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椰壳碗外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椰壳碗外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0 02:1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椰壳碗外的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本由[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椰壳碗外的人生》精选点评: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这部自传中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学术生涯、思想历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受到关注的东南亚世界,看到作者作为一个跨民族研究的学者的智慧和优雅。对于想从事学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喜欢作者椰壳碗的比喻,“我向年轻的学者发出如下倡议:青蛙们只要不蜷缩在自己阴暗的椰壳碗里,它们的解放之战就不会输。全世界青蛙联合起来!”

  ●最后一代老派学者的经历,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跳脱人生,以及才知道他的弟弟是Perry Anderson...可怕的家庭。

  ●4.5 有趣的点很多。

  ●著名政治学、民族学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录。作者无意于在这本篇幅不长的小书里,面面俱到地回忆自己的一生故事,而是选取对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的若干个生命片段,从容加以记述。这些回忆与记述的核心线索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对于自身学术研究视野与成就的制约,以及作者不断冲破这种制约和舒适区的诸多努力。通过本书,不只可以了解安德森的个人生平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也足以管窥其治学理念与生命观念,值得参考。

  ●标题源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语言中的类似歇后语,椰壳碗下的青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迂腐守旧,深居简出,自我满足,认为椰壳碗(井)外的就是整个宇宙。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则是无法偏安一隅永远对椰壳碗外的世界充满好奇的。我想了想,假如没有生存的顾虑,没有父母的羁绊,没有事故的焦虑,我可能愿意成为一个人类学家。(但是又一细想,不行,我社恐……)作者说,在印度尼西亚,当有人问你要去哪里而你不想回答或尚未决定时,你就说,"lagi tjaji angin",意思是“我在等风”,好像你是一艘帆船,正在驶出港口冲向浩瀚的大海。我们这些泯然众人又还在继续坚持阅读完善智识的人可能心里还有一个不大甘心的自我安慰就是:我在等风。等风的准备固然值得珍视,但当风朝我的方向吹来的时候,我还有没有追风的勇气呢。

  ●啊这种学术人生真是太美好了…和斯通纳形成强烈对比。斯通纳真的捞。

  ●各种意义的好看好读;一爱尔兰人,出生昆明,开口说第一个词是越南话,成为研究东南亚学者堪称命中注定;非典型自传,区域研究在美国发展史,早期东南亚研究资源匮乏,反而促成民主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重观察和与当地留学生交流互相学习,简直最理想的大学学术环境和研究方法,毕业后“康奈尔小集团”(原文是Cornell Mafia好欢乐)似是研究生涯延续,始终共享智识和兴趣;可越读越沉重,东南亚研究与时局息息相关,同学惨遭杀害,自己被禁止入境,个人命运与学科命运交织,紧扣时代脉搏,付出何其惨烈虐心;呼吁大学生不该被训练而是该被教育,跳出椰壳碗,保持好奇心,涉猎广泛,才有“比较”研究前提,遂本书近乎小半教育理念的论述;对研究对象国家情深不亚于祖国;想读卡欣,想读(可惜不可能读到)《火焰和灰烬中的印度尼西亚》

  ●安德森真是太有趣太渊博了,不可复制的传奇学者,呱!

  ●伟大的书。大巧若拙讲的就是安德森,老老实实学习语言,甚至包括年轻时候的拉丁语,老老实实在田野调查中校正自己的研究思路,终于成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学者。安德森对大学、学科的观察极为准确,今天中国的大学又何尝不是呢?相互间分裂的学科分野其实也使得所谓“学术共同体”开始崩盘了,这就是所谓老鼠、拉康和车祸的问题。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应该读读,学安德森的方法,也学学他的眼光。

  ●古典情节贯穿了作者的一生。对于美国式现代性的反思和对整个世界的关照让作者不停提醒我们应该保持何种警醒,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警醒。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77《椰壳碗外的人生》

  

“静静地坐在椰壳下, 青蛙很快就开始觉得椰壳碗圈起了整个宇宙。 对这个印象的道德判断是青蛙无缘无故地心胸狭隘、迂腐守旧、深居简出和自我满足。 就我而言, 我在任何地方都无法久居到安定下来, 有别于众所周知的青蛙。” ——《椰壳碗外的人生》 这本书是《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自传, 通过作者有趣狡黠的文字, 体会到安德森丰富而跌宕的一生, 每一步都是偶然, 一颗一颗“偶然”的珍珠, 串起来安德森如此与众不同的学术命运。 书的最后, 老爷子还效仿《共产主义宣言》, 留下了极有意思的《青蛙宣言》, “青蛙们只要不蜷缩在自己阴暗的椰壳碗里, 它们的解放之战就不会输。 全世界青蛙联合起来!”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二):短评

  #短评塞不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读《开放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都十分强调开放的学科视野与研究心态,“青蛙们只要不蜷缩在自己阴暗的椰壳碗里,它们的解放之战就不会输。全世界青蛙联合起来!”。不过,后两者的写作内容更专注于学科的建制发展史。第四章“比较的框架”谈到比较政治学分支不包括“美国政治”、学生亦不关心他们的邻国这些奇怪现象,其实窝对东南亚甚至东亚也知之甚少,甚至以为东南亚与东亚一样,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潜意识里忽略了东南亚复杂的历史背景。哈哈这也许也是一种中心论思维吧。《想象的共同体》的前置内容包括政经济(马克思)、印刷资本主义(马丁)、“朝圣”(特纳)、时间(奥尔巴赫、布洛赫、兰德斯)、《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同质的、空洞的时间”(本雅明),并以英国民族主义史学对对话对象,难怪窝读不懂,以前读《共同体》读薄了。另,在这里看到奥尔巴赫的《摹仿论》真的很惊奇……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三):碗外蛙

  读安德森的《椰壳碗外的人生》有种缓缓拉开帷幕的感觉:从其对儿时的回忆到康奈尔的学术生涯再到其田野调查的三次转向,内容展现的越来越精彩,兴趣也越来越大。作者用一种跳脱了时间线的叙述方式,把自身的经历巧妙地从学术生涯中抽离出来,把他作为学者的一生剖析给读者而没有提及过多学术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本书极大的亮点。

  随后的两部分对比较和跨学科进行分析,提及美国的学术氛围,提及已经被扣在学术头上的大碗,提及年轻学者的出路,提及......这两部分应该是全文的精华。对于即将踏上学术之路的我,作者谈到的问题不仅帮我认识到碗外的天空,还给了未来的走向——跨学科和比较。学术并非象牙塔,身在其中如何自处,作者带给我们一种可能的方向。

  本以为这就是全部,但最后的跋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碗,又大又圆:我们被数字化的世界。一切皆数字化的世界,我们的思想置于何处?青蛙们只要不蜷缩在自己阴暗的椰壳婉里,它们的解放之战就不会输。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四):等风来

  一艘等风出港的船,一种四海为家、比较性的人生观。静坐椰壳下,青蛙很快就开始觉得椰壳圈起了整个宇宙。理论的出现使每一门学科愈发急切区隔于相邻学科,着手发明自己的术语。观察的资格,而不是被形塑。苏联是一个地区性而非全球性的强国。政治和经济研究往往听从政权。政策的愚蠢和暴力源自简单的无知。没有卫兵旅馆音乐小贩门票,宁静得让人乐而忘忧,就像它在千年之前可能的样子。革命背后的引力潮既不是民族主义的政治精英,也不是某个社会阶级,而是一代人,他们是由自身在日帝统治时期复杂经历所形塑的。观察和比较,自己的文化同样陌生,保持人类学的距离。用英语交流在母国被严重压制的信息,进行之前未曾想象过的崭新比较。同时注意那里有的和没有的东西,就像意识到被写下和没有被写下的东西。学术知识一直在朝着多个方向发生变化。智识工具的类型-话语分析、民族主义理论、社会调查等。没有人渴望借助阅读去了解极优秀小说所依托的事实,小说比现实更真实?本雅明同质的、空洞的时间。鄙视政治家、官僚、公司经理、记者和大众媒体名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在思想上远离我们根植于其间、视为当然的学术结构却远没有这么容易。民族主义和全球化都有限制视野和简化问题的习惯。权力意味着不必倾听。值得珍视的是等风的准备,以及当风朝你的方向吹来时候去追风的勇气。

  《椰壳碗外的人生》读后感(五):浅见

  安德森说,“倘若我出生得晚一些,我很可能就会沉溺于电视”。反观出生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网生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网络使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有了更大的便捷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和安德森那时候的电视时代相比,只不过网络时代的媒介更为丰富。想看文章的可以看公众号,想看视频的可以刷抖音,想看明星八卦的可以刷微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被网络所束缚,个性化推荐、“部落化”交流令我们深陷“信息茧房”,排外、排斥心理让我们自动屏蔽不想看或不想关注的人或事。

  安德森不太赞同“搜索引擎”让人们轻易获得一切,他说,‘轻易获得一切’的后果之一,是我在谷歌诞生很久之前就已经注意到的一个趋势的加速:没有必要记住任何东西,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检索到‘任何东西’”,如此想来,确实让人惊慌。互联网有记忆,而我们人却变成了没有记忆,这些记忆都被“储存在互联网中,或者被互联网所“吞噬”,很多人都习惯在互联网上记录、储存信息,很少再认真地用笔一笔一划记录每一天的生活或学习笔记。到需要之时,搜索一两个关键词便可以快速找出我们想要的信息。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端看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更多的信息,社交媒体得以让我们知晓各家观点。互联网说到底是一个工具,若不想被互联网物化,人就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善于利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牵着鼻子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