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风云史读后感精选
《FDA风云史》是一本由康墨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DA风云史》读后感(一):食品安全发展的条件
《FDA风云史》看这本书的名字,可能觉得不知道这本书在写什么,一开始我以为会写什么历史的发展啊之类的,没想到是写一个最近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食品安全的问题。 想必大家都看过我们国家的奶粉,出事的问题吧?当时是三鹿奶粉,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毒奶粉的那个企业。他为了能够在国家检测系统的蛋白质,能够显现它的蛋白质较为高,加入了过量的三氯氢氨,导致后来吃这个奶粉的宝宝们,最后就变成了大头娃娃。那么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过了这么多年,似乎好多人都把这件事忘记了,只有那些孩子变成大头娃娃的父母,那些家庭依旧还记得这件事情。有些东西带给他们的伤害是永久的,是人虽然能够忘记,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痛苦,并且是永久的伤害。而这些孩子有什么办法回到最初呢?答案是没有办法,对于孩子身体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而用金钱给父母来弥补他们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弥补不了的。一个母亲辛辛苦苦的把孩子生下来,却因为奶水不足,只能用奶粉,没想到连奶粉都会伤害到孩子,由于这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中国对国内的奶粉1度失去了信心,很多人都选择去代购奶粉,保证自己的宝宝的健康。这也让我们明白了,食品安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食品安全对每一代宝宝的重要性。 这本书中有些荒唐,也有点可笑,一个皮匠,自称四世代代为医生,没想到大家都相信了,最后的结局竟是让人大跌眼镜,故事的开端就是由这件荒唐又可笑的事情开启的,也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各国对医疗这方面的重视逐渐的加大,医疗设备的完善,医疗药品的补足,才能给人家安心,才能给每一个病人治疗的机会。 这本书虽然是讲外国的故事,但是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一些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对食品的重视。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也不断的提高,从而到逼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一些企业开启了转型,创新性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食品这方面也越来越加重视,审核制度和条件也越加严格,对食品安全的信用度逐渐提高。 每一个食品安全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些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事情,但是只要及时改正,及时去面对错误,积极的面对,积极的改正,相信假以时日,定能更好的蓬勃发展。
《FDA风云史》读后感(二):加快速度,期待中国的FDA也成为“金字招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中有一个部门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假如对这个长名字的机构稍显陌生的话,那么,它的简称FDA应该说是尤为大名鼎鼎。但是食品药品,来一句“经过FDA认证”或者“经过FDA推荐”,那简直就是有了一个非常权威的背书,特别值得信任。但其实,FDA的“金字招牌”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美国对食品、药品的严格监管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到越来越全面、细致的过程。
别人走过的路,虽然自己未必非得需要全部都走一遍;但一定要细心梳理别人犯过的错误、取得的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拿来”值得借鉴的好东西,这样自己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就更能够行稳致远。人们总是对当前关系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食品药品方面的假冒伪劣忧心忡忡,总是不能够非常放心地从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需要食品药品,以至于不少人居然“假病成医”,非得把自己也变成“专家”才行!可以说,很多人都期望中国的“FDA”能够像对岸的FDA一样,也能够成为健康生活、良好秩序的“守护神”,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直到终有一天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有这么一句英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翻译过来就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同样,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监管体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其实也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个体制从“零”起步之前,直到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曾经对食品药品罔失法度、放任不羁,到越来越严谨、严格的过程。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FDA的历史,就是为了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美华人康墨的《FDA风云——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的台前幕后》堪称一本很有意义的“引路”书!
这本书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FDA建立和发展的进程为线索,以纪实形式叙述了美国的食品和医药监管有史以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法规的诞生经过,其中不乏权威的法庭文件、国会听证记录和政府机构公布的文件、公告等。可以说,一方面,这本书展示了触目惊心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例子,正因为中国如今食品和药品的监督管理依然存在很多无法令人满意的方方面面,所以,加强中国法治建设、推进食品药品更加严谨、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不仅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且最好是尽快变为现实,以此来保护每一个中国人的“吃穿住行”——把“吃”放在“吃穿住行”的第一位,可见“吃”的不可或缺,可见健康的“吃”的意义竟是何等重大!
很多人对这几句话都非常熟悉:“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充分说明了资本的逐利本性。但换一个角度,恰恰也说明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国家层面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公平正义规范化的必要性、迫切性——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加速这个进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FDA风云史》读后感(三):良药苦口利于病
活着就好,简单的四个字透露出生而为人的艰难。在人的一生中,无数次与疾病相遇、交锋,如果没有药物,人只有思想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负责任、以人为本的公共机构,是不可能忽视对人自身健康的重视与保障。成立药物监管机构,不仅是维护政权正义性的必需,也是保障生存发展权的基石。然而,药物监管机构并不是随着政权的成立就当然存在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环境和条件的“刺激”与“应激”。
药品研究是一项历时长、成本高的作业,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会对某些疾病束手无策,不仅仅是我们对生物技术认知的有限,还有来自于成本与回报的权衡。如果一种疾病仅仅是少数人的灾难时,我们是否有义务去发现其规律,发明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呢?康墨在《FDA风云史》的叙述中,客观地揭摆了药品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正如痛苦的不是我们所经历的,而是我们在经历中所无法回避的反思。
药品领域的阴谋,并不比其它领域要少,影响更微,结论恰恰是相反,它会带来身处其中的人,无法扼止的情绪波动,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药物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但至少希望它不再创造新的矛盾,让大家觉得我们作为物质存在,是没有过错的,否则,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生理之疾病。
FDA之所以大名鼎鼎,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生存发展权与政治权利的融合与碰撞。药品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寻常巷陌,通常是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计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都会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改变,作为药物研究者,是否还能在时过境迁的过程中保坚定初心,知道为什么要出发,向哪儿进发,已经成为FDA执政中的两难选择。诚然,康墨在《FDA风云史》中没有告诉我们准确的、值得公认、信服的答案,但是有了问题意识,或许离问题的全面、真正解决并不久远了。 基于对国内医药界无能的愤怒,谈及FDA,可能回避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但同时也造成对于某些敏感问题绕着走,总是在叙述中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能不能将FDA一些成型的做法与经验,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在国内操作呢,理论上可以,实践上很难。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的药品立法,对于异国他乡的同类问题,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修正适用,就像我们打开窗户,新鲜空气流通的同时也难免有灰尘的交换,甚至是蚊子、苍蝇的见缝插针!诚然,国情的差异会造成水土不服,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对于同样的难题,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只是我们太容易陷于盲目悲观。
《FDA风云史》读后感(四):落后不可怕,可怕的不知道悔改——读《FDA风云史》有感
《FDA风云史》读后感(五):糟糕的歷史呈現和碎片化的案例,拼湊不起FDA的「風雲史」
「FDA风云史」:
在序中,康墨老師說這本書成書用了十年,其中兩年都用在修改大綱上,佩服。但從書的質量來看,卻很難看出這兩年的辛勞究竟注入了何處。首先,本書敘事線亂,在第四部分尤其明顯:一個講1962-1979年的章節,居然有一半在講50年代的故事,其他部分的敘事線亂則體現為各個法案、庭審的碎片化呈現,這一點祇要稍微看幾十頁就能看出來。其次,作者的語感不佳,不知道是不是在外生活過久、少讀中文書籍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但如果不看扉頁,讀者很難察覺出這本書是以中文寫作的,作者的用語習慣讓這本書看上去更像中上水平的譯作。筆記做到第四部分末就停了,因為之後實在有些太過碎片化和無聊。但作為歷史書籍,或許還有一些可取之處吧。
- 美国独立初期至1906年没有药物监管组织。19世纪20至40年代出版的美国药典和成立的药品法律,在内战开始后都成了废纸(书中举例了擦鞋童以鞋油充当药物,四处贩卖而受害者无从投诉的故事,和汤姆森催吐疗法的故事)。
- 19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产出了许多微生物学科研成果,吸引了美国学生前往欧洲留学。留学回国的科学家们开始为美国建立坚实的医学、药学研究基础,开启了药厂时代(书中举例了马尔福白喉毒素疫苗的例子)。但好景不长,卡姆登疫苗丑闻爆发,虽然马尔福的疫苗似乎未被污染,但此事致使美国更加关注药物安全。1906年的「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应运而生。
- 在「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的通过中,哈维·威利和罗斯福的角色至关重要,前者受了医学教育,组织过「试毒小组」,而后者则在1898年看到战士丢弃受污染的罐头(当时的污染为防腐剂),也参与了对肉类加工厂的调查。该法的通过还受到了来自文学界的推波助澜:《美国大欺诈》和《丛林》。
- 1906成立的联邦农业部化学局是「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落实的第一个标志。1908年,他们调查了第一宗掺假案:Cuforhedake Brane-Fude。哈珀声称该药为「补脑丸」,而实际上,它只是酒精、咖啡因、安替比林、乙酰苯胺等物质的胡乱混合。该药导致了22人死亡,死因都为过量乙酰苯胺(退热冰)。但法官判处哈珀700美元罚款,从轻处罚。新法实施受挫,威利辞职。
- 经过许多案子的失败,1938年,小罗斯福政府通过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以替代年老的「纯净食品和药品法」。FDA作为农业部下的一个部门,如今得到了极大的权力增强。FDA从此时起可以检查工厂,并拥有了药物上市前的授权权。
- 获得权力的FDA重新调查了1931年的Marmola减肥药案。Marmola宣称甲状腺功能障碍造成了肥胖,并为患者提供了每日129.7mg的甲状腺干粉。证据表明,该药方会严重危害身体,甚至在一个案例中致使原重75kg的年轻女孩体重下降至22.7kg。坎贝尔带领的FDA在1944年成功打击Marmola。
- 小插曲:50年代前的医学突破(书中举例了磺胺药物、青霉素的发现与制造,还有默克的成立)
- 50年代,「药房」形式的普及迫使FDA申请修订38年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对药房售卖的药物进行严格管制——处方/非处方划清界限。该修订还将「有效标准」写入法律。该修订命名为「达莱姆-汉弗莱修正案」。
- 1953到60年期间,FDA抗生素部门主任韦尔奇受到调查。他涉嫌受药企贿赂,酬金高达287000美元。在FDA工作过5年的芭芭拉·莫尔顿博士此后在作证时表示,审查部门常常不等候药理检查,提前将药物放行。
- 当时美国还经常依赖引进药物,德国镇静剂Contergan就是一个例子。FDA当时只能拒绝药物上市,且需要搜集足够的反对证据,这不是一件容易事。美国从梅里尔引进该药。梅里尔不仅将该药作为镇静剂使用,还想将其推广为孕妇呕吐治疗药物。当发现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该药对孕妇的潜在危害时,他们决定请一个医生写一篇宣称该药对孕妇呕吐疗效良好的文章,投到「产科和妇科医学」上。FDA和该期刊都要求他们至少提供该药「能不能穿过胎盘屏障」的结论,他们却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这种实验。实际上,他们曾经对另一款药(MRE-29)做过该类实验。FDA极力阻拦该药以‘Kevadon’为名在美国上市,并终于在1962年成功。
- 19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药品修正法案」,给予了FDA更大的权力。该法案是当时世界上最严厉的药品管控法。
- 50-60年代,FDA调查了豪克西的非标准癌症药物,在认定该药物无法治疗癌症后,却不能禁止豪克西在诊所内继续使用他们的药物「治疗」癌症。FDA首次采取了类似FBI通缉令的方式,警告公民:不要采用豪克西的药物,并与其斗争十年之久,在1960年关闭了豪克西的所有诊所。
《FDA风云史》读后感(六):FDA风云史:药品背后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
导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病毒,让每个人对于健康都重视了起来,同时也让大家对于遏制病毒蔓延的药品,以及从根源上解决病毒的疫苗,这两个和普通人距离比较远的行业,也都一起重视了起来。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与病患抗争的第一武器就是药品以及疫苗了。药品是可以帮助我们杀死病患,让我们身体恢复健康的武器;而疫苗呢,则是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让我们面对病毒攻击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药品的研发以及疫苗的研发并不容易。
可能很多人对于药品的研发流程并不是很熟悉。事实上,药品的研究真的可以说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典型的时间长,不断测试,成本高企的行业,不过一旦研发成功并且真的有疗效的话,回报也是很大的。
比如常见的有制定计划阶段,药物临床前研究阶段,药物临床研究阶段,药物申报与审批阶段,以及新药监测阶段等等,不管是那个阶段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无数次的测试,寻找不良反应的。
而药品的研制以及流通售卖,就不得不提著名的FDA,也就是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
而这本《FDA风云史》,就是一本忠实讲述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历史的书。
FDA的前世今生
FDA这个看上去比较神秘的机关,实际上担负的责任一点都不小。
早在1906年前,美国的药品无论是研发还是上市都没有任何的监管,换句话说,一款药物的疗效如何以及价格什么的,完全都是广告说了算,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能够证实药品的机构来背书。
而那时候美国的药品市场,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一片狼藉。
比如不管在什么上面都滥用化学防腐剂啊,比如掺假受污染的药品横行市场啊,比如万能药大王的兴起啊等等,说实话一个市场,而且是一个充满了潜力充满了需求的市场,如果没有国家机关强行介入强力监管的话,自然是会滋生出一系列的腐败以及以次充好,甚至是致命的毒药。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阵痛。
一直到了1938年的时候,才有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关于药品的监管法律出台,这就是罗斯福总统签署的,参众两院都通过的新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至此,之前一系列的关于药品食品以及化妆品的乱象都尘埃落定,都开始接受国家的正式监管。
而且其中的一系列规定都有着科学的影子。
比如对于食品,要求禁止加入有毒物质,建立了食品安全的标准,要求食品生产厂商都要按照标准进行生产;
比如对于药品,要求在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提供可以供人类服用的,而且安全的科学依据,还要求将药品的有效成分都标识在标签上,不允许有虚假或者误导性的陈诉等等。
而且这部法律也授予了FDA更加多的权力,比如检查工厂的权力,以及对违法者的执法行动等等。从客观上约束了药品行业,也将这个行业真正意义上拉入了正轨。
药品监管的背后
FDA的影响力还不仅仅是这些,就现代社会中,FDA还有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权力,那就是掌握着它所管辖的药物,是不是能够上市的决定权。简而言之,一个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研发出来的一款药物,如果被FDA否决或者延迟上市的话,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就像是开心爸爸在标题中说的一样,药物的背后真的是一出充满着血泪的历史。
有研发者殚精竭虑的尝试,有实验者废寝忘食的试验,有投机者泯灭良知的以次充好,有犯罪者用有毒的成分来代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有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个个血泪的故事。
而FDA的出现,伴随着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正是将这个市场真正意义上管理了起来,让这个掌握了病人生命命脉的市场真正的能够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说成为某些阴谋家的政治资本,某些投机商人的敛财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FDA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