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读后感1000字
《山河故人》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故人》读后感(一):山河故人,何以变迁。
我对汪老的文字有特殊的情感,因为我的故乡也在高邮。依着古运河,傍着高邮湖,到现在湖上还有些许乌篷,水边的小城孕育着人的心性,所以我明白他文笔的淡然琐碎,与世无争。我想象的到小城里的人在夏晚坐在晚饭花边搬出小椅子,乘凉,吃晚饭,一抬头便是满天繁星,所以有没有什么需要大动声色地描绘,世事如烟,知道迟暮不过笑谈,不因时过境迁而恼,不为世事无常而怅。
《山河故人》读后感(二):闲下读汪老书(一)
这是我比较系统的看汪老先生的第一本书,《山河故人》,我也觉得应该是这几本书中的第一本,很高兴我在书店选择了这本书。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汪老是一位非常乐观的人,得老庄之理,后来发现汪老也有过悲观(如在上海想要自杀),他的乐观我觉得也有其师沈从文先生的缘故。(“千万不要冷嘲”,“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沈老果然值得让人敬佩!
我看散文不求深记,但求有个印象,忙里偷闲,体会一种情趣。汪老的平和、通俗文风让我沉醉,“为文无法”,偏向“组织”而非“结构”,这也是其作品能够如此受众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看完整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想体验西南联大的生活,体验自由的学分,体验中文系老师的魅力。
想法不多,我也不喜欢拿一个个句子进行评析,更多的是对整本书的整体看法吧。
《山河故人》读后感(三):汪曾祺,哈哈哈哈
“我认为评论家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们总是那样自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第一,不要“学”任何人。第二,不要学我。”
你看,他的一些言语,简单易懂,让我想起了老家大路旁的一条运河支流(估计现在断流了,污染严重等,小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喝,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在的话也类似是死水了),不宽不大,无风无浪的却是深入人心。我在看他的文章时候总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的事情,多是时候还有那种想把她记录下来的冲动,记录自己儿时故乡的样子,记录儿时邻里邻居的朴实。
沈从文先生《长河》里说的:“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灭了。”所以我很久没回去了,回去你会发现处处在攀比,连小时候的那种亲情也已经消失了。四叔以前用五叔,堂哥亲戚名义的贷款,现在逾期了也不准备还了,造成现在四叔、堂哥是老赖,连高铁动车都不能乘。
书是汪老所写,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老笔下的沈从文先生,他的寂寞,他的故乡,他的翠翠。我很喜欢翠翠,我记得是高中的课文里面有,小姑娘的想法很简单,很希望翠翠跟二老在一起,就是这样,现在再看看,这其中的无奈又有多少,现在的欢喜大结局多少是为了迎合大众。
我不太会写书评,一边记录一些,一边加一些自己的感悟,我想汪老应该不喜欢, 因为只抄书,无创见。
《山河故人》读后感(四):山河故人
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我觉得沈老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鲁迅的心是悲凉的。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 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太堵,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 节选自汪曾祺《山河故人》 用非常惬意的话描写生活中的苦。可是苦难就是苦难,就算是用惬意的话写出来还是苦难。比如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文革时期被批斗的时候,每天冒着被炸弹炸的血肉模糊的危险上课的时候。
《山河故人》读后感(五):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一九三九年,十九岁的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中文系。沈从文是他的老师,沈从文觉得汪曾祺的文章给满分都不够,于是给他的作文打了120分。从此两个文学大师开始结缘,成为一生的亦师亦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汪曾祺先生平淡朴实的文字正像他与世无争的性格,但是正是这样的性格可能让人们不是那么关注他的作品,但是如果你走进他的文字,你就会发现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魅力,让你不知不觉爱上,感动其中,不能自已。 这本作品就是记录了汪曾祺先生和往日友人的情谊,从先生的家庭成员,街头尾厢的奇人,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作者的回忆中留下了脚印,留下了一生的经历。其实对于汪曾祺先生,我最初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小说《受戒》,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其中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我想这也是作者对自己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的一种体现。这部小说里的一个小庵就是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小逃避半年时,所住的地方。一草一木均是来源于生活,我想他的那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不公正的待遇,对于他日后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一个深远的影响。作者经过四十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人生的种种经历,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我想都是感慨万千的,这珍贵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他的写作素材。汪曾祺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挚爱,这对于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化学反应。他在语言上用中国味的言语,对于民族心灵和思想少产生了永远的引导。 汪老的笔下没有大爱大恨,只有各种乡土美味,花花草草。读他的文章,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和你聊美食唠家常,絮絮叨叨。虽然素朴直白,但又有回甘。在社会动荡期间,涌现出不少以笔杆子救国的文人们,比如鲁迅。但汪老却心甘情愿地游离在当代文学史“战斗指数”的评分标准之外。他说我写不了那样的小说,于是就不写,于是真的 30 年不写。随心,随性。真的令人佩服。我想汪曾祺先生真的活的十分纯粹。就像文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山河故人》读后感(六):山河静悄悄
汪老曾写“希望我就是悄悄地写写,你们就是悄悄地看看”,对名利看得极淡,和人交往也极平淡。如今那些故人都入山河,一片悄然。
汪老的作品也是这样的风格,这和他对生活的热忱不无关系,而我想,这一定离不开他父亲对他的教育。说是教育,其实他的父亲对他几乎是放纵的,两人的关系更像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平等而友好。写字作画,伴奏唱戏,分享酒和烟,甚至给汪老写情书出主意。这样成长的环境使得汪老也对孩子放纵起来,他分享自己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另一位影响汪老的人自然是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我一直记得沈先生对他说“千万不要冷嘲”,用这一句提醒自己坦诚的表示不认同要远远强于自以为是的抖机灵。汪老曾写过大量关于自己老师的文字,而这部选集中也集中选作一章“我的师承”。我一向以为沈先生是近现代最可爱的文人,汪老也实在是师承到这一特点,同时也有沈先生的热情和真诚。 他们对待名利一样淡薄,作品的风格也同样更加干净。但是汪老在回忆沈先生时,提到先生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先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了文字,喜悦和悲伤也在看似朴实的文字背后传递,而读者更接受的则是他如边疆小城宁静的风格,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没有被读者接收,这无法不使他感到寂寞。和沈先生不同,汪老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也谈及其他人评论文字未免乏味。汪老则是肯定的,他的生活是从容的,怀着愉快轻松地心情生活和写作,自然作品也带着这样的气质。但我读来决不至于乏味,汪老的文字带着生活气息的热闹,亲切且安逸。
此外,本书中还记录了其他与汪老有交集的故人,故乡的亲人和师长,西南联大的同学和先生,以及身边的一些友人。因高中时读到《金岳霖先生》多年来都对金先生有了误解,现在想想不免好笑,而我们读过他们各种作品的先生们,到了汪老笔下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趣事。
忘记曾在哪里看到过消息,一个网友说偶尔和自己的母亲提起汪老和沈先生,她母亲轻快道,当时我就选了沈从文老师的课啊。多让人羡慕。
《山河故人》读后感(七):山河皆故人
山河所以美,都是托了故人。
西南联大所以被连连提起,也是托了故人。
汪先生写高邮的水,写联大旁的茶肆,写沙岭子啃马铃薯,写跑警报,一言二心,也皆是为了写故人。
故人是很美的词语,这其中有个因缘是人的善忘。如果一切事样样刻在脑子里,那故人、故事就会立时平庸起来。成了琐事打架,你只能干着急,吹胡子瞪眼的,劝都劝不住。幸好白驹过隙,这大屁股白马轻轻一跃,人事都被磨平,手下所记的便都有趣、善意。
汪先生写人最贵一点是没有“拍马屁”之嫌。其实联大师生,文圈贵友,大多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倒不写大功大才,只写这些人的平凡小事,很有趣味。从前对老舍、闻一多这样的大师只有概念性印象:哦,是个厉害的作家。但翻完汪先生所写才感悟到:哦,是个有这样脾气的人。
他喜用“感动”这个词,看得人也不由感动起来。“感动”在现代社会是个稀缺品,很少有人说自己被什么感动了,怕显矫情。敏感是脆弱吗?
印象很深的是汪先生记沈从文先生的教诲:“千万不要冷嘲。”这话我想了很久,什么是冷嘲?小波善讥讽,俏皮打趣,但似乎不够冷;鲁迅先生看似冷,“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他一腔热血,一讽一痛,也不是冷。我们这个民族,实则有太多可打趣可反思的东西,有人讽得尖锐,有人刺得温和,但都不算“冷嘲”。将自己置于这个打趣之中,即“我”看来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或悲悯、或痛惜、或愤怒,就是心有热烫血了,怎么也冷不起来的。所谓冷嘲,大概是高高的,自认自己高于民族劣性之上了,以帝皇之姿行批判之事,眼里不屑,心里存冰,缺了人道主义的关切。
汪先生是很幽默的,但那幽默很不辛辣,反而很和缓、很平静,只让你跟着会心一笑。如果这和高邮的水有关,那小波的调皮率性或许就和胡同串子和京腔片子有关。这足以说明一个作家,他生在哪儿是很重要的。要汪先生长在北京,七十抒怀怕就是“悠悠七十二锅头”,满嘴辣。
这本《山河故人》最好是在吃饱午饭的时候读,歪在沙发上,就着台灯的最低档轻轻翻两页。
灯光昏黄,午中倦倦,酷暑稍解,风卷轻帘。
到醒来的时候,才惊觉梦中皆故人。
《山河故人》读后感(八):山河故人:小小的人物,大大的情怀
在汪曾琪先生的文章里,你总会发现那些在我们看来毫无生气的东西,到了他的笔下都活灵活现地跃然于纸上,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关于生活经验的抒写,定然是对这生命投之以至深的火热才有如此这般的了然于心。读他的文章你能很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真人、真事、真感情的作品。他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我想这都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他出生且成长于江苏高邮,高邮这个地方不仅是历史文化古城,更是世界遗产城市,在如今旅游业依旧兴旺发达。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接受人文的熏陶。战阵时期又到了西南联大求学,而后在云南教书。后来又各种辗转于各大省市,看过南方的水,听过北方的风,他阅尽了这人生的百态,在这本山河故人的散文书里,收集了他怀人忆旧的许多的作品,看他生长的环境,故事,还有他走过的街道和古巷子。昔日在西南联大就学的师生情感。看了太多鸡汤故事的我,已然许久未曾感受过如此清丽脱俗之作了。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汪曾祺
汪曾祺写作就讲他自己,他从来不会告诉你,他怎么怎么样,别人又怎么怎么样,所以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怎么样去过。他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描写的风土人情、水乡青瓦中看到他描写的风俗和人对生活的理想和向往。
他用内心去关注生活中的“小”而这也是当代的许多人所忽视的,我们总是看不到生活的“小”总是想着追随“大”的光环,一路疲于奔命,奋不顾身,而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有的时候我们多关心下生活中的“小”学会自满自足,说不定生活得会更加如鱼得水,欢快顺畅。
在书中汪曾祺讲到,他写小说的一些观点,其中他说到“贴着人物写小说”是他一以贯之的写作手段。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各行各业,各形各色的“小”人物。我们有时候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平常的事物总是很难写得传神,所以我们主角中总是会自带blingbling的闪亮光环,但是在汪曾祺的笔下,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不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用特殊技能主角,都能让你沉迷于其中,仿佛就置身那个年代一般。
{���.���c�
《山河故人》读后感(九):世上再无汪曾祺
我们在谈到近现代文学大家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提到汪曾祺。这倒不是说他的小说写得不好,而是他的风格太平谈,太朴实,再加上他与世无争的性格,不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作家与其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思想性、批判性的认知。
但是,如果写小说时都要想着内容的深度,该写得多累啊。淡,不代表它没有滋味,如你仔细咂摸,其实也能发现这淡中其实也是有滋有味。在我看来,汪曾祺实在是第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名气和他功力的实在是太不相符了。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对传统文化充满了热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平实、淡雅,用人间事,讲世间人。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梁文道说:“汪曾祺小说的功力,就是能够用一种淡到连情节都没有了的叙事手法来写小说和故事,用他的小说和故事去描绘他所经历过的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史有过很多荒废岁月,走过很多弯路。你看到汪曾祺,看到跟他同代的九叶派诗人,有时候就忍不住会想,假如当时那种文学实验继续下去,没有经过后来种种革命运动的变化和打击,让那些作家好好写下来,到了今天,中国文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况呢?”
是啊,我也想知道,如果沈从文、汪曾祺等人不曾遭遇如此多的打击、困顿,而是沿着原来的文学创作之路继续书写,他们会写出什么东西来呢?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可惜,事实已定,徒想无益。
如果您想深入、透彻地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魅力,这本《山河故人》不可错过。它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怀人忆旧系列散文。在书中,他写到了儿时的亲人、坊间的奇人、学校教员、街巷店铺以及西南联大的师生趣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拍手称叹。
去年上映的《无问西东》在讲述西南联大的故事时,对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小说有颇多借鉴,如米粉摊上的教授,逃警报的师生,山里的课堂。看得出导演熟读了大量汪曾祺描写西南联大的散文,跑警报时煮冰糖莲子的郑同学,带着大量情书逃难的金岳霖,在草地上讲《离骚》的闻一多,都在电影里一一复活,看来令人恍如隔世。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随手一抹,便是人间百态、寒热冷暖。
好的东西是应该永远留存的。可惜的是,像汪曾祺这样的大家,如今是再也难觅了……
《山河故人》读后感(十):感谢大好山河让逢知己
《山河故人》收录的是汪老怀人忆旧系列的散文,其实我跟觉得更像汪老的个人自传。
《山河故人》是由我的世界,西南联大,我的师承,故人偶记四大部分组成的,我的世界讲的是汪老的家庭情况和小时候的故事,西南联大是汪老在学习时遇到的知己朋友,我的师承顾名思义是那些教过汪老老师们,故人偶寄是写的是汪老偶遇的朋友们。
看完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汪老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在学校里他学到了什么,又和怎样的朋友一起交心。你也会从汪老的文字里感受到他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真情,对老师敬仰之情,唯有知恩图报,尊师重道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的散文。汪老写了两篇关于自己老师沈从文的散文,也写过两篇关于他父亲的散文,可想而知沈从文老师对汪老的影响有多大。
汪老应该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从汪老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汪老的父亲是一个爱好广泛,博学多才的人,年轻时候是运动员在全省运动会上也拿过第一,而且很有音乐细胞什么乐器都可以自学,画画也有功底,对刻图章也很有兴趣,很会做菜我觉得汪老就是继承他父亲的厨艺了,最主要是父亲还是一位悬壶济世的眼科医生。就外人眼光而言,汪老的父亲就是我们口中的学神,放到现在社会,应该会有很多小迷妹。当然,抛开这些不说,对汪老来说最重要的是父亲是一平易近人的父亲。他虽然对汪老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却也不严苛。心灵手巧的父亲给汪老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夏天汪老的父亲会给汪老养的金翎子做玻璃的笼子,秋天买小西瓜做出西瓜灯给汪老玩。父亲对汪老是极为疼爱的。在汪老母亲死后,父亲就带着汪老一起睡。为了不让臭虫打扰汪老睡觉,他整夜未眠为了捉臭虫。就像现代人说的那一句话如果你成为了孩子父母,就要尽到生为父母应尽的责任,汪老的父亲应该可以说是相当称职的父亲了。
我只想说,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实我觉得汪老运气是很好的,他有一位对他很好的父亲,身教大于言传,这是我很相信的道理。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汪老的父亲也算是人中龙凤,汪老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汪老的父亲应该也是很乐观的人,所以从小汪老就是一个很无忧无虑的孩子。即使后来汪老因为文革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吃尽了苦头,等到文革结束,汪老还是可以提起自己的那支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江苏,人们口中的江南水乡,孕育了一批文人雅士汪老就是其中之一。散文文字平淡,没有那些华丽的词藻,而且篇幅也不长,但却都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因为过于华丽,会让人觉得浮夸,但是平凡的文字却要人感觉到这才是生活中真真实实发生的。才能更让人觉得仿佛这就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的。
一个人一生会游玩很多地方,踏遍祖国的万里河山。一个人一生会结交很多认识朋友,散布祖国的角角落落。汪老选择了用他的方式写散文来告诉别人他去过的地方,认识的朋友。那么你呢?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