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眼》读后感100字
《好莱坞之眼》是一本由[美] 乔恩·布尔斯廷 / Jon Boorstin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暇时很喜欢看电影,涉及很多领域,从神秘莫测的太空科幻到平凡渺小的人物传记,从古老陈旧的历史记录片到灯红酒绿的都市励志故事,每一种题材都令我着迷,但是从来都没有细细的想过,究竟是怎么搞出一部电影来的,而这本书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切。对于我这样的电影菜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入门的葵花宝典。像一张相片由无数的像素组成一样,一部电影的背后同样是数不胜数的幕后合作。从来都不曾想过,在一部影片中,仅仅一分钟长度的进度,这几十分之一的部分,需要有掌握完美拍摄角度的摄影师,身经百炼的剪辑师,情感丰富的配音师,细心的场记还有录音师等等平日里你从未听过的职业~工作者的默契配合。另外,作者所总结的电影框架是如此贴切实用,当你细细品味那些你记忆中久久回味的精彩影片时,你会发现,哇,果然是这样,果然和他描述的结构如出一辙。如果想了解更多详细的内容的话,欢迎翻看此书啊。虽然这本书真的很专业,有时候会觉得专业术语读起来有些枯燥,但是偶尔沉下心去细细一品味会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啊!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好莱坞之眼》失望记
《好莱坞之眼》的内容简介上写着:
“电影是如何吸引口味迥异的观众,并让他们沉浸其中?”
“布尔廷斯将电影吸引观众的方式归纳为:“窥视”、“移情”、“本能”三个层面。”
“从‘内部视角’阐释了电影美学发挥作用的深层机制,展示了摄影、剪辑、灯光、明星等不同元素是如何共同创造出一部伟大的作品的。”
——其实本书的内容似乎也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该问题(甚至部分关于电影制作、创作的工作内容都略陈旧过时)。
“像一个电影人一样思考,不仅意味着用技术来创造出你想要的效果,还意味着无论作品本身如何,都要紧紧抓住那些从孩童标准判断的纯真的反应。有些人求助毒品来形成幻象,有些人诉诸极端幼稚的影像来宠溺观众,但是我们这些电影从业者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容忍这样的放纵。相反,我们必须在创作和剖析新的愉悦之中,寻找到以往愉悦体验的回响,努力让我们的作品能够抓住、引得并且感动我们的观众。”
——正文中大部分都是诸如此类的“水词”。
其实对内容蛮失望的,最珍贵的大抵是书中大量的剧照配图了吧。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好莱坞之眼》读后感1
作者在好莱坞电影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细致且具体的经验,拎出了三种观看眼光的“概念”,并就着一些好莱坞电影的镜头和剪辑等展开讨论——这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营养的方面。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是很扎实而且有魅力的。如导读中涉及视觉经验和身体感觉的讨论,又如附录中对《总统班底》拍摄、剪辑等环节的讲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分析。
也偶有比如区分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之不同的比较不错的短分析。
不足之处: 因为作者之论述依托的经验及眼光的具体和有限,导致在大的论述上显出不足。比如本书第六章“好莱坞对抗世界”的标题本来就很大,而论述又过于仓促短小,显得很不够。
再比如作者在与印度电影专业学生的沟通中,其实已经触及到不同电影市场、文化样态、观众喜好等很多真问题了,却又很可惜的过快地停住,并退回到偏见的窠臼之中了。更可惜的是作者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引出了好莱坞电影的优点。这一点就有些令人难过了。
另,书里有不少插图,如果印刷效果都能像巴斯特·基顿那张清晰干净就好了。
算是入门书吧……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好莱坞之眼》读后感
也许是对理论类的研究抱有一些成见,起初并没有很快进入文本,但随着视角的展开慢慢松弛下来,感觉就像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与作者并排靠在沙滩椅上,他娓娓道来的电影通识引导像我这样的普通电影爱好者“像电影人一样思考”。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大概只是在“看”最终呈现出的种种视觉效果,或者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而创造这一切的一切——摄影、剪辑、音乐,往往在不经意间被错过,事实上它们是一部经典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非常好的一点在于提供了从业者对于他们行业的看法,以及对受众看法的看法——这一般来讲是秘而不宣的。在电影人看来,电影绝不只有“娱乐”那么简单,这是他们的工作、爱好、事业、使命乃至一切,几乎是他们向世界感知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唯一也是最好的方式。“好莱坞之眼”被概括为“窥视之眼”、“移情之眼”、“本能之眼”,对应我们观赏影片时的几种主要需求,应该讲分析的很到位了。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并不希望“观众心理学”被研究的那么透彻,也许这样拍出的影片会有卖弄讨好之嫌,但是转念一想,这正是电影人们希望拍摄出经典作品而开展的研究努力,“好莱坞电影可能是笨拙的、无力的、犬儒的或者粗俗的,但是他们通常是电影人们竭尽全力完成的。好莱坞电影人已经和他们的大众影迷们签下一纸契约:以贪婪、自我及简单的好奇心为理由,他们试图给予每个人他们自己所想看到的东西”。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第1期《好莱坞之眼》测评
国际惯例:
非电影相关行业从业者,观影量在500以内,最近看过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三部是《茉莉牌局》《三块广告牌》《卡萨布兰卡》
测评:
1.内容:
简单概述本书的核心是,在制作电影时,电影人如何运用光影、空间、时间、声音等元素,来满足及协调观众的“窥视之眼”、“移情之眼”以及“本能之眼”的需求。所谓“窥视之眼”是指在基于合理性基础上观众的好奇心,以及对惊喜的需求;“移情之眼”是指观众对真情实感的需求;“本能之眼”是指观众对感官刺激的需求。
事实上,作者通篇谈论的只有一个核心:如何创造代入感。
回答是:剧情、演技、摄影、剪辑、音效、放映技术等电影技巧。
发现这一点以后难免会觉得作者的“三眼”理论是在故弄玄虚,结构逻辑上也稍显牵强。但作者通过分析经典电影的镜头、剪辑,包括电影中悬疑的设计机制,实际上是给普通电影观众了解电影制作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
2.外观:
书籍纸张有质感,印刷对眼睛也非常友好,排版适宜做笔记。
大量的电影插图,分镜插图(不知道是不是分镜,但我猜是)好评。
3.综合:
建议将本书作为一般科普性入门读物理解,重点可关注作者对电影的评论部分,不用在理论部分过分纠结。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一本电影入门读物
因为幸运的被豆瓣图书举办的豆瓣鉴书团活动抽中,得到了阅读这本刚刚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好莱坞之眼》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开心以及荣幸。虽然这本书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深刻,富有可读性,但也不失为一本基础的有关电影创作的入门书籍。
本书从三种看电影的眼光出发剖析电影创作。其分别为:窥视之眼,移情之眼和本能之眼。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在看电影时普遍对电影的三个要求:合理,合情又要跳脱笨重的现实,充满荧幕世界独有的梦幻和刺激。作者在书中很简明的介绍了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类电影工作从业者,如导演,摄影师,剪辑师等不同的工作内容及职业间分工合作的要点,从创作者的角度揭示了一部电影诞生的普遍过程,对于还在准备考研初级阶段,积累知识的我而言还是很有裨益的。但即便是半只脚还在电影小白的门槛里,空有一腔对电影艺术热血的我也可以看出,可能是篇幅的原因,也可能这就是作者的初衷,本书的内容普遍偏浅。各种内容都有涉及但几乎都是泛泛带过,阅读起来感觉有些杂乱。不过对初学者而言,作者的种种片场经验之谈还是让人很有收获的。
简单的来说,本书作为工具书来讲太浅,作为教科书来讲太泛且乱,但作为一本轻松的闲暇读物,是可以让读者拥有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的。因为本书中举出的各种例子,片场经验,实地创作体验都很真实且有趣,能让普通读者获得很多的电影知识。个人认为这也是本国观众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大众读物还是推荐大家购买的。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不只是关于电影,其实这是关于表达的诀窍
能够遇到这本《好莱坞之眼》,真的非常令我欣喜。这本书里提到了许多电影拍摄过程中的细节,而且从真正参与制作的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讲述,赋予了很多独特的视角,让我时不时会感觉“哇~原来当时业内人士还会这样想”,顺便感慨一下,电影拍摄真的是个异常细致的活!
当然,对我来说,觉得更有趣也是更重要的是——窥视之眼和移情之眼。
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有人会质疑“这怎么可能发生”,那就是人们的窥视之眼在观察电影的可信度。这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大场面那么烧钱却很有存在必要,逼真度全靠它们来烧了。
而移情之眼其实更关注一个角色的立体度、丰满度,角色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他的情感真实度,他到底会不会那么做......
因此我们观看优秀的电影时,会感觉行云流水般,毫无做作的痕迹。实际上也是电影背后的电影人的功力,他们优秀的叙事节奏、移情本能,塑造出的世界观丰满立体,真实感极强,让人能够放心把自己交出去,被引领,去相信。这是非常愉悦的体验。
实际上,窥视之眼与移情之眼的说法,让我联想到不少其他同类型的事物,比如说如何去写好一个故事。怎样通过细节的塑造,去打消一个人对故事真实性的疑虑;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行为都具备情感的转变......都是这本书带来的启示。
这些思想不仅仅适用于电影爱好者,如果你对舞台剧、写作或者其他内容形式感兴趣,也能够得到不少收获。这本书讲述的其实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塑造理念,启发性很强,让我有了一些新的idea。
非常喜欢,感谢豆瓣鉴书团。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八):【豆瓣荐书团】好莱坞之眼
最近正在看后浪新版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瞧见豆瓣读书的赠书活动欣然参与,还意外抽中了,现呈书评如下:
作为普通观众,更关心的自然是影片的情节、演出以及由此带来的表现张力和吸引力。但是就同小说、漫画一样,如果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技艺,那我们永远会停留在故事的表面,难以欣赏它的全貌。所以我们需要一本合格的电影入门书。
那么这本《好莱坞之眼》如何呢,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合格的。本书会更加系统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教会我们如何看电影,看到电影背后的故事及含义。有意思的是,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恰好相反,他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领悟到观众面对大银幕时所能体验到的独特感受。
这些说法看似很简单,实际却有不小难度的。在创作的道路上,作为现在观众对面的导演,一但深入其中,就很难再回头了,也更难跳出自己的角色定位。这也就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想对电影创作者分享的一些故事。
随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用相当多的例子给读者们讲述了这些道理更具体的概念。
在看书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导言里的一句话:一旦观众出戏了,其实就是对这部作品最大的打击。如何能够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作者想传达的,这是依赖于一种有限制的自由的,也就是所谓“带着镣铐在跳舞”,摄影师和剪辑师和导演们一同创作了这个银幕内的世界。
最后,这本书确实算是易读的,翻译的话倒是无功无过,在这种偏理论的书籍中给读者,尤其是一个外行的电影观众呈现了一份不错的入门指南书。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看书和看电影都想要入戏
我们可以被欺骗,但是我们不能感到被欺骗。作为一名普通电影观众,我看电影向来都是以直觉与感受来看,评判一部好电影与否的依据就是“我是否入戏”。观影感受全凭“感性”,而非理性。
这本书的原名应该是《Making Movies Work,Thinking Like a Filmmaker》,如书名所述,作者带领读者从如何制作电影的角度,从电影人的眼睛去看待幕布背后的内容。我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电影制作科普入门书,偏理论,语言翻译得比较流畅生动,读起来也能身临其境。有些文字片段能让我产生共鸣。
但素捏,虽然书中举了很多例子,用不少电影作为案例说明,配上电影里的珍贵图片,把电影制作背后的重点操作例如灯光呀,摄影呀,剪辑呀,配乐呀,编剧呀,都介绍了一通,但通篇读完下来,总觉得有些泛泛而谈,某些具体的操作也只是大概地陈述说明,好像没有很深入地展开。当然,我非专业电影人,也没有说想通过一本书就熟识了电影制作流程。我只是个观影者,是个喜欢看故事的人。
可能我内心从一开始看到书名就渴望看到精彩的“故事”而非系统的理论,我希望能获得像看精彩电影一般的强烈感受。这个设定,使我对此书有些失望。就像我想看一部悬疑片,结果,只看到一部操作讲解视频。我原以为作者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是否看书与看电影一样,在电影开始之前都不应抱有过多的期待与想象?当电影与自己想象中太不同时,就很难去体会电影制作者的用心。看一本书也希望自己能入戏,是否太高的要求?
《好莱坞之眼》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银幕背后,创作现场
观众坐在影院里,为故事的悲欢离合唏嘘感叹,或流泪或欣喜,而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电影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精彩的内容融入电影故事中,而我们却无法直接感知到。那是一个属于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少为人知的舞台,而《好莱坞之眼》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这个隐秘舞台的机会,从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些电影的创作方法,一些属于电影的小规则,更加贴近这个银幕背后的创作现场。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像电影人一样思考》,实际上这本书一直在讲的确实也是一个电影人在创作电影时的想法和思路。书中有挺多我第一次接触的名词,比如”柔光“”硬光“”远景镜头”“深焦镜头”“广角镜头“之类,给我这个电影技术小白普及了很多相关知识。书中主要讲了三个主题”窥视之眼“”移情之眼“”本能之眼“,窥视之眼讲的是对观众视觉上的满足,移情之眼是对他们情感上的满足,本能之眼则是对观众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上的满足。这三个主题主要以摄影师,剪辑师等角色分工来诠释相应的处理技巧。
我一直觉得做电影最重要的是艺术敏锐和审美能力,但现在发现是我太理想化了,艺术的背后是各种技术和理论,创作电影是一个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极为精细的活计,它并不只是浪漫的,充满想象力的,它需要各种技巧和经验的填充。但文中又有这么一句“俗话说得好:‘看片时若赞赏技术,则技术失效了。’“技术就是为了让观众深入其中却忽略它的存在,好的技术让人们醉心于故事本身,只有不成功的处理才会让观众觉察到它。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普及性的读物,图文并茂,可以让如我一般的小白多了解一下电影知识,但它的结构实在有些杂乱,内容不怎么适合那些专业的电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