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食光解乡愁》经典读后感有感
《梅山食光解乡愁》是一本由巴陵著作,88.00元出版的25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一):为梅山饮食文化叫好
《梅山食光解乡愁》这是一本写梅山文化全域最好的饮食文化类图书,也是巴陵先生梅山饮食文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前的《妈妈的味道》《最好的食光》那两部我都读了,非常亲切、温馨、自然。这次再读《梅山食光解乡愁》,觉得更加的有感触。那两本的容量都是以十万字左右为限,而这部《梅山食光解乡愁》却有37万字,共80篇。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二):我的梅山食光(2)
《妈妈的味道》《最好的食光》出版后,读者反响很好,有人希望我写出更多的梅山饮食文化书,最好能够继续《妈妈的味道》《最好的食光》的风格,写一个梅山饮食文化三部曲。我一直在写梅山饮食文化的文章,辐射的范围是整个梅山区域。在结集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希望增加书稿的分量和文章的篇数,在相互的交流和完善中,时间流逝了四年。最近,《梅山食光解乡愁》终于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现在,《妈妈的味道》《最好的食光》《梅山食光解乡愁》三部书都已经出版,我的梅山饮食文化三部曲也算完成,心中那个沉甸甸的石头落了地。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三):《梅山食光解乡愁》题外(1)
离开家乡久了,每个人都会有乡愁。 乡愁也许是我们最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情绪,也许我们无法用实物来比拟和替代,更无法用金钱来满足和填充,也无法用时间去打发与消耗。当面对母亲的一顿饭菜或者吃到某道家乡的美味,也许你积蓄了数十年的乡愁都会在顷刻之间烟消云散,那烦人的乡愁再也不会在你脑海里挣扎、纠缠、怨恨,而是带来回味与美好的记忆。 家乡的美食是最能慰藉乡愁的实物,也是最让人产生乡愁的源头。特别是阅尽人生的沧桑和人世的纷扰,我们回归安静、回归个人空间的时候,乡愁就会爬上我们的思绪,满脑海的翻腾和跳跃,脑海里浮起故乡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般在大脑里反复播放、显现,还有的时候甚至在脑海里有连续剧的情况出现。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四):新婚夫妇生下孩子,他们的小孩吃着母亲的菜肴
新婚夫妇生下孩子,他们的小孩吃着母亲的菜肴,其实是吃到奶奶、外婆和母亲的菜肴,母亲虽然有不少菜肴的改良和深加工,好的味道还是会继续,新的方法也会诞生。小孩无论是去外婆家还是奶奶家生活,他们都没有觉得外婆和奶奶的菜肴不好吃,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也让孩子度过一个最美的食光。
现在的家庭,很多女人已经不会做菜了。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会做的菜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菜肴都是一家人的主要家庭食谱。所以,这种综合性食谱和选择性遗传,都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传承。其实,每个地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食谱和菜单,他们在秘密的流传,在选择性传承和改良,成就了妈妈的味道。我们的记忆,也就记住了妈妈的味道,成为了世界的美味和人类共同的记忆,及最美的食光。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五):我的梅山食光(1)
我出生在梅山腹地的新化县圳上镇,这是新化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最偏僻的边陲小镇。我曾在那里生活了19年,吃着梅山腹地的美食,沐浴梅山文化和梅山民俗。自1999年进入城市,可以饱啖各地美食,尝遍各式菜肴,但我忍不住想回到故里去寻觅那些记忆深刻的美食。
随着自己的漫游脚步,我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我的感官和味觉时刻都在受到刺激。我在长期的品味和体验中感悟和记录那些菜肴和小吃,特别是把家乡新化的菜肴和小吃记录下来,写了几十篇梅山饮食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全国各地的报刊发表,也有媒体力邀我开设专栏,系统展示梅山的饮食文化。这让梅山腹地的新化菜走出山区,聚集了自己的粉丝群和能量。
2013年,我有一段时间很自由很空闲,就坐下来写妈妈曾经做过的菜肴和美味。每天上午,在电脑前敲敲打打三四个小时,写篇两三千字的文章。一个多月的坚持,我写出了《妈妈的味道》,顺利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反响很好。接着我再次深入梅山腹地,重温故里,经过半年的时间,又写出了《最好的食光》,加入了亲情和故事,把地域范围扩大到新化全县。这部书边写边与编辑沟通,尽量让这些文章读起来有温度。《最好的食光》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有些媒体把它评为年度好书,进入了一些推荐书单,影响日盛。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六):《梅山食光解乡愁》题外(2)
我十九岁那年离开家乡湖南新化圳上,在广东多地经过近一年的摸爬滚打和打工潮的洗礼之后,再到长沙读书、工作、生活。在长沙的这段时间,我一住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长沙与老家新化圳上只相距了两百多公里,以前也就是四五个小时的车程,现在顶多三小时的车程,从距离和时间上来说都不算远和久。为了在城市讨生活,为了工作、发展、事业、家庭等,我回老家的次数特别少,一年也就两三次,有的年份,一两年里也没有回去过一次。 那几年,岳父从成都到长沙来治病。他们的生活习惯了纯四川的味道,就是我母亲托亲戚朋友捎给我的家乡食材和特产,岳母也会按着四川的烹饪方法去做成川菜菜肴,我们在长沙购买的普通食材自然就全部做成了地道的川菜。让我生活在长沙,却享受四川的味道,一天两天还好,几年的时间却让我对曾经养育我的菜肴产生了怀念、追思。 岳母曾经是青海油田食堂的掌勺,做得一手好菜,又酷爱川菜。她在不想吃我做的湘菜的时候,就喊着要亲自下厨。我只好顺着她的脾气,让她亲自炒四川菜吃,但老人又觉得买菜、洗菜、切菜等事务太繁琐、太累,我就每天咨询她需要买那些食材、做那些菜,根据她的吩咐,我买来食材,择摘好、洗干净,再按着她的要求切菜,直到所有准备工作完成,等她掌勺。这样的生活,我们坚持了几年。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七):我把这些熟悉的菜肴进行了整理,已经记录在案的有两百多道菜肴。
我把这些熟悉的菜肴进行了整理,已经记录在案的有两百多道菜肴。我准备对这两百多道菜肴继续写下去,取名《妈妈的味道》、《梅山食光解乡愁》等,直到把我的记录资料写完。我的这份劳作,算是对母亲的回报,更是给梅山以及天下母亲的安慰,也是给梅山以及天下外婆、奶奶的祭奠,感谢她们的奉献和辛劳。
大梅山的农村女人,她们的生活中厨房占据了她们一生的重要部分。女人从出生开始,父母就给她们定位为操持家务者,从小就训练她们做女人必须知道的工作,这些基础性训练,少不了厨房的事情,包括炒菜和操持家务等。很多女孩在十几岁就做得了一手好饭菜,成为家庭的主厨。她们掌握家庭的厨房,很多时候还要受爷爷奶奶、父母和姊妹们的左右和点评,考虑他们的喜好和习惯,也要受食材的限制。
梅山女人自从结婚之后,她不仅是主厨,还掌握了厨房的行政大权,家里的食材也受她的节制和使用,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主厨,把在娘家学会的那套厨艺充分的展现出来。女人结婚之后,毕竟不是一个人过日子,还是与自己的男人一起过日子,在饮食上要充分考虑男人的习惯,必要时还要向婆婆、公公请教几招,把婆婆、公公的拿手好菜学到手,这样的家庭,集中了两个家庭的好菜,也就是三个女人(母亲、岳母、媳妇)的拿手菜汇聚于一身,这种妈妈的菜肴是三个女人的菜肴和手艺的集中表现。
dby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八):《梅山食光解乡愁》题外(3)
岳父、岳母和我妻子还特别喜欢吃四川的名菜水煮肉片,岳母做的水煮肉片比川菜馆的水煮肉片还要麻还要辣还要香,她喜欢放很多的花椒、辣椒粉,在我家一年的花椒用量上十斤。特别独特的是煮的时候不放油,盛到碗里之后,要烧一碗清油——油烧开之后,加花椒、盐、辣椒粉,迅速淋在碗里的菜蔬上,发出噬啦的声音,冒起一层热雾。这样做出来的水煮肉片肉嫩蔬鲜汁香,我吃的时候竟忘记了家乡味。 那几年,我很少能吃到新化菜,偶尔在餐馆里吃一顿新化菜,我都感触特别深,对新化菜、梅山菜的怀念可以说是有增无减,乡愁也就慢慢地培养出来了。我从长沙这样的城市去反观我的家乡,新化食物的特色慢慢凸显出来,新化的味道也慢慢地显示了它的特色,我才认识到新化菜的奇特,新化菜在湘菜里的独特和光彩。我在慢慢了解饮食文化之后,才知道新化菜的古老和传承价值,我觉得在书写家乡的时光时,应该先把家乡的美食写好,我就有了记录家乡梅山饮食的初心。 在《妈妈的味道》《最好的食光》两书出版之后,我一直在整理那些零散的梅山饮食文化的稿件,这类稿件不少,能够代表梅山饮食文化的菜肴是有限的,那时写这些菜肴的文章不多,我一再精挑细选。接着,我又拟了一个巨大的待写提纲,把那些可以代表梅山饮食文化的菜肴逐一列出名单,再按着名单一道一道的菜去写。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有了现在这本《梅山食光解乡愁》。 我拿到刚出版的《梅山食光解乡愁》样书,翻阅的时候,感觉更多的是在品味乡愁……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九):我从小就秉承了大梅山人们的天赋,善于吃喝和尝试,成为家里公认的吃货。
我从小就秉承了大梅山人们的天赋,善于吃喝和尝试,成为家里公认的吃货。长大以后,带着自己的嘴巴,一路吃来,从没停歇。这种三十多年的游历与行走,足够“走万里路,吃万道菜”的气概。
从二00三年开始,我把到全国各地吃到的部分美食写成美食随笔,提供给熟悉的报刊编辑发表,受到他们的欢迎,在数十家报刊开设旅游美食专栏,受到读者和业界的好评和喜爱。近三四年,我把这些美食散文进行整理和编辑,在国内和台湾出版了《一本书吃遍中国》、《尝遍大中国》、《尝遍大中国(二)》、《食全酒美》、《觅食——从南向北,边走边尝》、《遍地炊烟》、《妈妈的味道》、《美食藏民间》、《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等十余部美食随笔集。暮然回首,我却发觉这些美食随笔都是一路的品味和尝试,虽然有些稿件涉及到味道的记忆,却没有足够的深入和挖掘,离饮食文化本身还有一段距离。
从二0一三年开始,我着手深入挖掘和撰写圳上镇的乡土美食随笔,并出版了《妈妈的味道》,我这一举措并不是为圳上镇的饮食书碑立传,还是为了保留这些传统的南蛮美食习惯和风俗,我现在趁还有些记忆把它们记录下来,好留给以后的研究者考察。
我熟悉的圳上镇的饮食有四五百道之多,还有很多菜肴我没有记忆了的,也许母亲在家里没有做过或者我没有吃过。我只好把我现在非常熟悉,并且记忆深刻,又由母亲制作的菜肴全部记录下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已经写完了两部书稿和整理了两三百道菜肴,分别取名《妈妈的味道》、《最美的食光》。我为了适应现在读者的需要,每部书稿控制在八万至十万字之间,配一定菜品照片;保证每部有三十篇左右的稿件;每篇文章控制在两千字到五千字之间,有的稍微多点的也不超过八千字,少些的也不低于一千五百字;每篇文章都涉及到风俗民情、人文掌故、烹饪方法、味道味觉等。
� �G���
《梅山食光解乡愁》读后感(十):在美味里守望乡土中国——读巴陵《梅山食光解乡愁》
在美味里守望乡土中国
——读巴陵《梅山食光解乡愁》
作者:邓勤
梅山是个古地名,即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安化县一带。新化县作为大梅山地区的中心地带,梅山饮食有口皆碑。新化县梅山三合汤、白溪豆腐、水车鱼冻等闻名全国,吃在新化已得到广泛认同。旅游美食专栏作家巴陵出生在新化县圳上镇,多姿多彩的梅山饮食滋养着巴陵长大,在品尝这些美味的同时,巴陵试着将儿时的美食记忆述诸文字,先后出版了《妈妈的味道》和《梅山食光解乡愁》两本专著。
《梅山食光解乡愁》,巴陵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5月出版
文人好吃,且喜欢谈吃。那些美食文字虽都是回忆的瞬间,纸上的美味,却让人感觉到乡情的可贵。乡情是与生俱来的,饮食则是乡情最直接的联系。成年以后,巴陵一直生活在长沙,读书、习字、作文、交友。他虽然生活在大城市,却总是惦记着新化饮食,怀念自己儿时在坡上坎下林间捡花生、采蘑菇和拾松针的日子。我欣赏巴陵的,恰恰就是他这份守望着的乡情。
巴陵最近出版的《梅山食光解乡愁》分为《梅山名肴》《茶酒合欢》等四辑,收录了《剁辣椒炒牙白》《冬季素菜》等78篇文章,介绍了雷打鸭、酒蒜花、煨豆腐等数十种美食。另外,在《鱼担上的家庭,挑起重担》等文章中,作者还介绍了身边亲人的生存状态及他们这辈子的酸甜苦辣,蕴含着浓郁的乡愁和家国情怀。作者不只在书中谈品味和口福,还把菜品的食材、制作、烹饪、味道都呈现给了读者。不过,巴陵落笔最多的还是家乡新化的山山水水,以及新化人的饮食日常、喜怒哀乐。
乡愁,就是老家的味道。老家让人牵肠挂肚,是因为老屋在那里,我们的少年时光定格在那里。乡愁是现代人的普遍情愫,捡拾散落在身后的乡愁,我们就能跨越时空,回到生养自己的那方土地。在巴陵的梅山系列美食文章里,我们能够了解乡土社会的多样性,感知到乡土中国的传统和变迁,进而汲取到生存的斗志和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