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精选
《异类》是一本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类》读后感(一):现在似乎无用的努力,真的没有用吗?
1.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汉堡之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多训练的机会。成功不仅需要那10000小时的努力,也需要适当的运气和机遇来做最后的推动力;
2.一月出生的著名冰球运动员为什么比十二月出生的著名冰球运动员更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月生的冰球运动员能比十二月生的整整大了一岁,多收的一年训练会在后期的生活中产生累计效应;
3.智商的悖论;智商仅仅是一个门槛,130的科学家与180的科学家都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此时发挥作用的就诸如发散性思维能其他诸多因素。
4.在本书的后半段,格拉德威尔主要讲述了生活环境对于成功的因素,比如从韩国飞机失事的重大灾难中讨论的“权利距离指数”,如何有效沟通在飞行员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权利距离指数越低的国家,飞行员失事的概率越低,因为这样正副飞行员能更有效的沟通。
5.乔·弗洛姆的律师生涯如此成功,除去他自身勤奋刻苦的性格品性外,他在年富力壮的时候正好赶上并购诉讼大流行的“时代转换”,也要得益于他“犹太人”的背景使得他在年轻时没能被“白鞋”律师事务所所接收,因此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白鞋”律师事务所看不上的并购诉讼的案件,积累了“10000小时经验”,并最终在时代切换时抓住了机遇。
6.“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牺牲自己的部分个性”。突然想到昨天威尔士亲王的一番话,王室要取得成功的地位,牺牲群体的部分个性是必须的举动。
《异类》读后感(二):可以当成一部育儿指南
这是一本反向励志指南,读完之后可以立刻从个人努力必定胜天的焦虑和傲慢中走出来,学会接受那些自己之前全然无法控制但有默默发生,给自己人生带来很大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其实就是一个老外用一本书的内容诠释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而反着读,就可以从这本书中提炼几条育儿指南,以后给孩子“造势”。
一. 你还在怪孩子不够努力不够出息吗?先想想各个方面你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
我们一直以为个人努力大过天,可是能个人努力恰恰仅仅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的环境和机遇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书中有一个实验,把小学生分成家庭条件很差,一般和富裕三组,发现家庭富裕的那组学生不光阅读考试分数最高,分数增长的也最快。专家为差距之大感到蹊跷,在之后又做了一次测试。这次测试不是在下一学期开学初,而是在学期末。这次发现三组学生分数增长水平其实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在学校学习的一个学期里,所有孩子提高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差距就拉在假期:家庭富裕的孩子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阅读,而家庭很差的孩子在开心的玩乐。
家庭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很重要--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
二. 你能帮助孩子从小提高社交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吗?
实验证实,智商和成功的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要懂得通过了解事态的形势从而获得想得到的东西(游刃有余而不撕破脸!),而获得这类技能只能从家中获得。
提高社交智力的具体做法:
1. 安排充分的社会活动(课外班等)。
2. 民主协商,家长应该希望孩子讨价还价,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
3. 家长应该负起责任,必要时候为孩子辩护。
4. 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主动性和技能。(这又被称为协同培养V.S 自然成长,后者把孩子的成长发展看成孩子自己的事。)
5. 让孩子学会舒服地和成年人打交道,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念,即形成“权利”意识。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会对权威有本能抵触。最终孩子更加愿意分享信息,并希望赢得别人关注,能通过互动满足自己的喜好。
6. 鼓励孩子必要时候可以抛开礼节,学会在权威面前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7. 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并鼓励实践。
三. 你能通过自己做一份感觉有意义的工作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吗?家长自己的工作应该具有三点: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工作的状态对孩子今后的影响很大。
终于有些理解为什么要鸡娃了,成材的大部分不是平白出来的。那些家庭不走运的个体是突破了怎样的障碍才出头的啊。寒门难出贵子不是一句虚话,出来的可能上面已经有两三辈的积累。
《异类》读后感(三):《异类》内容梳理
有些读者看完了之后觉得整本书大意就是讲成功靠运气。我觉得这话没说错,但是重点放错了。我觉得我们应该专注在那些有助于获得成功的条件本身,而不是创造或获得这个条件的运气。拿书中的例子举例,比尔盖茨因为运气好所以能在那个时代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上机练习编程的机会从而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我们重点不是放在他运气好上面,而是放在“成功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这才是对我们有意义的启发。
再补充一句,当你意识到缘由的时候,有些事可能对你来说就不是必须需要通过运气才能获得的了,而是你自己可以创造出这样的条件/机会/改变。就像书中的航空公司的例子,当意识到文化带来的影响时,刻意地去训练机组人员的行为方式是真的有显著效果的。(当然,也有些事,是一旦错过那个时候就再也没机会了的。)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我个人感觉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给了我一些启发以及以前从来没想过的思考角度(特别是家教以及文化传承的部分,我以前很少从这些角度分析过事情)。这对我以后做行为决策时很有意义。
以下是我按自己的理解对书中内容进行的梳理:
·这个逻辑其实没那么好理清,因为很多因素相互影响,比如文化(氛围)也会影响你的练习时长(亚洲人的勤奋), 又比如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你的技术水平(亚洲语言系统的数字更遵循逻辑)。 ·第3点是我补充上去的,这是个隐性条件。 ·马太效应之所以放在一万小时练习里面是因为我感觉马太效应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帮助人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练习(学习)机会。 ·这上面没有把机遇写进去,因为机遇其实也就是在帮助你获得上面这些东西。比如像弗洛姆、披头士、比尔盖茨,其实本质上是运气或机遇给他们创造出了比别人提早在一个“有前途”的领域进行1万小时练习的机会。
书中提及的一些具体概念/理论/观点也让我挺有收获的:
·自证预言:基于某个错误的假设而采取的行动反而让这个假设成真。 ·智商的门槛效应:智力因素仅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超越这一程度以后,当智力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另外一些因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就像篮球运动员,当超过某一高度时,身高作用就会骤减,2.03米不一定优于1.98米。) ·收敛性思维(智力测试属于这种)与发散性思维(做研究除了需要一定的智力,也很需要这种创造力/想象力)。 ·实践智力:为实现良好愿望而制定策略。 ·服装厂的工人更靠近工业生产中心,能在工作中学到企业的生存之道。能学会市场调查,学会工业化生产,学会与骄傲专横的美国北方佬讨价还价,学会如何与大众文化接轨,摸索最新的流行趋势。如果你在加利福利亚的农场干活,你对食品上了卡车后的所有流程就一无所知了。 (这个例子对职业选择很有启发) ·自主性(是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决定与生活方向负责)、复合型(工作是个复合体,能结合意志力、想象力等)、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能满足上面三点的工作就能被称为有意义的工作。 ·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只有艰苦地从事没有意义的工作才称得上是艰苦工作。
《异类》读后感(四):不只是10000小时定律
就《异类》而言,这本书源于我发现自己对我们解释真正的成功人士的方式感到沮丧。
——马尔科姆
读完的第三本Gladwell的书,不得不说,他的写作方式是让人挺上瘾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说服力。
也许很多人提到这本书都会直接提到10000小时定律(让我想到《刻意练习》),觉得这是本书最为让人记忆深刻的点。但是,我觉得这并非作者本意,也不是本书的最为核心的亮点。而仅仅因为10000小时定律量化了让我们对“成功”看到了一丝希望而已。
而其实,都本书的感觉是非常纠结的,甚至有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主要是来自于对成功的无力感——而这才是大部分成功背后的”秘密”。或许,对教育的启发性会更大。
本书分为2个部分:机遇与文化传承
在机遇部分,马尔科姆提到了几个很重要的点:
1. 马太效应:很多优秀的小孩子不是一开始就光芒四射的,很可能他们开始只是比其他还是强那么一点点,于是就引发了“环境”对其的关注和重视,于是,良性循环,最后因时间积累而变成佼佼者。这一点在德西的《内在动机》里也有提到过,为什么有些出生环境不是很好的孩子能获得师长的关注,很大部分是因为这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就有寻求帮助和支持的动力。
2. 10000小时定律:我算了一算,别看可量化,也是10年+。能真正看到时间复利的人不多。 当人们在想象未来的自己的时候,他们的大脑的反应没有想象别人时那么大。大脑把未来的自己想象成别人,甚至一个陌生人,这就会使未来收益相关的活动,如退休储蓄和节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未来价值是一种滞销品。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双曲贴现】和【时间贴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双曲贴现指人们宁愿接受眼前金额较小的酬劳,也不要未来金额较大的报酬。未来的价值低于现在。所以10000小时定律如果能激发我们当下的内在动机,它才是真的植入到了我们内心。
3. 智商与机遇;社交与家庭:作者很生动的反驳了光有智商就能成功的谬论。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父母,家庭以及成长环境。例如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到的“实践智力”,就好比我们常说的情商——知道该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些聪明绝顶的孩子却不能简单的说服老师申请到假期,也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用正确的方式和教授进行沟通,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此外,经济环境优越的家庭通常能和孩子进行“协同培养“,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而经济环境略差的家庭可能因为生存压力只能让孩子“自然成长”,这对培养孩子的权力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也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4. 最佳时代:全书多次用各种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你生于一个“掘金”的时代,而你又恰巧有掘金的实力和意图,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成功。想必这个不用再说了,想想1999年的马云和马化腾。而悲催的时,如果马云和马化腾生在别的时代,可能压根就没有给他们掘金的机会。(多么的无力感,时势造英雄)。好在,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要做马云和马化腾对吧,把时空范畴缩小,依旧可以取得成功。
在文化传承部分,作者真的举了一些让人震惊且反常识的案例:
1. 文化差异:哈伦小镇因为根植于意大利高地的“荣誉文化”深入骨髓而为荣誉而战,好战要强,于是争端频发。这其实用于企业文化依旧适用,如果常年处在一个不平等,相互猜忌的文化的企业内,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好斗感必然会陡增,而实际本性并不必如此。
2. 权力距离指数:这一章太有意思了,作者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来研究为什么有段时间韩国飞机失事率较高。太反常识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分为三个部分: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2. 不确定性规避;3. 权力距离指数。并指出不同的国家在这几个文化维度表现出不同的指数和倾向。而韩国飞机失事率较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指数很高,于是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副机长会很委婉客气的表达意见而很有可能丧失掉千钧一发的起死回生的机会。(精彩)而大韩航空的改正方式也是非常有趣的,值得当故事好好阅读。
3. 内在优势和扭转风气:作者这一章大大的表扬了亚洲的稻田精神。但是我看到的是稻田精神里的一种非利益驱使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更具有内在动机,更能引发幸福感的有意义的思维方式。也是东西方教育文化很大的不同。
阅读这本书没有花我很长的时间,可以说的一口气畅快淋漓。从大尺度上来说,成功者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确让人有无助感,但是成功的定义却是不同维度的,不仅对我们自身如何追去环境努力学习有一定的启示,对如何教育培养下一代也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助益了。
另外,一连看了三本马尔科姆的书,我个人感觉,马尔科姆每一本书都不是在着重其中的一章或者一个点,而是希望读者能将整本书当成一个系统来思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通盘来考虑。所以,他几乎在每个章节都把那几个耳熟能详的案例再次用排比句列出来提醒你:别忘记了,他们的成功还有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