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蒙战争读后感1000字
《荷尔蒙战争》是一本由[澳]科迪莉亚·法恩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一):三流的作品,加一级的误导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写得这么差的书,也能出版忽悠人赚稿酬。
世界上的信息分三流,一流的信息,是有依据的研究和论文,其中遍布的是思辨的精神,科学的依据,和严谨的态度,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者的认知水平,解决人类的问题;二流的信息,是对一流信息的解读,适用人群从专业从业人员,过度到了具有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普罗大众,其中不变的是,从一流作品里的逻辑,思想,用词的准确度,虽然用了更加平实的语言和文字,依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阅读的很多素材往往来自于二流作品;三流作品,就比较随意,一是援引的材料和知识,具有不可考证性,往往表现为,听谁说的,哪个新闻上,电视节目上,某个杂志上,有如此的说法,二是,其文字传递的信息,不在于提高读者对陌生领域的了解,也不在于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在遣词造句上,也往往不考究。三流的信息很常见。
本书就是三流信息的汇编。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二):战斗吧,男女都一样
男女之战最后都会落到《荷尔蒙战争》上,但是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本书的作者用了很多案例以及研究实验,甚至于以前实验的一些漏洞,试图去让大家了解另一件事。那就是,男女之间可能没有社会化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并不是男女之间没区别,而且用在Gender,这种社会化性别之下,其实男女之间区别不大,比如能力,思维、性格,喜好,等等。同时作者认为,睾丸影响是拒绝人们承认男女之间没有区别的历史壁垒思想。也正因此,大家喜欢根深蒂固的认为,男孩儿就该有男孩的样子,女孩儿就该有女孩的样子。
但是这其实对社会发展并无好处,当然未来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是人类的进步是难以怀疑的,所以,也许有一天,这件事可以普及。到那时候,在此种形式下,就再无男女权之争,也没有其它的话术互相为了牟取私利而打压。
所以,本书在如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写给女孩子的,争取吧,在这个社会,去占去幸福的资源,不用担心自己与男人有什么不同。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三):男和女,严格来讲,只是一个生理上的区分?
emm....网上说是通俗科普文,我就看了看。全书涵盖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有精神分析(医学?)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例子从性和性别两个主要角度来论述我们社会上有关性别和伦理的问题。谈到了睾酮,生殖选择论,进化论等理论。性激素决定了生理上的男女之分,否定了睾酮是决定男女性别的结论,也就是性别决定论。同时,指出人类性别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男和女简单分别,就好像世界上真的由于基因突变等出现双性人,而是具有多种性别的区分(6种,传统男,传统女,自身是男性但偏女性,自身是女性偏男性特征,双性人,还有同性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区分,从人类学,医学,心理学角度进行专业解读。颠覆了原有观念,也让我对性别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学会包容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个体,比如同性恋,比如孩子眼中的“娘炮”和女汉子,我们无法改变传统认知,但希望做到善良,一视同仁。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界限,提倡男女平等。男同时也呼吁这个社会打破对男性和女性原有的刻板印象,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的“差距”越来越小,男人和女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相同。男人并非天生比女人强,睾酮不是决定基因,男人没有先天优势。冒险精神也并非男人占优;男人可以很“娘”女人也可以“爷们”,男人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形象,出现一些“女性”特征,比如,照顾孩子,在家做饭,性格软弱或者温柔,女人也有权利去职场打拼,去分担“男性”的压力,甚至很“man”。作者也指出,男女平等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期望。男人希望女人可以更多分担身上的养家糊口的责任,更加懂得自己;女人希望这个社会给她们与男人一样的待遇,她们可以在职场打拼,与男性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她们不甘做家庭主妇,渴望获得男人们的权利与机遇。男女平等,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当然,改变传统观念并非易事。改变传统社会建构的唯一方法,便是彻底重塑社会的价值观,打破男女刻板印象,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尝试一下,因为在权力,财富和地位更平等的情况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公平,更美好。
这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值得一看。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四):此书为实现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共同发展
前段时间微博情感女王aywawa因发布有关慰安妇的严重不当言论,杨冰阳(微博账户@Ayawawa )被禁言半年。曾经我也买过她的书来看,对于一个情感小白来说,虽然内心依然会觉得爱情这东西是没有什么阴谋手段或者方法论来获取的,但依然克制不住想要从中获取些门道来,在Aywawa的理论有两个核心“名词”,mv(mate value)和pu(亲子不确定性)。
简单来说,mv就是婚姻市场上男女的“价值”,比如男性的地位金钱、女性的外貌年龄等。pu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价格越低(亲子关系越确定),男性越愿意对后代进行投资。当你通篇看下来后,你就会发现一个普通女性想要获得爱情真的很难,除非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最好还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但是为什么这么多的情感博主依然为人们所趋之若鹜呢?其实除了对情感的诉求之外,还有我们对男女性别的好奇,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性”相当保守的国家,性是我们很小既好奇而又不敢于去触碰的话题,随着社会的文明的进步,人们越发的关注男女性别平等的问题,记得有一次大家在读书群里探讨给孩子陪同计划时,有提到很多的父母会给女孩子购买“海的女儿”“白雪公主”这一类的童话故事,而像“阿里巴巴”这类就会给男孩购买,这就造成了女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了“爱情至上”的观念,所以男女间的性别差异除了固然的生理因素外,后天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的造成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我想在这本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被《泰晤士报》赞赏为“拥有高度幽默感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迪莉亚·法恩所撰写的这本《荷尔蒙的战争》能为你找到关于两性许多答案。这本书其实真的没有特别多晦涩难懂的内容,大部分内容读来都颇为轻松,如果你对两性充满好奇和憧憬,其实完全没必要去读那些胡编乱造的情感大号,他们对于两性的解读也基本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两性间的性别差异来进行的,所以这本书不但能够给你提供更加科学的知识,也有利于让你对两性有更深刻的认知。
“社会性别意识”观的树立,对于阅读这类书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会选择那些微信公众号里博人眼球的热文,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件挺三观不正的事儿。
>3U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五):或许本书能解释一切两性疑问
因为大学专业是生命科学,所以我对生物学方面的书很感兴趣。鉴于“这是一本颠覆性别认知、重塑人生自信的科普经典。”我认真拜读了一番。 本书不仅有生理学方面的实验如果蝇等,还有社会学讨论、心理学咨询案例故事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将人类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糅合在一起, 她清晰地展示了雄性荷尔蒙的神话为什么以及是怎样产生,为什么它最终站不住脚。 书中作者的口吻是风趣而犀利的,可能她特有的这种幽默风趣使得本书看起来不是那么严肃的科普读物。甚至一些词会让人有些尴尬。 另外本书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标点符号中破折号用得相当多,尤其是前半部分。大多都是语句意思的转折,有时候一句话会有两三个破折号都表达语义的转折,所以读起来是有些晦涩烧脑的。特别是对于没有生物心理方面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可能还会有无聊的感觉,但是只要你沉下心去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它能解开很多谜题和现象。 就我个人而言,读完本书,脑海中浮现的是以前经历的几个场景: 1.高中大学宿舍里,几个舍友之间总会有某个人倾向于男性的现象,比如她自称“老公”,“朕”等。当然,她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女朋友”或者“老婆”“爱妃”等,当然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称呼。但是细想一下,这些互称男女朋友或者夫妻的女性当中,往往都是没有男朋友或者男朋友在异地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就像书中的果蝇实验一样,没有雄性或者雄性太少的话,那么一部分雌性就会变异成雄性,完成生殖任务。当然,人也不是果蝇,性别说变就变,但是环境对人的生物性肯定是有影响的。 2.关于奶爸。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所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肯定就会有一些男性长时间或者临时充当奶爸。如果我们观察一段时间奶爸的行为,或者观看那些“爸爸去哪儿”之类的电视节目的话,不难发现:奶爸照顾孩子的过程从一接手的艰难,手忙脚乱到之后的从容,事无巨细,他们的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等都是趋于“女性化”甚至“母性”的。可能如果节目全程观测这些奶爸的睾酮含量,也会得到书中的论断。 3.夫妻相处时间久了,会有“夫妻相”。当然,这指的是生活和睦的夫妻。或许正是夫妻之间荷尔蒙协调的原因吧。 4.想要谈恋爱或者相亲的朋友应该看看本书。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异性,从科学的角度寻找适合自己的爱人,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总之,本书是实用性很强的科普读物,书中的实验或许晦涩难理解,但是读过必定有益。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六):在奇烂无比的翻译中艰难地抓取了一些主要观点
警告:这本书的翻译让人不知所云(文雅的表述),或者说是像 shit 一般(直接的表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可能是一本被中文翻译拖累的书。作者 Cordelia Fine,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哲学系全职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剑桥大学犯罪哲学系。著有三本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性别差异的著述。而这本书,荣获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 Prize)。英国皇家学会评奖的书,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言归正传,认真的我,忍受着眼球和头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污染的痛楚,坚持着在一堆看似机翻的内容中整理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供大家参考。
滥交和竞争不是雄性的专利。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心理差异。男性没有因为体内睾酮水平更多而具备有别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如好斗、竞争性强、有滥交倾向等。同理,女性也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样保守、挑剔伴侣、注重家庭。在动物界(尤其是灵长类动物),雌性同雄性一样存在滥交和竞争交配现象,以增加后代抚育成功的可能性。并非所有动物的雄性都爱滥交,一些动物的雄性产生精子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所以在交配对象的选择上很是挑剔。
喜爱冒险也不是男性的特质。每个个体的冒险倾向皆有不同,一个人在某些领域愿意冒更大风险(如职场),却会在另一些领域不愿冒险(如赌博)。归根结底,个体是否愿意冒险,取决于其对该事件所需付出成本与潜在利益大小的主观判定,而与此人的性别甚至年龄无关。
人类的性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生殖选择理论认为,人类(尤其是男性)在性方面的竞争与滥交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给后代。虽然人类的性行为源自天性,且其最初目的的确是为了繁殖,但人类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产物,且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人类的性行为发展至今,早已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人类男性不是为了繁殖而交配的低等动物。随着社会发展与性别平等事业的推进,男性选择配偶时,烹饪、家务等被认为是传统女性应具备的素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财力、教育背景与智力水平。换言之,男性选择配偶和女性选择配偶一样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而不会对着任何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性都会精虫上脑。
基因和激素无法决定所谓的 “男性心理” 与 “女性心理”。首先,虽然二元性别论是绝对主流,但人类的已知性别大约有六种。其次,不存在所谓的男性心理与女性心理,如男性一定是好斗的,女性一定是温柔顾家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以称得上是 “雌雄同体”,兼具某些男性和女性看似均存在的品质,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发展都是受复杂外部社会因素影响的独特产物。
睾酮不是男性体内特有的激素,也无法单独对大脑构成影响。睾酮只是影响大脑行为的众多激素中的一种,女性体内也存在少量睾酮。无论雄激素还是雌激素,其变化水平反映的都只是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不会主动激发行为的产生。例如,承担起奶爸的角色(外界刺激因素)使一名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降低,而不是这名男性体内的睾酮水平降低而促使他成为奶爸。比起睾酮,社会环境和个体经验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性别本质主义带来的恶果:男性对于性犯罪的评价更随意、轻松,不愿支持先进的性别政策。女性则在这种 “男女有别” 观点的影响下承受被强加的行为标准,并不愿参与男性主导的传统领域。
最后,请叫我雷锋,谢谢。今天又是被朴实的自己感动的一天。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七):英雌例证:男性≠冒险,女性≠谨慎
1.你还觉得冒险是男性的专属特质吗?
男性=冒险,且冒险是男性的专属特质。
现在有多少人还会这么认为?我想随便在周围的人群中一问,大家都会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常识吧?
人们普遍相信自己作为现代人的优越性,就在于远胜从前几千年的头脑。
可遗憾的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大数据调查发现:除了搞研究的专业人员外,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落伍于时代发展的。
如上面所提到的关于男性冒险的看法,就是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生殖选择理论的影响。其来源正如心理学家小迈克· 贝克和乔恩· 马纳所阐释的:
男人通过冒险行为可以向未来的配偶展示一些男性特质,比如,主导社会的能力、自信、野心、技能和思维敏锐度,这些都是女人寻找理想伴侣时渴望男人所具备的优秀特质。
2.男性欣赏什么样的女性特质?
一提男女,第一印象就是生理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立刻退回到生殖选择的立场上来。用流行话来说,似乎只要“肤白貌美大长腿,胸大腰细下巴尖”,哪怕这个女人傻白甜,是什么都不会的废柴、白莲花,也照样有大批的追捧。
最近《创造101》节目的火热,伴随着王菊一起三落的戏剧性走红,以及最后从头哭到尾、唱歌走调到底的杨超越的出线,在舆论上掀起轩然大波。
网友们,应该是绝大部分女性网友们,都愤而感叹:“杨超越的排名,让所有努力奋斗的女生,全都像一个笑话。”就连被戏称为娱乐圈纪委的王思聪,先是吐槽101整个团体说:“韩国mnet估计后悔死了卖给tx这个101的版权…… ”随后直接就说:“Ycy的出道是侮辱了其他十个人。侮辱了她们的努力,她们的汗水,她们的业务能力”。可谓字字尖锐,诛心之评。
人们,尤其是女性朋友们不忿和争论的焦点,其实,根本意义上是要问一句:这世界怎么了?男人都喜欢这样的女人吗?
凭借《荷尔蒙战争》(Testosterone Rex)一书斩获2017年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的科迪莉亚·法恩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人类的性表达……长期以来并不只是成功配对配子,它的内涵很宽泛,如果你对性的想像仅仅停留在生物学层面上,而非文化层面上,那你很可能明白不了多少。”
在一个只隔着屏幕,看一群从生物学上定义处于极佳生理时期的异性各种秀时,能真正欣赏如王菊那样有内涵女性的理智男性毕竟在少数。更因为隔着屏幕,在虚拟网络上不必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来投票,人性之中的文化性让位于生物性,就只剩跟随生殖选择的本能来发声了。
故而,杨超越的出线真的不必太过震惊和哀叹,这只是隔着屏幕,刺激了男性生物本能的一场集体荷尔蒙狂欢。在现实生活中,两性相处,生物性除了晚上拉灯到临睡前那段时间,其余时间,所有人都不得不现实而理智清醒的活着——男性真以杨超越的标准为模板去选择伴侣,可以想见随后的日子会是多么的“精彩”。
3. 女性和男性一样冒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荷尔蒙战争》一书里,心理学家恩尔克· 韦伯及其同事发现:与很多人的设想相反,女性其实抱有和男性类似的冒险态度。那些对风险和利益有相同主观感知的人,去冒险的可能性也是均等的。
在这里,如果一定要举一个形象而贴切的例子的话。2017年2月6日上了福布斯中国发布“2017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的国美控股集团的杜鹃女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在黄光裕执掌国美时期,作为妻子的杜鹃,相较于高调亮相的丈夫,她一直是那种安于相夫教子的传统中国女性,很少在媒体前亮相,即便偶尔几张照片流出来,也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贤妻良母形象。
她曾说“我不想做企业家,千万别说我想做企业家,别给我定成企业家”。外界对她的称呼,也多是黄太太,其谨慎保守的形象十分突出。
2008年11月17日晚,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在北京被警方带走;
2009年1月,黄光裕辞去国美电器董事职务,作为国美主席的身份同时自动终止;
2010年5月,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不断扩张、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到来、国美高层的震荡、董事会内部的博弈,蜂拥而来。
谁也没有想到,此时一直以谨慎保守传统贤妻良母形象示众的黄太太,她剪掉贤良的长发,换成利落的职场精英短发,接手国美,开启了她力挽狂澜的冒险之旅。
她上任后以雷霆之势燃起的三把火:借外力改组董事会、恩威并济稳定管理高层、深入基层学习和制定打理千亿零售帝国战略,震惊了整个商界!这样的开拓冒险的勇气、精准果断的魄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她“黄太太”的人设。
十年后,杜鹃带领着国美,从巨亏6亿到盈利646亿,创造了一个教科书级的商业反转神话。而杜鹃也从黄太太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杜总”。
回到本节开头,“那些对风险和利益有相同主观感知的人,去冒险的可能性也是均等的。”黄光裕杜鹃夫妇相携十多年,男主外女主内,二人虽各有分工,但多年的潜移默化,知识和眼界是有着相同高度的。
而一旦生存条件发生改变——作为家庭支柱的黄光裕缺席了,妻子是可以立刻转换角色,胜任反角色定位的。
这跟男性女性的天生特质无关,科学家们早已经证实,女性和男性的在冒险性上没什么差异,甚至,从西方国家采样数据看,在金融冒险上,女性比之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4. 行使权力的女人,荷尔蒙升高,领导力更强
有意思的是,中国女性的这种高竞争力的表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017年内胡润富豪榜,其开创者胡润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全球最成功的女企业家前五名都是中国的。全球能找到78位财富十亿美元级的白手起家女企业家,其中49位来自中国,占63%,比五年前提高13%。这些上榜的中国女企业家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全球领袖……”
科迪莉亚·法恩教授更是毫不吝啬的大加赞扬:
“研究发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似乎有更大的竞争力。 因此,哥伦比亚女性、中国的汉族女性和亚美尼亚女性,都同男性一样有竞争力。”
在当今商业主导的世界,为什么中国女性的竞争力会如此耀眼呢?
一定要找一个科学解释的话,仍然是法恩书中的一句话可以点破:如果生存有需要,即使是反性别角色也可以快速融合。
国美的杜鹃也好、格力董明珠也罢,这些在商场上力挽狂澜、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英雌们,她们以自己的行动例证了男性≠冒险,女性≠谨慎,打破社会性别的固化印象束缚,闯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其根本就在于她们有着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这样的信念下,什么“男人该什么样,女人该什么样”的老套观点,都只是个笑话。没有什么能阻止她们一往无前的冲劲和成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