸽子,家里有着官位爵位,但却赊账度日。里子已经存不住了,面子也得端起来。这样的旗人家庭不在少数,老舍不过是选了熟悉的一个剖开来给我们看,看这样的国家是怎样从根子烂起来,终至一败涂地

老舍的小说也受到当时政治空气的影响,义和团的事迹就出现在了小说中,而洋人和背靠洋人而欺压侮辱国人的无赖混混也在小说里粉墨登场,不过义和团起义尚未成功,而便宜坊和信了洋教的无赖多老大的官司也不知最终能如何解决。老舍未完的故事是会真的描述他亲见的历史还是会为了政治需要而做些避讳呢,一切皆不可知,一切就这样尘埃落定。留给人们的只有这短短的十几章故事,和不断的惋惜与反思。

正红旗下,何必完结

(颓朽了的正红旗下的舒庆春成了老舍,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的老舍却成了被打倒的国贼。就像他曾写过的猫城记,荒诞可笑讽刺真实,这一切在老舍死去的时候,同样出现。这些是最初版本的结尾,暂且这么放着)

  《正红旗下》读后感(三):姜还是老的辣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认识他的,因为在小学时他的文章便不断在课本中出现,他的文章不仅值得人们欣赏,更加值得人们学习。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这本《正红旗下》是一大遗憾,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还没有写完,他的生命就结束了,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缺憾,更是这本书别有韵意。

老舍笔下的每本小说,都被翻译成各种版本,不断再版,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正红旗下》选择了简洁的封面,透漏着一种历史感。如今年轻人对于老舍可能稍显冷漠,有人说时代变了,如今人们就不再适应了,其实恰恰相反,老舍笔下的文章,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只要是有人类就有人性,那么就逃不过他的感悟。时代是变了,透过时代闪现的人性却总是相似的,以前看《骆驼祥子》,只把它当成一本不错的小说,现在渐渐了解社会后再去看,真是有种说不出的同情,甚至恐惧

虽然老舍作品的内容已经与现代生活不再合拍,但他作品中对于故事情节的架构安排、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关键意象的良好把握却是现代文学作品中所缺少的,他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家。对于他作品的了解我们可能无法得知太多关于作者本人的信息,但是这本自传对于我们了解老舍提供了莫大的帮助。首先说说这本书的书名由来,正红旗又称整红旗,是清代八旗之一,八旗分为满洲八旗,看过《鹿鼎记》的应该都知道,其中的八部《四十二章经》就是用八旗命名的,而老舍正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这就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老舍的幽默也是很有深度的,书中的文字就时时引人发笑。 其中一段斥责尤为绝妙:“没长着眼睛吗?有眼无珠吗?有珠无神吗?”原想在后面再加一句“有神无主吗?”却又很不通,还是老舍写得好。此外,原文似乎很难找到如此明显的幽默来,大段大段的文字中,并未有与人闲聊或听笑话时那些简单轻快的笑,每段文字,每句话,每个词,结合当时人物的身份背景,却真真透出一种“趣味”来,这“趣味”窜出来,跳着,跑着,让人心中不由为之一动。将满清倾覆之际,旧八旗子弟种种颓废刻画得淋漓尽致,嬉笑谩骂中显出“乐”

现在,似乎很少有人在读老舍,也少有人在花功夫从那些看似冗长的文字里去寻快乐。而综艺娱乐节目却大行其道,人们从一个滑稽的动作,甚至一个说错的词中,都似乎得到了莫大的乐趣。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承认自己对某些综艺节目也情有独钟,但总这样下去,感觉很不好。当然我说不出这些乐趣的不同,只感觉前人的一番辛苦到现在无人问津,有些遗憾。

  《正红旗下》读后感(四):鲜活生动的清末民初旗人世界

旗人,独属于满族,是满族为维护自己民族利益和民族成员所制定的八旗制度的独有产物。从充满生命力到除了保留民族“礼道”没有剩下丝毫民族精神,入关之后的旗人,在温的生活环境下,与入关之前的旗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正红旗下》描写的正是质变之后的旗人及其生活。
大抵,老舍先生在写《正红旗下》的时候,内心必定是不平静的,现实生活环境与《正红旗下》内容的暗合,让他在写牛牧师赴丁大爷约的时候戛然而止,竟是投湖自尽了。无论是自传性质的小说还是纯文学创作,若作者内心没有所想,没有有书中某个人物契合的精神气质,我想作者是写不出来的,所以,读者《正红旗下》,想着老舍先生的遭遇,内心竟是莫名的悲伤。为谁,竟是不得而知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语言使用地道的北京土语,为今人了解当时的北京土语提供了大量的语料;其内容以自传为引,围绕着大姐夫、大姐夫父母、大姐、福海二哥、王掌柜、多大爷、多二爷、丁大爷、牧师等勾勒了一幅清末北京旗人社会。老舍先生对旗人风俗、心理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把握的非常精准。对大姐夫及其父亲的详细描写,暗示旗人的颓败;富海二哥的油漆工作,暗示出部分旗人不甘现状、企图自寻出路却又脱离不开清政府资助的困境;姑姑及大姐婆婆的贪吃、不顾家人,暗示出已婚旗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以地道的语言、翔实的内容,勾勒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旗人社会、民俗图,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也是很多学者选择从语言和风俗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正红旗下》的原因。
从一般阅读者的角度而言,《正红旗下》内容语言俏皮幽默、内容诙谐中透着一股子旗人落寞的辛酸,比一般的社会小说多了历史韵味。
一个人若是春风得意、生活富足,那么他在回忆苦难童年以及过往的时候,必定是觉得那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但是若是他不但穷困潦倒,且精神上更是苦闷不堪,那么这种回忆就如精神上的折磨,让他竟寻不得一点生命的乐趣!我们今日看《正红旗下》,无论从学术还是消遣的角度而言的,都极富价值,但是谁能想得到用幽默诙谐语言创作《正红旗下》的老舍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呢!
散了,离去。旗人会远去,以他们为创作要素的老舍会离去,阅读的我们也会离去……这来来往往的离去间,唯有《正红旗下》依然在,尽管它没有最终完成……

  《正红旗下》读后感(五):未完之书令世人徒然怅惘

“老舍先生的书桌是红木三屉桌,他把《正红旗下》手稿放在书桌中间那个抽屉,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拉开抽屉就是它。足见老舍先生对它的重视,虽然没写完,但就一直这么放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宛如随时都会返回到继续创作的样子。”   这是今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老舍作品《正红旗下》印在封底上的一段话。如果你对于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不甚了解的话,大概就不会对此段话产生足够的悲鸣。而当我读完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且第一次认真去阅读了关于他创作生涯的一些文字后,这段话足以让人落泪。   今天这个社会,无论如何都是比老舍所处的时代要好上无数倍的时代,不管怎样,你尽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能够自由地书写自我更重要的态度呢?故此,我们在今天对于那个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走了漫长的路到达湖边,又静坐许久而终于放弃生命的老舍先生,是有着多么深切的懂得啊。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言不由衷的话就等于逼他去死。文人的风骨傲骨气节,在老舍先生的身上尽现无疑,我们只能说,是他生不逢时。   关于老舍,在这之前我拥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了解。中学课本里的《骆驼祥子》,以及在各种杂志上听说的〈茶馆〉〈龙须沟〉以及〈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被改成了电视剧,似乎是斯琴高娃主演,四世同堂也是电视剧,但这两部电视剧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模糊,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的缘故,并没有仔细看,自然也就不懂。茶馆龙须沟似乎是有样板戏也有话剧,都是赫赫有名,但都不太了解。   然而今天当我阅读到《正红旗下》,仅仅只是阅读了一页,我就不能不感叹,这是一位真正会写作的作家。其文笔之幽默、写作手法之纯熟,绝对可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如果一开始我只是因为其幽默的文笔而被吸引的话,那么再接着读下去,我却不能不被老舍先生逐渐铺陈开的宏大故事结构以及他对满清时代遗老遗少的细节描写,以及各种人物的准确的心理刻画而表示折服,而当我们觉得故事正在向着深处发展,即将读到一个轰轰烈烈的巨作时,故事却戛然而止,停止在他告别人世的那一年。而你不由得有些悲愤,悲愤那个时代就这样轻易地扼杀了一个真正的作家,一部伟大的作品。   而在阅读过程中,不由地想起课本中仍然记忆清晰的那段文字。祥子在北京午后的街道上拉车,那段文字是描写当时炎热的气候。假如说我们长大后会忘记很多课本中的文字,那么这段却是给我留下了永远都无法磨灭的感受。就仿佛自己也走在热得发烫的街道上一样,仿佛自己也被烤得要冒烟一样的感觉。现在想来,这就是一个作家对于细节上的描写的功力的表现,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投入感,令你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说作家会有优劣之分呢?真正的作家,无论是作品的结构还是细节,都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今天当我阅读到〈正红旗下〉时,突然懂得了为什么老舍的名字一直那么深刻,一直会受世人的崇敬。这位真正的作家,以自己认真的态度来写作,他自始至终秉承着作家要为内心服务而不是为政治服务的信条。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至关重要。而正是这一点,令他在时代中显现出了文人的天真,最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们没办法说同情,我们只能悲叹。   想起一个笑话,一些老师教孩子们写作文几个要点,开头要好,中间要好,结尾要好。这看似是个笑话,其实又何尝不是对于写作的真正要求呢?写作,哪里都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我读《正红旗下》的感觉就是,开头好,一下子就吸引了人的注意力,中间也好,细节上关于满清时代小人物的描写太真实,而结尾,这却是个没有结局的结尾,徒然令后人怅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