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2021-03-13 03:5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100字

  《久石让音乐手记》是一本由【日】久石让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久石让音乐手记》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质量太糟糕了,纸张毛躁摸起来非常不舒服,印刷上竟然出现文字重页的这种严重影响阅读的错误。内容其实还不错,但是像我这种没有古典乐知识的人读起来就倍感困难了。

  ●一个挺真实挺有意思的老头。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轴上构筑起来的建造物,是拥有全新生命的存在。”

  ●看着书里久爷近两年在世界各地召开音乐会的各种见闻很开心~最后附录的久石让作品年表非常良心!

  ●2019.3.9看完@湖畔书房 不知所云????比《感动如此创造》更糟糕。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完全不知道在说啥,哈哈哈

  ●终于读完了。精华第四章,以及散落在一二章对具体乐曲的解读(待反复回看),对谈和很多小标题有种把问题抛出来但读完没得到想要答案的感觉。又一次领会了音乐三要素坐标系的观点:“节奏是时间轴上成立的,和声是一种混响,可以在一个个瞬间里把握,因此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旋律是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记忆装置,提供了一个将时间轴上的节奏和空间里的和声统合在一起的记忆路径。”除了广度和深度的刷新,还有看生活的角度,比如每天起床后首先会练琴,其中一个原因是把刚起床昏沉沉的状态看作开音乐会所遇到的各种消极因素。整体来说久石先生作为艺术家的语言并不算系统和概括,如果换成平时说话一样去诵读也许能得到更奇妙的收获。

  ●喜欢久石让的音乐,看了书又开始喜欢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所有的事,就算是艺术创作,除了天生的才华和热爱,都还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努力与积累。

  ●感觉回到上乐理课的时候。(笑 音乐,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建筑。

  ●钟情于简约主义,菲利普·格拉斯和尼可·穆里是我心中的大神~读着读着很想笑,久石先生想必是个幽默的人,本书最后附上了久石先生的历年作品,书中有许多意外的知识值得挖掘。

  ●很亲切的作风,就是后一部分的音乐理论太难了。翻译得很好,很通顺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一):长见识了

  ★★★

  本以为是一本类似随笔的创作手记,没想到在书里更多的写了一些关于音乐本质以及音乐创作的技术层面上知识,意外的看得有点累。 里面提到的十二平均律,音阶的移调这些都很技术,让人感受到了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的无处不在。

  书里还提到了视觉信号和声音信号传导到大脑的时间差,时空的形成,音乐和建筑的关系以及脑化社会,挺有意思的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二):阅读

  

#古典乐的背后是一个无比深邃广阔的世界。虽不像流行乐那样平易近人,但了解得越多,对古典乐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感受到的乐趣也会越来越多。

【是啊,流行音乐是当下就能使用的工具罢了,当你用放大镜一样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拙劣的文笔使你发笑,而古典音乐需要认真对待,某一处的句型或某个思考动机,会让你感到作者真乃天人也,比如你写一首月光,为了体会到静月阑珊,普通人可能需要一大堆音符文字来表达,并且有可能会走向俗套,但德彪西仅需要几个音符而已。是的,只有fa和♭la,而为什么会如此呢?思索后,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用一串音?那么,这是也许是为了从素材的根本上体现出静的存在。那为什么不用别的和弦或其它效果为开场?这是为了体现月光高悬朦胧又不十分明亮。可为什么一定用音程?是为了体现月亮的清冷和两组交辉相应,从而凝结成觞……是的,是的。你会被这简单直白的几个音程,对作者这种巧妙的方式赞叹不已。】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三):久石让的音乐手记

  会看这本书,是好奇,久石让怎么写出那么多好听的音乐的,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细想想却觉得在情理中。久石让说“我的心离了现代音乐,我差不多30多岁”,我开始不喜欢通俗音乐,也在30岁,或许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开始懂得思考,开始能够分辨。 书的每个章节倒是都不长,不过没有点儿音乐基础,读着挺累,而且常常有刚入境,这章就结束了,被吊在半空的感觉。 但这本书的阅读,也让我有一些很微妙的感觉,比如自我感觉清晰了“犹太人”的概念(从前虽然也觉得困惑,但从来没有深想过)、明白了乐队首席的意义、清楚的知道乐手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演奏是多么重要。 我也在思考,人们总是推崇西方的乐谱对音长的表达有多精准,可为什么相同的乐曲你愿意去听不同的指挥或不同的演奏家的演奏?而把这些放在中国的古琴流派上,就总要被诟病。 久石让对于音乐的一些感想我非常的认同。1.音乐不是情感化甚至是情绪化的,它是拥有极强的逻辑性的,可以说逻辑性是音乐的本质。从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计算出调性,这一点就不用质疑了;2.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娱乐,它关注的只有旋律,所以才有“编曲”这一说法,而音乐厅里演奏的音乐,是作曲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3.音乐三要素,旋律、和声、节奏;节奏是时间的轴、和声是空间、旋律是记忆。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四):久石让音乐手记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演出体验,直到在中国的台湾公演的第二天,演奏贝多芬“第九”。

  公演在台南举行,属于当地音乐节的一部分。台南是一座地方城市,气候温和,文化氛围浓郁。那一次的演出阵容是:长荣交响乐团(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ESO)、中国台湾的专业合唱团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来自中国台湾的女高音和女中音独唱演员,以及来自维也纳的男高音和男中音。我站在指挥台上,闭目冥想许久(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的)。当我睁开眼睛,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流过我的身体,仿佛整个人被激活(groove)了,这时,我轻轻地挥出了第一棒。

  乐曲开头,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六连音稳妥准确,法国号轻声响起,完美!接着第一小提琴以下降音型奏响主题,由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接过,形成清晰的旋律线。随后音量徐徐提升,节奏足够缓慢,推出第一个ff(fortissimo)强奏。多运弓、层层推进的乐句,十足的德国风格。维也纳来的合唱团员们一个个都身体微微前倾。通常合唱演员们在第三乐章期间,尽管表情上看不出来,但大部分时候就只是站在台上等着而已。然而那次,我却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在倾听。摄于书店一角

  《久石让音乐手记》读后感(五):作曲,没有完成式

  最后厚厚30页的作品目录,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有个人专辑、古典乐、OST、电影配乐、书籍等等,五花八门,不禁赞叹久石让创作经历之旺盛。不知因为喜欢宫崎骏,所以喜欢上久石让的配乐;还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让我对宫崎骏的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好像两者已经浑然一体了。因为喜爱,偶尔还会翻出当年令我们感动的宫崎骏监督作品再看一遍,因为喜爱,偶尔播放久石让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今年夏天,我们这里的大剧院开了一个独奏音乐会,日本钢琴演奏家二见勇气的久石让作品专场演出,一家三口一起去了,不消说练琴的儿子听得有滋有味,对于从宫崎骏的画面和久石让的音乐中经历恋爱期的我们而言,更是一种青春纪念。

  看了许多宫崎骏的故事,是传奇,然而,一直以音乐隐藏在作品之后的久石让却只知道他创造的动人旋律。这本《久石让音乐手记》到手后,黑色封面上,作者本人闭着双眼,陶醉的举着指挥棒,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既像一位音乐帝国的王者,又似一个音乐老顽童。

  “前言”中,作者开宗明义,“我是作曲家”,寥寥数语,干净利落的表明了身份,最后,又同样干净利落的用一句“若本书让您感觉音乐离您又近了一步,这将是我作为作者的最大幸福”,目的简单,直奔主题,就像他的OST作品,简单明朗,像宫崎骏作品里海边小镇的蔚蓝和灿烂。

  作者将书分成“指挥”“呈现”“了解”“思考”和“作曲”五个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是科普一些知识,谈了谈自己的音乐实践,在这里,我也知道了久石让作品中简单中透露出的深邃的来源,是源于他深厚的古典乐功底,还出过几张古典乐的专辑,了不起。他认为古典乐“虽不像流行乐那样平易近人,但了解得越多,对古典乐的兴趣就会越浓厚,感受到的乐趣也会越来越多”,渐渐步入中年的我,愈发有同感,随着网易云音乐推荐精度的提高,现在几乎就是纯音乐了,古典乐的比例不小。作者认为要驾驭各种乐器杂荟的古典交响乐,最好是亲自指挥,也坦陈这是他“开始指挥古典乐的缘由”,因为想要把曲子作好,用心去指挥作品,这是真正的热爱!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真正热爱一样事物,也可以“同理可得”,我们热爱摄影绘画,能不能真正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我们热爱阅读写作,能不能真正用情去感悟书中的情感?关键是用心用情,用本人的体验、思想和能力,去“呈现音乐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想象力”。当然,作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表述解答了许多音乐史、技巧、概念等方面的知识,语言依然干净,毫不拖泥带水,从古典到简约主义,从无调性音乐到流行乐,作者对音乐的发展有着许多独到的理解。

  后两部分主要谈思考,第四部分的“思考”主要是对音乐作品的思考,而第五部分,则更多是讲自己对创作的想法。作为一个作品颇丰的高产音乐人,久石让谦虚的表示自己“远远没有成熟,作品也没达到令自己满意的水平”,但他“每天都在努力向更高的山峰攀登”,同时,也感慨自己的拖延症,戏称自己“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乐曲的完成,即“截稿日期”,“哪怕写得不满意,也要在约定时间之前赶出来”,承认自己“没有截稿日期就永远完成不了任何一部乐曲”,诚然,有时候,适当的压力和逼迫催人奋进。

  如果看到这一步,我们就知道,永远成就不了今天的宫崎骏,关键点隐藏在了书的末尾的“结语”里,久石让写道作曲是他“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大的苦恼”,“最痛苦的莫过于强烈的无价值感”,我想,这是靠灵感和想象力创作的艺术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后面一句话才是艺术的真谛——“可只要一丝灵光闪现,或者看到了一点儿前进的方向,世界于我就完全不同了。我会牢牢盯住那个音穷追不舍,像猎犬追逐自己的猎物。奋战数个彻夜,当乐曲终于成型,那种铺天盖地的喜悦,就像买的彩票悉数中奖!那种喜悦让我明白,什么是彻心彻肺的感动!我甚至想:原来我活着,就是为了这一刻”。我确确实实被这段话感动了,对艺术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如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如夸父逐日锲而不舍。这正因如此,才有了书后那厚厚30页的“附录”——“久石让主要作品1981-2016”。封底,短短一句“作曲,没有完成式”,是久石让的人生信条,也成为我们值得期待的理由。

  写完抬头,夜深了,打开音箱,一曲《月光的云海》缓缓流淌开来。窗外,刚过完中秋的月亮又圆又亮,朗照夜空,音乐的魅力也许就是,我们可以深信,在这个夜空下,也许也会有一个与我完全不同语言的人,也许在聆听同一首曲子时,会产生共鸣,甚至脑海里会浮现类似的画面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