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子读后感摘抄
《第十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十子》读后感(一):直指人性的诗
很优秀的一部作品,带入感很强烈,阅读间仿若置身其中。
当事者真的迷么?旁观者真的清么?在迷惘的过程中,那种伴随而来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这些种种的矛盾,组成了一首直指人性的诗。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相当生动到位,而对场面调度的把控更展示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渲染力。
《第十子》读后感(二):写给思想者
是像佟之遥一样活在花卉丝带里,还是像甘真卿一样活在难以克服的原始信念,还是像甘同一样被自己的思想绑架?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书里每个人的选择都不被自己控制,对夏丘的不珍惜,对孤独的恐惧,对感情的排斥,对物质的需求,无论浅薄还是深刻的人,他们的选择都来自宿命的安排,互相影响,环环相扣。
但是赵世谦会和夏丘重新开始,俞今案能被昭雪,相信谭力也会走出来吧。即便曾竭力模仿别人,即便曾有过多么脆弱和不堪的内心,即便曾装得多么玩世不恭。虽然甘同可能会仍然被命运玩弄,但至少在他的影响下,救了一名白衣女人不是吗?
只是之遥只能在家里等她的丈夫了,浅薄和功利的人,没有思想者痛苦,也没有思想者快乐。
《第十子》读后感(三):迷失是另一种寻找
在看似不可饶恕的错误中,或者在迷失的表像中,人其实总是在寻找那个深藏的自我。只是有时候沿着迷途走得太远,归途仿佛变得遥不可及。但猛一回头,却发现只是手拿钥匙走错了楼层而已。甘真卿和赵世谦,俞今 ,三个出生背景、人生经历如此不同的男人,其实有着共同的隐秘特质。而谭力,也许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洞察着这其中的奥秘,从而理解构成人物微妙关系复杂动因的隐秘性。 案情并不重要,案情只是作者借以塑造和解构人物的载体。小说为我们展示的是人的行为如何被自身甚至未能觉察的意识和潜意识所支配,又如何自我挣扎,于困惑中寻找光亮的出口,发现真实的自我并完成自我的升华——找不到这一方向 ,便只能纠缠在个人痛苦中沉沦。 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便在看似的宿命中,自主选择依然决定着个体人生的意义。
《第十子》读后感(四):你闻到犯罪进行时的气息了吗?
可以将第十子看成是一本犯罪心理悬疑小说,毕竟,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是刑警,围绕人物关系所展开的小说情节也是一个又一个的罪案侦破过程。但是,最吸引读者的,也是与其他犯罪悬疑作品不同之处的,是主人公甘真卿的对于犯罪心理状态的”共情“能力。这使得整个小说在一层诡异的氛围萦绕下展开情节,而且触及了一个神秘的心理——物理现象
共情在心理学领域中指的是主体(共情者)对客体(共情对象)注视时发生的体验,这种对他人精神世界或情感世界的体验,能使得共情者产生如同自身正处于同样的精神状态一样的感受,即平常大家所说的感同身受。谭力将甘真卿对犯罪行为的预感归之为共情能力,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得出的分析判断。但显然,甘真卿并不太认同这一说法,小说中说他是“不那么甘愿接受”,因为对他来说,曾经产生过恨不得杀死害死母亲的人的强烈心理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他认为自己已经杀了人,从而背负上了罪恶感。犯罪欲望与罪恶感纠缠于一起,这种心理并非能够轻易被他人理解。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心理状态中,他无意中发现罪恶是会散发出一种气息的,他能闻到这种气息。但这种似乎外在于他的对气息的捕捉和闻见,是难以言表的。
显然,气息并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应该属于物理-化学范畴。某些动物能够闻到其他动物闻不到的气息,从而判断将要或正在发生什么,听上去像是《动物世界》纪录片里对一些嗅觉器官超常灵敏的动物的描述。但如果犯罪的念头和计划产生一种类似暗物质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否会发散出一种特殊气息,或者说,在携带这种能量的主体周边的氛围,会产生一些磁场或引力波效应?
可以把这种效应进一步推导到小说中的许多场合。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甘真卿见到俞今的那个瞬间,在甘真卿走近段倩的那一刻,以及甘真卿遇见纪航的场面,为什么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在作者语言描写之外的紧张气氛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页面空间。这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但笔者曾听过几个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谈到的同感:这部小说有一种说不清的神秘性不停地触碰着人的大脑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