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一邦读后感1000字
《万国一邦》是一本由[美]托马斯·本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国一邦》精选点评:
●虽然有些晦涩难读,但是获得了不少有趣的见解。。
●总算啃完了,作者的眼界和判断力无与伦比。不理解全球史,鼓吹一种美国例外论,在作者看来既是自大傲慢的表现,更泄露了自己那可怜的无知。不理解全球史,不理解国际互动,就谈不上理解美利坚。对不少主题(比如美国革命、内战和进步运动)的阐释具有颠覆性,胆小者慎入,尽管翻译和编辑工作有所瑕疵,还是强烈推荐。
●世界史视角下的美国史,意图将美国从独一无二的“山巅之城”还原为“万国”(nations)中之“一邦”,进而消除美国例外主义的自大。具体到每个时段而言,作者的观点都算不上新鲜(更像是一种综述),个别地方由于过度强调“世界史”而略乏收束。【翻译基本通畅,译注良心,但第228页的“尼格罗问题”让我不禁有些怀疑这本书的翻译是怎么完成的...】
●美国史必须同世界史 经济史放在一起才能观看
●翻译总体上不差,还添加了许多弹幕注释解释对普通读者不友好的名词概念,阅读难度是原书写作方式带来的。带来难度的旁征博引下每个分论点都写的很好,内战一节尤佳,但本质上没有达成作者宣称的突破,而更像是在既有叙事框架内发挥他口中“给传统核心叙事添枝加叶”的功效
●读懂美国的经典之作。首倡跨国史,摒弃美国例外论,在全球互动体系中重新审视美国历史,为理解21世纪的世界格局提供崭新视角。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埃里克·方纳、《经济学人》重磅推荐!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历史放到全球史中来看,本来孤立的事件,有了联系,起推动发展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历史的角度。但挖得还不够深,但给我们指了路,可以自己去做更深入的了解
●托马斯·本德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世界性视角,在这个维度上他的确拿出了一些人们以往不太重视的东西:比如将殖民地的独立从七年战争的后期开始去写;或是从海地革命的视角来看美国革命的影响和共和国自身的认知。这本书我还是推荐人们去读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全面也很有启发性。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某种程度上“生于不义”——这种“不义”是源于殖民地的那种寻求过度自由和理想化启蒙运动的革命原则,这点如果从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导致灾难的角度,是走向雅各宾恐怖时期的一个起点。也将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至今视作恶敌的、俄国和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起点。这也是联邦党人在海地革命问题上怒斥杰斐逊总统的原因。
●虽说已经作为矮子里头挑出的将军,美国这几年也算够礼崩乐坏的。
●美国是我们社会发展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研究他们,学习他们,超越他们。
《万国一邦》读后感(一):读托马斯·本德的《万国一邦》
本德试图突破美国专业史学传统,从国际史的外部视角分析美国诞生、兴起以及后来的称霸之路。这本书的历史解释策略有两个特点:突破以美国国史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改以国际史的视角解释美国历史;提防后见之明的目的论叙事,强调历史走向的不确定性;本书在美国学术界取得广泛的称赞,被认为是全球史里程碑式的著作。
《万国一邦》读后感(二):自由向左 美国向右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美国的书籍,可能有的读者觉得这么做很无聊,可是从现在社会发展、个人思考的角度,我们都不能够无视美国的存在,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研究美国这个领土面积与我国差不多,人口3亿多的国家。
现在要说的《万国一邦》这本书,就是介绍美国如何从一个美洲的国家成为今天的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的书,作者引用的数据、写作的角度可能与其他作家不一样,但是很好的介绍了美国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大框架,值得一读。
人到底是应该更加关注现在、或是更加宏观的从历史角度看现在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够回避历史,回避历史的结果就是对未来的迷茫。
美国真的是一个bug级别的存在,从几十个坐着五月花号逃避宗教惩罚的清教徒,到一步一步的开美洲大陆开疆辟土,成立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再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幸运就能够概述的。
美国的成功,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在保守和开放之间的不断相互促进发展起来的。美国的保守,主要是他们仍然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基督教相对的来说是保守的,而这种保守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保守,起到了稳定社会基础的作用,美国也是开放的,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欢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公民,并且美国用只要肯劳动就能够在美国立足挣大钱的美国梦,吸引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公民、特别是很多的精英人群,他们为美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由女神像,就像是一个灯塔,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也不断召唤着在原有国家无法打破社会阶层禁锢的人的到美国闯荡,追寻美国梦。
稍微收一下思路,美国从美洲一个国家在与欧洲强国竞争世界领导权的过程,也有靠美洲两面林海洋的地理优势,而更多的是凭借国家的整体定位、文化中的自由、包容多样性,特别是文化中的自由、包容多样性,让美国的社会活力被更加充分的激发出来,从而创造出了更加有活力的企业、更加有吸引力的社会文化。
美国人很有正义感,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二战中后期,如果不是美国的及时参与,可能世界就被德意日轴心国瓜分了,现在大家可能没有机会在这么安静的读书、这么交流了。
美国也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国家,很有契约精神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秩序特别是经济秩序的制定,美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也得益于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经济规则。
至于现在美国的川普,刚刚签订协议,马上就撕毁协议加税,这是对美国传统的文化、经济等价值观的巨大破坏,一方面应该直面现在国际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强健自身。
《万国一邦》读后感(三):全球历史背景下的美国史
阅读《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不仅能够让我们知道美国的发展史,更能了解整个全球历史,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范围下全球历史背景,对美国又有着什么影响。也是对于美国例外论的一种抨击。以前,我们都是灼眼于美国其自身的发展史,来看待美国对于世界的影响。现在本书反其道而行,世界对于美国的影响。用作者的话更确切的说:“既存在一种共同的全球史,同时也存在一种揭示诸民族国之差异的国别史。”。这要求作者有着丰厚的全球史知识,而不只局限于一国,才能从其全局看片面。 本书作者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是全球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纽约大学(NYU)校座人文讲席教授,纽约大学国际高等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涉及文化史、思想史、城市史等领域,是美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西方国家对黄金、香料、蔗糖等一系列财产物资的追求,以及对扩大自己领土的野心,让他们开始了一场海外征伐。在这场征伐里,有些地区的人民被沦为了殖民地,而其土地上的人们被殖民者残忍的掠夺剩余价值,他们的世界在殖民者到来之后进入黑暗时期。因为殖民地的扩大,人们对奴隶的寻求,以及廉价奴隶所带来的效益,让奴隶市场变得有些供不应求。这些廉价的奴隶不能享有人权,他们吃的比猪差,干的比牛多,生活没有保障,只能被殖民者剥削,最后迎来生命的终结,甚至都无法有个体面的安葬之所。在这场大西洋奴隶制的背景下,虽然美国也深受其影响,但是大西洋沿海世界最终是转型为后来的种植园体系,而美国并非是对蔗糖群岛上情形的复制。不过在这其中有一对夫妇是个例外,他们凭借其自身的美德,获得了平民的权利,甚至于变成主人。他们就是安东尼·约翰逊一家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挪移,人们发现获得一个奴隶的终身拥有权,还能获得其子女的终身拥有权,是如此的便易和廉价,节约其成本。这样从奴隶翻身为主人的事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这场海洋世界的争夺中,助长了在领土、贸易和权势上的全面竞争。也为美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美国在此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可是往常的大国争斗,小国渔翁得利似乎行不通了。现如今这种争竞也对这个脆弱不堪的共和国生存构成了威胁。美国也开始属于自己的征伐,攻占墨西哥地区,它希望或许墨西哥宽广的土地,而不再需要墨西哥的人民。 而奴隶制的问题也一直被抬上台面,林肯和道格拉斯在奴隶制思想上面持不同意见。林肯的一番演讲,表达自己对于奴隶制的憎恶,同时另一位共和党人查尔斯·萨姆纳也认为奴隶制是“令我们的国家身价暴跌”。而民众也是相当赞同这一观点。一场关于奴隶制的争吵问题的表象,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其实也是各党派关于自身利益的一种维护。美国内战尽管其只是以废除奴隶制,解放黑人当做一种口号,掩盖其真正的目的。但是,参与反叛的洲还是获得了解放。没有参与的洲还是保留了其奴隶制度。不过美国这一内战,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迅速发展,加上前苏联的解体,让美国变成世界上唯一的霸权。直到现如今它还是一个霸权国家,企图引发别国内乱来成就自身之扩张。例如:“美国对台的怂恿,对于韩国军事力量的支持,直到现在,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以及最近人民币的贬值问题上。都能看出美国对于世界的野心。
《万国一邦》读后感(四):《万国一邦》:美国,人类 / 白人完美的例外?
莱克星顿一声枪响,吹起反抗宗主国英国的号角,尽管遭遇了重重坎坷,但在华盛顿的英明领导下,在北美殖民地的协同合作下,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最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生的国家,尽管长期存在分裂,但内战时期,在以林肯为代表的废奴主义者的努力下,在北方军人的浴血奋战下,合众国再次实现了统一,而中央的权力实现了集中化,并助推了工业革命,慢慢地将这个国家带至世界前沿,甚至是世界头号强国。
类似的说法,常见于各类美国通史教科书(无论是美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偶尔,学术的历史编纂,也无法免俗。乍看之下似乎并无缺漏,毕竟按照时间线索的推移,美利坚合众国的确经历了这样的“演进”或变迁。但在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本德看来,以美国为主体叙述的美国史,即便可以称为真实的历史或历史的真相,也会忽略很多其他方面,它们呈现为“各民族国家史中的跨国天性”,在他那里,“将一国之领土空间视为理解该国之民族国家史的充分背景”,是可疑的,特别是在后哥伦布时代,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关联的情况下;因为美国史既是“一种民族国家史”,又“具有全球史的意义”。
按照美国历史学家柯娇燕的看法,全球史提出的难题,“是如何讲述一个没有中心的故事”,这与中心明确的民族国家史或地区史显然冲突。不过,对本德来说,全球史视野下的美国史,并非无迹可寻;相反,正是因为少有人问津才大有可为。在相互关联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在交通、通讯条件改善的情况下,特别是在18世纪以后,民族国家很难置身于世界之外,“自在小楼成一统”,更何况,不同的民族国家的确曾经共处于类似的进程中,比方说追求自由与独立、反帝国主义,以及现代化。
美国史的开端,往往一带而过独立战争前史,仿佛这段时期就是为了此后的独立战争进行的准备工作,同时,尽管独立战争的艰辛过程得到强调,但显然被赋予了太多权重。本德认为,美国的开端,不得不从大西洋革命或海洋革命讲起。正是地理大发现以来造成的海洋革命(至于原因,本德强调,不是欧洲人“在财富、技术或者文明上的优势”,而是“一种积贫积弱的忧患意识、深居边陲的失落感和屈居人下的自卑情绪”),使得北美,以及西印度群岛(那里有大量种植园复合体)之于宗主国英国的重要性变得突出,并在随后的斗争中支持了殖民地人关于“无代表不纳税”的主张。
至于美国人大书特书,学界生产的文献稳定增长的美国革命,尤其是独立战争,更是占据了美国史开端的核心。比起强调英国殖民者的残暴行径或殖民地人民的团结一致,在本德看来,叙事中心应该放在“一系列更久远、更漫长的英法全球战争事件之中”,后者还会牵涉更多帝国争夺战,参与者包括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因此,美国革命,特别是其战争中的国际维度,比方说获得法国军队的支持,必须得到正视(哪怕当时乃至后世的美国人为了所谓的民族自豪感极力抹杀法国人对胜利的贡献),尤其要提到的是法国海军的援助,这与前文的海洋革命形成了呼应。毫不夸张地说,早在马汉的《海权论》发表以前,世界就已经进入了海权争霸的时代了。
历史编纂,不久便转至美国内战。这场改变了美国、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的惨痛战争,是否果真如某些如宣传家所言,它完完全全是为了解放黑人奴隶,体现了北方人士的正直?这个简单而草率的答案,显然禁不住仔细推敲。不可否认,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的确占据着问题的焦点位置,但这远非全部的故事。这个时代,是个民族国家的时代,西部开发、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改善,都强化了这种民族意识,以至于“一半自由,一半奴役”(长期默认)的状态,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况,北方的工业,还是由南方的血型种植园维系的。是南方的反对、抵抗,乃至威胁(退出联邦,并宣布独立)造成了局势的失控。然而,这并不独特,放眼当时其他国家,类似的反抗奴役、追求民族独立的战争,可谓此起彼伏。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化,美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美国似乎也走上了追随西方的扩张之路,尽管美国人很少承认自己是帝国。但在本德那里,美国的西进运动,其实就是帝国的扩张,按照部分美国评论家的说法,这可以称作“国内殖民主义”。西进运动,主要是一场对美国原住民(当时统称为印第安人)的驱逐,这方面,白人的经验格外丰富。而在西半球,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远非殖民地人民效仿以对抗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殖民者的榜样,相反,美国甚至一再阻止他们获得自由。这一双重标准并非没有理论基础,美国人以后者在种族、道德上的卑下,缺乏自主能力为借口,让自己的干预、敌对,甚至殖民正当化,最终塑造了本德所谓的“帝国中的帝国”,或杰斐逊所说的“自由帝国”(显然内在矛盾的修辞)。当然,本德提醒道,这是美利坚民族认同中的一个基本点,即“差异”,哪怕往往是想象的差异。
还不能不提及是,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以及自由主义的散布(而在本德看来,后者是工业革命“在政治观念和实践上所造就的种种后果”),特别是史学家们指称的“进步运动”。然而,真的是一小拨美国有识之士的深刻洞见,成就了这段历史吗?恐怕列表还要加上许多美国以外的名字,因为“美国进步主义改革是一种几乎遍及全球的历史进程中的地方版本,这种全球历史进程是在智识和政治上对工业资本主义和城市化所做出的回应”,它是共享的,而非美国人独占,自然不是美国例外论的论据;北大西洋两岸就各类社会议题,比如女性的投票权、黑人权益、儿童权益、积极自由、国家干预展开了“各类对话”,“尽管关注的焦点和强调的内容各不相同”,尽管共享的观念和相似的举措“不会在不同的国家中带来相同的结果”。
通过将美国史置于全球史,强调共性、对话、交流、乃至反抗,本德横扫了美国史编纂传统中的陈词滥调,并以一种独到的眼光对以往的历史进行了重新阐释,不得不说极发人深省,尽管他也承认,很多更细致的主题还需深入探究。因此,美国史可以说是“未完成的历史”(套用“未完成的革命”这一常见的说法),其中很多结论都值得推敲,甚至是大肆修正,抑或翻转。当然,无论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谈,美国例外论可以休矣。
《万国一邦》读后感(五):全球史中的合众国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关于英国历史的书,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在美洲的殖民占领以及美国的独立都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及至后来美国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取而代之成为世界霸主,英国的历史和美国的历史相互交织,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看完了英国历史,就更想再看看美国的历史,以相互印证。这本《万国一邦》正是一本讲述美国历史的作品,而且这是全球史译丛中的一本作品,是以全球史的视角来审视、论述美国历史在世界史中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影响,正是因为站在全球史的视角上,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国别史的美国史有所不同,作者也有一些其他的观点在书中做了阐述。
海洋争霸
要说起美国历史的起源,首先还要从欧洲强国争霸海洋,殖民美洲开始讲起。海洋时代之前的世界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但丝绸之路给欧洲带来的不仅仅是商贸的繁荣,同样也将疾病传播到了欧洲,其中最厉害的要数黑死病了,中国因此失去了6000万的人口,而传到欧洲后欧洲也有1/3的人口因此丧生。可以说,
瘟疫的流行作为一重动因,推动着欧洲人在15世纪开始寻找一种替代陆上线路的通往东方的道路,也许途径海洋会更加安全可靠。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那时候的中国算是“向海洋进发的领头羊”,郑和带领强大的舰队先后7次西行,应当被视为最有可能海上环游全球的人,中国也最有可能建立全球贸易帝国,只可惜明朝内部政治争斗和财政状况的变化,政府停止了大型海事活动,中国就此错过了成为第一个海上霸主的机会。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欧洲强国开始了海洋探险活动,开始在美洲、非洲甚至亚洲建立据点,疯狂掠夺资源,而当它们发现在新土地上建立种植园,种植紧俏的经济作物有着巨额利润后,开始大肆侵占土地,奴役当地民众,为其种植事业辛勤劳作。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成为海洋世界的重要力量,它们都从海外贸易和海外掠夺中尝到了甜头,并大力发展于此。
美洲大陆,尤其是北美大陆,当时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加上美洲因地理与历史等多种原因落后欧洲几百年的情况,欧洲豪强们在美洲横行无忌,对金银矿藏的掠夺,对土地的掠夺,对当地土著的奴役,欧洲人迅速统治了这片大陆。而种植园的大面积建立以及丰厚的回报,也令欧洲白人有了人口迁移的欲望,当然无论是从欧洲各国官方还是民间,主动或被动迁移往美洲的大多是监狱囚犯、无业游民、新教徒等期望改善原本生活处境的人。由于美洲大陆本身就人口稀少,加之欧洲人的到来同样也带来了致命疾病,这些疾病杀死了非洲3/4的人口,加勒比和南半球是9/10,北美的人口也锐减了近9成。问题来了,欧洲人迁徙往美洲是去发展种植园的,但没人给他们耕种了,美洲剩下的那点土著对于疯狂增长的种植园劳动力需求只是杯水车薪,怎样才能有劳动力呢?
奴隶贸易
对于这一点其实大家也比较熟悉,那就是贩卖奴隶贸易。也许大家印象中的奴隶贸易都是在贩运非洲的黑奴,其实虽然奴隶贸易中大多是黑奴,但也有其他洲的其他人种被贩运到美洲。
前面也讲到了,在美洲发展种植园会给欧洲强国带来巨大的利润,有几种经济作物拥有着广阔的市场,最初的蔗糖,后来又发展起来的烟草和咖啡,它们同样是欧洲乃至世界的紧俏商品。对这些作物的种植需求转化为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从非洲贩卖奴隶到美洲成为了欧洲列国的必然选择。这里要说的是,贩卖奴隶不仅仅是为美洲提供劳动力以增加作物的种植收成,贩卖奴隶本身也是一个很赚钱的“事业”,这也成为欧洲列国的一大盈利点。
正像资本主义剥削工人一样,那些来自于欧洲的种植园主们也在疯狂压榨奴隶的价值,种植园主们发现与其好好对待奴隶,让他们工作更长年限,还不如让奴隶少吃少喝拼命劳作,死了之后再买入新的奴隶替代原来的劳动力,虽然单个奴隶的工作年限少了,但种植园主总的成本却大大降低,对种植园主来说这是更合算的选择。这种情况就更加剧了贩卖奴隶的贸易,刺激欧洲强国更加肆无忌惮地去非洲抢人。
种植园主对奴隶的无情剥削是否跟后来美国资本主义企业主剥削工人十分相似呢?
还有一个相似性:种植园与现代工业的相似性——高度的资本化、严格的劳动纪律与劳动分工、对原材料和生产进程的统一控制、精确计算的时间安排,以及对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美洲的种植园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加上奴隶贸易的兴盛,让美洲的经贸活动空前繁荣,用作者的话来说:
16世纪开始,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非洲、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面貌。它取代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并将日渐具有活力的世界经济中心向西推进到了大西洋沿岸。合众国独立
经济的不断发展让美洲殖民地的地位越来越高,种植园的大力发展更是让英法等国越发的贪婪,它们不断“创新”着榨取美洲殖民地的方法,收取的税收名目层出不穷,终于美洲的欧洲移民们忍无可忍了,奋起反抗之。
美洲殖民地的独立细节这里不再讨论,我们更多地从全球史观来看一下这个事件。应该说十三块殖民地的联合独立是欧洲列强妥协和利益交换的产物。这也是英法全球争霸战场的一小部分,法国与合众国的联盟不仅让大英帝国落入不利境地,更是深陷在美洲捍卫统治地位的泥潭。合众国的独立对英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更失去了美洲大陆的财富输入,法国是乐见其成的;但另一方面,英国最终同意合众国的独立也是做出了取舍,虽然有不小的损失,但不用再为美洲殖民地占用大量军队与资源,在合众国独立后,英国海军力量反而得到加强,从而巩固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它得以将精力转向全球其他可供占领和掠夺的地域。
从全球来看,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抵抗活动及最终的叛乱行为并非独一无二的,爱尔兰也是如此,随后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当然,世界各地的抵抗运动的具体形态不尽相同。这些抵抗运动也得益于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对传统的等级架构与政治运行模式造成了极大挑战。
传统史观中认为过分沉重的税负压力是导致美洲殖民地寻求独立的重要原因,但在全球史观中我们应当在全球视角中看待这类事件,显然不断增加的税负压力不只在美洲大陆有,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所以激起反抗也是全球的普遍情况,这是那时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合众国的独立成功是因应形势的独特先例。
民主、自由和内战
合众国的独立为世界其他地域的民众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让他们看到了谋求自由的可能性,纷纷起而效仿之。诸如匈牙利脱离奥地利的统治不再是个例。
独立后的合众国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一方面在美洲本土寻求领土的继续扩张,毕竟有大片的领土可以用来占领和使用;另一方面合众国也在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增强经济实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虽然合众国是独一无二的联邦制政府,加入的各州相对独立,拥有者较强的权力,但对外来说,显然赋予合众国更强的权力是对整个联邦更有利的事。但南方诸州与北方有着天然的分歧,虽然在民主、自由上分歧不大,但在奴隶制等问题上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与一定程度上的中央集权是相悖的,内战不可避免。
但目光再次转向世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寻求民主、自由,废除奴隶制似乎是大势所趋,这也在全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不过像美国、海地等地形成了激烈的革命或战争。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去奴隶制或农奴制的进程先后得以推进,也都取得了成功。
当然,美国内战不仅仅是废除奴隶制的战争,应当将其看成是社会形态的转型之战,对非自由劳工制度的反对同时也让农业社会逐渐转向了工业国家。
贸易与经济扩张
1884年到1885年,柏林会议让大不列颠、法兰西、德意志等列强商讨了如何瓜分非洲,进而协商如何瓜分世界,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已被瓜分殆尽了。美国并没有像欧洲列强那样挤破头的去抢地盘,实际上,除了菲律宾、波多黎各之外,合众国并没有在它的海外领地上采取正式的殖民化进行统治。美国寻求的是不受约束的海洋贸易以及平等的(或“最惠国”的)贸易权利,当然,它也随时做好了一旦贸易开展不力,就进行武力干预的准备。美国开始用贸易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其他地域的“软控制”,就像作者所说的:
作为一种从混乱走向有序、从不负责任走向承担责任的手段和方式,金融活动或者说是金融依赖性的建立完全取代了对领土的攫取,并部分取代了武装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回到现在,似乎美国的所作所为与100多年前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以一种国际警察的形象自居,标榜为维护世界秩序,实际维护的只是它变相掠夺的秩序。
历史还是那些历史,不同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作为全球史研究的倡导者之一,作者托马斯·本德教授正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抨击了将探究的领域局限于合众国领土内部,隔绝孤立、封闭自足的战后例外论的历史观,将美国放到全球众多国家或地域中的其中一个,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美国历史只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美国,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世界各国在全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