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精选

2021-03-17 01:2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精选

  《江小涓学术自传》是一本由江小涓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20-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一):娓娓道来的大作

  

1、江小涓老师的先生竟然是刘世锦,哈哈哈哈,上个月我才看了刘老师的书。

2、江老师提到她在留学新西兰的时候学的布南坎的公共选择理论,现在公共管理界似乎着墨也不多。

3、佩服江老师的远见:八十年代末博士论文就开始研究工业化,世纪之交研究FDI,2010年研究服务产业,都基本提前了行业爆发10年。

4、江老师思路非常清晰,在工业研究所做研究喜欢看行业,自上而下的研究。这种自下而上,看问题都清晰了。

5、前段时间讨论的外资吃掉中国日化品牌的问题,江老师也做了研究,在书中她说外资进入收购中国日化品牌后,比较高的外资品牌和被雪藏的中国品牌之外,给新的消费品牌带来了机会,纳爱斯这样的公司于是越来越好。

6、江老师提到她调去GWY工作时,去请教老领导,老领导说,去GWY不是去施展你理论水平的舞台,去是给DZY服务的,要多听看学悟。这个建议,真是太到位了。stay humble stay foolish.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二):调查研究,相信实践

  

读完江小涓教授的书,深受启发。

江教授值得敬佩,她自概括人生道路是顺应时代、跟随主流、按部就班、正常发展、平顺无奇。江教授的跟随主流是顺应着人民的正确道路。何等幸运!理想庇护环境道路都有。保持初心,干干净净,尽情燃烧。

江教授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观点鲜明不从众不怕质疑,很不容易。其阐述很能给人以鼓舞,1. 思想方法的偏执和狭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知识面的限制。没有大量阅读所提供的足够工具,就只能套用熟悉的理论概念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文不对题,非常牵强,使人更糊涂。就像书里引用林肯的话,如果唯一工具是锤子,那么世界上所有其余东西都是钉子。生命科学的研究可能就是这样,即使读许多高分文章也是让人觉得文不对题,都UC头条可还行。2.倍受质疑的科技全球化值得正视,究竟是自己去搞还是购买。尤其对研究人员提出挑战。江的调查研究表明引进是趋势。只有放开市场,才能刺激行业的竞争发展,真正把目的奇怪不走正道的领域拉回到切实的民生导向上来

江教授的个人经历让我感动的地方在其学术自信、学术兴趣和学术态度尤其是调查研究的精神上。其学术成果更加振聋发聩,值得我们这样医药领域的年轻人好好思考。最后,江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研究工作不是靠坚守和努力就能达到一定高度的,这是时代现象,面对这种高难度、不确定、没把握的状态,不知远方在何方,退而开辟其他领域不失为一种理性。”这是从青年人的立场出发并真正相信青年人才可以说出来的话。很感动。在好书里能找到真实的鼓励。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三):不是展现你理论水平的舞台,收起你的想法,虚心看、听、学、悟

  在读硕士期间,自己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我们的专业是为治理国家服务的,我们的学者是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出谋划策的。听到老师总说承担的国家课题怎么样如何如何,但感觉对于较为基层的现实情况的处理应对与总结,总是设身处地的官员要比学者们提的理论方法靠谱。也总是听说,国家层面的项目,北京层面的课题,但是很少听说我们三线以下城市的政府部门会有和大学经常合作的情况,让学者们拿方案。是基层政府对于学术的不认同吗?

  读博后发现,学术圈特别是我们专业的有些小老师,当然非大牛们,真的对政府中的好多现实情况是缺乏了解的,他们的理论,从论文来聊到论文去,他们申请的课题当然也有时候看不上这些三线城市的“横向”。那么他们在讲政府的种种时候,特别是对那些刚高中毕业还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本科生时,难免有点盲人摸象、小马过河了。

  国外有“旋转门”,既学而优能仕,仕完了还能学,国内原来有挂职锻炼,高校老师特别是我们这种专业的能到政府部门去锻炼,了解情况,或者有的就直接留下了。这几年好像这个窗口有点堵,去和回更多还是在高级干部当中。确实里面是有问题的,但对于学者而言,这样一个观察研究对象的难得机会还是非常必要的。

  江小涓老师的学术经历真的是成功的旋转门,里面好多对政府内部决策情况的描述,打破了好多老师们认为的“黑箱”,让人顿悟,也解开了我多年的问题。书中的一段话醍醐灌顶:

“我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去向院里的一位老领导请教,请他指点如何做好新的工作。他看我踌躇满志的样子非但不鼓励,还严肃的对我说,“不能把新岗位视为展现你理论水平的舞台,你去是为党中央国务院服务的,收起你的想法,认真虚心的看、听、学和悟”。这个提醒相当程度上端正了我对新岗位的基本心态,算得上是给我上了“入职第一课”。

  这种敲开我心门的感觉希望以后能有能力用扎实的学术成果表述出来。那么我想这本书已经达到他的目的了,非常推荐!不论你是带着什么目的,这本不厚的书,只要你翻开,总会使你受益颇深!

  《江小涓学术自传》读后感(四):怎样做,才能为改革出力

  

这本书前一阵朋友圈曝光率很高,买了后媳妇先读完了,我拖了两周,今天上午终于一鼓作气读完。

书名是学术自传,主体部分也确实是作者不同时期的学术观点,有点读综述的感觉。但读起来还是很畅快,因为毕竟是经过梳理,主题还是比较集中于几个方面。近期同时读的还有朱总理的讲话实录,由于涉及面确实很多,时间跨度也长,整整四大本读起来还是挺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所以就读了不到一本,后续打算按照不同主题来查阅。因为都涉及产业改革内容,里面一些东西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互相参照的。

回到本书,读罢感慨很多现在看起来是常识的学术观点与管理方法,在当年可是要面对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国企改革和产业政策的推行,经常需要倒逼。其实人的韧性是很强的,群体的韧性更是需要引导好,引导好了,就如同加入WTO后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的产业升级。

最近在好友小聚中,经常要我说两句,我一直没什么很好的思路,今天读书时找到了一个点,就是改革还是要借势而为,特别在当下疫情加速全球经济刹车,大家纷纷调整预期的时候,还是要低调行事、抱团取暖,待天下有变,再出秦川、图王业。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悲观情绪不少,但是这次的产业调整提前几年就开始去杠杆,为外资开放做好准备,最终还是需要借外力倒逼升级,否则这个领域就没能力出海,只能内卷割割韭菜,难以实现国家战略。

此外,改革还是要设计好能够容错,全方位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对增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以理解,80-90年代毕竟资源短缺,特别是由于被禁运制裁,一些核心物资以及外汇储备还是短缺的,所以会直接干预产业中的企业数量,以图将钱用在刀刃上。当下我的理解则是不差钱,但是时间是有限的,上一波科技红利差不多了,需要将有限的窗口期时间用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上,要跑得快一些。而时间是产业中个体的人来奉献的,若要有效率就需要吸引更多有资源有技术的人来这个行业。所以无论是之前金融行业压规模,还是近期的压利率,我的理解是将钱引导到这些地方去,这样人也就跟着投资去了,而不是放在相对低效率的地方。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悟,就是无论是做学术还是做事情还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研究核心问题,尽量搭上历史的进程,个人的单打独斗还是太渺小了。当然,前提是要想清楚、敢担当,这一点落实到具体情境中,很难。就比如作者说自己去了国务院工作前,被前辈当头棒喝,去那里不是为了展示理论,而是多学多悟。今年一句很流行的话,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也是深感认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