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闲话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2021-03-20 04:4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

  《闲话中国人》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话中国人》精选点评:

  ●人情世故。

  ●也是难为了,中国人很难说清

  ●三观养成的一个窗口参考,但文字游戏玩得有些轻微油腻,掌握不好火候可能在三观形成上有失偏颇或者走弯路。易中天有那么点书生秀才的穷酸清高气,如果读此书不小心染上了书里透出来的某种习气,可能不利于今后社交人格的全面养成。还有与此对立的另一极端书是厚黑学,太市侩。

  ●作者自言「闲话学术著作」,不过闲话多了些,学术少了些。

  ●几本书中最为草草的,可能所言多为共知之事,翻看之时,只会心笑笑耳。

  ●追根溯源,涨姿势涨文化。

  ●这本书最后看的很快,9月的第二个周一个周没有时间看,然后第三个周集中一个下午看完了,总体感觉来说,真的是发现易中天教授把中国的这些历史性的东西挖掘的真是太深刻了,真的称得上是有趣味的咬文嚼字,如果说这本书再继续细细研究,肯定还有好多好多的地方可以寻味,但现在第一遍看就是看一个结构性的东西,书中提到了9种跟中国人有关系的各种历史因素,从这9个方面作为起点,讲述了很多,很有深度,而且颇有玩味的意思。先把这个系列剩下的几本也读了,然后再细细来品味吧。

  ●真的只是闲话,想要用一本书来标签化中国人,绝对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儿!看易中天,还是读史好。

  ●作为一本闲书。确实是闲时消遣方能窥得一二,获知点滴,倘若把它放进年度书单来阅读,实在是初尝无味,百嚼无意。

  ●一是吃饭,二是面子,三是男女闲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一):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可能是近期看的最有厚度的一本书了。 1你大爷还真是你大爷。虽然之前也看过他的《品三国》视频和另一本书《品人录》,但是对他的印象改观一定是这一本书,浩浩荡荡300多页的小字,中国人的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了。 2 你大爷还很年轻。与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还不太一样,这本书里你大爷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像他自己在书最后说的:给严肃的学术著作以闲书的形式。读这本书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心一笑的感觉确实是它给我的惊喜。 3 看完了,真香,正好双十一,又买了他的三本书,唉,我的双十一,结束喽...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二):闲话中国人

  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的一个尝试,他尝试着,用尽可能通俗且有趣的语言来讲明白一些学术研究。但是可能因为他究竟是个学者而不是个作家,所以你仍然可以感觉到他是在努力让文字有趣,而不像老舍先生,汪曾祺先生那样流淌出来的文字就自然地有趣了起来。 书中所讲的,也就确实是我们的日常,我们的想法,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做法,他试图让社会科学更通俗易懂,更加地好读,所以在一些东西的解释上,在我看来有一些牵强。 在读到闲话那一篇的时候,倒是让我突然想到我们国家现在的互联网倒逼zf改革,是不是也有闲话治国的意思,因为互联网上的言论,对于政府来说,就是闲话了吧,不像上访、举报那样正式,在问题被曝之处,也没有那么多确凿的证据,如果说后续继续实锤,那么确有其事,zf就着手整治,如果说后续事情反转,那么这个事情也就被丢进了互联网新闻的垃圾堆里。 闲话中国人,中国人也爱说闲话,两者终究是分不开的。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三):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本书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群体意识。

  比如说,中国人饮食讲究共食,共食就是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才像是过节,朋友聚会、生意洽谈也基本都在饭桌上进行。共食是血亲之间的纽带,而不是亲人却在一起吃饭,大家便仿佛拥有了共同的血缘,自然拉进了人际关系。再比如,衣服即依附,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当服装脱离了最初的御寒、遮羞等基本功能,就越来越成为文化课题。着特定服装,即是对特定文化的认同和归顺。整齐划一的服装更是能让我们成为紧密团结的集体。

  在群体意识强烈的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在关系中、在群体中才有价值,独立则毫无价值。这个价值在中文语境中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在群体中有地位,有价值;没面子,就是失去了地位和价值。所以,中国人没有普世价值,没有绝对原则,众人的对错便是对错,大家的好恶即是好恶。所幸大家多半时是对的,好的,只是一旦错起来就大错特错,恶起来就穷凶极恶。从古至今,众人犯错、作恶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东西方皆有过奉群体为圭臬的阶段。西方由于私产概念的确立而明确了界限,有了个人的自由。中国则由于过于早熟和强大的专制体制抑制了权利的产生,没有权利的个人就走不出群体的桎梏。本书没有对群体意识的由来进行探讨,只是将其作为论述的前提。对于群体的产生,《群居的艺术》一书有非常详尽和精彩的论述。

  易先生文字流畅,清新有趣,而且很能「扯」。这个扯不是胡扯、扯淡之扯,而是攀扯之扯。易先生对词语的字面和文化内涵的攀附、拉扯,虽不乏牵强之处,但多数居然头头是道,妙趣横生。这便是「闲话」二字的本意了。不过,闲话也常常并不闲,而是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尖锐辛辣,甚至不时隐隐有风雷之声。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四):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家又是什么?

  一、家与国

  1、家庭本位

家单位

  家庭是中国社会组织结构中最基本和常规的单位,西方则可以分割为个人。个人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和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家国一体

家天下

  国也是家,整个中国看作是个大家庭。意味着,一是指公共财产为家族所私有,二是指国家体制以家庭为单位。

  3、公私不分经济上产权含糊不清,思想上也就难免公私不分。公与私是硬币的两面,中国人不喜欢区分公私。(私营叫民营,私立叫民办),只分官民不分公私,所以就没有法治可言。不仅没有法治,德治也是大问题,中国人私德和公德都有问题(随手关灯和关水龙头、随地丢垃圾等)4、内外有别别内外——定亲疏分自己人(内),可以暴露缺点不拘小节,分客人(外人),要招待的好要给足面子,分我们家和自己家,不分就会被扣有私心的帽子。

  二、差异与等级

  1、内外与亲疏家庭以父为统序,父为内,母为外,所以其亲戚就有了表与里之别。姑舅姨的子女为表兄弟姐妹,叔伯的子女为堂兄妹。地缘的远近和血缘的远近,进则亲,则感情深、权利大、义务重,远则相反。

  2、长幼与贵贱重男轻女是为了别内外,尊长抑幼是为了序长幼。长幼有序。分年龄和辈分,辈分比年龄重要。同时也贵父贱子、贵兄贱弟、尊者年长、贱者年幼、贵男贱女、贵长贱次、贵妻贱妾、贵嫡贱庶。

  3、夷夏与官民以国为参考单位,对外对应的东西南北有夷戎蛮狄,对敌人则内有匪外有鬼子(异族),官方的明处的敌人叫匪,暗处的叫贼(个体),群体则为寇。

  4、尺度与统序用血缘作为纽带来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统代表一脉相承,统分正邪(华夷、官匪);序是亲疏远近的次序,列大小(君臣、父子),统决定序。先祖宗后,宗之后是父然后是嫡长子。

  三、泛论理

  1、血统与血缘重血缘,所以提高社会等级的最好方式是攀龙附凤。

  2、家伦理把处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观念放之四海而皆准,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和个人的立人之本。例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父和妻柔、姑慈妇听”用之于国“君令臣恭”。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都是以家伦理的观念为基础。所谓孝顺,孝是尊敬,顺则是听话。

  3、泛论理把一切问题都上升到道德伦理问题(政治、法律、教育、科学、宗教、艺术、经济),形成一种“伦理中心论”。解决的办法是“正本清源“,一是将道德和法区分,犯法不一定道德败坏,守法不见得道德高尚。二是政治与道德区分,政治是一种立场,道德是一种品质。立场表现为态度,品质表现为行为。态度好不等于行为佳,立场对不等于品质优,站敌对立场的人不一定品质恶劣,同一阵营的也可能相互开枪。三是,把一般道德和特殊职业道德区分。做人做官都一样,要科学、民主、清廉,先做到科学在考虑民主,最后才是清廉。

  四、官本位

  1、探源家本位是以家单位为基础,家天下为模式,家伦理为机制,社会制度的建立基础是家庭,但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却不是家庭,而是官位、官职、官衔。

  2、官与级官就意味着等级制度。

  3、告别官本位所谓公务员,是执行公务的人员,公务是公众委托执行的,应该以公众的利益和意志为本位,而不是自己的官衔为本质。

  《闲话中国人》读后感(五):《闲话中国人》

  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以调侃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调进行叙述。该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用“闲笔”来写“正书”,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态度闲适、文笔流畅、深入浅出,令人轻松愉快地捕获中国人自己的常识,读完与作者有强烈的认同感。 作者用了大量的说文解字来阐述观点,个人划重点划了很多,而从中获取的个人想法却很少,因为划的语句里就说的很清了,无需再即评。这本书的第一章“饮食”比第二章“服饰”写的更好,第一章读来总有爱不释手、如获珍宝的感觉,而“服饰”章节略显啰嗦。“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说了好几遍,强调了好几遍,饮食、服饰、面子归根结底皆如此,而“对不起没关系”的阐释感觉为了凑篇幅而显得浅淡。第二章、三章举阿Q的例子很多,这样的阅读就带来了“拖沓和厌烦”的感受,这是这本书减分的地方。其他章节,有的用了大量的谚语,体现出作者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作者对“窝里斗”的叙述就很全面和深刻,第六章对“家庭”的描述也很透彻,这时,美丽的读感经过一段的低谷而又攀上来了。作者讲传统“家”这个概念,形象地将其形容为关进深屋的“公猪”,表示防止乱伦的符号和象征。“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一语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伦理秩序,呼吁“泛伦理”“唯道德”都要不得”:“泛伦理”的结果是“乱伦”,“唯道德”的结果是“失德”。如果什么都是伦理(泛伦理),就没有伦理了;如果只剩下道德(唯道德),就没有道德了。作者说:“以‘家单位’为基础,‘家天下’为模式,‘家伦理’为机制,这就是‘家本位’。不过,社会制度的建立基础是家庭,社会价值的计算标准却不是家庭,也不可能是家庭,而是官位、官职和官衔,这就是‘官本位’。官为什么会成为本位呢?就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中国传统伦理是一种等级伦理。官本位造就什么呢?它造就的是思想的平庸,政治的腐败,道德的堕落,法制的破坏,以及全民族素质的低下。为了管理好国家和社会,官总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成为本位。”他的一通阐述,又道破了社会制度和精神建设的缺失,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中国人的大事并不多,在国无非“祀”与“戎”;在家,则无非“婚”与“丧”,作者在“结婚”段落里也不可避免地引用了西周起始的中国封建的结婚制度: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让我突然想起来个人曾经做的两句诗:请期相访俱佳日,亲迎新人始到期。但直到现在还只是两句残诗,受水平所困前面已写不出了。在中国传统社会,结婚从来就不是双方当事人的事,而是他们双方家族的事,我想于今仍然如此吧。对于婚姻,《礼记》上的话讲,就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结缘”与“继统”,“男人无妻家无主,女人无夫房无梁”。又是这种群体意识,使大男大女这个原本纯属个人的问题,成了“他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爱情历来是西方文学的主旋律,而中国人就不一样,“生命诚可贵,友谊价更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故事很多,为情人两肋插刀的事情就很少,写诗歌颂老婆的就更是绝无仅有。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反对夫妻随意离异,主张“白头偕老”“相伴终身”“地久天长”,但那更多的是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性,和家庭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而非什么“忠贞的爱情”。他们宣扬的模范夫妻,如梁鸿、孟光等等,强调的也是所谓“燕尔新婚,如兄如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突出的是“敬”而不是“爱”。夫妻之间有如宾客,妻子送上饭来,必须“举案齐眉,不敢仰视”,这难道可以说是爱情?作者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有其强烈的主观性,但也是带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经验来说的,不无道理。 闲聊即等于“化仙”,则其乐也如何?麻将和闲话都是中国人的“最爱”,《闲话中国人》这本一书就宛如麻将桌上的“搓洗”,随意地就给予了快乐和知识,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