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武士》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七武士》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9 00:5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武士》的读后感大全

  《七武士》是一本由[美国] 琼·梅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武士》精选点评:

  ●过度的阐释

  ●上面有人說這本書有些地方過度解讀了,但我卻覺得由於篇幅太短解讀還不夠深入,有些地方寫得的確非常精彩,讓我有種重看一遍的衝動,不過總的來說中規中矩,觀點不激烈,可以看出作者對黑澤明的辯護,權當一篇比較長的影評看了.

  ●这样一本书竟然用铜版纸,负分。

  ●黑鸣泽的经典之作,隐与黑暗中的暴力之美。书较电影还是有差距。

  ●很精致的小书。

  ●理解当时电影背景的一本不错的书,但是视听语言的分析实在是有点……不像是教授写的。

  ●寒假第二本。这书翻译得很粗,明明不难,用这么好的铜版纸印真浪费。分析文化背景的时候用西方的视角,去跟法国历史找勾连,有些收获。最绝望的是电影语言分析时太混乱,就在那儿兀自证明爱森斯坦的伟大。

  ●“导演的悲伤就在于一个悖论:珍贵的事物必将和邪恶的事物一起逝去。”

  ●分析的精致程度相当于上了大课。印象最深的是黑泽明借菊千代之口,说出对农民讨厌之情,而又想为他们牺牲之言。这是黑泽明拍电影一贯的奉献精神。也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我们要正视且奉献。而不是把人物关起来或让他们虚度年华。这就是国内现实主义影片(点名批评钢的琴和万箭穿心)的荒诞。不过,书的译后记恶心到我了。

  ●这个系列出不出美国往事啊?原书我买不到啊…我想看美国往事啊…

  《七武士》读后感(一):使用度测评:《七武士》--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永远存在着鸿沟

  这部电影看的时候是18岁,风华正茂啊,不过我记得那会只顾着牵着女朋友的手,想着怎么样上二垒。

  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一定要买啊。

  书全是铜板印刷,手感很不错,配图和解说神合拍,如果作为一本书而言,基本可以是到达5星,不过,嗯哼,作为一本书,我们应该考虑读者的代入感。

  正如前面交代的那个,作为一个非专业选手看到这本书是十分疲惫的。

  作者琼 梅林,是专门研究日本电影的专家,所以,当书中提到了其他关于日本精神以及日本背景的东西,还是让人虎躯一震的。

  嗯,大概翻了一下,我决定再去找来看看这部电影。

  亮点:已说;

  阅读时间:一个半小时;

  亮点:专业。

  《七武士》读后感(二):流寇的生存

  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流寇作为一种破坏力的存在,在稻熟时节才出现,而那个时段也是村民和武士在等待中煎熬的结束。而山贼们的命运在这个村庄路过时发生了逆转。不是死,就是逃。而且如果注意看的话,山贼们的面目大多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流寇如何来的呢?在阅读中国的历史中,流寇是从流民中产生的,因为赋税、灾害或者是战乱,单个流民汇聚在逃亡的路上,成为横扫地域的力量。从流民成为流寇,在字面上就已经失去了同情的成份,反而具备了暴力的特征。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如何将民众固定成为了统治者首选的政策,而制定这样政策的人,也许就是流寇的出身,他们深知流寇摧毁的力量。有趣的是,在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曾提及在中国近代历史编篡中,将这些基本上称之为“农民起义”。因为这些叛乱和劫掠,是符合阶级斗争的总路线的。相比较而言:在1949年之后,起义这个词是不在允许出现了,不论是由谁发起的,总之起义是和叛乱等同的。

  历史的吊诡也在于此。这也是我在阅读此种历史书籍中逐步想到的。如果说阅读不同的历史书籍能带来什么呢?我想那可能是从----我开始怀疑起步的,正如同我不相信流寇的战争真的是为了更美好的社会理想一样,我更愿意相信流寇的战争的初衷也无非是想在“象牙床上任你游”的简单。

  所以,流寇的生存简单而又现实。

  《七武士》读后感(三):7个武士带领足轻一帮

  个人认为翻译得不是很精妙

  是原作者的论述,系统化整理得不够吗?

  但,作者和译者,确实帮助我

  开阔了 观看黑泽明先生 电影的思路

  让我可以更好捕捉 影片细节!

  谢谢!

  是西方电影影响了黑泽明

  还是黑泽明影响了西方电影

  这个命题也充满趣味!

  再,作者文中提及过几次

  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局描述

  比如 丰臣秀吉渡海征战

  人数20万

  各地大名作战,人数动辄数万等

  大概可以商榷的地方很多!

  万历朝鲜战争 (1592年—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

  真实性多大?

  是否存在曹操83万大军下东吴的数字游戏?

  现在流传的日本战国故事有太多演义成分,特别是江户文学、明治文学重新架构了一部“历史”,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海音寺潮五郎这些小说家的故事自不待言,就算是《信长公记》、《三河物语》这样的当时人的记录,我们也需以同样谨慎的态度对待。

  当然,不可能找到所谓“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根据维基,永禄5年,即1562年,推算日本总人口4,994,800,其中男人为1,994,828。

  若如是,则动辄20万、30万军队,从何而来?岂非倾国而出?

  当然,也有估算当时有1200万人口的,若按照相应比例,男人为478万!

  以这个人数,要凑齐20万军队,相当于,适龄者,全国十人出一啊!

  所以,历史数字,还是很有趣的!

  我更认为,7个武士带领足轻一帮,和40名浪人打架,更符合日本战国历史真相!

  《七武士》读后感(四):尚可 找到可借鉴的例子一点也不容易

  

电影细读,不算特别理论,但文本从头到尾梳理,算一本不错的guidance booklet。这种写法至少是值得学习的,既然记录的力度不过如此,打不出淤青的东西打擦伤就是擦伤,带纹身袖套是真的屑(为什么我的比喻越来越怪)。在阐释思想上,电影不可避免的会讨论作者(导演)的观点,文章似乎只是记录者,把他们的观点无关痛痒的联系起来(因为角度实在是太多,但在齐泽克或者劳拉·穆尔维的笔下,要选择自己的素材再自圆其说,不如说这类解读法本省就带有价值判断,应当学习)。引文,尤其是作者(文学作品的作者死了很久,但导演或画家,因为问掌柜需要一个角度解读,会大段引用,此时非常需要作者先死一死,或者死了再复活,没有走一道rb鬼门关的作者是不完整的!)

1. 蒙太奇 爱森斯坦

2. 黑泽明喜欢火枪

火枪代表着一个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他这个遗老不再有任何位置。

战旗飘扬在雨中,剧终前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只有马,所有的人都不见了。黑泽明在每一个镜头、每一次切换中,都表达了影片的基本冲突-武士文化的价值和它即将过时的命运之间的冲突。

3. 喜剧

黑泽明对喜剧的运用始终是建立在反讽的基础上的,例如,村民万造(藤原釜足)试图把女儿藏起来,不让武士们发现她,虽然武士都是村民自己请来的,当然他最终失败了

4. 成长物语

影片结束时,幸枝回到亡夫的父母家,为了改变贫穷的乡村而辛勤奋斗着。“我觉得如果不能将自我作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建立起来,那么,自由和民主都只是空谈。”黑泽明说。

“我喜欢还没有定型的人物。”黑泽明也如此承认。幸枝和菊千代就是这样的人物。“看一个没定型的人走在一条通向完美的道路上,我的内心是如此的陶醉。”黑泽明将自己定义为一个“人道主义者”,《七武士》和《我对青春无悔》都表达了这种信念,在历史转折的时期-比如太平洋战争之后的日本和16世纪的日本,人的成长和转变特别容易发生

5. 武士

故事设定在战国时代。1467年,应仁之乱(Onin War)开始,战争双方细川家族和山名家族积怨已久,将军也无法调停,战国时代由此拉开序幕。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568年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它标志着日本开始重新统一。

乔治·桑瑟姆(George Sansom)在《日本史,1334-1615》(A History of Japan,1334-1615)中指出的,另一个适用于战国时代的词汇是“下克上”(gekokujo),它的意思是“下级压制上级”。这种风气可以追溯到前一个世纪,它生动地形容了这个时代的状况:“不满意的武士”淹没了整个国家,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谋求回报”。这种状况充分反应了当时“摇摇欲坠的社会秩序”。

黑泽明不仅给农民赋予了一个动物的意象,他对所有的人物都做了如此处理。村民们怀疑武士是否会帮助他们,这时,老者说道:“去雇用饿肚子的武士。熊饿了都会跑出树林。”利吉(土屋嘉男)睡觉的地方就像一个“熊窝”。危难中的人只会按照本能行事。历史已经给每个人上了严厉的一课,一个阶级不会对另一个阶级产生深切的同情。 从传统的日本文艺风格来看,《七武士》是典型时代剧(jidai-geki),或者时代电影。时代剧的故事发生在古代。

黑泽明的另一部杰作《生之欲》(Ikiru,1952)一样,《七武土》还是一部“家庭戏剧”,用小津安二郎的话来说就是“大船町”(Ofuna-cho),这个名称来自小津曾经工作过的片厂。家庭戏剧脱胎于庶民剧(shomin-geki),它讲述的是“像你我一样的人”的故事。

6. 自然

在黑泽明的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隐喻就是风,变化风,幸运之风,灾难之风。在自传中,黑泽明写道,那时候,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就意味着平步青云的前途,但是他的哥哥却没有考上,“正当这阵凄凉的风吹过我们全家的时候,另一股寒冷的变化之风又到来了”。他使用了“生活之风”这个词,从那时起,他开始做导演,风也吹进了他的电影。在他早期的作品《姿三四郎》(Sanshiro Sugata,1943)中,高潮的一幕就是狂风肆虐的场景。《用心棒》中,风也在猛烈地刮着。《七武士》中,黑泽明运用了多种技法,使影片超越了表面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其中之一就是在战斗的时候吹风。风预告着武士文化的消亡和农民的延续。

7. 音乐

《七武士》中,早坂的音乐母题绝大部分都是在强调视觉。每个主要人物和每个人物群体都有自己的音乐基调。高昂的军乐伴随着武士们,特别是勘兵卫,它代表着所有武士。

8. 镜头

镜头的构图,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是为了深化叙事和预示将要发生的事件。镜头中可能只是加入了几根手指,比如与平捡米的手。勘兵卫、五郎兵卫和胜四郎穿过村子,其他人正在训练村民。黑泽明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样式。他们三人进入操练的镜头,并且只在镜头中停留片刻。久藏在教他的队伍使用长矛;平八在鼓励大家说其实山贼也同样害怕他们;菊千代开着粗俗的玩笑。勘兵卫他们为了制定战略而勘察村子的地形,这种舞台场景造型一般的镜头交叉出现。如此风格化的一组镜头本身就超越了现实主义的狭窄定义。

【仅参考,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很多富于层次的镜头,黑泽明都是用深焦拍摄的,其中最为精致的就是客栈中的一幕。他留出一个近景,人物坐在中景,远景是生机勃勃的街道,人群川流不息,没有人注意村民们的困境。深焦的镜头刻画出动作和静止之间的对立,同时也制造了悬念:勘兵卫是否会答应村民的恳求?他能再找到六个同心同德的武士么?村子最终是不是安然无恙?另一个类似的镜头是勘兵卫拿着盛满米饭的碗朝向村民。这个镜头显示了勘兵卫的谦逊。黑泽明用淡出结束这场戏,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米粒中的铜板小,罐子淹没了与平。与平将散落在地上的米一粒一粒地捡起来,镜头中只有与平的手,此时,物比人更重要。胜四郎扔在米粒中的铜板运用了爱森斯坦的通(synaesthesia),部分代替了整体

9. 导演

这意味着他必定要迎合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寺山修司明显较为宽容,他告诉我,他24岁时非常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后来,他拒绝了黑泽明的作品,他说他看《电车狂》时感到遗憾。“大岛和筱田憎恨黑泽明,”他说,“但是我并不憎恨他。”同时,寺山感到黑泽明总是使用古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这意味着对像他这样的一个导演而言,黑泽明不可能有什么意义。

10. 女性

黑泽明将自己同伟大的前辈-小津、沟口和成濑在另一点上区分开。虽然他在《我对青春无悔》中精彩地刻画了幸枝这个人物,但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几乎没有完全成熟的人物,像男性那样成长并在道德上进步。从《罗生门》中的妻子到《天国与地狱》中类似的角色,他后来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平面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