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性心理学》是一本由[英] 霭理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心理学》读后感(一):拒绝羞涩,正视科学。一本关于“性心理”的大百科
本书不讲“性”,讲的是“性心理”!一本“母亲红宝书”。
因为查阅推荐书目时豆瓣大数据又推荐了这本典籍,看简介说这是相关领域典范级的作品,所以专程跑到首图借来阅览。没想到这本将近900页的大部头竟然只是蔼理士性心理研究概括的七分之一
《性心理学》读后感(二):百年璀璨的经典
在多看意外看到这本粉红封皮的书,以为是略带轻松的新作,没想到打开是长篇经典心理著作,有种以为是青铜实际是王者的震惊。
关于新时期社会发展产生的女性在自身性了解、婚姻、交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我每天在微博上面可以看到太多的人在讨论。但其实在百年之前已经有学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经历了岁月长河,依旧客观理性的不过时!
总想摘录些妙句,但发现其实太多的内容都值得记录,值得领会。关于性文化社会、关于青春期发展、关于教育、关于女性平等崛起、关于婚姻制度,这本书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读来豁然开朗。
虽然中年才遇到此书,有些遗憾,但不得不感慨书籍的魅力,我们自以为开创性的想法其实老祖宗百年前已经说过。所以,果然还是少刷公众号,多看书。
《性心理学》读后感(三):讀後說兩句……微讀3.18
《性心理学》读后感(四):一个世纪前的理性之声,但少了些学术的深度
——潘老的翻译虽可见文学功底深厚,但由于时代久远,时中国的心理学实在不发达,许多专业术语的翻译与如今的都对不上号了;许多翻译,也总觉得失于科学而重于文学;另,译者虽注释颇下功夫,但典例的引述不免过于冗赘,期间译者的一些观点也不敢苟同,比如假定婚姻是个长久的见习期来驳斥霭理士的观点,这在我看来是有点钻牛角尖的。
——毕竟本书已有百年历史,当时心理学既不甚发达,于是没有什么更深入的缘由的阐述,有点小失望;性别与婚姻等等如今看来也有些落后了。尤其自婚姻、恋爱的艺术开始,至最后性的道德,多少就囿于当时落后的社会因素了。然而,关于性教育的阐论至今在中国还有很深刻的意义:家长对于生殖器官、两性的认识等方面对孩子的引导近乎为0;对于男女形体上的差异更是讳而不提。何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下,政府对于与性有关的全部通杀,然而这样的内容岂可能禁止,越是不在童年时期培养健全的性意识,越是对于性遮遮掩掩,青少年越是有着强烈的以至于不健全的性的好奇心理,网络上关于性的内容于是便越走越偏,愈是与“淫秽”沾染相连。
当然也有从本书中新得的知识:
女子的性欲往往在经期前后或期间最为旺盛。
雌激素是卵巢所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尿液中含有则是怀孕的一个明证。
解欲时女子膀胱收缩,有泌尿的欲望。
施虐倾向可以看作转移到他人的受虐倾向,受虐倾向可以看作转移到自己的施虐倾向。
儿童大体上可看作两性共存的,于是同性恋倾向也更为显著。
青春期前便能对异性有异常敏锐的反应的人,最容易受象征现象的支配。
施虐倾向的人格在平常往往有畏缩、懦弱、富有柔性的表现;反之亦然。
虐恋倾向的人,大体上性能薄弱。
女子自慰现象在青春期前比男子多;青春期中男子更多;青春期后开始的则女子又比男子多。
——实际上,对翻译很多地方看不惯。比如什么“哀鸿现象”“位育”,只能感叹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落后。
《性心理学》读后感(五):草稿
挺厚实的图书,系统对涉及到性方面的心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易懂的例子,将图书的内容有趣化,以避免图书的枯燥。
对于人类的欲望,作者用了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其中有染色体在生育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而且使用了积欲和释欲两个名称来解释其中的生物学忠复杂的关系,觉得很形象。对于此过程中,还涉及的生物分子、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多个器官的协同用作。
作者对性择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阐述,系统探讨了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间的关系。在触觉的篇章中,作者对于人类早已熟知的怕痒进行了探讨,让读者了解到怕痒和性感觉的密切相关。对于嗅觉,没想到也会和性择有着关联,且女性对此更为敏感。在进入文明社会中,视觉在性择上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不过对于男女间还是有些差别,男性主要更关注到女性的美,而女性并非关注男性的健美,而是更关注到男性的力量,或许这才是维持家庭和睦的主要因素。挺好奇,有种性景恋的现象,喜欢看性恋的图画或雕像。对于雕像恋,有个古希腊的“皮格马利翁现象”的传说,引申开来,许多女孩喜欢多次去电影院,只是为了欣赏某位崇拜的男性,不知去演唱会看某位明星,算不算是雕像恋呢?
对于性冲动的表现,在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已开始存在,不过起初并非与性有关,而是与兴奋高兴相关。有个例子挺有趣,童年时期有俄狄浦斯症结,对于家庭的成员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亲属相恋”,不仅仅表现为母子恋或父女恋,有时兄弟姐妹之间也会有此症状发生,直至移情到家庭之外人之后,亲属相恋自然也就消失。常说的“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是不是也由于此缘故呀。
性的态度不断对于地域的不同与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歧异,只是对于某一时期也会收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就如果国内在解放之际,对性极度压制,如电视电影镜头里很少触及到有接吻的镜头。直至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现在对性爱的相对开放。当然,现在对于性爱的观点,不能代表过去的观点,也绝不能代表未来的观点。性心理的观点认识是个动态的过程,就如同对此的各项研究,许多新观点不断被提出。
备注:5月20日,520的日子,阅读此书并书写读后感,感觉还是挺有意义的。值得记录。
《性心理学》读后感(六):喜欢丝袜不代表你有病
是一本非常严谨学术性的书籍,里面对有关于性的知识,不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质肉体上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深刻的探讨了人为什么会对异性有感觉,以及造成正常人种种怪癖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当然,这里通俗来说就是人的本能,而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研究了这为什么会成为人的本能,以及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你会对于自己的性怪癖感到烦恼么?为什么有人对于异性的脚有着严重的喜爱情节?为什么有人对于女性丝袜有着超越正常的迷恋?甚至于有的人会爱上假人,然后羞于说出口自己默默承受。本书里把这些问题都有解答,具体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来看,我这里不细说,总之我可以告诉你,根据作者研究的结果,你并不需要为自己的一些性怪癖感到羞耻,也没有什么可烦恼的,这些在性的心理学范围来讲,并不算是你的过错,也谈不上怪癖,只是你与众不同或者说,你可以骄傲于自身的差异。
在我们国家性其实是个很隐私的事情,很多时候都被视作洪水猛兽,但按作者来说完全没有这种紧张的必要,人之常情,性一直是人的本能之一,不可抗拒。在第一章总的来讲解有关于性知识后,作者开始探讨性在各个阶段不同的表现及原因,虽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但作者尽可能的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说明,所以读起来非常容易明白和接受。
从青年期的性冲动开始,作者逐渐深入。其中紧接着后面的性的歧变那段看的我很是羞耻,作者讨论了一些在怪癖中相对常见的几点,如对于物的迷恋、窃恋、裸恋、虐恋等等,看书之前我认为我没有这些情况,但是看完后我仔细想了下,其实我也是有的,比如黑丝。但是现在我已经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病,用术语来说迷恋这些只是身体本能更好的进入交配状态,然后传承下一代,为人类持续繁衍做出贡献,这样一想,还有点小骄傲。
基于这样的理论所以作者对于同性恋是并不赞同的,但是没有明说,只是单独写了一张如何治疗的问题,这你我就懂了嘛,毕竟假如社会上所有人都是同性恋,那人类也就走向灭亡了。
在之后作者说起了婚姻,因为婚姻的存在从社会学来说其实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对于后代的一种保护,而从心理学上讲,婚姻让性有了更加神圣的专一性,这点很重要。当然,以上的内容我都是用我自己的理解讲了出来,作者写的其实要深奥的多,但并不难理解,推荐你们自己来看,会让你对于性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也能给你自己解决一些在性方面的疑惑,更好的认清自己。
《性心理学》读后感(七):科学地了解性文化
《性心理学》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有关性心理学的科学专著,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讲述了与性相关的各种心理、精神知识,作者在书中从性的现象着手,从性的类型与现象中联系到心理学,再得出性心理学的理论结论,凝聚了他探讨人类的精神领域与性的生物性之间的关系的最终结晶。
作者在书中从性的现象着手,从性的类型与现象中联系到心理学,再得出性心理学的理论结论。书中罗列了众多与性有关的现象与类型,称得上是性现象百科全书
曾经我们一度谈性变色,仿佛这是一个会吃人的话题。其实想想也对,在那样的环境下,面不改色谈性会让人当成流氓,严重一点连命都没有了。
对于性的不了解,又常常使得许多人走入一种误区,心理和身体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性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无法以冷静、理智的方式应对,从而导致身心受到伤害。是以,对于我们(特别是父母)来说,全面,深入地了解性生理学和心理学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性话题虽然不再是禁止的,但人们还是不好意思谈起,总觉得有一些别扭。
性的态度不断对于地域的不同与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歧异,只是对于某一时期也会收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就如果国内在解放之际,对性极度压制,如电视电影镜头里很少触及到有接吻的镜头。直至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现在对性爱的相对开放。当然,现在对于性爱的观点,不能代表过去的观点,也绝不能代表未来的观点。性心理的观点认识是个动态的过程,就如同对此的各项研究,许多新观点不断被提出。
但是现在关于性的书籍越来越多,也让我们对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性并不可怕,他是我们乃至一切生物的本性,谁都没有办法避免。
《性心理学》也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启蒙孩子的性教育书籍。书中的《性的教育》这一章节中,霭理士强调了性启蒙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告诉父母,性知识的模糊,容易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发生歧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来说,了解一定的性知识,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不会受到伤害。众所周知,许多被成人性侵和猥亵的孩子,就是因为对性知识的缺乏,才使得让坏人钻了空子。
这本书通过科学地分析让我们全面了解性是什么,如何看待性,还有就是说是同性恋,这并不是变态,他只是进化史中的一个正常现象,我们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下去。
《性心理学》读后感(八):这东西说开了其实真没什么
记得小时候跟老妈一起去看一部国产喜剧片,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傻子去相亲,被相亲对象问“爱情是什么?”结果傻子直白的说了一句“爱情就是在一起睡觉的意思。”
当年的我也不过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只觉得这句话听着很好玩。一次在家外面和小伙伴一起玩,不知怎的顺口就秃噜出了这句话,结果偏巧被正准备进家的老爸听见了。回家后自然少不了一同唠叨,说我刚才在外面讲的这句话以后不要在外面乱说了,被别人听到后会笑话的。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当年的我真的是童言无忌的可爱。那句话或许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两性内容,不过在当时哪个时代,“性”这个字眼不能说是完全是禁忌吧,至少也是一个不能摆在台面上来说的字眼。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于两性知识的了解,除了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上那仅有的两个篇章之外,剩下的具体来自于那里还真的是记不大清了。似乎不知何时就稀里糊涂的一知半解了。也难怪大人们在面对小孩子所询问的那些尴尬的问题时会用一句“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来搪塞。
现在这个时代国人对于“两性”这个字眼实在是宽容的太多太多了。这已经不再是什么避之不及的话题了。反正我们家小淘气在问我小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时候,我是大大方方的告诉他的,考虑到他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等诸多问题,虽然不能够像《动物世界》上讲解的那么明白透彻,但是绝对让他明白我是爸爸妈妈一起造出来而不是他们充话费送的。
说起来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确实是我们要大方的多,早在将近一百年前人家就已经将这些问题与内容集结成书,取名为《性心理学》并且畅销全球八十五年之久。本来是出于好奇才去看这本书,一看之后才发现,别看自己结婚已久娃都生了好几年了。可是对于有关于“性”的知识,尤其是其在心理学上的反应,所知道的还是甚少。
有关于“性”这个话题的分析自然不单单只有“两性”这一个话题。他所涵盖的东西其实是很多很多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我是主要来自于一些影视甚至是动漫作品。像是《乱马1/2》中的以偷女式内内为乐的变态爷爷,《五十一度灰》中的虐恋,最为常见的自然还是那些同志电影……较起真来似乎那都是一些不太正常的内容,但是万事皆有因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或许会有一种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看之前对于此书充满了好奇之感,那么看完此书后便是一种坦然。“性”这东西本就是人类繁衍的一种手段,是人自身的一种本能,真若是说开了其实真没什么的。以小淘气的年龄现在看这书实在是太早,那做娘的我就先替他囤着。等到他开始步入青春期时再推荐给他看。有些东西还是大大方方的讲明白的好,遮遮掩掩只会造成更多的误解与麻烦。
《性心理学》读后感(九):关于性心理学有效的“”教材
性心理学——有效的教材 ◎ 东渔 关于性启蒙知识,很多人都还停留在在年少时看的某种电影片里,真正的学术性知识难以触及。记得在学校里上过生理卫生课,老师只是草草读一遍,让我们记一下重点,应付应付考试即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性是比较隐晦的话题,无论从传统道德层面,还是个人教养,都在规避这个问题,没有系统的学习,我们自身的性科学知识微乎其微,直面研究这个问题就只能靠性学家来完成了。将性当做科学研究,正是霭理士博士的毕生事业,他致力于系统研究性科学,在性心理学上大有建树,著有专业性很强的《性心理学》,从多方面入手解读了真正有效的性知识。 《性心理学》先从性的生物学入手,再到社会学,且深入到个体实例,对性的解析全面系统化。让性作为学科摆上台面,且是科学化的研究解读,这是科普的原则,生物学分析了性冲动的性质,以及性择各种感觉的关系。其次,针对青少年性冲动手淫的分析, 包括恋足,恋物,虐恋之类的性畸变,此类现象在影视文化中表现较多的当属日本,而在书中霭理士博士详细解析了这种现象的种种表现和根源。 性科学中关注较多的现象便是同性恋,现代社会中同性恋一直都不是少数,有些国家已经认同同性恋,甚至鼓励结婚,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文明现象。霭理士研究同性恋发生的生理性根源,也从社会学中做了见解。古时候同性恋被当做流行美,然而在中国同性恋的风气仍是隐晦的,上世纪公厕里的黄色涂鸦文化体现,现在的势头只适合在互联网上开展,因而在中国还是不能公开,传统也会鄙视此类现象,但科学的看待同性恋已成气候,包括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在内的学者都对同性恋给予了科学化的解释,呼吁全社会对他们公平对待,不再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霭理士列举的各种现象,以及潘光旦注释中提到的古典文献中描述的同性恋现象,都是很具体的事例。 《性心理学》体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婚姻和生育观念,关于恋爱的艺术也是严谨有度,对于男女相处之道做了指引。附录中《性的教育》很有规范意义,对男性女性需要做到的事情都有规划,而《性的道德》延伸到社会层次,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自由意识,与旧的性道德冲突,也提及怎样慢慢改进。 潘光旦作为人类学家,对性科学也颇有研究,著有多部性学专著,由他翻译的《性心理学》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注释,援引一些古典著作中关于性的典故,比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巧妙结合了古时的案例,在解读霭理士性学研究的同时,可谓二次创作,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如果将潘光旦的注释收集到一块独立成文,也会是一本研究性学现象的有效著作。 学术要区别于个人主观的臆测,霭理士的严谨态度符合科学研究,虽然早期性的学科并不是很全面,所以他在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如果作为教科书在学生中间推广,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每一门科学都应该遵守科学的原则。
《性心理学》读后感(十):科学认知性心理
我是抱以对作者、译者的崇敬之心来阅读、学习《性心理学》这一问世百年的至高经典的。这本书是现代性心理学鼻祖霭理士集大成之作,作为清华历史四大哲人之一的译者潘光旦十分关注与推崇这部著作,而耗时两年翻译完此书也算是潘老多年后成功还愿。
只有亲自读过这本书,才能认识到它在讲解分析性心理学方面的全面与透彻。百年以前,霭氏就把性(冲动)心理学剖析到如此程度,百年之间,众多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继承并发展他的成果。作为普通人,从不同的身份角度入手,读这本书也非常有启示与指导意义。
性心理,和人的生理结构与机制是有关的,也必定涉及社会领域和道德领域。谈及性心理,多数人或多或少会联想到变态、心理疾病等以及一些性科普的知识,不论针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我们如今也更清醒地意识到性的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青少年。
霭氏在“青年期的性冲动”一章中强调,“把适用于成年人的名词随便用在孩子身上”是严重的错误,儿童不避同性、不忌亲属,不能认定其是“tongxinglian”或“luanlun”。类似的观点多次申明。科学已经证明,所谓邪孽的行为是童年很普通的一种现象,从进化上讲,不可把成年人的标准任意适用在未成熟的儿童身上,自然不自然的事物,要区分对待。性启蒙教育要归之于家庭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作用,对于孩子尤为重要,当然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需自然演进的过程,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都做了具体的举例与阐述。性冲动,说到底并不属于理性范畴,所以专重理智、开发智力的教育就不太适用于性教育。在对古代和现代启蒙教育进行认真讨论后,霭氏总结到,对性的漠视、厌恶甚至鄙薄的态度,正可推溯到上述这种专重理智的教育。
针对儿童的性歧变,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太容易按照自然秩序进行,所以我们既要避免横加干涉,又要铲除一些阻碍自然发展的不利影响,要想让儿童做到节制或克制,要多些指导,同时要注意让他们与同辈之间的互动交流。
知识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人的生活方式也趋于繁变曲折,在对物恋、虐恋、tongxinglian等问题上,如今人们的态度也更自由开放。一方面,要分清楚社会公共问题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另一方面,就医学和社会层面的干涉而言,要把握好度。霭氏指出干涉的目的为求“平允”二字:“平”对社会而言,是法律的责成,“允”对当事人而言,是同情心的表现。说得真好!(更是译得真好!)
就婚姻和恋爱上有关性的重点内容,霭氏也逐一做了明确的阐述。一夫一妻、生育和不生育、某些性能问题,读者可得到科学的解答。
书中借鉴引用、辩证讨论了佛洛依德、范托利等心理学家、医学家的众多观点,大量的实验例证、数据对比增强了论证的可靠性。但整本书又能做到深入浅出,字里行间亦透出作者的真诚恳切。
考虑到一般读者的兴趣,潘老对霭氏《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两部分内容也做了翻译,作为附录。此部分内容也是十分受益。此书在中国读者中的有口皆碑,潘老的贡献可谓巨大。潘老所下的工夫和传达的心意,在译序中可见一斑。单说注释,第三种“中国的文献与习惯中所流传的关于性的见解与事例”当占所有注释的十分之七以上。
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阅读、甚至仔细研读的传世经典。涨知识,也对性心理有思想上的纠正与升华,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此一本,就科学认识性心理有足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