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锦集
《人类简史》是一本由【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简史》读后感(一):真正该读的《人类简史》
或许这样说有些标题党,但我认为这才是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该读的《人类简史》。这本书虽然与另一本畅销书《人类简史》同名,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更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历史。其实这类历史书才是更应该看的,因为首先要了解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才能去探究因果。上来就讲观点的历史书(尤其是标题看着还很震撼的)要慎读,因为这类书太容易夹带私货,无形中被作者的史观影响。但可惜这类书对读者而言看着很爽,比起平铺直叙的历史要“有趣”的多。
当然这本书也有不少缺点。首先是翻译,沈仁性是民国才女,但或许正因为年代的问题,语言习惯实在不符合现代汉语。尤其是对于接受过三年高考病句训练的我们而言,这一点足以劝退大多数强迫症。并且书中有不少艺术化的表达,配上翻译看得实在难受。这本书对人类历史的记载更类似纪传体,所以时间线有些乱。同时基本在叙述西方历史,比如中国竟然只占了半章内容。
最后感叹一下,中学的历史课本编得真好!
《人类简史》读后感(二):以史为镜
房龙写作此书的目的他在书中有明确提及:不过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够多的历史书,他们能精确而详尽地告诉你那些历史大事。我想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我想让你在看待历史事件的时候,不要把任何事情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满足于这样一句话“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件事”这样简单的陈述。你要去发觉隐藏在每个行为下面的动机,这样你才能更好的了解你周围的世界,你也将更有机会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是唯一真正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任何历史问题都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见解,我们所谓的现代人其实一点儿都不“现代”,正相反,我们仍然属于穴居人的最后几代。新时代的地基只是在不久前奠定的。只有当人类有勇气质疑一切,并以“知识与理解”作为创造一个更理性、更宽容的人类社会,人类才第一次有机会变得真正“文明”起来。
“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否则就会像那些进化迟缓的史前动物一样永远消失”、“人类的思想比众所周知的乌龟还要缓慢、比出名的树懒还要懒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活面貌、生活方式或许已经焕然一新,但是思想或许依然停滞不前。历史上许多灾难的根源是源于人们顽固的思想无法未能及时改变。正如书中所讲到的近代人们终日忙碌在商业、贸易和工业的世界里。只有少数人注意到制度的发展已经落后了几百年。
《人类简史》读后感(三):不简单的历史
《人类简史》,一部微缩的人类历史,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与历史思考。一口读完后,细细品味,我发现历史竟如此多姿多彩,在暴力、文明交汇之处,隐约是智慧的光芒,让人难忘。
最早的人类。最早的人类是一种哺乳动物,他显得有点寒碜,而不招人喜欢。你看,他的个头很小,皮肤是棕褐色的,因为风吹日晒。他的身体的大部分都长满了粗长的毛发,手指很像猴子,细而有力。他不穿衣服,住在潮湿黑暗的森林里,习惯生食。由于晚上周围比较危险,所以他选择了白天出来觅食。像动物园里那些喜欢发出怪声的动物一样,他嘴里爱哆嗦,慢慢的,他学会了用喉音警告将要遇险的同伴,语言产生了。最早的人类出现了,但前面的路还很漫长,黑暗继续笼罩着大地。
埃及的神奇。埃及的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每年夏天的泛滥,总会给所有的稻田、牧场带来一层厚厚的肥土。尼罗河养活了“这些最古的大城内繁盛的居民”。埃及人认为,灵魂寄居在人的身体里,脱离肉体的灵魂将无法进入美妙的奥赛里斯的国境。人死之后,亲属们立即给尸体敷上香膏,浸在碱液里数星期,再盛满松脂,这就变成了著名的木乃伊。埃及人的墓穴里,有着家的氛围:器皿、乐器、厨子、面包师、剃头师,一应俱全。不过,埃及人的坟墓经常遭到野兽与盗墓贼的破坏,亵渎了神圣,结果,埃及人在坟上建起一个小石丘,后来渐渐加高。富者热衷于追求石丘的高度,树立自己高上的地位。于是,金字塔出现了,伟大而神圣。
简单的希腊。希腊人认为,奴隶制是一种必需的制度。希腊的奴隶担任了现代的商人与各种职业所做的工作。希腊人过着极端简单的生活。他们的家很俭朴。就连贵族的居所也只不过是一个土坯房。他们喜欢在天井,聚餐、喝喝的时候。他们轻视豪饮的人,他们喜欢洁净。希腊人讲究自由,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思想上。他们为了维持自由,往往压制了自己生活。
不简单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
发自我的iPhone
《人类简史》读后感(四):人类简史不简单
人类简史不简单 读《人类简史》 ——听雪7801 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房龙美国历史学家,享誉全球的二十世纪历史学家,曾经获得慕尼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人文启蒙作家,他的一生主要是历史学著作,诙谐幽默,文字轻快,简洁易懂,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此书《人类简史》是其代表作。 人类史是从史前的生物史开始的,人就是有海洋中经历亿万年的单细胞分裂,成多细胞,再形成海洋动物,植物,再形成动物植物,学者认为是海洋的动植物太多了,太挤了,就有一部分开始上岸,一开始没有直接上岸,而是在岸边,一个浪一个浪打过来,还有一段时间是湿的。再后来就是上岸更远一点,再后来就是直接在大陆上生活了。 植物动物都经历这样的过程,动物就是鱼类,后面变成青蛙之内,再后来变成了壁虎之内,从鱼的腮,变成了肺呼吸。长出了腿,有些长出了翅膀,再后来就有了哺乳动物和人类出现。说起来容易,简单,每一步都是经历了亿万年变化,没有那个前进是容易的。 史前的人类,也许没有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用脑子的,要不然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因为那个时期的东西都比你们的祖先要强壮,牙齿要锋利,例如恐龙,猛犸象,也许不是一个时期的,我就是举例说明,那时候的人类比同时期的其他动物都要小,但是他会用脑子,躲过了冰河时期的寒冷,躲过了各种猛兽。这个时期肯定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人类的祖先,想办法,或者说必须使自己站立起来行走,这样就是可以腾出手来,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可以使史前人类有足够的食物,可以建筑房子躲风避雨,也许有一天打雷引发了大火,烧死了其它动物,史前人类吃了一口,就知道熟肉更好吃,就是学会使用火,使人类得以长足的进步,各种寄生虫杀灭,很容易消化吸收,人类的脑子更大更聪明。 动脑筋促使了人类的产生,也是动脑子使人类发现,这是偶然也是必然,脑子确实是个好东西!
《人类简史》读后感(五):关于人类自身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之前读过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同样名字的其他作者的作品,赫拉利的书覆盖面更广更让我惊觉。而这本书接触之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翻看过其其他作品。所以知道这本书的写作倾向。赫拉利更倾向去挖掘整个人类本身的综合发展。综合了很多现代的各种观点并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而本书的作者更倾向总结人类文明和发展。更确切的说是描写人类的历史。文化,战争,宗教,,,
人类的起源,和后来的崛起发展有着写不完的故事,整个人类文明中有太多更迭!
在阅读中发现这本书名字其实没那么贴切,更或许加上给青年的,之类或者关于文明的。副标题会比较好些,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本书分很多重要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小段落连接起来的,比如关于我们祖宗或者说起源,用一个小主题囊括一起,关于文字的部分用一个小主题总结一下,,,然后把人类发展中做人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给串联起了,但是非常偏向历史的部分,且非常简浅,我虽然读的历史不够多,但是也知道这些部分的历史认知也会可能因为历史古物或者其他历史证据的发现而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改或者拥有一些定论。这本书涉及的部分缺点就是简略且有准确性的疑问。关于人类发展中很重要读的,关于考古学,生物学,或者物理,等等涉及的近乎没有。这点上远不如赫拉利的那本简史(当然也有时代认知的原因。)
一定程度上,房龙是把历史作品推向大众化的开拓者,简略的文字把历史文明介绍给大众。历史作品和读者不断的更新中。这些作品如我这样的读者阅读起来,感觉上就没那么重要了。明显觉得读者受众更多的是青少年。或者历史类入门的读者吧。像读了好些本关于,人类或者其他历史部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意义就没那么大了,但是深入浅出的这种文字输出方式可以学习一下。房龙的能够一直畅销。很大一部分也同样归功于作者这种表达方式,毕竟如我这般,愿意接触更多书的或者已经阅读过很多书的。受众太小。
房龙的作品,其他几部如《宽容》《艺术的故事》没有读完,共同性很高。表达方式和内容领域的宽度是值得好好学习的。也许因为范围太广,可能不够深入,但是无疑是入门的修习课。
《人类简史》读后感(六):人类简史VS一出好戏
黄渤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一出好戏》,尽管上映之初便一脚踩进了"抄袭门“的雷区。但撇开舆论暂且不谈,其带动剧情的三次转折,不得不说是从旧石器时代服饰系族生存法则,逐步发展到农耕经济,再到市场经济。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一部剧场版《人类简史》。我们来算一笔关于时间投入的帐:看完一本《人类简史》,按照正常阅读速度,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看一部《一出好戏》只需要2个小时。很显然,后者投入的时间成本相较于前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如果你没有时间看一本厚厚的《人类简史》,那么大可嘻嘻哈哈地看《一出好戏》。
而我只所以会细细翻看《人类简史》,也正是因为看了《一出好戏》。如果说影视剧总喜欢在一开始的部分注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那这绝对是一部没有办法不雷同,绝非巧合的故事。因为故事,离不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离不开六要素,即是逃脱不了历史背景。当一切从荒岛开始,面对有限的资源,是弱肉强食抢夺之,还是建立秩序。荒岛上的120天,从一开始的“生理需求”——好好活下去。到温饱之后的”精神需求“——想家、想亲人、想要有希望。自然而然地,生产力变了,决定了小社会秩序变了,经济体系变了,顺带着文明也变了。120天里,历史被推进了。这就是人类简史。
简史、简史,字面意思便是简单的历史。历史说复杂,便是将其细分,说简单,便是从人类发展这一角度出发。追究历史的本质,一直以来特别赞同历史学导师的一句话:人类的发展,追究其根本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带动经济体系的变革。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生产力提升,新贵族兴起。久而久之,不满足于就有统治,被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揭竿而起。尽管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不一,但最后都顺利进入了资产阶级统治阶段。历史不可避免地翻篇儿了,生产力的变革,带动人类文明的兴起,从早期以人类繁衍为第一要务的母氏系族,到求生为第一要义的父氏系族。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封建主义社会到资产阶级站稳脚跟。一本简史,完全可以读懂。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书,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看电影。
书和电影有什么不同呢?
书更严谨,尊重历史的大严谨态度。更细致的讲解,有时间,可以一阅。
《人类简史》读后感(七):对于仍需要启蒙的大多数我们来说,也是幸事
作者房龙是荷裔美国人,上世纪著名的通俗历史学家。 这本《人类简史》更准确的翻译是《人类的故事》,在1921年完书,1925年传入中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馆长的女儿,民国名媛,著名的沈氏三姐妹中的沈性仁翻译。该书还有很多翻译的版本,微信读书上的《给孩子的人类简史》就是这本书(但不是该翻译版本)。之所以叫做“给孩子的”是因为这本书当时的目标群众之一就是给儿童,由于轻松幽默的笔风,颇受青山年欢迎而获得过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儿童读物协会颁发的两枚奖章。但实际上本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未成年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现在出版社将其名为《人类简史》,颇有点蹭“尤瓦尔赫拉利热”之嫌。两本书的逻辑风格完全不同,历史定位也暂难确定。
该书所述历史事件跨度为五十万年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覆盖了西方社会发展史的所有重大历史瞬间。从象形文字出现、古埃及古巴比文明到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欧洲混战。房龙很擅长给历史把脉,并用轻松幽默以及十分自信的主观描述对整个(西方)人类史做了“望闻问切”(他说历史学家的角色本身就类似于医生)。书中很少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着墨过重。虽为人类简史,但作者对历史瞬间和素材的选择非常见地,阅读的感觉就是时而如百米冲刺,无数个历史人数和瞬间如电影切片般一幻而过,时而又仿佛在“久已被人遗忘的时代内的沙漠上缓步而行”。房龙在本书成稿之后,觉得自己写的太烂了想付之一炬,但好在出版社做了及时的威逼利诱还是顺利问世了(原话为"书店不肯")。
译者沈性仁是沈秉钧侄女,陶孟和之妻,其翻译的著作十数本,推动了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在徐志摩、金岳霖、朱自清、林徽因等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沈是极少的优雅低调的女性,由于婚姻幸福家庭安稳内心平和而没有其他人那样的纷杂事。但命运对她也着实不公,48岁因肺病复发而香消玉殒。将其视为红颜知己的金岳霖在西南联大接到死讯后,悲伤难溢写出《悼沈性仁》一文。该文是金岳霖一生少有的专门描写一位女性的散文,文中挚爱友谊点点滴滴,读来令人喟叹。
近百年已去,《人类的故事》一书以《人类简史》一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虽然不太光彩,但对于仍需要启蒙的大多数我们来说,也是幸事。
《人类简史》读后感(八):被历史铭记的人类
坦白的说,我当初的初衷是想买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那本《人类简史》,因为在喜马拉雅里听过那本书的音频介绍,非常的吸引人。我完整的看完了那本书的电子版后一直想买一本纸质书珍藏起来。
直到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二话不说直接带回家。
直到重新拜读一遍才发现和之前的怎么不一样,不过,我发现和那本一样,这本书也让我无法自拔。看完了第一章后面的根本就没办法停下来。
《人类简史》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成名之作。本书自1921年出版以来,便成为经典之作,曾一度被美国中学选为历史教科书,还曾获得美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
作者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起,历经史前人类、尼罗河流域文化起源、古希腊域邦的发展、罗马帝国的兴衰、十字军东征为标志的宗教起源、西方的文艺复兴,直至到近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等,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他将众多元素集中到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缓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会加入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对伊斯兰教的评价中,房龙认为那些为真正信仰而战的穆斯林士兵成为伊斯兰教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先知默罕默德曾经许诺,那些勇敢面对敌人,死于战场的穆斯林,将会直接升入天堂。这使得人们愿意突然死去,也不愿在这个可悲的世界上过着漫长而乏味的生活。这种信念使得穆斯林在与十字军对垒的时候占据了很大的心理优势,甚至在房龙的时代穆斯林士兵依然可以奋不顾身冲入欧洲人的枪林弹雨而毫不在意等待他们的命运。
在对十字东征军的问题上他认为十字军东征到后来已经背离了打击异教徒的初衷,反而演变成了数百万欧洲青年的启蒙运动。
在对法国大革命的评论中,他指出暴动往往在革命的舞台上演,但他们通常是在那些中产阶级专业分子的鼓动与领导下发起冲锋的。这些人将饥渴盲目的大众用做他们威力无比的盟军。而且,真正引起革命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少数几个才华横溢的优秀分子提出的,这也是所谓的法国大革命的本质。
让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的是,整本书居然没有讲述我们中国,可能是因为中国虽然作为古代大国、强国,但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并不多,对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唯有自强不息的民族才会被历史铭记
《人类简史》读后感(九):人类简史《The Story of Mankind》
以《人类简史》为名的书籍有好多本,但是我每次都会想到一本坑人的《人类简史》,当然不是说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这本书,希望大家在买书的时候睁大眼睛,不要被书名所迷惑,买到那个我们国人用笔名借东风写的假《人类简史》,想当年我也差一点买了那本书,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被坑。 历史就在那里,每位史学家的对于书写历史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让我们看到了风格各异,观点不同的历史书籍,历史就像一幅画,在上面添加几笔,我们就会看到一幅不同的画,为历史这幅画点缀的人太多了,所以就出现了上面我说的不法分子。 虽说本书以《人类简史》(《The Story of Mankind》)为名,但却是一本以欧洲为主人类史,可能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对于东方不甚了解,所以书中对于东方的篇幅不是太多,不过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通俗以及有趣。 前几年就知道这本书,也知道作者,不过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到这次终于有机会阅读了。限于篇幅原因,书中每篇讲的内容比较精炼,这样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历史的壮阔与浩瀚。地球起源与四十六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的时间尺度何其久远,人类的历史不过区区三百万年,放在地球的时间长河之上,人类就像匆匆过客一般。如果本书的每个章节发散开来写的话,不只是十本八本就能写的完的,就像人类历史在地球历史上的概念一样,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以宏观的方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寥寥数笔而又内容丰富的人类历史图。 历史何其浩渺,我只取一瓢,房龙对于历史标志性事件的选取,自有一套标准。从史前人类讲起,到尼罗河,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从希腊到罗马,然后又写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全方面的,以点带面的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历史。 《人类简史》是一本不一样的历史书,他摆脱了枯燥的语言,让我们在快乐阅读中,慢慢地走进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历史,这是一本为年轻读者写的入门版人类历史,怪不得能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书中掺杂了许多作者的个人观点,他不像其他一些历史书籍的作者一样,说本书是以中立客观为原则书写,这本书好的地方在与,即使作者掺杂了个人观点,却拥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并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我们读起来也不觉着这些观点与我们的观点不符,以我的浅薄历史积累,除非有重大的失实,没有什么能让我找到的错误,不只本书,其他书也不例外。
《人类简史》读后感(十):历史的浅见与人性的远识
《人类简史》的首次中译本经沈性仁的妙手,进入了国人的视野,本着忠实于原著并突出本土的原则,她较好地处理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没有主张华夏是世界的中心,也就不存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粗见,同时也在“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传统中,保持着自我的清醒,初步展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智慧与卓识!仅仅做到文字的顺畅、段落的明晰,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从字里行间中化解文化内在的冲突,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房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尽管他穷尽数年时光,从故纸堆中摸索出一条似是而非的线索,但文字记载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走向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立意于“人类”二字,而不是“国家”“民族”,所以在对史实的运用与综合上必在有取舍,不可能得到所有读者的认可。 《人类简史》涵盖了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种划分究其本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正如我们的历史如车轮不断地前进,假使文字作为一种活化石可以流转到千年、百年之后,我们现在界定的近代、现代不也成为古代的一部分,对于近现代的研究,我们从民族从国家从种族入手,但是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并不认为现在的我们是多么地高明多么地崇高,一样是利益与权益的奴仆!同理,我们对于曾经的宗教,认为是愚昧的图腾,对于当时代的人却奉之为神明,这在房龙的自序中充分表达了这种成分,此外,自序中我们还欣赏到房龙的自觉,他认为自已是从基石爬到巅峰,在历经台阶与梯子之后,登高望远,才有近十万字的叙述。 我们读史,总想分辩哪些是真实,哪些是伪造,哪些是后人的附会,哪些是前人的创造,这固然是对于史学家的要求,对于非专业人士的读者而言,我们看的是热闹,喜欢围观的性格决定着我们的视角总是很狭窄,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反而对影响自已成长的土地多了一分热爱少了一份冷静,简单地将“人类”等同于自我眼中的“人”,局限于自已所能感知的兄弟姐妹,祖孙爷奶等,尽管对于大家来说,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或者是文化视角下的近视,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人类简史》开卷有一幅画,从五十万年前至二十世纪,着实让我们很快就对本书有了清晰的脉络,不过以为房龙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那就是先入为主的短识,真正的历史却是在你无数次回眸和思考中让人割舍不了的那份沉重,而不是人云亦云、公说婆论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