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吾乡》读后感1000字
《活在吾乡》是一本由覃炜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在吾乡》精选点评:
●为卑微者留痕,为凡人立传。用质朴的文字、充满温度的情感和动人的细节,让小人物走进文学作品。
●写我的家乡,为乡亲留痕。我喜欢
●用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感人肺腑
●竟然有许多共鸣。如今高铁沿途路过一些背山面水孤独的村庄,总生出如果我住在那里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的向往。
●质朴的文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一次次流眼泪。或许作者的文字并不是最优美的,但是却打动人心。
●读《活在吾乡》,进入作者描述的那v个年代,和那些人,认识一段历史,一个乡村社会。
●看这书,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年幼时受过很多苦。让人无限联想到乡村的环境。
《活在吾乡》读后感(一):从此,卑微者不再卑微——读《活在吾乡》的一点感想 从此,卑微者不再卑微——读《活在吾乡》的一点感想
从此,卑微者不再卑微——读《活在吾乡》的一点感想
寒冬已至,长夜来临,我们都在勇敢地寻找打火石,希翼一个光明的世界。
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生命的尊严……无论政治思想家们如何演绎,都难勾勒得出其万分之一,远不及身在其中个体感受来的强烈以及深刻,哪怕他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微乎其微的小事件。《活在吾乡》一篇篇短小精炼的纪实散文,给予我的就是这样的感受。
《活在吾乡》记述了被活活饿死的父亲、被折磨致死的母亲,被浪迹山野的青春……谁也摆脱不了威权时代的大势,如若不幸,遭到无情的碾压、冷酷的摧残,往往身不由己,纵使你粉身碎骨也掀不起一丝涟漪风波。
悲剧固然使人落泪、使人怜悯、使人愤怒,可生活总还在继续。《活在吾乡》也记述了人间的真善美,我们能读到师友的提点、亲人的温存,惨淡中也有纯真快乐,看到困境中主人公的自强不屈,看到一路向上的人生轨迹。
乡村生活有多复杂,活在吾乡就有多丰富。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想应该是以史为鉴,然而,能够以史为鉴的终究是极其少数的人,我不能,你不能,他也不能,但我始终相信后来的人能以此为鉴。不忘过去,不忘伤痛,活在吾乡,从此,卑微者不再卑微。

甘
《活在吾乡》读后感(二):化不开的乡愁
化不开的乡愁
读《活在吾乡》有感
文/清风中的杰克
《活在吾乡》这本书从拿到手到现在读完,刚好一个星期。掩卷沉思,我觉得应该对作者覃炜明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是作者坚持了十多年的回忆性散文的一个合集,正是作者这么多年的笔耕不辍,才成就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所以对作者的勤奋致敬,对一个文字人的坚守致敬。如果换成别人,可能很多故事写了也就写了,只是作为自己暮年追忆时光的一种方式,绝对不会拿给人看,更不会这样公开出版发行。因为故事里面写的很多亲人经历的磨难和苦难,比如说母亲嫁了三次,亲生父亲被饿死,六舅孤老终生等等,这些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是家庭“丑事”,隐藏遮盖都唯恐不及,作者却以公开出版的方式把这些呈现出来,真不知道他要化解多少压力,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莫大的勇气。
作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自己生活的小山村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人,有机会体味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父辈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通过亲人邻里的温情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农村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激发起我们热爱生活的热情,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在阴历的节气进入腊月的时候,细读这本书,更激起我们无数人的怀乡之情,尽管放假的时间还没到,很多人却有一颗亟不可待要回家的心。尽管春运的车票是那么的难买,机票是那么的昂贵,很多人都迎难而上,为的就是回家团聚,看望年迈的父母,亲人和朋友团聚,就算只是看看村子里的房屋和熟悉的面孔,递上一根烟,说上几句话,那些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心头的乡愁就会消散。
作者以近乎白描的纪实创作手法,描写的是生活,彻头彻尾的向我们展示的却是自己一路走来,对那些曾经出现在自己生命中,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的感恩之情。即使是一口奶水,一个红薯,半碗稀粥,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举手之劳的帮助和善良,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再稀松不过的事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可能救活一个人,挽救一个生命,或者一个家庭,甚至为一个人铺就未来的道路。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作者以自己真实的经历,教会了我们感恩这两个字,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和同学,感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感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
同时作者也以自身的奋斗经历,告诉了我们所有人,不满足才是向上的车轮,不断奋斗的人生才有希望,用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为我们演绎了鲜活的励志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生活的希望,增添了奋斗的信心,温暖了那些在城市中漂泊的人们的心。
现在回家的火车票已经买好,《活在吾乡》已经放进了行李箱中,我把这本书带回去,想在一家人围着火炉闲聊时,分享其中的一些故事,因为我的父母比这本书的作者还要年长几岁,我想,他们经历的苦难,应该不会比作者本人少,而这些应该被铭记。这样好提醒自己,应该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有机会为父亲捶捶背,帮妈妈洗洗碗。
《活在吾乡》读后感(三):活在吾乡——力透纸背的人性之美
透纸背的人性之美
来源:网络 浏览:1969次 时间:2018-02-24
彭忠富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都是卑微如尘埃的。他们的生或死,绝不会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些微痕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可有可无的。有些人,漫不经心地诠释着人性的复杂;有些事,悄无声息地传递出生活的温暖。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也值得我们将其记载下来。
一部《二十四史》,洋洋洒洒数千万言,但细读之,不过帝王家谱而已,何曾留下芸芸众生的只言片语。刘姥姥在《红楼梦》中,不过是一个快乐、节俭、爱热闹、满身土里土气的农村老婆婆,但却深受读者喜爱,谁能说她这个小角色不重要呢?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让小人物如刘姥姥般,在文字中留下恒久不衰的魅力。
作家覃炜明犁过田、站过讲台、坐过机关,后转媒体谋食。覃炜明以散文见长,其创作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追求思想与美感的高境界,已出版散文家《碎光》,被誉为真情随文出,地气扑面来。覃炜明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活在吾乡》,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我”生命中的亲人、老师、朋友对“我”人生的影响,以满怀感恩的心情回忆他们对“我”的恩惠和鼓励,使“我”从贫穷、颓丧的生活中振作起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和人生意义。
本书包括《吾祖吾亲》《吾家吾邻》等五辑,收录了《父亲的名字叫建中》等六十二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是叙述家乡的人和事,而亲情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无论是描写善良识人的母亲,严厉能干的继父,错为冤魂的外祖父,老境颓唐的外祖母,关爱晚辈的五舅,精明却短寿的九舅,英年早逝的弟弟,还是叙述寿登期颐的阿娘,要强心软的外婆,慷慨助人的六姨,包容大度的姨丈,感念母恩的阿德哥,端肃有才的族兄,时髦嘴甜的表妹等等,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作者对他们的一片挚爱真情。此外,就是师生情、同窗情、同事情,以及童年纪事,时间跨度从作者诞生至今,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作者娴熟地运用语言,使作品既有乡土散文的平实质朴,又有个人写作特色和地域特色。书中使用动人的细节描述人、事、物,准确生动,信手拈来的民间说法,丰富了全书的语言和情感。譬如在在《六舅典陶》一文中,作者以如此细腻的笔触记忆其六舅平时喜欢眯眼欣赏他的情景:“想不到,一生辛苦和孤独的六舅,就这样走完了他的生命。依稀想起六舅用眯着的眼睛看着我,带着一点欣赏的表情,我知道,这样的情景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作者紧紧抓住六舅眯眼看人的极富个性的神情,就足以呈现出娘舅由衷欣赏外甥的内心世界了。
作者通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字,时而感慨艰苦条件下的人物命运,令人叹息感伤;时而在不经意间使用讽刺和比喻,使人捧腹大笑,真可谓为卑微者留痕,为小人物立传。本书中家庭的兴衰变故、亲人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成长的艰难曲折、人生的诸多无奈,情景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一本用系统性的回忆性散文反映时代、社会历史乃至民风民俗的散文专集,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活在吾乡》读后感(四):活在吾乡——朴素的情味与温润的记忆
朴素的情味与温润的记忆
吴国霖
《活在吾乡》在出版之前,我曾断断续续看过其中一些篇章,当汇编成书的时候,更加感受到其中情味、情趣、情景、情思的亲切。尤其是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在我的经历中似曾相识。我与覃炜明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过来的人,被遮蔽了的青葱岁月、诸多无奈的暗淡生活、艰难曲折的成长经历,都有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作者以深耕细作的功夫,把最感染人的细节形神俱活地写出来,把生命本质最幽微深处的顿悟和记忆挖掘出来,用良知的叙述去抚慰心灵,或柔缓、或激烈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扉。
我在读《活在吾乡》的时候,时常停下来,边看边想,想想再看。这本书涉及一个南方山村众多的俗世人物以及作者从出生到半个世纪以来的兴衰变故。从“吾祖吾亲”“吾家吾邻”“吾乡吾路”“吾师吾友”到“回眸一笑”,这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是人生经历的叠加,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忧心殷殷的家国情怀。
覃炜明有一个苦命的妈妈,虽然是一位知识女性,但一生都没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谋取营生。“妈妈因为不能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偶尔用家里当年和爸爸结婚时候买下的缝纫机帮一些人车缝一些旧衣服,我们一家吃油吃盐和偶尔吃蛋就是靠这些人给妈妈的人工线解决的。”然而,村里的贫协主席说我妈妈不干生产队的活,自己搞“私捞”。“妈妈被民兵营长吆喝着从人堆里推出来,没有捆绑,但是要妈妈跪在地上,交代搞私捞的罪行。”自此之后,继父被免去了生产队队长的职务,妈妈的口粮被扣在生产队里,家里要到几十里远的堂姐那里借谷子才熬过青黄不接的日子。生活如此艰辛,爱与恨时刻在纠缠与撕扯,但妈妈不怨天怨地,始终有一股精神在支撑着。覃炜明父亲的名字叫“建中”,其时代表征就是建设中华,胸怀祖国。从他们含辛茹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是贫乏人生,感觉依然是那样的充盈,厚爱心、行善为,常怀惦念之情,常怀仁爱之心。
《活在吾乡》描写的是世俗的人和事、情和理,覃炜明以平民的视角,让灵魂洗涤浮躁,让思考回归理性。他敏锐地把握具有南国风情和地域特色的重要素材,非常落力地挖掘、用心去发现、动情地描述。在《妈妈,苦命的妈妈》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道:“夜了,露水起来了,妈妈抱着我走回古巷的泥砖屋,把已经半睡的我,轻轻放到床上,把麻布做的蚊帐从钩子上解下来,再把油灯端到床里,用灯火一只一只烧蚊子。‘哧’的一声,一只蚊子被烧死了。我偷偷看,妈妈的脸上偶尔会出现一丝笑容......”字里行间充满着朴素的情味,丝丝缕缕都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覃炜明曾经做过老师,入过政府机关部门,再后来做了电视记者,直至1999年,他称自己“流放”到了顺德。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人感到了沧桑感,但这不是主调。在《人在顺德十二年》一文中,覃炜明说:“我承认自己是带着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一些失落来到顺德的”。“从个人的能力来说,我认为自己是伴随着顺德的成长而成长。因为没有偷懒,所以我的脚步没有停止。现在我做着一份文字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但是我有别人享受不到的人格尊严;收入也许不高,但是我比别人多了一份灵活和自由”。个人际遇与社会变迁的载沉载浮、家园与时代的创伤与投射,并没有泯灭覃炜明的抱负。《活在吾乡》更多的是温润的回忆,既有人性温暖的光辉,也有历尽劫难后的希望复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说:“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在我看来,《活在吾乡》是对乡土的再回望,通过记录和再度书写将远去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来,同时也是作者跌宕经历的总结、反思和醒悟,而不是“芳华”的“散场”。
人生的列车正进入新的时代,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3O@�
《活在吾乡》读后感(五):活在吾乡——温润的回望
温润的回望
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就瘦多少去看看百年传承减肥法去看看祛眼袋小妙招!去看看小宝传奇变态版去看看牛仔裤女冬天韩版复古港味风裤子显瘦外穿九分裤加绒加厚小脚长裤去看看风衣女中长款韩版春季2018新款秋装气质宽松修身端庄大气chic外套去看看湖北日报讯 □袁丹娜
翻开覃炜明先生《活在吾乡》这一文集的时候,窗外刚巧雨落雾茫茫。简约雅致的封面、书页摩挲的质感与那萦绕鼻息的淡淡墨香,仿佛瞬间把我拉回了作者的青葱岁月,聆听着生命最本质最幽微的述说。覃炜明先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没有华美辞藻的炫耀,也没有条条框框的羁绊,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都是饱含深情的柔肠。它们或轻缓、或浓烈,深深浅浅叩击着读者的心扉,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于人情冷暖的顿悟。《活在吾乡》全书共包括五个小辑,分别为“吾祖吾亲”、“吾家吾邻”、“吾乡吾路”、“吾师吾友”和“回眸一笑”,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南方小山村众多“卑微”的俗世人物生命中的“惊鸿一瞥”,以及作者由出生到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活的兴衰变故。
在全集之首“吾祖吾亲”这一篇章里,覃炜明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刻画了不少祖辈亲眷,落笔之处充满了质朴的情味,丝丝缕缕都是难以割舍的感怀。正如李金坤先生总结的那样:“无论是描写善良识人的母亲,严厉能干的继父,老境颓唐的外祖母……还是叙述寿登期颐的阿娘,要强心软的外婆,慷慨助人的六姨……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作者对他们的一片挚爱真情。”也正是因为作者对人情的体察细致入微,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灵敏到位,才能将如此平平凡凡的人、普普通通的事塑造成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典型,让读者能够触摸到这些冰冷文字背后“烫人”的温度。就如在《妈妈,苦命的妈妈》一文中作者对其母亲的回忆:“天上布满星星的夏夜,我睡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说‘南极仙翁’的故事,说‘朱买臣五十得公卿’的故事……”“下雨了,妈妈不能够下地干活了,她就在家里忙家务……总之是把我背在背上,一边做事情,一边给我唱歌……有时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歌词……”。覃炜明先生的母亲虽然是一位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但生不逢时,一生苦命。于是,母亲便将自己最大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两个孩子身上,此情此景,一幅慈母教子图便跃然纸上。生活的巨大压力毫不吝惜地施加在母亲瘦小的肩膀,但支撑着母亲在那心力交瘁的岁月苦中作乐的,永远都只有孩子的成长。虽然母亲没能坚持到最后,但相信母亲的良苦用心已然收获了回报!
而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吾乡》中的每一篇章皆是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之于笔端,毫无忸怩造作之态,更无哗众取宠之意。而在这自然的叙述下,那些原汁原味的童年纪事也显得更加妙趣横生。作者在“吾乡吾路”中《记忆中的大禾地》里如此写道:“到了晚上,大禾地经常上演‘罗罗拆’,所谓‘罗罗拆’实际就是捉迷藏开始前的游戏。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边高叫‘罗罗拆’一边转圈子……到那个‘捉人’的小朋友开始四下找人的时候,整个大禾地都弥漫着尖叫声。”如此天真无邪的场面,在作者不加渲染的原生态描绘下,仿佛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间满溢出来的童真与童趣,这也无疑为那个物资贫乏、生活困苦的年代增添了不少欢乐与慰藉,委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覃炜明先生站在平民的角度,用接地气的方式用心地发现、动情地叙述,“为卑微者留痕,为凡人立传”。这些世俗的人与事、真挚的情与思,洗涤浮躁的灵魂,唤醒纯粹的本真。在我看来,《活在吾乡》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或者往年的回忆录,它更是乡土人情的浓缩,是人生阅历的叠加与延展,是厚重人文情怀的寄托与承载。
《活在吾乡》,是对乡土最温润的回望。覃炜明先生用真切的情与实实在在的爱再度书写着那个即将远去的集体记忆,让这场“芳华”永不“散场”。 (《活在吾乡》,覃炜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