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00字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以色列]埃迪·普罗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精选点评:
●旁征博引一大推铺垫,仅有学术气,没有太多引导的作用。最后三章进入立论,结果却是自RNA始,RNA至生物至生物多样性,我想普通人多少也会想到这个,甚至现在人类社会结构(政治)、科技、商业的发展也都是演化的范畴——多样性后适者被选择。 没见简单分子到RNA的路径和必然性,也没见到复杂分子到细胞结构的路径。 不是硬科学,更像社会学者的思考。《生命的跃升》有一章生命起源,更硬核合理。 为什么这么高的分?!
●统一生命诞生和进化两个过程的想法很吸引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支配下,为什么会出现生命进化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呢?民科如我忍不住想,这是不是《九阴真经》所载的天之道云云人之道云云。
●为了解决生命的出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根本矛盾,作者提出了一套类似于大融合的宏大理论设想,其核心观点认为生物学是化学的一部分,其遵循动态平衡,进化是群体层面的,而生命存在于网络中,DNA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精准催化,而所有这一切的共同目的是实现最大化复制。作者观点融合了化学与生物(达尔文进化论);“复制假说”与“代谢假说”;整体论与还原论;构建起一套蔚为壮观的“生命是什么”的宏大假说,无论是否最终能成立,其足够有创意和颠覆性,也绝对值得去了解一下。作者在讲解艰涩理论时多用类比,虽然科学层面而言类比会有失严谨性,但确实有助于普通读者去理解专业内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读物,也很开脑洞。关于生命是什么,很值得探索一番!
●科普著作,翻翻。
●无论是表述还是方法思路都是大师级的。把科学家们对生命的所有研究总结,虽不能说完全清楚了生命,但生命的机理已经得出,本质已经得到解释。其结论打通了生物和物理化学连接之路,甚至可以用于社会学。
●作者是以色列科学家,他执着于“生命起源”这个问题不让人意外。这个问题是大神秘,属于每个活人,虽然人在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它。所以除了科普读者,很希望这本书能和人文读者相遇。这书虽然是普及读物,但并不是泛泛而谈,令人兴奋,看几段就想写科幻小说。而且作者很好人,眼看着普通读者要蒙圈了就拿出一个比喻来,让没什么知识基础的人也能理解。真书比效果图好看得多,用了亮亮的珠光纸+光芒忽闪忽闪的大面积烫蓝金(被腰封挡住了扶额),壳面也是星点特种纸,薄薄精装一小本,可以塞进口袋。(今年上市的最后一本。
● 这是一本硬核科普读物,言其硬核,是因为书没有用简单的话普及什么知识,而是用归纳推理这一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花了除最后一章外的全部篇幅,在生命起源的原始考古证据极端缺乏的前提下,尝试证明了生命的起源及本质,虽然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足以更新读者的某些世界观:1、生命是通过复制反应得到的一个能够自我保持动力学稳定的动态反应网络。2、生命意味着从非生命体转变为最早的生物并开始复制,这一过程统一了生物学和化学,作者称之为“复制化学”。3、基于此,活着即物质的复制状态,死亡是一个系统从动态的复制世界逆向回到常规化学世界,长生不老不存在因为短暂和动态性是生命的基础,外星人(如有)将与地球上的生命极其相似。
●尽管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知道生命是什么,它与没有生命的世界有何关联,又是如何出现的。 著名生物学家雅各布曾富有诗意地描述过这个事实:每个细胞的梦想都是变成两个细胞。 查尔斯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曾经说过,根据连续性原理,在未来,生命的法则可能会被证明是某种普适规律的结果或者一部分。
●生命是复杂化的化学这一观点震撼人心。但是意识问题没有解决
●作者文笔极佳,思路清楚,论述非常有逻辑性。高中物理化学知识水平,我看懂了90+%的内容,没看懂的内容也基本不妨碍理解作者的意思。感叹,虽然我们对生命的存在如此惊奇,但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索真的太艰难了,更别提去理解“意识”这个天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不断扑腾翅膀的小鸟
不到三百页的书信息量巨大。
生命是什么?这是薛定谔在多年前的发问,很多知名的生物学家都是被他的这个问题所吸引而将毕生奉献给生物学。
全书试图解释薛定谔的经典问题:如果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普世的,那生命体为什么会产生?
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使用了很多有趣的比方,比如他将生命状态比作停在空中的小鸟,它的状态是稳定的,而达到稳定的方式却是持续的不稳定(我觉得骑自行车、两条腿的生物走路都是类似的原理)。
「解释的箭头方向永远朝下」,作者将生物学问题转化成更低层的化学&物理问题。将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物质世界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生物世界遵循动态动力学,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稳定性。
最后,当今生物学界分为两大阵营:还原论派和整体论派,每一派都有知名的学者,该书的作者是坚定的还原论派代表,而我马上要读的复杂是整体论派的代表,这样对比的读起来一定会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最后,霍金说「人类不过是生活在一颗中等大小行星上的化学肥料」,我怎么感觉这句话那么的反社会。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20200423
几天前看了一位物理学家写的生命是什么(《生命与新物理学》),今天再来看一位化学家写的生命是什么。角度不一样,但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一样的:生命是何其不同寻常的存在,我们现在也没法确切地说明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的认识之路依旧漫漫而其修远兮。
具体到本书,较有意义的两块内容在于:
1.生命的诸多特征,如有序复杂性、目的性、动态性、多样性、远离平衡态、手性特征等。
2.生命的开端更可能是一个化学问题而非生物问题。也许用化学的语言来代替生物语言去描述生命现象更能促进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基因复制=复制化学
自然选择=动力学选择(速度为王)
适应性=动态动力学稳定性(DKS)(生命的本质更多地在于群体特征而非个体特征)
适者生存=动态动力学稳定性最大化
DNA=高度精确的自催化剂
信息=精确催化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生命是什么》划重点
可读性很强,划几个重点: 1生物学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复制化学。 2物理学家们试图将生命的特性归结于物质的根本的量子性毫无必要。 3进化就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动态动力学稳定性二者携手并进。 4进化的因果顺序是:复制、变异、复杂化、选择和进化。 5永恒的生命并不存在,因为短暂和动态性就是生命的基础。 6我们对于进化将把我们带往何处一无所知。 7纯手性系统的复制效率要高于异手性系统,造成的结果就是纯手性系统展现了显著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日本化学家硖合宪三的实验,当一个系统中拥有纯手性分子,最后它的纯度将接近百分之百。) 8在常规的化学世界里,热力学起主导作用从而导致了所谓客观的行为。在复制世界中,动力学起主导作用,因此物质在其中的行为看似具有了目的性。 9达尔文:根据连续性原理,未来生命的法则可能会被证明是某种普世规律的结果或一部分。
10复杂化意味着网络的形成。
11如果一个网络由能够自我复制的单位构成,那么这种网络的结构更松散,也更模块化。即使损坏该网络中的某些组成单位,它也许还能继续存活。这意味着个体性是生命的策略,而不是生命的特征。所谓的“个体性”只是进化为了增强系统的复制能力和抵抗能力所采用的一种手段。(个体是没有未来的。)
12生命现象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形式(形式只是对过程的偶然呈现)。
13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生物圈理应被视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生命网络。
14一条止于死胡同的路仍然是一条路,也仍然是道路网络中的一部分。(举例骡子,病毒等。)
15生命很容易被摧毁,但是难以合成。生命是物质的动态状态。
16意识是高度复杂化后的产物,不是生命的必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生命的抵抗
好像有这么一个说法,在诸多学科中探究的越深就越回归到同一原点,科学与哲学都在同一层面汇集,相互碰撞挤压,似乎是要顶出一些缝隙来升起维度。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些未曾触及的边界。
但并不是所有想象出来的或是研究出来的定义都能解释一切事物,于是我们把解释权交给了宗教或是人神。生命是什么?在明显精湛的设计面前和无法打破的诸多疑问之中(创造新的定义),拉近我们的认知极限和想象极限就足以激起澎湃的内心。
这是一本足以震撼心灵的书,你能碰触到自我。
之前看过华大基因CEO尹烨老师的一个访谈类节目,他在被提问到生命的问题时他的理解与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他理解的生命是可以感知到有机和无机之间界限的。而关于生命与意识的关系也联系紧密,意识是有物质基础的。当然他也不排除任何生命起源的可能性与当下各种理论与假说。
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难倒了上世纪诸多的物理学家,薛定谔也仅仅把一种生命不停做功的负殇过程解释了一下;达尔文也绕开了生命的的起源而更多的说到物种起源。然而这本书也没有揭开生命从非生命状态如何进化的(复制与代谢假说),但给出了全新的生命的定义——生命是通过复制反应得到的一个能够自我保持动力学稳定的动态反应网络。它推翻了生命冲力,似乎也推翻一些尹烨老师的言论。我理解为这好像是我们都是一个个抵抗者,抵抗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抵抗着无序的世界,也抵抗着万物无常。
如果真的让我读一本严肃的科学类读本,可能专业性的东西晦涩难懂到让我放弃。而这本书在抽象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还有各种分支类学科)概念和理论中糅合了生动的例举和准确的比喻,这样会让初学者更能通俗易懂的理解。序言中冰箱的例举就颇为新颖,这很诡异。在探讨着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表达和人类科技智慧的冰箱做比对,也非常有趣。文字的表述同时隐藏地表达了有机生命体对于目的性行为共识的理论。这种力无处不在,就像万有引力却也无迹可寻。
很遗憾我们不会遇见先知,更无从知晓起源,我们人类归结于复杂的解释来使得自身更复杂(当然也可以说是科技进步),更能排斥万物与任何事物都看起来与众不同,凌驾于世。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是否更有别的意味,终究是有生无,无生有;秩序即为复杂,而混乱亦为大自然的秩序。生命本身就在抵抗着一切,如果不放下些什么,我们要抵抗到多久才会知晓答案。要证明些什么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生命或许是动态稳定现象
之前听过一个科普节目,对说是生命的化学构成并不复杂,但是这些要素最终形成的生命却无法解释,由如在大海中投入一堆构成航母的化学元素,就算给于足够长的时间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航母。
这足以引起我对生命的好奇,薛定谔的那本生命是什么,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化学,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生命是个熵增的过程,从简单到混乱。
这本书是站在生物学和化学角度看待生命的问题,首先生命是从非生命演化到有生命,作者猜测自我复制反应的一些特质可能就是生命产生的起点。生命可以被定义为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复制,通过变异而进化,新陈代谢,集中封闭,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有序的不稳定状态。一个消耗能量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形成秩序,活细胞远离平衡态的有序性可以被视为对浴缸中的水或者热液柱所形成的非平衡态的模仿。这至少可以解答一部分生物系统的谜题。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出现起始于简单复制系统的产生,这个看似不重要的事件打开了通往一种与众不同的化学——复制化学——的大门。进入复制化学的世界后,我们发现了自然中的另一种稳定性——物质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这一性质让物质善于进行自我复制。探索复制化学的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一个简单而原始的复制系统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愈发复杂,原因就是:为了增强它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生物进化实际应是复制,变异,复杂化,选择,进化的顺序。复杂性不是生命现象的原因或本质,它是生命现象的结果。
复制系统需要保持开放状态,这样才能让复制反应顺利进行,开放状态意味着系统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所需的组物质和能量,这种差异导致增强动态动力学稳定性的路径是发散型而非聚合型。合成生命系统的难题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组织方式。即便具备所有活细胞的组成成分,将这些物质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依然非常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是物质的动态状态,这意味着组成活细胞的生物分子处于不断变化中。
能够稳定存在的是群体,而组成群体的个体则在持续的更新换代。
生命如何出现”这个基本问题的答案确实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某个简单复制系统中复制反应带来的巨大动力,这些简单的复制系统由一些简单的链状低聚物所构成(如RNA或类似于RNA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变异和进一步复杂化。复杂化过程之所以会发生,是为了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热力学稳定性,而是适用于复制世界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