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读后感锦集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一本由[美]大卫•范德(David Funder)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精选点评:
●作为一本教科书,它的任务就是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把各种理论、假说、实验等系统化呈现在大家的面前。David Funder做到了这一点。
●大一下学期“ 人格心理学” 课。五月下旬完成人格分析。
●国外的教材还是很有趣的,好似是在和作者对话,听他讲课,而不是冰冷的死知识。
●读过英文原版
●love it
●按需。
●纸质,终于读完了。。
●人格障碍部分依旧是第四版,没沿用APA最新的DSM5,证明这书是在2013年前写成的?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读后感(一):粗读以后
马斯洛、罗杰斯—机能充分发挥的人
生命中特别是童年受到重要的人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不带恐惧、自我怀疑和精神防御地面对世界,能够自由地认识世界、自由地做出选择并对选择负责任。如果条件足够,他还能够准确地、不加歪曲地感知最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人善于反思、自主性强、灵活、自信、适应性强、信赖别人、有创造力、独立自主、尊重道德、思想开放,更能理解他人,更愿意接受他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历稍作修改,上大学以后我有点儿倾向于把我的一些不足归因于原生家庭,最典型的问题是不能够准确地,不加歪曲地认识世界。这个理论倒是提醒我了,我的人生和性格在大方向上要得益于我从小受到的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毫不犹豫的支持。由于从我上初中起几乎什么决定都由我自己拿,我倒真的是自由而无畏了。
德西和赖恩—自我决定论
幸福包括追寻和找到自身本就具有价值的目标,而不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三个必要要素:
自主: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做出自己的决定
能力:找到你擅长的事情,并让它变得更好
联系:与他人建立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联结。
奇克森特米哈伊—心流
心流是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活动的主观经验,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前提是进行能力与挑战平衡的活动,不太难也不太简单。他特别提到看电视会阻碍心流的形成并长期使心流处于混乱状态。why?
若想要达到能力与挑战平衡的状态,首先得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安排每日的短期计划,否则的话就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坚韧+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目标+行动者
马迪—坚韧
人生的目的不是回避压力或者沮丧不安,而是培养兴致勃勃地应对挑战和从那些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社会学习理论+发展目标+行动者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如果你害怕做某事,那么就强迫自己去做,当你再做这件事时,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判断目标和发展目标
一个人的目标一般分为判断目标和发展目标。判断目标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否聪明等而去做某件事,强调现在是否聪明;发展目标是为了变得聪明的方法等而去做某些事,强调怎样变得聪明。前者在面对失败时较多呈现出“I can’t do it”的无助,而后者把失败当作“how to improved it”的手段。
评价者与行动者
评价者关注自己做得有多好以及他人评价(或能够评价)他们的方式;行动者关注行动,倾向于避免分心,专注于完成工作。评价者较之行动者更拖延。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的优点:较少的产生恐惧、更愿意冒险、有较高的幸福感
乐观主义的缺点:盲目冒险、在问题出现之前没有预期
乐观主义结合悲观主义来克服盲目自信
Do not judge me until you have walked a mile in my shoes.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实现长期目标的唯一方法是聚焦于每天的短期目标。
简单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成功源于简单
让一切尽可能地简单,但不要过度简化。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读后感(二):自我的成长的基石:WHO AM I?(我是谁?)
文/赵客
情景喜剧《武林外史》里有这样的经典一幕:高手姬无命到达同福客栈,准备把所有人都杀死。众人不是对手,只好派出了不懂武功却出口成章的吕秀才迎战,吕秀才问了个极富哲学意义的问题:我是谁?
秀才:WHO AM I?(我是谁?) 姬无命:我……这个我已经知道了…… 秀才:不!你不知道。你知道吗?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姬无命:(摇摇头)我不知道。(愤怒)我也不用知道! 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个问题。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 秀才:不,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在问的是自我。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当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以为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这一系列的问题问得姬无命无法回答,最终把自己一巴掌拍死了。
“我是谁”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the self)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他称之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依德则把“我”分为本我(Es)、自我(Ich)、和超我(Über Ich)。他认为本我代表着原始的欲望,超我则受道德化约束,自我扮演着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调和者。
对着这些不同的“我我我”,估计很多人更迷茫了,脑中打了无数个问号。但“我是谁”又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自己我的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背后的心理机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世界,由此会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有着不同反应,这些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决定着他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
人格心理学并不是专门研究“我”的学科,但却可以通过对“人格”的研究对理解他人和自己有所帮助,明白人们是如何使思考感受和行为有机结合的。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教科书和科普书可谓多得数不胜数,色彩人格、大五人格等等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一本好的教科书,需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将各种理论、假说、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系统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跟得上最新的动向,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avidFunder做到了这一点,从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入手,总理了发展出的各大流派,时不时加上各种幽默的小实例,让人在阅读枯燥理论的间歇莞尔一笑。例如书中的一个概念“程序性知识”,单看这个词很难理解。然而一举例子,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无论看过多少相关理论书籍,听过多少人讲述自己的经验,他必须亲自去学去做才能学会,而且学会以后终生不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识,就属于“程序性知识”。明白什么是程序性知识,也就明白了什么是程序性自我——你通过这些行为来表达,你认为自己是谁,但通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做。相对于程序性自我来说,叙述性自我就容易理解的多。
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每个人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使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那么如何能更加了解自己呢?大约可以分为三种途径:自我反省、他人评价、观察自己的行为。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大概的评价,这种认知有可能很符合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有可能有着极大的偏差。可能你自我感觉善良聪明,在别人眼中却是偏执敏感;也可能你自我感觉无能懦弱,在别人眼中却才华横溢。除了这两点之外,以第三方视角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方式,但是难度比较高。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不自知。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要什么,在人生的选择上会有诸多益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和工作,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哪些人适合自己并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自我成长。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读后感(三):许燕:关于人格心理学的三个为什么
从质疑或争议的角度看待科学探索中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这本书就是父子两代作者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将人格心理学介绍给大家的。它以谜题的方式展开,用当前可考的研究结果作答。在这样的科学探索中,这些与人格有关的谜题可以让人们迷思,也可以激励人们清醒认知。人格心理学有许多争议性的问题,这种争议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百余年的科学探索历程里,人格心理学让一些人迷惑,也让一些人喜爱,让一些人放弃,也让一些人坚守……
在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最好先明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为什么人格心理学是最具争议的神秘领域?
人格心理学的争议源自理论学家们的思想交流。人格是解释人与人生难题的学科,也被称之为人生哲学。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要面临无尽的难题,每个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思想。人格心理学家们用他们的一生来探讨人类所面临的人生难题。人格的理论体系也正是人生哲学的探讨途径。解答人生难题,需要多维性的思考。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人生的不同阶段来思考问题,这些多维的解释结果交汇在一起,既会使问题的解释丰满而全面,也会使问题的探讨迷乱而无序。
人格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让人爱又让人恨。有人认知到它时选择了远离,有人理解了它时选择了接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关注并深入其中。人格是心理学大师们思想的汇聚地,也是思想家的孕育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妮、马斯洛、罗杰斯、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凯利、奥尔波特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引领心理学走向的大师,他们的思想都汇聚在人格心理学体系中。
研究人格心理学,必然要不断探索与解答人与人生的各种难题。正因如此,人格心理学领域充满了“什么”“为什么”“如何”等有趣的问题,发现这些谜题的过程与解开这些谜题的过程,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正是这无数个谜题吸引着思想的探索者、生活的迷思者。人格心理学家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迷宫中寻找人生的方向,他们不惧混乱、无序与冲突,他们不懈地做着“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探索者,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和谐、个体的发展提供着思考与启迪。每个人格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视角阐述着对人生的见解,如此不同,又如此震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后人在学习这些理论时,就如同站在众多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看人生、看自我。
第二,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为什么人格心理学是最具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心理学是被业内业外应用最多的学科。在业内,人格心理学属于基础学科,它为临床与心理咨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价、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分支提供了知识与理论基础。在业外,人格心理学的思想被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军事、管理与人力资源、体育运动、医学保健、商业与经济等行业广为应用。人格心理学以它的博大精深吸引着业外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管理者、军事家、医护人员、商人、运动员和教练员,以极强的渗透功能深入到各行各业。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人格心理学。
第三,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为什么人格心理学是最具生活化的哲学领域?
人格心理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人生指导价值。在人格心理学体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基本问题:(1)人性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恶?(2)为什么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的心理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描述人的性格差异?(3)人格差异的导因是什么?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作用各占多少?谁起主导作用?(4)人格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人生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人们行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6)有些人的心理为何出现偏差?如何诊断与预防?有哪些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方法?(7)如何测量与评价人的心理差异?如何凭借人格测验来解释人格特性?(8)人与环境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人如何成为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人类如何推动社会良好与有序地健康发展?……
人格心理学涉及个体在人生历程中的方方面面,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人格心理学中体现出来。因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当一个人面临人生问题时,他/她可以从人格心理学中寻求答案,人格知识也会帮助他/她反观人生、反思自身、应对困难、发展自我、服务人类以及贡献社会。这本书以相对前沿的心理学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且尤为难得的是,它客观地呈现了研究中的争议以及研究者们的困惑,它似乎试图将心理学的人格研究现状“搬运”到我们面前,至于答案,有待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The Personality Puzzle在国内的第二版。它保持了前一版本的独特的视角和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它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有关人格的各种谜题与答案,让读者如亲临一所大学的课堂,聆听一位人格心理学教师将人格心理学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娓娓道来。同时,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之上,这一版使用了更多新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并根据新的研究对过去版本的一些描述做出了修正和增删。作者还在每一章的结尾增加了推荐阅读及辅助阅读、教学的媒体素材,使我们能够在学习、教学之余获得更多拓展的知识。作者在一些章节中增加了新的自测、表格和图片,使看起来如“阳春白雪”一般的人格心理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相信,这本《人格心理学》可以让你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出更加智慧的回答。它可以帮助你学习和了解心理学,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完善你的人格品格,提升你的人生质量!
最后,要感谢参与这本书原版翻译工作的人格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郑芳芳、李旭、毕国瑛、陈咏媛、田一、李佳慧、翟胜男、贾慧悦、于生凯、孙盈昊、董娇、鲁峥嵘、段现丽,特别是郑芳芳同学帮助我对全稿进行了整理与审校工作。感谢参与这本书修订版翻译工作的邹丹。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读后感(四):严肃科普 | 为什么我们看见笑话就想笑?
笑话总会使我们发笑,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笑话很幽默呢?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的笑点呢?
我们今天就来严肃的聊一聊这个问题。
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幽默是好的,它可以使那些被禁止的冲动通过毫无伤害的方式进行有力的表达,而不是对其进行压抑或者防卫。但是,幽默是件很精巧的工作。冲动的表达必须是可以共享的,而且要很好地隐藏冲动。能够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幽默是一门精美和困难的艺术。
幽默是对动机性冲动的表达
弗洛伊德将幽默看作升华的一种形式:将那些引起焦虑或者带来伤害的冲动通过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方式释放出来。一个现代理论认为,成功的笑话可以将两种通常被视为毫不相干的事物出人意料地并列起来,以一种令人惊讶和愉快的新方式呈现(Martin,2006)。该理论就其本身来说是好的,但注意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幽默是关于那些平时被禁止的话题的,例如性、暴力以及身体排泄等。这就是弗洛伊德发挥作用的地方。幽默不仅仅是两种想法的并列,它是对动机性冲动的表达。
幽默可以通过让人吃惊的方式使各种有问题的思想和本我冲动被人们接受。在一个成功的笑话中,冲动一直被隐藏着,直到最后时刻。然后“砰”,在自我和超我有机会阻止之前,冲动被表达出来且被大家所接受。几秒钟后,你会为使你发笑的内容而感到羞愧和内疚,但这已经发生了。冲动被表达出来,并被大家接受了。
在电影《粉红豹》中,皮特·赛勒斯看见一只狗在桌子前面,便问店员:“你的狗咬人吗?”店员说道,“不,从不。”赛勒斯低下身来去拍那只狗,结果被那只狗狠狠地咬了一口。“你不是说你的狗不咬人吗?!”他跳起来,大声喊叫。“那,”店员答道,“不是我的狗。”一些人看到这个情境时会发笑,他们欣赏一个人被愚弄并受到伤害——毫无防备地被恶狗咬了一下。那有什么好笑的呢?很显然,发生的一切都很可笑。这个情境让大家笑的原因在于真实的场景被很仔细地隐藏着,直到最后时刻。观众观看笑话时,在超我的检察员指出这个真实情境是怎样的之前,突然就笑出来。笑话使被禁止的冲动以一种不会产生焦虑的方式得以释放。为此,大多数(几乎全部的)笑话如果被仔细检察的话,会发现都是“恶心”的,是基于性或者攻击性冲动的。一些是捉弄人的,另外一些则披着伪装的外衣来表达淫秽。
不是所有幽默都起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笑话都起作用。如果个体一开始没有相应的被禁止的冲动,那么他/她就不会对该笑话发笑。例如,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喜欢攻击性的笑话,推测起来,大概是因为这些人有较强的攻击冲动。这个理由同样也适用于性方面的笑话。在与种族和性有关的笑话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是否喜爱这方面的笑话取决于个体对少数民族和性别的潜在敌意。没有潜在敌意的人会发现这些笑话是令人费解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而不是好笑的。例如,没有性别歧视态度的男性和女性在观看轻视妇女的卡通片时并不觉得可笑(Moore,Griffi ths & Payne,1987)。
幽默感可以反应个体的态度
个体潜在的态度可以通过幽默感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我知道一些人很保守,总是受到规则的约束——真正的“肛门期”性格。那么他/她最喜欢什么形式的笑话呢?厕所笑话。年龄刚过肛门期的儿童同样喜欢厕所笑话。但是当力比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大多数成人会发现厕所笑话没什么好笑。
政治笑话是另一个有问题的笑话。你会感到那些你反对的政客的笑话更好笑,而不是你支持的政客。因此,一个政治幽默家,应该明确地选择派别,随之这个笑话的听众群也就确定了;或者创造那些能够涉及所有竞选者的笑话,这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因为你不管说什么都会冒得罪某人的风险。
太直接了就不好笑了
笑话太直接也是失败的。如果一个笑话不能将冲动隐藏,就不能使听众感到意外,这样表达冲动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喜爱。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笑话你听的次数越多,就越来越不好笑。去掉使人吃惊和意外的那些成分,那么冲动也变得不再被人接受。有些笑话最开始听就知道结果是什么,如果你意识到了故事中的妙处,那就不可笑了。
还有一些“笑话”甚至根本就不隐藏它们所表达的冲动。它们仅仅通过色情词语或者用描述性行为的图表来呈现。一些人觉得这很可笑,但大多数人不会。还有一些不隐藏攻击性冲动的笑话。诸如此类的笑话只会使人感到局促不安,而不是发笑,这也同样违背了笑话的本意。
在我看来,长期上演的电视节目《美国最可笑的家庭录像》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个节目中的大多数录像描述的是儿童,他们摔倒、弄坏或者弄乱东西等。一些人(包括我在内)感到很不舒服而不是欢乐。这个节目所描述的事件太接近幽默事件和那些带有羞辱性的、烦扰性的、伤害性的事件之间的分界线。
文字来源/《人格心理学》
编辑/5+7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