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读后感精选
《闲着》是一本由刘思伽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着》读后感(一):一剪闲云一溪月 一程山水一年华
终于把本年度最后一本书看完了。在冬日暖阳的关爱下,合上书,轻嘘一口气,有种刀剑入鞘马放南山的感觉。
《闲着》这本书在年初就与我机缘巧合的相遇了,并伴以了刘思伽女士的祝福。到年底才看完,实有愧疚。一方面这一年我实在是没“闲着”[捂脸],更多的是不舍得把这个安康的祝福过早的翻过去。心中感谢这份祝福,让我度过了很多难关。
《闲着》读后感(二):《闲着》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主持人刘思迦写的一本小书,初看时,竟然热泪盈眶。或许因为打开扉页的时候,坐在家里柿子树下的马扎上,奶奶的小黄正蹲坐在身边,静静的陪着我,温顺的,喜欢让我摩挲它,心头一热,斯人已逝,斯狗如故,泪水溢出眼眶。小黄是认的我的,任凭岁月如何流转,只要它在,和奶奶,和过去的日子还有连结。 小时候就是这样纳凉的,夏日的天空依旧,柿子树依旧,马扎依旧。我记得小时候夏天的晚上,大人们会拿着马扎,拿着蒲扇在西路聊天,我还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尤其是北斗星。白天,有换汽水的拖拉机突突的在吆喝,还有换凉粉的。以前,奶奶会给爷爷做"捞水饭",爷爷则会买很多无籽西瓜储存在后院儿,待西瓜过季,还可以享受西瓜的甜美。 这本书里的春夏秋冬,我竟然最喜欢夏天。2020年的夏天正盛。爷爷奶奶也都不在了,小时候夏天的味道只存在记忆里……我在长大的路上,跌跌撞撞,而我怀念它。 记于二零二零年七月的最后一天
《闲着》读后感(三):闲论生活
未读本书前,看着《闲着》这个书名,只觉得透着一股慵懒;拿到书之后,从封面、腰封到排版,都在说明这本书有多么精致;等读完书后,最大的印象又变成了成熟了。
慵懒
在很多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书籍中,突然出现一本取名“闲着”的书,称得上是一股清流了。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真正闲下来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可就是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里,很多人也没有去享受生活。我想,作者的这本书,可以给这些人很大的触动。“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保持着热爱和敬畏,方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丛生。
精致
封皮采用手绘的形式,描绘了作者悠闲泡澡,两只金毛狗伴在一旁的场景。有意思的是,画中作者和金毛的比例都被缩小了,作者在一只茶碗里泡澡,一只金毛贴着茶碗,另一只则贴着茶壶取暖。紫色的玉兰绽放在枝头、撒在茶托中,几缕热气升腾而起,整个画面透着浓浓的闲情逸致。
里面的封面则十分简单。“闲着”两个大字竖排,“春夏秋冬”四个小字横排,还配上了应景的颜色,两行字交叉点是一句“busy with fun”,忙着偷闲,或者是快乐地忙碌着?下面是一把团扇,扇面上就一个“云”字加落款。这样的团扇在书中还有好几把,选择云字团扇在封面,大约是取闲看云卷云舒的意思吧。腰封的内容倒是中规中矩,但是却不是纸质的材料,而是透明的塑料,显得很新奇。
书中还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和有趣的手绘画。附送的四张书签很不错。
成熟
作者已经四十有余,成名也有小几十年了,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能接受,但一些理论却不得不说是恰中要害。
在“怀念一些名字”一文里,作者由和朋友斗诗回忆起初中的同桌兼好友——雨,在回忆了一番过往青葱岁月后,我本以为这篇文章就要这般岁月静好地结束了。作者却来了一个“其实……”,其实作者和雨近来见过,却是成了点头之交,那些荒诞而有趣的问题都不见了,命运是否有经由雨的口向作者发问也是不解之谜了。作者说朋友圈足以诛杀昔日的友谊,然而既然有过美好的过往,也是很美丽的事情。都说鱼记七秒,人记七年。其实鱼儿至少可以记忆三天的生活,人也会在余生里,怀念一些被记忆河流中冲刷到岸上的名字。作者认为男人是自大的生物,也举了一些事例来佐证。这是因为男人普遍有着比女人更强的自信心,这和我的认知也是较为吻合的。
《闲着》读后感(四):有趣生活的打开方式
有人说,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闲着》一书的作者,把这种生活理念执行得恰如其分。在工作之余,作者养了性格温和的金毛,动手去尝试刻南瓜灯,跟爱的人一起吃晚餐,跟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个人去旅行,等等。通过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有情调的人,尽可能地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热爱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仅仅为了他人而活,应该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我的生活中,广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当别人问到我的爱好,我总会说,听广播。有的人会特别诧异,广播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才会听吧。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广播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饭的时候,一边在厨房里忙活,一边听着广播,觉得这样的生活也特别美好。 在不同的阶段,听过形形色色的广播节目。在兰州时,听《兰山夜话》《千里共良宵》;后来在石家庄,听《星光慢摇吧》《品味书香》《零点深蓝》《百变space time》《李峙的不老歌》《雕刻时光》《城市蓝调》等广播节目。 在听广播的过程中,总是会听到一些比较好听的歌曲,于是总是会打开微信中的摇一摇,选择“歌曲”,然后就可以知道正在听的歌曲是什么名字,是谁唱的。第一次听到杨嘉松的那首《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只是希望》,是在文艺之声的《李峙的不老歌》。尽管是第一次听,却特别喜欢。杨嘉松的演唱有种治愈的功效,一些歌词直击人的内心,在漆黑的夜色中,他的歌声有种澄澈感,让人觉得特别安静。后来,杨嘉松在地下丝绒为一个乐队助演,作为他最喜欢的一首,在现场唱了这首歌。现场听这首歌,觉得真的很棒。 周末时,总是会去省图看书,在这里遇到很多大家的作品。读一本书的过程,就是与名家对话的过程。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比较喜欢看名家写的散文。站在省图三楼的书架前,一本一本地去寻找想看的书。舒国治《理想的下午》《流浪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刘亮程的《在新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记一忘三二》,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周末时,待在图书馆看一天自己喜欢的书,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就像有些女同学,特别喜欢去逛街,即使有时候逛一天,可能啥都没有买上,但是却依然满心欢喜,逛街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特别让人享受的事情。在图书馆待上一天,虽然有时候觉得有些疲惫,但是却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周末时会选择去看一场电影。《山河故人》《黄金时代》《芳华》《冈仁波齐》《匆匆那年》《小王子》《荒野生存》等不同类型的影片,都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在别人的故事中,流下自己的眼泪,从电影院走出时,有一种宣泄过后的快感。看电影同样有着治愈的功效,每次看完一场电影,都会觉得心情变得很好。 在生活中,没有必要去迎合别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地也会变成一个有趣的人。热爱生活,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生活必将给你最好的回报。
《闲着》读后感(五):闲适与闲情
《闲着》是刘思伽的散文随笔新作,刘思伽在闲适的生活中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我们的生活总是匆匆忙忙的,都是为了生计,需要去打拼。为了家庭,需要去努力。每日里,似乎都在无奈的重复相同的场景,但每天又是不同的。时光在悄然流逝,如白驹过隙。我们需要改变一下这种状态,那就是闲适,对生活的祈望并不高,饮食粗茶淡饭即可,穿衣舒适暖和就行。其实,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干净与精神的宁静清净。
老子说过:清净无为!这样才是人生的常态,反观热闹喧嚣的尘世,在滚滚红尘之中,物欲不知道迷失了多少人,不能强求别人,自己有自己想过的日子。热闹终归平静,繁华终将落幕,这以后的寂寥与安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以待的,需要的是慢慢的坐下来,去思考,去感悟。在纷繁的尘世忙碌,在匆忙的人生旅程中行走,人人都渴望有一份闲适的生活。作者从一盏粗茶中品味生活况味和淡定心境、从容的态度。从中,让我们感知闲适并非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一杯淡茶,一缕暖阳,一份雅趣。
《闲着》书中讲述比较多的是刘思伽的两只爱犬金毛君,成为生活中的一份子,是最忠实的伙伴。所以,作者将这本书献给了金毛君刘琪琪,以感谢与其共享那些无与伦比的美好闲暇。
刘思伽享受美食,经常旅行,享受生活。春夏秋冬,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
天蝎座宅女的刘思伽是北京人,她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位首席节目主持人,蝉联七届“十佳主持人”“北京好声音”。
《闲着》这本书装帧精美,露脊锁线装订,阅读舒适,插图精美,图文并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闲着》读后感(六):闲而不惘,不负时光
“闲”这个字眼,在普世价值观里,似乎算不得是个多正面的意思。“闲来无事”,“闲得无聊”,甚而“闲得蛋疼”,总之,透着懒散、不进取、不勤勉、乃至蹉跎虚度光阴的嫌弃感。所以,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往往就是“忙”,忙起来固然有累的抱怨,但一旦闲下来,那种无所事事的感觉更令人恐慌。曾经看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本书,其中提到“当心中充塞这执着、恐惧、权力欲、追求享乐和地位时,心被塞满,没有空间。”这样并不是好的状态,因为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了,只剩下疲于奔命的皮囊。无独有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刘思伽写了一本书,收集了她自己一年四季里的生活点滴、感悟随笔,书名就叫《闲着》,英文翻译却是“busy with fun”。到底是忙(busy)还是闲呢?细细一品,便尝到了几丝辩证哲学的小意味。 刘思伽在书的扉页,引了张潮在《幽梦影》里的一段话:“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看来,作者要以这本书为“闲”正一下名了:闲着,可不是无所事事。闲,本是一种淡然闲适的心境,心闲身不闲。带着观察的眼光,思考体味的心灵,与这个世界拥抱,对着一草一木、一沙一花,流连、对话、叩问。。。。。。于是,春天不仅仅有桃杏风雨,夏天不仅仅有炙烤黏腻,秋天不仅仅有衰老和落叶,冬天也不仅仅有冰雪和萧索。 在本书四季四个版块里,作者分别记录了每一个节气,附入了大量的记录生活的图片。冬天有炉火,更有“水仙、灯笼、点心、福字和花雕构成对严寒的一整套仪式”;春天有春光花景,也有杭州的菜色,包括我深爱的青团,心口同享的春的美色;夏天的配图有树荫下闲睡的狗狗,也有不动无风动有风的纸扇;秋天的图里,最大的那幅,就是碧云天黄叶地上的金毛狗狗。我想,它就是作者深爱的金毛宠物狗狗-----刘淇淇。 作者在封面上写了“春夏秋冬”,却在文章的编排里另辟蹊径,用了“冬--春--夏--秋”的顺序。如果说作者在序前题字,说“谨以此书献给挚爱的金毛君刘淇淇”。那么,在经历过冬天春天和夏天之后,所有的悲伤都在秋天涌来,“我想要个文身。 这个秋天,就去文身。”作者并没有交代狗狗突然死亡的原因和具体时间,她说:“我绝口不提你的离开,不为保守秘密,只是单纯地不想和任何人讨论任何关于你的话题,这是很私人的感情,很私人的伤痛,无人能懂,亦无法分担”。但是“那个傍晚,左上臂一阵酸麻,伤痛的巨浪由左心房席卷而来。。。被思念击中,泪如雨下”。作者决定就在那个秋天,将狗狗的生日“0627”纹在身上,从此“仗剑天涯,不再单枪匹马”,而是“随身携带,永不分离”。这份刻骨铭心的深情读来已然动容,所以作者铺垫完一年的时光,才敢在秋天里回忆。 我想这也是作者记录这个收获的季节时说的“需要离开点距离”的原因吧,因为“如果人类和果树一样贪恋成功,若不做取舍,最初的果实也会成为最后的灾难”。 而在同样“秋”的章节里,作者在“那个折叠的北京”那篇文章里,写了堵车后“被拘谨慌张压迫心脏”的感觉,似曾相识般地铺开了那被折叠被封存的旧时记忆,曾经自认为不够好不被自己认可的年轻青涩的自己,像梦魇顽石一样压在心底的不敢碰触不愿原谅的经历,终于在成熟之后,在遇到同样情绪的场景下,得到顿悟,开释。现在外在的自信的自己,与内在的孩童那个曾经惊恐的自己握手言和。这样动人的生命的成长,竟然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倏然开花结果。于是,生命中的那些“黑暗时刻,或许漫长得仿佛极夜一般,但若你的善意能成为种子,深埋于冰雪之下,则某个春天,它定会生根发芽。。。。”于是,在被滋养,被丰盈之后的秋天,生命展现了最灵动的姿色。
至此,作者编排四季顺序的谜底似乎被揭开,这暗藏其里的人生智慧,“或许能为世人在普遍焦虑的时代,提供一条自我疗愈的幽径。”
《闲着》读后感(七):给“无用”的生活正名
关于理想与现实,人们总有说不清道不完的看法,很多人也会表示很无奈,发出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从繁忙的生活中活出洒脱与任性。由主持人刘思伽所著的《闲着》,让人看到了生活中的宁静与欣喜,看到了作者洒脱而任性的生活方式。
刘思伽有一系列的头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位首席节目主持人,蝉联七届“十佳主持人”“北京好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府特邀建议人,北京市读书形象大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北京市读书形象大使”,因为爱读书,所以很相知。
刘思伽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思考和体会,这让她走出了繁冗的沉珂,走进了诗一般的生活。在书里,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装点——画画、读书、聊天、品酒、南瓜灯、甚至发呆,坐着都能体味到不一样的生活趣味,让身处疲惫的读者,比如说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作者选取了四个季节冬、春、夏、秋作为全书的四大篇章,每一篇章,集中抒写作者在这个季节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将冬作为第一篇呢,作者在序言里说过,她最喜欢的也许就是冬天了。所以本书并不是按照一般的春、夏、秋、冬的顺序谋篇布局,这也体现了作者写自己的书的时候的洒脱。
冬,本是一个萧杀的季节,而在作者笔下,冬天却有另外的色彩。无论研墨作画,还是从最基本样式开始的针线活儿,抑或是学点儿最简单的木工,哪怕像我一样,兴致来时,下单一套木工刀具,只为雕两只精美的南瓜灯给万圣节凑趣……不都是北京冬天有趣的打开方式吗?的确,这座带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北京的冬天。
生活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好奇,好奇则来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作者用自己的“活法”,讲述了“闲着”的滋味,讲述了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不敢闲下来,怕被时代抛下,怕被忘记,怕失去价值。我们忙着有用,多年以后却被无趣困在原地,发现周遭千人一面。于是全民自嘲,油腻花样百出。
置身于一个普遍焦虑的时代,“闲着”是世人最不经常拥有的一个状态,也是最期待的状态。全书以“闲着”这个看似“无用”的态度立意,通过38 篇文章,以主持人独有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时光流逝中对岁月、对别离生死的思考。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读起来,间或会有些东西,恰好能触碰到读者隐秘的心弦,触发对生活的新感悟。作者以慵懒的图片和文字,传递一种“闲着”的生活哲学,在日常的细小诗意和趣味中,营造生命的愉悦。
在如今纷繁忙乱的社会环境中,“闲着”已成为一种难得一遇的奢侈品,在励志奋斗,拼搏厮杀之余,读一点作者的闲散文字,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这本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它给诸如“晒太阳发呆以及停下来看路边一朵花则被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样一般人看来“无用”的生活方式正了名,给这种生活方式加了温,它像一股清流,给了疲惫的旅人一个温暖的怀抱,给迷途的行者以方向的指引。
《闲着》读后感(八):生活从来不曾局限
生活从来不曾局限 评《闲着》
听着歌,喝着饮料,半瘫在床上,拿着手机,敲下这段文字。似乎从电脑罢机之后,所有的文字,都是这样从屏幕中呈现的。 工作时的你,可以是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也可能是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但是那都属于工作的那八小时,或在工作范畴的时间里。 然而,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除此之外的时间,有更多的元素,你可以完完全全地放开自己,解开紧绷的神经,享受当下的时光。那个真实的你,才能得更充分地到体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你,那样的生活才是一个整体,你所用心去感受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生活。 对于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就像“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走向不同,而你也不能强求他人被动地去接受你的人生一样,你可以去引导,但不能帮忙做出任何的决定。 如同书中涨潮对于闲的理解:“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每个人对于工作之余的生活如何安排,都有每个人的独到之处,而这些地方有更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索。 看思伽老师对这本书章节的划分,她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转变,二十四节气自然现象的变化,去看大自然中万物的沉沉浮浮,感受一年四季带给内心的波澜。 告诉我们生活不只有一种选择,而是更多,只要你有一颗心敢于去发现,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那里隐藏着一个大千世界,独特而又神秘,带领你开启一场探索之旅。 每个人对于休闲时间的安排不同。你爱读书,或爱游名胜古迹,或爱交友,或爱小酌一杯,或爱诗情画意……都可以。 说我,我的休闲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呢。一般情况下,周末或休息的日子,喜欢外出游玩,或户外行动也好,去接触一下除同事、工作之外的人与事,感受一下抛开所有的轻松自在。 下班的时间,除了必须做的家务,洗洗刷刷外,喜欢一个人静下心来看本书,细细品味那个谁在想些什么呢,为何故事的走向是这般安排;或随意地写几个字,写已发生的事,看到听到的故事,内心或哭或笑的戏,不讲究什么规律顺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或看部电影,放松一下,体会一下电影人物的人生,若是我那又该如何选择呢;或听着音乐,给种植的花草修剪一下枝叶,看着它们发芽开花;或插束鲜花,送给自己,给自己换个心情,告诉自己,生活就要不一样,每天要过得灿烂才是;或啃一堆垃圾食品,不说什么健不健康之类的,口味对了就行;或手工烘焙一些面包、饼干,闻着那香味,又嫌弃有太多的糖分,丢那不吃,等过期长毛的时,又叹息浪费了;或跑到环境、装饰优美的地方,品尝食物给味蕾带来的不同触感……不整理,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一直可以居然做了那么多,而且很多事情完全一个人就可以了。 记得网络上有一个的“孤独排行榜”,说的就是时下年轻人什么时候感到最寂寞、孤独: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快餐厅,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KTV,一个人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 一个逛超市,一个吃快餐,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旅行,这些我都做了。的确一开始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委屈,可有时候,这就是你独立的开始,成长的必经阶段。 有时一个人也挺无奈的,特别是在外漂泊的日子,无依无靠,委屈的时候不知向谁倾诉,痛哭,累了生病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连个拥抱都是那么奢侈。可不管怎么样,出门在外,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可能去追逐一切。 当你能坦然面对这一切都时候,会发现一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你可以完全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而不用顾及太多,重要的还是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 你的生活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闲着的时间该如何安排?完全由你自己做主,生活从来不曾局限什么,按照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即可。
《闲着》读后感(九):如何把生活写成书——刘思伽新作《闲着》读后感 文联 胡一峰
老实说,这是一个写书比读书快,读书比写书难的时代。
以前,写书是一件挺庄严的事。记得有一篇微型小说《万元先生》,描写了一个大学老师周先生。当周先生开始编教材时,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要求邻居“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又要求菜场售货员,“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这架势,真有点像近来网上因为老婆怀孕要赶走全小区的猫狗的“爱妻者”。然而,不知几何时,写书变得容易了;而自打了有了新媒体,就更容易了,似乎把那点真的假的生活琐事嘚吧嘚吧,就可以出一本书了,有名气的人,就更是如此。或许因为这样,我们对读书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和尊重。
不用怀疑,书都是来自于生活,好书更是如此,但却并非所有生活都能变成书,也不是把柴米油盐或心里那点欲念吧嗒吧嗒敲到电脑里,印成了纸就是“书”。那么,生活如何变成书呢?新近出版的《闲着》或许提供了部分答案。
《闲着》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刘思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刘思伽是个名人,用她自己的说法,“我已经41岁,只是小有名气”。虽然已婚,却无孩可晒,“这个‘硬伤’想必会让我在‘人生赢家’的大赛中,首轮即遭淘汰”。对于生活,她说更愿意做一个“观众”而不是“选手”。“生活虽有艰辛,但没有竞技压力,随时可以停下来,歇一歇,看云,听风,发呆”。好吧,这大概是生活变成书的第一条答案:跳出生活看人生,看自己。用刘思伽自己的说法,“我的这本书,作者生活着,观察着,思考着,试图发现着……”。
这本书的内容很多也很杂。有的是回忆,《城南旧事》这一篇讲了她小学母校,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拍摄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在文中她细腻地回忆了去陶然亭打雪仗、守护“班级光荣册”、忘交了语文作业、自然课上牛顿的大波浪发型……有的可以算作影评,《心之魔法》里讲到她在跑步机上看了一部电影《拉面姑娘》,从这部不算特别著名的电影里,她又提炼出一项生活的魔法:做自己想做的。“真正的自尊意味着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优秀,成绩、成就、奖励、奖杯、证书……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用来定义我是谁”,“我就是喜欢到处打井,并不渴望独占水源——我把打井当作兴趣和公益事业,造福后来人,难道不好吗?”还有的只能归为“随感”,《幸福未满》是从她在单位食堂打了鱼香茄子开始的,却扯到做这道菜拿手的大师傅从后厨溜达出来专心看股市行情,“我好奇:‘您也炒股?’他圆圆的红脸膛上露出一丝憨笑:‘买了点基金’。我是个对于金融证券一窍不通的人,总觉得那些翻滚的财富浪潮中,充满了我所不了解的规则和危险。而这一瞬间,从大师傅的眼睛里,我分明读到了对于未来生活的笃定信任。那种知道自己明天必然会更加幸福的神情,令人羡慕。”在脑补了《一碗阳春面》的画面之后,她说,“我竟然觉得每只上涨的股票都可能有情有义”。无需再多引证了。我们已经有了把生活变成书的第二条答案:一种对生活充满依恋和信任的腔调。这种腔调,你要说是“积极向上”用词儿就有些大了,要说阳光明丽,似乎又有些轻佻。还是用刘思伽自己的来说罢:历史从不定格,历史正在发生。我们收集往事,在炉火中引燃,烘手取暖。
《闲着》这本书里,出场最多的其实是两位“金毛君”,也就是刘思伽的两条爱犬。其中有一篇《爱的文身》竟然是写给金毛君刘淇淇的一封信。淇淇从刘思伽待字闺中一直是她的伙伴,甚至连她选定夫婿“猫头鹰先生”,金毛君也投了关键的一票。刘思伽说,“我不喜欢宠物犬这个说法,伴侣犬也不确切。你不是宠物,不是伙伴,你是我的向导。”书里很多篇章都讲到遛狗,和狗玩耍,以及随之发生的各种趣事。
然而,除了狗,又还有其他的动物。院子墙头上的野猫,在冬日的阳光下,与刘思伽“四目相对,它毫不退缩。我对猫不太在行,不知道这位小主的年龄和性别,但这位端坐墙头的猫老师却给我上了一课,一点儿也不见外:生命都是有尊严的,比如一只流浪的喵星人,它就是要在墙头晒太阳,有什么不可以呢?阳光是免费的,阳光甚至更应该属于真心爱它需要它的人和其他生命,比如流浪猫……”雨后泛滥的蜗牛,“夏天的雨季,蜗牛是最令人心碎的物种。夜雨过后,我们从客厅走向花园的木甲板上听到鞋底薄薄的甲壳碎裂的声音,寂静的午夜,这声音仿佛能刺破弥漫的雾气,尖锐忧伤。”“放在花园的手杖,在一场豪雨之后,长出蜗牛。……对视片刻之后,我决定邀请它成为旅伴:欢迎搭乘手杖号豪华游轮,蜗牛先生,我们就要启航了。”小区里的歌者,“八哥家族和斑鸠家族在小区里互相交好,鸟丁兴旺。杏花开时,我在微微染绿的枯黄草地上见到幼小的它们混杂在一起,十几二十只灰色的小秃鸟,还有十几二十只黑色的小秃鸟,欢快地聚在地上觅食。……在倒春寒冷得几乎令人绝望的春天,它们成为我心头最活泼的慰藉。”读过这些文字,我想我们有了把生活变成书的第三条答案:对环绕生活的周遭之物保持敬意和温情。这种态度其实一直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里。用孔子的说法,道不远人。用宋儒的说法:“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用刘思伽的说法呢,“感谢相遇。纵然我们并不属于彼此”。
三条答案,也是三步台阶,跨出每一步都不太轻松,跨上去了就是一番新的天地。既然如此,有闲的时候,不妨读读《闲着》,既为看看别人的风景,也为看看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