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锦集
《这就是卡拉瓦乔》是一本由[英] 安娜贝尔·霍华德 著 / [意] 伊克尔·斯珀齐奥 插图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一):这就是卡拉瓦乔
在文艺复兴的圣光趋于平和之后,卡拉瓦乔的出现于这个正统的绘画界显得并不那么和谐。充满激情和张扬的个性,携带着自负、敏感和不安定,甚至锒铛入狱,而这些都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绘画天才的人设。即使在流亡和窘迫的困境中,有来自对立面的诋毁和不屑,他仍然能依靠绘画享受着众人的赞誉。《这就是卡拉瓦乔》像一个跟随卡拉瓦乔本人的旁观者,从一个普通的视角,感性的描述出卡拉瓦乔的一生,每个阶段都以一个故事引出,其中又不乏史料理论依据,简短而有力。富于情景联系的插图更生动的再现了故事情节,诙谐有趣,相对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史书,此书更易于普通大众阅读和理解,属于普及的精选读物。
从米兰到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再到西西里,他是一个自由意志决定生命的艺术家,他性情暴躁,乖张不羁,所以对于胆敢挑战他自由思想的人毫不容忍,他要表达自己的灵魂,尽管有肮脏和丑陋,有暴力和下流,他要做真实的卡拉瓦乔。因为他过于自信而遭到复仇,成为他推开死亡之门的隐形的手,结束了充满戏剧性的真实的一生,留给人们猜测。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二):有趣的艺术小册子——这就是卡拉瓦乔
阅读名人传记的时候,我总是有这样一种困惑,我们究竟想要读出什么?既然有如此多的伟大的小说来细致刻画不同的时代,我们又为何对某些在艺术上有极高造诣的人生颇感兴趣?我们只观看他们伟大的作品不好吗?拥有天赋的人不一定活得波澜壮阔,浪迹无名的街头混混如果有人细心描绘,是否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也或者,我们阅读的传记并非关于时代,也并非仅仅关注天分,而是在某个时代之中,作为一个人,是如何在当时社会的洪流中辗转腾挪,并留下自己的某种印记的过程?
当然,这是一本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小书。既然小,就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指望着薄薄一册书就能说清时代、风格、作者和局限,它只是用尽可能严谨却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卡拉瓦乔人生中有据可查或考证可得的艺术历程,从幼年时代的家境谈到他学徒时代,他展露天分并受到庇护,与人争斗逃离罗马,直到在那不勒斯被不明来历的仇家追杀。同样也谈到他的艺术风格,脱离了古典主义温婉而又四平八稳的绘画风格,其作品看起来甚至像是拿着相机架在世间现场一般具有临场感。这种极强的光影对比度也影响了后世的大批艺术家,鲁本斯、维米尔、伦勃朗等,注入画中的戏剧性,也影响了后期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形式。
书不厚,硬皮制作,装帧精美。卡拉瓦乔的绘画作品均印刷在黑底上,重点突出。插画也颇有趣味,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这就是XXX》看起来是一个系列,广告语是“适合各年龄层阅读的艺术启蒙经典”,算是简短地概括了这套书的内容吧。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三):奔涌的欲望
卡拉瓦乔大概是一个极具表达欲,又不接受差评的人。
如果他后台很硬,善于交际,大概能够凭借才华笑傲江湖,可惜他把仅有的人脉给作得所剩无几了。
画家的生计特别依赖于公众评价和权贵的赏识,这一行估计跟今天的娱乐业差不多,能画到这个地步的,已经是同行里的佼佼者,才华不知道甩了普通人几百条街,可他的命运偏偏被捏在无数不如他有才的人手里,一个人若想贩卖才华,这便是最为悲剧之处。
想想,你的生计和命运都掌握在才华远远不如你的人手里,多可怕。
这可能也是卡拉瓦乔一生痛苦的来源吧。
卡拉瓦乔很像古龙笔下的人物,亦正亦邪,不按常理出牌,挥金如土,不屑权贵,任性妄为,混迹在三教九流当中。卡拉瓦乔笔下的宗教人物常常以底层相识的朋友为原型,有时候男主人公很像他自己的绯闻同性朋友,女主人公又很像城中那个著名的妓女。他笔下没有神圣的光环,只有深入世俗的表达。无论圣徒还是圣母,都像在泥泞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偏偏画中剧烈的戏剧张力和饱胀的情绪让人无法忽视这种力道,一半人被他惊讶,一半人痛恨他这种挑衅式的创作。
卡拉瓦乔总喜欢用街斗决斗来解决问题,手上血案命案一个不少,逃狱流窜,每次试图找到新的后台收留和加入,每次又被自己亲手搞砸,因为他无法忍受权贵,无法忍受靠逢迎生存。
一旦收到差评或诋毁,又总是亲自下场干架,这得耗费多少精力?这样的心理素质可当不了红人,也吃不了红人饭。
在他生命最后期的作品里,曾经画过自己的头颅被砍下的场景,虽然他以身试戏,亲自cos一个不详的角色,但也许潜意识里反映出,在他心里,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最重要的。
他这一生大概用了80%的精力打架和逃亡,只用了20%的精力绘画。在感慨他惊人天赋和技艺的同时,我也能看到他痛苦的心。那种嘶声力竭也无法和这个世界抗衡的痛苦,太可怕了。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四):卡拉瓦乔:时代的孤独者——《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
不管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屈原,再或者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还是物理学家霍金等等,天才好像似乎总是孤独的,他们常常迥异于同时代的人,而卡拉瓦乔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
对于卡拉瓦乔的认识,之前主是停留在大学时代的课件上,记得他的绘画作品总是充满暴力,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这就是卡拉瓦乔》详尽的介绍了卡拉瓦乔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生。本书从他的出生开始讲起,详尽介绍了他求学,创作的重要的作品,以及与其联系的重要朋友,收藏者,包括最后的离开。他的生命虽然仅仅只是持续了39年,但是他的生命却异常的丰富。
卡拉瓦乔拥有多重的身份,他不仅是画家,也是杀人犯,曾经也是骑士,他改变了整个17世纪的艺术进程,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但作为犯罪者,据说在他离世时留下了17分指控他的警方报告。他曾经从世界上最严密的监狱中越过狱。这不得不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或许电影男主人翁的精神支柱来自于卡拉瓦乔的恒心。
卡拉瓦乔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总是我行我素,所以他总是买最好的东西,只穿黑色的衣服,但从不更换衣服,除非它们已经破烂不堪,甚至有人会把他当成乞丐。我觉得他像是一个时代的孤独者,正是因为孤独所以他创作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改变了艺术的进程。有人说艺术家的思维总是超前这个时代0.01秒,所以艺术家注定是孤独的。这不仅让人想起博伊斯的那件《如何向一只兔子解释艺术》,他是该有如何孤独,当世人无法理解艺术,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孤独,幸好有艺术,博伊斯获得了自救,而卡拉瓦乔的自救,可能就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实现,卡拉瓦乔的复仇心很重,所以才导致他最后的杀人,监禁,逃离。
本书将卡拉瓦乔不同的时期以明确的小标题进行阐释,读者读起来相对轻松,而且不会有明显的脱节。本书还配有大量的插图,通过图片的方式还转译了一些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常识,例如不同的手势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对方带了绿帽子,有的则是决斗。图示化的语言,可以拉近读者与艺术家的心里距离。这本书也让我对卡拉瓦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卡拉瓦乔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成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但不幸的人却一直在逃离,将生命永远的停留在了最美的39岁。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五):这就是卡拉瓦乔
封面在文艺复兴的圣光趋于平和之后,卡拉瓦乔的出现于这个正统的绘画界显得并不那么和谐。充满激情和张扬的个性,携带着自负、敏感和不安定,甚至锒铛入狱,而这些都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绘画天才的人设。即使在流亡和窘迫的困境中,有来自对立面的诋毁和不屑,他仍然能依靠绘画享受着众人的赞誉。《这就是卡拉瓦乔》像一个跟随卡拉瓦乔本人的旁观者,从一个普通的视角,感性的描述出卡拉瓦乔的一生,每个阶段都以一个故事引出,其中又不乏史料理论依据,简短而有力。富于情景联系的插图更生动的再现了故事情节,诙谐有趣,相对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史书,此书更易于普通大众阅读和理解,属于普及的精选读物。
从米兰到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再到西西里,他是一个自由意志决定生命的艺术家,他性情暴躁,乖张不羁,所以对于胆敢挑战他自由思想的人毫不容忍,他要表达自己的灵魂,尽管有肮脏和丑陋,有暴力和下流,他要做真实的卡拉瓦乔。因为他过于自信而遭到复仇,成为他推开死亡之门的隐形的手,结束了充满戏剧性的真实的一生,留给人们猜测。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六):《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
造就一个人在其所处时代的孤独感,不仅仅在于他与周身其他人在相处过程中接二连三的发生冲突,更在于其秉持的观念与思想与这个时代主流声音的相悖。卡拉瓦乔的的孤独感在他暴烈的脾气和激烈处事方式中被凸显得更为彻底,这种对于时代的逆反,一方面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对学院派、工作室风格的忤逆和排斥;另一方面,也由于他身处社会底层、同性恋、恃才傲物的个人标签。我的导师曾将:“做历史研究,只有当你真正感受一个人在时代中的‘逼不得已’,你才算是接近了他”。《这就是卡拉瓦乔》确实有这样的力量,并在读后会让人升起深沉的同情之心。
翻译流畅,兼顾通俗性与知识性
卡拉瓦乔因为其在欧洲艺术史上突出的成就以及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使得他的事迹很适合写成一部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名人传记。《这就是卡拉瓦乔》就是这样一部出色的传记,但这部小书(真的只是一本小书)的阅读体验相比其他名人传记类读物要好得多。因为,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点负担都没有,这首先当然是本书作者霍华德删繁就简的驾驭能力以及出色的文字架构能力,而翻译者吴啸雷出色的翻译工作让我这个英文学渣完全感觉不到外语语境给我造成的阅读障碍(这在当前国内糟糕的翻译现状中是相当可贵的)。其次,虽然传记类作品肯定带有作者的想象的成分,以保证内容的连贯与生动,但作者对观点的表达还是相当谨慎和客观的,这一点无疑让本书的知识性有了一个提升。比如,作者在论述卡拉瓦乔年少时“并未专心纸质、全心投入”的观点,引用了多种材料与事实陈述来加以证明,这在其他传记文学中或许就是一句带过的事情。此外,对于卡拉瓦乔运用透镜小孔成像作画、同性恋身份对艺术形成的影响等学术上的主流观点,也恰当得融入作者的书写之中,读完后对卡拉瓦乔有了更加系统和生动地了解。
插图精美,画比文字更耐看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在上面涂涂画画,写下感想或做些标记,但这本书几乎每一页都让我很难下笔。只能说,这本书的排版相当专业,将卡拉瓦乔的几乎所有经典的作品都按照行文顺利插入其中,而且图片清晰,十分耐看。在我看来,对于一位画家,光通过文字去了解他是片面的,图像传达出的信息要比文字叙事感性得多,也丰富得多。比如了解了卡拉瓦乔的成长环境,再去看他的《生病的巴库斯》、《老千》以及他笔下毫无神性的宗教画,不仅能够从画家的视角特别理解这种题材风格的选取前提,同时也能够从画面中看到更多很有意思的内容。
其次,画面中还围绕故事的开展画了很多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实在是为本书增色不少。用色十分鲜艳而大胆,保留下来的素描痕迹又很有味道。试想,如果全书都是卡拉瓦乔自己画作那种“黑绘”风格的画,跟现在成书的风格相比肯定就是另一番味道,绝不会有现在这种令人惊喜的观感。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七):美学的叛逆——卡拉瓦乔
基本上一口气看完,行文语言朴素,配合精美生动的插图,给我们完美、立体还原了卡拉瓦乔波澜壮阔、充满戏剧性的一生,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无论是艺术专业人士亦或是普通艺术爱好者,《这就是卡拉瓦乔》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是不二选择。
纵观卡拉瓦乔的一生,短暂而又丰富。从书中了解到,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下造就成了他敏感而又叛逆。他酗酒、赌博、贪婪、斗殴、同性等等,他既不伟大,也不崇高,他混迹在贫民之中,与社会底层人物打成一片,同时他又因为卓越的绘画能力,让他得到上流人士的眷顾与赏识。
在笔者看来,他虽然性格偏激,可同时又是一个活出真性情的人,爱憎分明,有仇必报。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对抗整个社会法则,对抗整个主流绘画潮流。如果众人都认为自己是成功、英俊、智慧充满正义的大卫,卡拉瓦乔则用自己的绘画表明自己则是被众人侮辱的、失败的、被割头的巨怪“歌利亚”《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他颠覆了传统,使人看脆弱、贫穷、淫欲与绝望的人生百态,思考着“人”是什么的本质问题,我想,在他的画面里他已经找到了。
《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本书以时间叙事的铺陈方式,并以阶段性的概括其人生经历,辅助以插图的形式,让我们窥见其特殊的人生阅历,诚如开篇所说他的经历比小说更富有戏剧性。
从他的早期绘画代表作品里面,如《酒神巴库斯》、《鲁特琴演奏者》等作品来看,他的作品追求的并非只是绘画技巧,而是把画变成一种充满了内在的,感官的,新鲜生动的东西。他眷顾美,沉溺在现实美少年青春肉体的同时,也看到了肉体的堕落与腐烂,如同那些丰饶过时尚虫蛀之后开始腐烂的斑点。
《酒神巴库斯》到后来在处理宗教人物题材时,他居然一反传统古典主义学院派那套绘画法则。众所周知,他所处时代的背景是笼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耀眼光芒下,那是歌颂人性的伟大与崇高,静穆与庄严的时代,是重新把人提升到神的高度上。因此前辈们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皆是理想化的“人”格。而在他笔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所刻画的基督、圣母、使徒可能就是画家笔下的邻人,我想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真实”,这种真实压倒一切。同时在画面上对于光的处理,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光影师,与其说这速光是了为画面增添更多紧张感与戏剧性,不如说这是人性所照耀的对于他自我救赎的那速光的渴望。
《召唤圣马太》许多人认为他是巴洛克运动的开拓者,我想不仅仅如此,他颠覆传统,敢于叛逆。他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之人,活在自我的真实下,所以才会造成他与这个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下格格不入,无论是为人亦或是创作。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八):启蒙读物——撩妹必备,儿童不宜
来阳台点根烟,看着窗上明晃晃的月亮,眼前一幢幢高楼的黑影和卧室边的呼噜声,提醒我失眠了。
这时,一姑娘微信问我:在做什么?
一向文艺的我总不能说自己是在发呆吧,矜持半分钟后,我回复道——”读书“
姑娘:什么书?
我:关于艺术的(这B装的满分)
姑娘:什么名字?
我:《这就是卡拉瓦乔》(前段时间读过的一本)
姑娘:写的好吗?我也读读……
我:很难说写的好不好,这是一套丛书,目前看到策划者收录了达芬奇、卡拉瓦乔一直到安迪沃霍几位艺术家,从西方美术史的逻辑来讲,可以说很精准地勾划了一条从文艺复兴到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到后现代POP的简要线索。
姑娘:那很专业耶……
我:西方美术史的线索远比这个复杂,巴洛克、洛可可、荷兰小清新等等都被忽略啦
姑娘:那就是启蒙用的嘛……
我:说是启蒙用的,也未免冤枉它了,这里面提到的历史细节,远比我读过的所有大部头美术史来的详尽,像卡拉瓦乔这本书里,关于这个艺术家的社会关系,书里用漫画和图表做了阐释,其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也用图文配合的方法做到了很好的传递。
姑娘:那还是很专业嘛……
我:比专门的传记读来轻松,总共就七十多页,一小时读完,而且配合着漫画、作品,看起来也很愉悦。
姑娘:那还是启蒙用的嘛,有点像儿童绘本呗?
我:我倒不觉得这书适合给儿童看,卡拉瓦乔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暴力与色情,作者显然没有避讳这些,在书中做了坦白甚至于大胆的陈YI述YIN(从一幅《演奏者》想像到艺术家的性取向),让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卡拉瓦乔(虽然可能是不准确的,但历史本就该给人想象的权力)。这种艺术家生平,有助于理解艺术,却不太适合幼儿启蒙,就像董其昌,学他写字的时候,谁管他是个人渣?
姑娘:那这书写给谁看?
我:我困了,下回你来我家,我详细给你说说……晚安(知识点——撩妹时,一定要在对方谈兴最浓处结束)
好了,聊天记录就写到这儿,接下来,我想就着姑娘最后一个问题,给大家谈谈我的看法,为什么不和姑娘说,因为,下面的话,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很适合艺术外行的男性悄悄买来,偷偷观看,以备在未来撩妹时,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口吻达到一种高深莫测的装B境界,魅力值暴涨。
以下,为情景应用实例:
试想一位新进公司的95后妹子,因不擅人际受挫难过时,你缓缓走过去,以一位过来人的口吻安慰她,在语言铺陈恰到好处时,举个栗子道:“我一下想起卡拉瓦乔刚到塞萨利兄弟工作室时,用自己的样子画了一幅巴库斯,这对当时的传统是个极大的挑战,周围人都排斥他,但他也因此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当他功成名就、历尽沧桑时,我想他最大的庆幸,应该就是保护了自己个性,你看他后期的作品,提在大卫手中的哥利亚头颅,依旧是他自己的模样。所以,别那么容易受伤害,勇敢做自己才是……
当妹子向你投来感激和敬仰的目光时,你扭身走人,深藏功与名,并暗自庆幸:你读过这书,也读过这书评……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九):传奇画家必须是神经病?——哥只是传说之卡拉瓦乔
读过传记,忍俊不禁。
不知有谁会熟悉卡拉瓦乔这个名字,就我个人而言,后来的鲁本斯、伦勃朗、维米尔等人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然而对深刻影响了这些艺术家的前锋卡拉瓦乔反倒印象淡薄。也难怪,此人是个谜,在世时就在艺术方面蜚声遐迩,同时在生活方面臭名昭著,如此矛盾的大名鼎鼎的一个人,身后却被世界遗忘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人们才重新饶有兴趣地谈起随着时光流逝已成为传说的他的八卦故事。
伟大艺术家有很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低的,身边有这样个人一定会觉得很讨厌吧,卡拉瓦乔就有他的对立者,孜孜不倦地为他写了抨击传记,这倒也成了后世人们了解他的一个途径。
怪人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其人出生于米兰公国(当然彼时还没有统一意大利这样一个国家),他本名是米开朗琪罗——正与他的前辈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同名,可人们更喜欢叫他卡拉瓦乔,然而卡拉瓦乔其实是个地名,是他父亲的雇主,卡拉瓦乔侯爵的家乡。
此人的一生如名字一样跑偏了。
人们说他改变了艺术史,可他短暂却又不断惹是生非的一生却是个谜,他那么忙于让生活鸡飞狗跳,使人很难理解他还哪里来的时间作画,又能有那么大产量。当然,现代技术扫描他的画作表明,他居然是不需要打草稿的,这大概解释了他作画迅速的原因,也令人喟叹,熟能生巧原来都是用来安慰普通人的,有天赋的人就是不一样,所谓老天爷赏饭吃。
上天让卡拉瓦乔天赋异禀,可大概人生太顺利就等于过于平凡不够“艺术”了,于是这个人成了一个矛盾体,且口无遮拦、盛气凌人、一言不合就决斗。
毫无神性的世俗宗教画
他的早年是个谜,在米兰当艺术学徒很快就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来到了瘟疫后充斥着流民、妓女、亡命之徒、骗子等人的混乱的上帝之城罗马(当然今天的意大利在混乱方面似乎不比几百年前好到哪里去),颠沛流离,时而有了资助人,时而与之闹翻。他的对立者巴彦内幸灾乐祸道,卡拉瓦乔是因为穷得没钱雇模特,所以只能对着镜子画自己。
这话倒也是真的,年轻的卡拉瓦乔的第一幅杰作《生病的巴库斯》画的正是他自己。这幅画使观众大吃一惊,画中的酒神巴库斯毫不优雅,反倒是对卡拉瓦乔自己那副黝黑皮肤厚嘴唇的并不美丽的脸的写照。这就是他毫无神性的宗教画的开端,他注定要改变绘画史。
生病的巴库斯科学、魔法、技法
前些年,有些执着的人为了证明维米尔在绘画技法上的精确是个大骗局,严肃认真地复原了维米尔多幅画作场景,并以小孔成像重新对比了画作的每一个细节。
不过,一百年前,卡拉瓦乔就已经谙熟此道。
用得上这种原理的自然是室内画,不过以卡拉瓦乔的天赋,他倒未必屑于常常如此投机取巧。
卡拉瓦乔个人最明显的风格是其明暗对比,主要人物、或是场景在明处,背景暗化,甚至完全调黑,营造出戏剧般的效果。这种暗色调主义(Tenebrism)是卡拉瓦乔的重大发明,成为当时的现代主义先锋。
Tenebrism是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风格用边缘人来当模特
后来,红衣主教德尔蒙特成为卡拉瓦乔的新赞助人。当时天主教圈子腐乱,理应禁欲的牧师们都过着心照不宣的糜烂生活,此主教也不例外,有着断袖之癖的传闻,因此公众猜测主教与卡拉瓦乔之间或许存在肉欲关系。
由于圣职的保护,与主教的关系从未被确证。但卡拉瓦乔另有许多个传闻中的同性恋人,他还把许多恋人都画进了自己的画中,包括在《鲁特琴演奏者》中被认为是阉人歌伶的男孩,《胜利的爱神》中的他的助手等等。
胜利的爱神当然他也用妓女做模特,这本来也没什么,引发争议的是他画圣母居然不只用妓女模特,还常常把妓女的形象与特征原原本本画出来,使得圣母的神圣光辉大打折扣,看起来就如同贫民窟中肮脏的妓女。
圣母之死就是干
卡拉瓦乔这家伙,不光要画大胆新锐的内容,还不接受批评。此人脾气极度暴躁,任何对他的批评都会被他当成人格侮辱。于是,动不动就与人拔刀相向,一生被卷入无数场决斗、械斗或是复仇。
他暴力的天性自然也表现在他的画作中。卡拉瓦乔极其擅长表现栩栩如生的断头场面,断头之人被断头的瞬间的表情捕捉到位,他一定要给观众身临其境感。他似乎有种对血腥的痴迷。
斩杀荷罗孚尼,犹滴的模特同样是妓女,凸起的乳头也受到当时的批评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他在当时过于现代,把历来神圣的宗教人物统统变成了世俗人物,他总在画里注入戏剧元素,毫不避讳表现欲望、丑陋、贫穷、绝望等人生百态。
那么,当然有人赞赏有人不喜欢。
又当然,不赞赏的人又会成为他的新的敌人,卷入新的打斗中。
卡拉瓦乔的一生可谓战斗打架不休的一生,死性不改。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被悬赏项上人头,于是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被不明来历的仇家追杀。次年,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短短的39年的人生里,除了留下大量传世之作以外,也留下了17份指控他的警方报告,用实力证明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
---
公众号:穆尔登格
《这就是卡拉瓦乔》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传奇人生:死时才39岁,17份被指控的记录(诽谤、打架斗殴等)。当过骑士,也杀人越狱。个性张扬,追求刺激,狂妄自傲,报复心重。
17世纪初,罗马画坛乏善可陈。古典风格的复兴在米开朗琪罗那里达到顶峰,其后40年停滞不前。同时期的学院派作品示例如下。
卡拉瓦乔的艺术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把现实转化为理想化版本的旧式传统,他常常在画中注入了戏剧性的元素,也从不羞于表达情感、丑陋、贫穷、绝望等人生百态。另一个特点是:超乎寻常的光影效果(借助了小孔成像技术)。
圣母升天 by 卡拉奇(1600~1601) 学院派优秀作品,卡拉奇不喜欢卡拉瓦乔,觉得他画得“过于逼真"--------------------------------------按照其人生轨迹----------------------------------------
1571年出生,出生一周后勒班陀海战胜利。原名为米开朗琪罗·梅里西,"卡拉瓦乔"的外号源自其父亲的雇主卡拉瓦乔侯爵。因1576年的瘟疫 (提香也死于这次瘟疫) 失去大量家族人口,家道中落。
13岁起,在米兰当四年学徒。但其实没学什么。他本人是个奇才,体现在后来的风格革新,以及他画画极快,不打草稿(作品之下没有底稿,极少数作品会用湿颜料勾勒轮廓)。19岁,母亲去世,卖掉遗产后远走高飞,这部分历史未知。
21岁,来到罗马,通晓底层生活、坚毅却身无分文。罗马充斥着瘟疫的幸存者 和 战争流民(意大利半岛各个小邦之间的争斗造成的)。士兵、劳力、牧师和画家都为生计犯难。卡拉瓦乔头几年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与妓女家谱朋友,在街头巷尾观察骗子、乞丐、职业扒手等。后来进入塞萨利 (学院派的大红人) 的工作室,但是其关系不好,与塞萨利兄弟决裂后,开始以自己的名义进入罗马的艺术市场。两个朋友卖力推销他的画作,三人经常酒馆鬼混,还经常无视教会的宵禁。亡命之徒的座右铭 : nec spe nec metv (Without hope, Without fear). 这样的浪荡生活为其创作提供的丰富的题材,相比学院派的作品新颖别致,恰好与彼时风靡欧洲的流浪汉小说相契合,开启了新的潮流。
老千(1594-1595) 这幅画被德尔·蒙特买了1595年,24岁,得到红衣主教德尔·蒙特 (乐善好施的赞助人、热衷于艺术与人文主义) 的支持,搬进美迪奇家族的夫人宫,生活改善。德尔·蒙特的朋友圈很牛批,包括布鲁诺、伽利略、蒙田、波尔塔等。在德尔·蒙特的引导下,创作了一些音乐题材的作品。彼时,音乐正变得越来越职业化,越来越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仅仅时宗教/戏剧的附属。BTW, 助教还搞炼金术。
鲁特琴演奏者(1595~1596) 鲁特琴的琴颈竟是曲折的。拉瓦乔画的年轻男孩子有点肉欲的色彩…1959年,为了庆祝1600年的禧年,圣王路易堂的整体修饰面临无法按时完工的问题,牧师们孤注一掷,将画布工作交给了籍籍无名的卡拉瓦乔。卡拉瓦乔一战成名,声誉日隆。
召唤圣马太,成名作1603年,因诽谤画家巴廖内过火而被捕,在保护人的帮助下被保释,离开罗马避风头。1604年,回到罗马,继续惹是生非,继续靠各路保护人脱罪。1606年,与情敌托马索尼进行非法决斗,杀死了对方。二者的共同情人是妓女。BTW, 卡拉瓦乔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多是用妓女做模特。也顺便讲一下罗马的"斗殴文化",有些人倾向于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暴力反击,典型是毁容(划破脸)。
时间不太对,但是可以参考一下,中间黄色的就是教皇国1606年,谋杀被判死刑,必须逃离教皇国(教皇国内的人都可以将其处死),连未画完的作品《圣母之死》也丢下了——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 (诶,我个人不喜欢鲁本斯的裸女,都胖胖胖得不得了啊) 彼时正好在罗马,为卡拉瓦乔的作品折服,把它运回荷兰,据说,众多罗马画家在作品出城之际,争相目睹,还耽误船期 。卡拉瓦乔逃到那不勒斯。( 诶,那不勒斯竟然是罗马的三倍大,欧洲国际性重镇)。卡拉瓦乔的艺术征服了那不勒斯,但是,不久他却离开了。
圣母之死 (1605~1606)1607年,卡拉瓦乔南下去了马耳他——基督教国家和强大的伊斯兰奥斯曼帝国对峙的军事前哨,由马耳他骑士团掌管(这样又有人罩了)。几百年前,十字军王国覆灭后,骑士团幸存下来。17世纪,称为天主教会下属的一支由精英和高素质军队组成的团体,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卡拉瓦乔的大胆计划是:同骑士们搞好关系,称为其中一分子。emmmm 兄弟,你是在逃罪犯诶,也不是贵族(贵族才有资格进入骑士团)。但是他竟然成功了……不过,骑士的荣誉与纪律,放荡不羁的卡拉瓦乔守不住的。没多久,因为斗殴被丢进了骑士团最坚固的监牢。然后,他越狱了!得罪了教皇国后,又得罪了当时最有势力的军事宗教团体——牛批!
1608年,逃到西西里。个性愈发怪癖。创作没有停止。
1609年,回到那不勒斯。被人伏击、划伤了脸。他的健康急转直下。1610年,想重返罗马,将画作献给助教西皮奥内·博尔盖塞,以获取赦免。但是,途中因为被逮捕羁留而与运送画作的船只分离。宿敌巴廖内在传记中说,精神错乱的卡拉瓦乔绝望地沿着海岸追赶船只。
1610年,一无所有的卡拉瓦乔在一处陌生的海滨孤独地死去,他被草草地葬在一处无名墓地。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 (1606~1607) 卡拉瓦乔最后的自画像。卡拉瓦乔在画中倾注了所有的人类体验:暴力、激情、纯真、忧伤、残忍以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