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世界》影评精选
《打开心世界》是一部由莫娜·法斯特欧德执导,凯瑟琳·沃特斯顿 / 凡妮莎·柯比 / 克里斯托弗·阿波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开心世界》影评(一):abigail,abigail,abigail
剧情稍微简单了点,胜在两个演员极强的化学反应!vanessa的声线,vanessa的美貌,简直是行走的荷尔蒙,谁能不头晕目眩两腿发软?!?
感慨一下。
tallie死前给abigail写的最后一封信,每次看到这里我就开始泪崩。
《打开心世界》影评(二):就这。。。打开心世界
这部片9分都不为过吧,编剧,导演(才35碎)),演员,台词,节奏,对那么晦涩文艺的原著短篇小说的改编,,,还有等等都不止8.1分吧,比卡罗尔落地,比菊石文艺,比烧女紧凑,觉得应该是姬片中的扛把子了,怎么会只有8.1分呢?还有哪个姬片里的两女主能如此般配到无与伦比天造地合,沃特斯特那么深情敏感,科比的层次感和性张力。还有哪个姬片里有同夫表达的那么真切的?一个包容传统一个暴虐自私,没有吧。。。剧情惨到极致的清教徒世界的女子怎么能盼到新世界的来临呢?苦逼到爆的片子,惨到不能刷两遍的片子,怎么能不炸裂整个姬圈?那么用的太多了,因为实在对8.1分看不下去了。致敬影片的所有工作者。
《打开心世界》影评(三):the world never come
整部电影的质感,从色调、景别和构图上都跟《第一头牛》无限近似,巧的是还都在讲同性。本片用很大的篇幅去描绘一个被工业隔绝的农场生活,简单到只关于这两个女人,这两个家庭。其实就连她们的感情也都纯粹到仅仅是两个失意之人的相互吸引,跟性别无关。
有触动但是程度不深的原因可能是我自己更偏爱狂放恣意的感情抒写,足够直接以至于我甚至不需要去思考的那种坦然的爱情,而这部影片却极其克制,在几个情感的重音符上甚至没有任何配乐的渲染,灯光和布景尽可能简化,景别近到只框进了这一对无望的爱人。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影片的文学气质是契合的,尽管会有一些观众认为这部电影文学性太强,靠独白推进的部分太多。其实我从不去纠结到底是画面占比多,还是声音更抢戏,电影本来就是视听艺术,视与听的千万种和谐变奏都是对电影艺术表现领域的扩展。
很戳我的一点是影片中自然色调的搭配,屋外一片死寂,枯木荒草和远处失去色彩的山脉,而木制结构的屋内则呈现出暖棕色调,连同发出燃烧声音的壁炉,房内的一切似乎都是有温度的。阿比盖尔和苔丽最后一次见面,布景里的灰暗前篇从未出现,黯淡到只剩下黑与白。电影原名《the world to come》,最后却留下了一个the world never come的悲剧。
《打开心世界》影评(四):旷野之上,亦难新世界。
影片一开始,遮天蔽日的树林,死寂的白雪覆盖的农场,再加上1856年,顿感这大概率是要be么……
毕竟,1846年是影片《菊石》所依托的古生物学家Mary Anning 的逝去之年,那么十年后的美国农场的社会环境和英国海滩大概率差不多。
女一的丈夫说,生活总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磨难等着我们,如果厚重的大地都会地震,那么哪里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呢……
女二引用丈夫的话说,“老天在你的面前设了拦路石,你自己决定要不要逾越它”。女一答,幸运的人才能逾越。女二回,也许她们怀着我们不曾有过的美好希望。
女一的丈夫在说完上面的话后显得无依无靠,当男人展现柔弱时,女性母性的一面便会溢出,心软的女一终于不再拒绝男人想要第二个宝宝的尝试。
女一在女二说完美好希望的话后,镜头长时间地给了女二道别离去的背影,女一读着日记,“我感觉她(女二)就像茫茫大海上扬帆远航的船,我(女一)却要驶向与她相反的方向”。
虽然,两人的一见钟情以及女二的“苦楚的心不再悸动”的诗使得两人的爱情炽热真挚,影片里最值得看的部分应该就是俩人互相确认了彼此的感情,又惊又喜的片段,女一的表演也真是灵动,拥有了爱情,便拥有了全部的自由,释放了所有的肢体,放下了全部苦难的情绪,天地唯我的赶脚。(解放区的天儿是晴朗的天儿)。
然而,大时代背景的制约立竿见影,女性很难独立获得收入。即便像女一的丈夫算是不错的人,女一也日复一日地劳作,挤奶养鸡做饭织补,她赚得的钱也十分有限。其时,女性更像是男性财产的一部分,她俩比《菊石》中的古生物学家还不如,按照影片的描述,假如失去了丈夫,两人估计生计都成问题。
纵然上帝怜惜,两人幸运相遇,体验了爱情的美好,那可不可以怀揣着美好的希望活下去,太难。哪怕旷野之上,不愿受束缚的女二还是跟着天天背诵旧约中妻子的职责的丈夫搬家了,甚至都没有机会和女一告别。也许编剧觉得距离的考验不够,便干脆搬出了生死。
美丽新(心)世界,即便有心,即便女二也愿意为了女一开始柴米油盐杀鸡宰鹅地落地生活,其时终究只是一个泡影。很难给本片高分的主因,在于两个人在确定了感情后,为了爱情的长远可以做点什么呢,只有偷情……没有一点独立养活爱情的尝试,许是时代的局限,许是编剧的平庸,这场情,终究只是一场affair……
无论如何也要怀着美好的希望活下去啊,原本以为影片会有一个鸡汤的诉求,然而,并没有,它只是女一梦呓的日记,美好总是短暂的,现实骨感、无奈,甚至残酷。
《打开心世界》影评(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阿比盖尔”
今天有机会在圣丹斯电影节线上观看了去年在威尼斯影展获得酷儿狮奖的《打开心世界》,导演是指导了《梦游者》的 莫娜·法斯特欧德,摄影师是 André Chemetoff, 16mm胶片拍摄。有趣的一点是,在近些年在各大电影节,较年轻的导演开始青睐胶片拍摄,很多独立电影也开始重回35毫米、16毫米胶片,是让人感到惊喜的地方。
看完《打开心世界》,发现有很多可以延伸探讨的地方。可能最直观的就是摄影了。虽然故事是发生在19世纪的纽约州北部,但是实际拍摄却是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完成,严寒的背景和16毫米胶片浑然天成般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得影幕上的胶片颗粒(Film Grain)、背景中的暴风雪如此美丽、赏心悦目。剧组对于光的把控也恰到好处,以至于屏幕上影像如此美轮美奂。
剧本的角度说,电影《打开心世界》是改编自美国作家 Jim Shepard 的同名短篇小说 《打开心世界》(收录于短篇小说集《打开心世界》),他自己本人也参与了电影的改编编剧。在此基础上,《打开心世界》的文本性很强,全片几乎都是由主角阿比盖尔写的日记的旁白来推动时间和剧情发展,整体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强文本性和故事以及故事背景结合得恰到好处。Jim Shepard 的短篇小说中喜欢承载历史以及历史上发生过的不幸的事 -- 比如本片中多次提及的疾病白喉就曾在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爆发过。
从结构来讲,由主角的日记旁白来串联时间点,整体的立意在我看来并不侧重于女性之间的恋情,而重点刻画在那个时间背景(19世纪末)下,女人受到来自婚姻、家庭、丈夫,以及社会的压迫,还有道德上的压力。其实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很多导演“埋”下的细节和伏笔:比如当阿比盖尔和塔莉第一场亲热戏,突然门口的一个小动静就能让阿比盖尔吓一大跳 -- 因为她害怕是她的丈夫回家了;在树林里时,远处一个响声吓坏了两人。这些埋下的细节无不体现出19世纪末下女人深深受制于丈夫(男权)以及很难选择过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其实近些年出现许多优秀的女同题材影片,很多也在三大电影节大放异彩:《卡罗尔》《燃烧女子的肖像》《菊石》等等。《打开心世界》打动我的,并不在于它如何描绘两人在严寒荒凉的平原摩擦出爱情的火花,而是创作者如何让19世纪背景下的角色“亲口”发出女权般的提问,两人如何在如此稀薄的缝隙下相互扶持以忍受不幸福但却无法改变的婚姻。
《打开心世界》剧照。当然,《打开心世界》不是一部完美的影片。如果说后半段节奏过于缓慢并不是缺点的话,那么主角阿比盖尔和塔莉之间的感情线还可以再进一步描绘和渲染,除了婚姻的压迫,其实将感情线略微着重突出也是不错的选择。两位女主角 凯瑟琳·沃特斯顿 和 凡妮莎·柯比 的表演都很出色,尤其是凯瑟琳·沃特斯顿 (因为承接了更重的戏份),凡妮莎·柯比 在去年的威尼斯影展凭借另一部电影《女人的碎片》荣获影后。导演莫娜·法斯特欧德今年只有35岁,未来可期。
如果你期待观看一部用胶片拍摄的女性电影,那么《打开心世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2/02/21
写于芝加哥
如果喜欢我写的影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Andysspace,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