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时的读后感大全
《万物有时》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有时》读后感(一):书评
汪先生的书不说看过很多,流传最广的《人间草木》还是闲适地一点一点看完了。这本书其实收录的一些文章还是和《人间草木》略有重叠,但是瑕不掩瑜。他的文字带有一种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其实得益于他细致生动的描写,记录他生活中的细节,让读者们在繁忙工作以外还能得到一点慰藉。为什么要满140字。
《万物有时》读后感(二):《草木春秋》、《虫鱼鸟兽》、《故里杂忆》
算是一篇短文集,包含了《草木春秋》、《虫鱼鸟兽》、《故里杂忆》三部分。文中有一句汪老的自嘲:“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看来他自己对工艺这方面的天赋还是相当认可的,不过写小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我觉得他和沈复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两人都是课本上的人物,前者《端午的咸鸭蛋》,后者《童趣》。两人都是对生活的细微之物进行了深刻的描写,普普通通事物洋洋洒洒几百字。这样的人可真是妙人儿,对生活总是抱有着热爱,怕是有了他们在身边都不会感到枯燥。 《草木春秋》里很多植物草本都是生活中常见,不过却有人愿意花时间去观察他们并将之书写,尤其是有些还赋予它们性格,真真是有趣,你能想象栀子花说“去***,你们***管得着吗!”吗?几处妙笔,令人捧腹大笑。汪老的文风,从小学课本里那句“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就可堪见,坦率直白吐槽起来不留情面。 在《虫鱼鸟兽》中也有这么一段话“或问:你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本书若是配有插图,可能会更好,在我们看书时也能进行一些科普,之前《极端植物笔记》中在描述每一株植物时会配有插图,本书中,很多植物花名甚广,也许有了配图就更能清晰明了,否则却不知说的哪一种。当然,这是排版编辑的问题,与作者文中关系不大。
《万物有时》读后感(三):用心观察的世界是最美的
——这是我读过的写花鸟鱼虫最好的一本书,汪老先生用真挚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了最真切的、最生动的生命,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之外的东西。
汪先生记忆中家的颜色是深沉的,这是因为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而曾祖父留下的更是黑色的。这在汪先生童年的成长中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不管怎样,花园总是不曾改变的,花园里的蟋蟀、禅、蜻蜓、螳螂,还有很多很多的昆虫,这些有趣的玩伴充满了王先生的整个童年。不管是哪种昆虫,在汪先生和他的小伙伴手里都能变着花样的玩耍一阵。有开心的笑,就会有不愉快的哭,汪先生小时候养的鸟因为挂的太低而被大伯家的猫吃掉,自己伤心的哇哇大哭,因此还被父亲责骂不懂事。
花园里除了昆虫鸟类,就属各种各样的花了。只要院子里开花了,总是汪先生第一个发现的,还会乖巧的帮着祖母佛堂里的铜瓶按时换新。可见,汪先生小的时候对花园的热爱和喜欢,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孩子。在众多的花中,汪先生独爱含羞草,是因为含羞草与众不同,即便大家都说含羞草并不好,却也没有妨碍他对含羞草的饿喜爱。
关于葡萄,汪先生最开始听信了一个农业朋友的说法,认为葡萄石爬山虎变来的。后来才知道,葡萄石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这些都不打紧的,因为丝毫不会影响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他对于昆明的花有一种格外的向往。不管是缅桂花还是粉团花,亦或是康乃馨,汪先生都做了十足的功课来研究它们。
汪先生不仅讲了自己花园里的花草,还有昆明等其他城市的花草,更是对国外的花草格外上心。比如菏泽的牡丹、北京的一品红、泰山的绣球花等等;再比如看到漳州到处都是三角梅很是喜欢,三角梅虽然花形不好看,却是最爱热热闹闹了的;还有看到香港多高楼,却没有大树,一直好奇这里面的原因。
汪先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可谓是时时留心、处处观察,不仅仅是因为他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观察,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一种喜欢和向往。也许这和他从小生活在那样一种的环境中有关系吧。因此,他对于花鸟鱼虫,对于身边最常见的动植物可以有不一样的视觉,不一样的角度去研究和发现他们,并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pic
《万物有时》读后感(四):热爱生活
春夏秋冬,鸟兽虫鸣,世间的万物都有存在的意义。那么你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吗?我觉得只要热爱生活的人就能理解这其中的意义。
在花园里种花花草草,在途中看花花草草,在路边寻花花草草,春夏秋冬有不同的花花草草,也正是这些花花草草构成了大自然一抹不一样的景色。而且这些景色又恰巧被有心人看见了,被有心人用自己记录下来。汪老就是这个有心人之一,他把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一篇篇散文,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可以有幸想象这些画面。简单的文字包含的是汪老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入微。能看见那些平常会被人忽视的景色,不是他运气好总是能看到,而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汪老也喜欢自己种花,有的时候自己精心栽培的花开,大概是对自己花出努力最大的回报吧!春天的播种换来秋天的收获,汪老对水果也有着特别的喜欢,其实我觉得汪老对吃都有特别的感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吃货吧,对吃特别的敏感。
除了植物,大自然还有动物的存在。小动物对我们来是宠物也是伙伴。大自然因为有了这些动物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汪老写过一篇散文是我很喜欢的动物猫。但汪老表示自己并不喜欢猫,喜欢自己养的乌龟,其实我觉得汪老的性格可能跟乌龟还真挺像的,悠哉悠哉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做事慢条斯里却有着自己的原则。
汪老用那些简洁的文字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用汇成了现在的这一本书《万物有时》。在炎炎夏日里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阅读,仿佛这些事情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这些平常的事组合在了一起构成了人生。人生并不一定都是大起大落的,平平淡淡可能还有些无趣这样子的人生才是大部分的人所有走的人生。只要你找到你想做的事情,在无趣的生活也会被你过的有滋有味,生活中的景色可能是单一的每个人看到的也会是同样的。只是不同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每天也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可如果你心胸开阔,那么每一天都会是开开心心,哪怕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色也不会觉得厌烦,自己只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人总是要在无趣中寻找有趣的事情。在生活中的平凡点滴里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当你看到一朵花开你会见到它的艳丽,当你看到花谢你可能期待它的种子在来年会发芽。你要抱着希望去看看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汪老曾经也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其他地方做苦力,他也没有放弃,他选择苦中作乐,他能坚持到最后,不是因为分配到了好地方,而是因为他容易满足,他对功名利禄也没有什么追求,最后他算是苦尽甘来吧,远离了家乡的他并不思乡之苦显现出来,他怀念家乡的美食,怀念家乡的美景,但他同时也知道人要把握住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万物有时》读后感(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四季轮回,花开花谢,万物有时,人生亦有时。但能以平常心度过生命中无论狂喜或失落的路程,便不枉这一生了。
久闻汪曾祺先生大名,他的作品却是第一次拜读。熟料一眼下去,平淡的笔触记下的各种小花小草,鱼虫鸟兽,竟似鲜活的跃然于纸上一般,这本万物有时收录了上百篇佳作,虽都是生活小事,却事无巨细,寄情于景,十分的有意思。这是汪先生说他留给人间的“小温”,当我读完这本书,才真真体会到了何为人间“小温”
他自己为画作《中国作家》题诗说的:“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暮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这首看似打油诗般顺口的小诗,却写尽了他一生的日常态度,记录生活的趣闻,随性画下不知名的“草花”,不求名利,只求自怡,若有志同道合之人,不妨一樽畅饮,把酒言欢。
在他的书中,我们可以知道紫苏叶子变红了,夏天就要过去了,调皮的猴王也有诙谐搞笑的罗曼史,看猴老人还懂得猴子们的五十个字,五十几种声音代表的意思。虽然我们都知道猴子通人性,跟人很像,但是真论起懂“猴语”的人,恐怕是没有几个吧?
还有斑鸠的叫声预示着自然界的晴雨、他竟还按月份记录了如何种葡萄之类的小事,想必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甚至大人都不知道如何种植养护葡萄的吧。
花园里的春夏秋冬,四时不同的景色,还有生活中的所闻所见,任何一件小事,都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的浮现在我们眼前。
那些景物,那些民间技法,有乡间小路的蜿蜒,也有高楼大树的俊伟。
多么淡泊名利的心思,才能注意到这些点点滴滴,才能这般从容的记录
他儿时的记忆,思乡的惆怅,对花鸟鱼虫的喜爱,都在他平淡的笔锋中一一显现,让人印象深刻,不知不觉沉溺其中。
反观现在的我们,有多久没有亲近自然,没有闭上眼听一听鸟儿的歌声和虫儿的演奏了?身边所有的生动活泼的大自然被我们自然而然的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键盘侠”和“低头族”的日常。上下班的路上,我们低着头玩着手机,身边来往的都是陌生人,世界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似乎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唯一关心的,就只是右上角的电池百分比是否够支撑到我们下一次找到为它充电的地方。
餐桌上,我们不再跟家人、朋友交流一天遇到的趣事,却能在网上跟陌生人天南海北的说着莫名其妙的话。
并且,汪曾祺先生看世间万物,带着的是欣赏玩味的心情,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触,不似黛玉葬花那般自怜自艾,而是有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和肆意感受世界的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说:“如同沐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他是以何等大气的心态来这世间走一遭的?
看完《万物有时》,我想你会跟我一样,随身带个小本子,偶尔放下手机,记录这世间美好的一切。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惬意人生啊!
《万物有时》读后感(六):怀念童年
汪曾祺,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字,纯粹极了,发自内心,淡泊通透,就像拉家常。他的童年,充满乐趣,充满感动。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能引起他对生命的惊叹。
童年的花园。“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那是他一生的灵魂家园。它带来了红色的童年,希望的童年。雨一停,一切都变得生龙活虎。有一种草,叫巴根草,汪曾祺最喜欢“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了。”小小少年,就是这么无忧无虑,嘴里还叼着一根巴根草,任凭一丝甜味在心中荡漾。
草药时代。我不禁也想起了我的童年,与草特别有缘。那会的青草,其实就是草药。它们的名字,琅琅上口:“叶叶红”、“土地锦”、“蛇舌草”,听得人,心儿都软绵绵的。那时,孩子们最光荣的任务就是寻找草药。想象一下,当孩子带着大团大团的草药出现在母亲的跟前,多么自豪!多有成就感!仿佛一瞬间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含羞,微笑。含羞草是童年里最羞涩的回忆了。“我低头看着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逗弄含羞草是一件乐事,似乎它是个女孩子。要不,怎那么害羞呢?“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大人的话里,透出玄乎的味道。孩子们弄不懂,也不想懂。天真,是孩子们的显著特征。他们用心对待着这一切,对待这个欣欣向荣的花园。
夏天来了。夏天,是花草怒放的季节。最调皮的花,要数栀子花了。当它被文雅人误解后,它得到了“品格不高”的评论。它生气了,嘴里嘟囔着:“去***,我就是要这样,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的着吗!”栀子花,粗粗大大,是难以忘怀的香。可怜的牵牛花,短命。在我的家乡,牵牛花随处可见,紫的、白的。孩子们随手就摘,把它柔软的身子,瞬间编成花环一个。紫色的更美,戴在头上,仿佛刚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西瓜情怀。夏天,最解渴的莫过于冰镇西瓜了。先泡在冰凉的井水里,一个上午。等到下午,一剖开,“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一直凉到了心底。小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嘴馋的,看到西瓜,灵魂立刻钻了进去,碰见甜蜜蜜的瓜瓤,碰见黑乎乎的瓜仔。想不通的是,西瓜干嘛那么厉害,足足装了一肚子的糖水。
蝉鸣。夏天,早早的从蝉鸣开始。有点吵人。不过,听久了就习惯了,反而觉得韵律优美,入梦的速度加快了。聪明的伙伴,会用精妙的工具套来几只蝉。经验丰富的他,竟能辨别出是男是女,还能花式玩蝉。
乘凉。夏天一到,榕树下热闹起来,月光如水,大家横七竖八。望着黑乎乎的树冠,老人们开始讲故事,各种幽默,各种离奇,纷至沓来,于脑海里不停翻滚。
虫鱼鸟兽。童年,没有太多的消遣方式,只有把心思放在虫鱼鸟兽上。曾看过蚂蚁搬家,曾挖过蚯蚓,曾组织蜗牛比赛。抬头间,大雁飞过。“大雁南飞头朝西”,为啥要向西?草原上的人们认为,它们是眷恋故土,小时候,最喜欢画七星瓢虫。它的名字还是很适合当明星的。常常想,为啥是七星呢?里面有什么玄机?童年,太多太多的不明白。
不一样的童年,同样的情怀。别了,我的童年!有一天,当我再次靠近你的时候,我的眼里多了几分沧桑,几分怀念。正如《怀念青春》里唱道:“怀念啊我们的青春,昨天在记忆里发芽生根”。
发自我的iPhone
《万物有时》读后感(七):诗意润泽心灵
(1135字)汪曾祺的书读过多本,每次读都有新收获。比如手中这本《万物有时》,描绘草木春秋,描摩鸟虫鱼兽,回顾故里杂忆,满满都是耐读的情致,用时髦的词形容,汪老先生完全就是一位中式生活美学家。
汪老家有个花园,祖上建的几进的房子在少年汪曾祺眼里是安定且寂寞的,是灰青色与褐色;而与之相衬的家则是深沉的。这样的深深老宅院里花儿却开得热烈而自由,当然还有鸟鸣虫噪,以及记忆里可以不存在的菖蒲香味......老宅的生活在汪老笔下如画一般铺开,散发着特别灵动的生机,这是在这样一个沉重的大宅背景下,最鲜活的一角,其实也是少年汪曾祺寂寞的玩耍时光。
其中有这么一段,他是这样写的,“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这些草怕成了精怪了,其实也是作者眼里万物有灵。同时也展现了少年心境纯净,情感纯真,自然有爱的一面。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都是作者用心观察,用心与自然对话的呈现——还是一句老话: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那些看到美的心灵。
人是不能离开土地太久的,与花园与草木的亲密接触,让汪老的文字自然温润,带着草木的芳香,不争不鸣,悄然绽放。这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繁忙的大时代背景下,这些静静散发着安宁清谧的心境是多么难得,而也是这些能抚慰我们一颗颗干涸的内心。
在《草花集》自序中汪老自题一首诗,诗中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暮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一派乐和的好心态。汪老很谦和,自比“草花”。什么是草花,就是北京俗语,指那些容易种的花,随便找个阴凉地方,沏壶茶,坐一坐,看看这些草花,再闻闻青草气的淡香味,这就是生活最实在的乐趣。汪老写小说,画画,会做菜,这样的大才之家却自言“我的散文多轻贱平常”,“有点力量的散文都未选”,“于是这个集子就显得更‘琐碎’了”——这样的大家之风,不正是我辈需学习之处吗?
汪老的鸟虫鱼兽亦很好看。从诗句中入题,从掌故里寻旧,从风俗里出新,从亲朋邻里间发现新探索......善于捕捉生活点滴乐趣的汪老将这些身边寻常事讲得极为活灵活现,引动我们读者的一点乡情——而从故乡离开多久了,又有多久没有听到乡音了呢?
故里杂忆中记叙了汪老回到久别家乡的情景。这些照进现实的记忆,有些沉重,有些苦痛,有些让人哀伤。
“现在还能找到一挂水车吗?”“没有了!这东西已经成了古董。”从草花中感悟生活,从鸟兽虫鸟中洞察生命本质,从自然中自得欢喜,从此刻回望过往,逝去的时光,浅淡的感伤,更多还是迎接希望的欢喜。
草花欢喜,虫鸟欢喜,人亦欢喜。
《万物有时》读后感(八):老先生的文字温暖又有力量
昨天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忌日,没想到汪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21年了。多希望老先生能活到100岁,甚至更长,读老先生的文字,总会让人心底生出一股力量。这力量如温暖的光,让人珍惜当下,积极前行。翻开这本颜值颇高的书,从头读到尾以后,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这本书之前,我查了一些汪老先生的个人资料,对老先生的生平、家世了解一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发现汪老先生的文字很朴实,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就是在这朴实之中,却透露出了老先生的人生观和真性情,即做事认真、理解他人、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先生对花草木的描写,第二部分老先生讲了很多有关虫鱼鸟兽的故事,第三部分是老先生对他的家乡江苏省高邮市的回忆。这本书是散文,但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有读小说的感觉。我想,这也是汪曾祺老先生写作的特点,因为他一直在努力打破散文和小说之间的界限。
《万物有时》封面图《万物有时》这本书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知识点丰富,以我个人的人生阅历来看,我觉得汪曾祺老先生掌握的知识太多了。很多知识我都没听过,但是老先生都知道,这恰恰说明老先生热爱生活。比如书中第一部分,文中提到“枸杞子”这个果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枸杞子”是个好东西,可以泡水、煮粥,对人体有好处。但是你知道“枸杞子”还可以炒着吃吗?我问了我周围的10个人,没有人听过这种吃法。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原来它还可以炒着吃。
第二个特点,故事性很强。书中第二部分,老先生笔下的虫、鸟、鱼、兽都有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它们竟然如此有内涵,甚至可以说特别神奇,尤其是“压鸟”的故事,还有“狼”的故事,实在是引人入胜。可惜书中提到的很多虫子我都不认识,也许在生活中我遇到过这样的虫子,但是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也从没探究过这些昆虫的特点。比起老先生为了查“报春花”而翻《辞海》,我真是差的远咧。
这是在公园看到的花,别人告诉我,这是油菜花。《万物有时》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人物真实,有血有肉。汪老先生的故乡有一些应该被记录下来的人,可惜他们没有把自己生平所学所悟流传下来,老先生觉得特别遗憾,我也觉得遗憾。在老先生的笔下,故乡的人物个性鲜明,他们有情有欲,老先生没有刻意地去评判什么,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喜欢这本书,被老先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深深震撼着,即便人生遇到了不如意,也能在不如意中学习,保持初心。老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读着令人心头一暖,每个人都应当如此,感恩生活,敬畏生命,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推荐阅读!
《万物有时》读后感(九):且让我再梦一场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粗粗翻看《万物有时》,所记皆是小事小物。细细看来却处处可见其性情。汪曾祺的文字很美,颇有一种“春雨润无声”的笔触,不经意间被感动不已,哭的溃不成声。我无法想象,这些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竟有这般魔力。他的文字真真是写到心底去了啊……
随书书签他写蜻蜓,“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入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草的穗子飞了。”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与诸多兄弟姐妹虽吵吵闹闹的,但是结伴而追蜻蜓的时光也不少。大堂哥拿着捞鱼网,跑啊跑,追啊追,终于抓到了,他把小蜻蜓给了他最疼爱的小妹。一旁的姐姐妹妹们看着蜻蜓的翅膀,细细观看,七嘴八舌的闹起来“这是我哥抓到的”“这个蜻蜓叫什么名字啊?”“我哥说,这是鬼蜻蜓”“啊啊啊,我怕。我不要了,给你”“怕什么”而远处的大堂哥笑嘻嘻地扬扬手,“看,这是蓝色的蜻蜓!”“给我看”一群兄弟姐妹直扑堂弟而去,一个不注意,小堂妹摔了,哇哇大哭,直叫“大哥大哥”大堂哥来不及把蓝蜻蜓交托给身边的跟班堂弟,快速跑向小堂妹,抱了起来,给她呼呼小手,呼呼膝盖。“大堂哥,大堂哥,,蓝蜻蜓飞了!”大堂哥憨憨一笑,“没事,继续抓,抓住给你们玩^O^”……“你们在干什么?你们又下田了?”叔婆上山来种菜了,看着菜园子大大小小的脚印,很恨道:“你们一群小鬼使(小鬼使,我们这边方言,小朋友的意思)我跟你们爸爸妈妈讲去!后来,一群小孩儿都各回各家,挨骂去了……
常见蜻蜓鬼蜻蜓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魔力,他将一件件小事小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一次次带我进入梦中,与梦中的温暖如春的童年相遇。那些记忆因着时间长流消失,却又随着此书《万物有时》纷纷涌现,记忆中的那些“小鬼使”仿佛永远没有长大,永远停留在那里。当我合上书页,不知不觉中默默掉了几滴泪,我多想他们,多想那些跟我一起长大,一起“过家家”、抓蜻蜓、抓蝴蝶、掏鸟窝、荡秋千、摘杨桃、摘桑葚、摘葡萄、摘枇杷……谢谢汪曾祺赠与我一场梦,且随此书再梦一回童年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万物有时》读后感(十):生活是一种态度
生活是一种态度,有人活的承重,有人过的轻松。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于你自己。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生活就像是一个游乐场,每天都有好玩的新奇的事物在等待着他。他就像是一个孩子一般对所有事物都那样热忱,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即便是在最失意时,也从来不抱怨、不慌张,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便是最好的生活。
汪曾祺老先生的书我也看了不少,但从来没有真正看全过。这本《万物有时》完备地收录了汪老先生写草木虫鱼鸟兽的系列散文,让我更好的了解汪曾祺先生笔下那些有趣的事情。他的生活是很好玩的,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平淡中不失风趣,闲暇中不失风雅。而他的文字便是最简单的如话家常,没有任何的技巧与修饰,这才最是打动人心。只言片语道出生活的韵味,谈笑风生悟出生命的真谛。
本书一共分为草木春秋、虫鱼鸟兽以及古里杂忆三个部分,分别写了植物、动物以及人事物,这便组成了“万物”。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就连常见的植物,也是十分有趣的。从葡萄的来历谈到葡萄的种植,原来葡萄是一年四季都要打理的。从二月到十一月都是葡萄的生长季,其他两个月葡萄沉睡着。葡萄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就连喝水也那么有力量“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真是十分有趣。
说到昆虫,就不得不说一下汪老先生笔下的北京人提笼架鸟的本领,这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是十分新奇的。原本以为养鸟只是为了观赏,其实并不是。鸟与鸟之间也有比试,不仅外观漂亮还要会“叫”。这便是遛鸟与压鸟的乐趣了,也只有北方才能体会到这种趣味吧。
除了鸟以外,昆虫也是特别有意思的。小时候喜欢玩昆虫,可长大了之后,不知怎的就怕起来了,或许是因为越大越胆小吧。蜻蜓、花大姐、独角牛、蚂蚱等,或许有些光听名字都认不出是哪种昆虫。最常见的莫过于蝉,一直以为蝈蝈和蝉是同一种昆虫,只是叫法不同,其实不是。蝉的叫声也很特别“嘟溜—嘟溜—嘟溜,还有一种叫叽溜”,十分有意思。
如今,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很少去真正体会大自然的生活了。世间万物皆有趣味,只是懒得去发现罢了。我们对于“金钱”的事情变得敏感,而对于那些真正地美,却变得迟钝。这不知是我们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呢。
“为什么要写这些昆虫,只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是的,我们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味了。有时候回家看见弟弟在沙发上躺着玩游戏,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问他怎么不出去玩,他说出去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玩手机。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思想已经被扭曲了。电子产品貌似已经变得不可取代了,而身边那些有趣的人和物已经都不再重要了。是适合放下手机,出去走走了。
生活是一种态度,就像汪曾祺先生这样,简单就好。生活中处处是乐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皆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