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摘抄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776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精选点评:
●幸福和痛苦都是丰富人生格局的织线,好好感受,然后take it~和自己的人生观相似,总觉得好亲切。
●敏感、固执、不自爱的菲利普,你会瞧不起他,但你经历后,才会发现这是大多人的前半生啊。
●因为古龙的一段文字,开始看毛姆。 「阿飞的故事也是悲剧。 」 「他爱上了个最不值很他爱的女人,而她根本不爱他。 在这种情况下,悲剧的结局是无法避免的。 但阿飞却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他反而因此而领悟了真正的人生和爱情。 他并没有被悲哀击倒,反而从悲哀中得到了力量。 这就是《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铁胆大侠魂》的真正主题。 但是这概念并不是我创造的,我是从毛姆的《人性枷锁》中偷来的。」
●我知道这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去讲,那块毛毯,对菲利普放弃画家的劝告,以及最后那句人生的无意义等等。但是,与诺拉的告别,是全书最让我悲伤的部分
●他嘛,他抛弃了很多,也被人抛弃着,但是终于,在最后幸好得到了幸福!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了才放在书评
仅是一份完全带着个人所有主观观点的短评,很抱歉放在书评里。不喜勿喷,直接关掉或者举报就行
八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要从何说起,一个人的一生(虽说菲利普还很年轻,但以后的生活已经可以预见了)就这样一点一滴展露在读者的眼前。 毛姆总是很擅长升华俗世的故事,但相比起我觉得有些刻意的《刀锋》,这一本非常地恰到好处,并在最终得出了一个和我所想差不多的结果。 可以讲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相信以后我也会一直不断地回忆起,特别是与美,艺术,生活有关的内容(然而,生活似乎就已经包括了前两种)。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人类对生活的态度与人类的情感,特别是米尔德里德与萨莉。 人性的枷锁是否真的是“枷锁”?我不知道。但菲利普说“自己身上的最后一重枷锁已经解开了”时,我是确信无疑的。结尾处的菲利普看似又被束缚,然而或许放弃西班牙这个束缚,选择自己真正所想的,才是真正自由。 只能说菲利普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会对西班牙狂热到极点的菲利普了。然而这是老了吗?或许不是吧。只要过的是想要的生活,都是真正的自由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浅思
在看到第121章时,本在思考下一本开什么书,却突然在阅读中控制不住的泪流不止。 我以为菲利普会说:“到此为止”。结合当下的自身,我控制不住情绪。没成想读下去并不是如此,「到此为止」是我想说给自己的罢。
122章却再次让我经历一次无法言喻的巨浪,这大抵就是文学的魅力,我的一举一动都在随着毛姆与译者的文字翻涌。 阅读本书,哭过很多次,内心流泪很多次,这是他藉由菲利普抒发的昔日压抑的情感,也是对经历过的人生一个复盘。 我记得曾经眼睛闪亮亮的跟一个人描绘我看到世间的美好,我不停被世间的美好感动。那个人打断了我,大抵是觉得我天马行空又敏感?我至今不明白,但我也不需要明白了。 引我熬夜通读的缘由是:他遇见米尔德里德后的情绪波动。在昨日还有几位网友交流时说到:「如果你跟这个人的磁场是这样的,其实证明你们不合适长期在一起」。 他与诺拉相识的时机不对,但这事儿谁能说得准呢。 我在文中标记了无数在当下引起共鸣的话,相信过几年再看时,又是不一样的感受。好书最有意思的就是,两三年后随着经历改变,阅读还会有新的感受。文字的感同身受,有时确实需要时间的打磨才能共鸣。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才停下来。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这一场噩梦终于做完了。
我合上书的时候,深深吸了一口气。
正如我那时所说,读这本书受尽了凌辱。如今刑期已满,贪图自由的我,却觉得这枷锁的重量并未减轻分毫。我只觉双眼沉重,眼眶湿热,脸颊毛孔紧缩,心脏有如被一只手捏着下坠,膈肌好像灌了铅一样无法运动。
我满脑子仍是菲利普那段扭曲的——我都不能称之为狂恋——双向占有欲。
第一向,我是你的,米尔德里德。
我与生俱来的残疾令我被归为异类,我的怪异藏无可藏。我视若不见听若罔闻,只因这是事实且我深知将伴我终生。我无可辩驳。我为鱼肉,你们千万人为千万刀俎。我已经不反抗了,只求你们早日发觉其中无味,自行放弃,放过我吧。可我还是活着,你们只懂得语言和眼神的摧残,却从未开恩真正置我于死地。
我生长出奢侈的七情六欲,我捂不住四处迸生的芽头。它生命力是这样旺盛,每看它一眼就能准确意识到它的生长。它招摇着爬向你,将我拴在你的脚边。我想着也好,即便是你压根儿不爱我,我却爱你。这一生注定这么潦草不堪,受尽折磨。假如由你来折磨由你来行刑,便是我抛弃了的上帝慷慨博爱的馈赠与救赎。
我却不知如何取悦于你,我不懂你。我只有事事顺从,你要求的我满足,你未想到的我献你以惊喜。我的钱财,我的时间,我的情思,我的眼我的耳我的口鼻,我的心和手脚,我把自己拆碎了,只因我不确定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假如我把我的头给你,而你喜欢我的眼不喜欢我的口,那口便于我无益,我理所应当要抛弃它。你留下我吧,哪怕你就把我放在陈列柜上蒙尘,我都心安理得。
而我又一次被拒绝了,我被全盘否定,一文不值。我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回想从前只想到失败二字,从未真正有过顺遂。我的家庭破碎,寄人篱下,未曾有过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我的学业坎坷,小孩子的坏才是纯粹的坏。大人做着他们恶的保护伞,高高在上装作和蔼宽容的样子,说他们还小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不是有意的。而我终于长大一点寻得了我想象中的自由,以为脱离了苦海,却被你当头一棒。折翼的鸟儿就不配拥有蓝天。
第二向,你是我的,米尔德里德。
我从空中坠落大海。这引力让我不断下沉。我看着折射进来的阳光,一点点涣散黯淡。我习惯性放弃挣扎,转头看向海底。那么静谧沉静,那么诱人。我想这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才是我的归宿。我听说在海底的鱼,都没有眼睛,它们这一辈子都不知道身在何处,所遇何人。做什么鸟儿啊,下辈子我要做一只海底的鱼,哪怕再怎么残疾都不会有人注意。
突然我身后的阳光变得炽烈,好像为了救我,把海水烤干。我转身见你,你笑着说我回来了。你说了你的想念,你的后悔。我看到你的样子顿时惊慌失措,我哪里忍心让你受这般的折磨。这人世间的苦难,都给我吧,如果这样能换你一生安宁。我尽可能地拥抱你,我尽可能,把你揉进我的身体里。
可我却知道,你仍不爱我。我看着你的时候,你看着花草,你看着星月,你看着塔楼红色砖墙,你看着古刹琉璃宝顶。山河星海,不过是你裙钗。我哄骗自己你需要时间。我愿你历尽千山万水,只因我自知深爱的真情实意无人可比。某日你愿看我一眼,你自会明白其中真意。可我与你共处的每分每秒都那么艰难,我的手握住你,我的眼装满你,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想着分别之日的来临。你不曾体味这种悲切,仍任由自己历览万川。
背叛如期而至,深海故地重游。后来重逢,坚不可摧的意志被你灌输的假象一举击溃。我用孤注一掷的赌博换来一生的懊悔。你在我心里就像是一个残缺的梦,仅剩的执着也可能只是填补遗憾的手段。你在我心里始终如初见的样子,这份形象任谁都无法玷污。我甚至企图与你保持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你永远都无法理解我的心思,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在一起。
我这一口气吸得够长,长到足够将过往幕幕重现。菲利普的梦逐渐沦为平庸,他自视甚高的才华终于一文不值。在最后他遇到了莎莉,这似乎象征着他的妥协。而这妥协又明目张胆地证明,爱与不爱,与生活无关。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还有很多弯路要走
最初知道毛姆还是从一本我喜欢的书里看到的,作者形容毛姆像一个坐在你身旁讲故事的老人,言辞亲切娓娓道来,故事引人入胜且充满哲思。后来读过畅销的《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和大量的短篇,尤爱他真实但细腻的文笔,和他藏故事里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刀锋》,初次读完并未激起太多波动,但像一粒种子一般慢慢地在我体内生根发芽,移转了某些人生轨道,给我带来了养分希望同时也衍生了痛苦。
有人说,《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充满理想主义让人追逐梦想,那《人性的枷锁》便是让人回归现实带来慰藉,这本书整本五十多万字,是毛姆晚年呕心沥血的作品,我虽早有耳闻,但碍于篇幅较长迟迟没有读,但是如今现实让我频频思考着刀锋中的理想生活,低谷中的我对于这本书反而是不得不去读的境地。
故事没有我原想的那般复杂,全文讲述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波折的人生经历,他自幼双亲离世,一只畸形脚,寄养在伯父家中,敏感自卑的他在学校遭受嘲笑和欺负,成长中一次次遭受现实和理想的冲击,疯狂和挣扎的爱情,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人生的痛苦和顿悟,慢慢地卸下了自己身上的枷锁。
因为现实的痛苦大多相似,我读来仿若身临其境,咀嚼那些生活的不堪和挣扎,反而带来治愈和慰藉,那些曾经历的遭遇和思考也同主人公一一对应,好奇着他的遭遇和对境遇的应对,所以即便当下忙着年前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我也抽了好几次深夜,最终在腊月三十的凌晨读完,在收到了友人的新年祝福后,沉沉地睡去……
菲利普经历了国王公学辍学,远赴德国学习德语,去伦敦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之后到法国追求艺术学习绘画,后来决定学医,因为投资失败造成的经济原因又不得不辍学,成为商场的导购员谋生,在而立之年才得以从医学院毕业并真正开始从事医学,虽几经波折,但其实并没有为了小说制造过于离奇的悲苦经历,虽主人公身患残疾,但我并未就此曲折的一生对其抱有很大的同情,因为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有人暴露在显眼的位子,有人则是隐藏在心底的角落,都同为我们身上背负的枷锁,唯有自行凝视,解开最终放下才得以解脱。
主人公的经历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法国学画,里面有大量对梦想追求,对美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描写,范妮的死让我哀伤不已,生活的困顿和天赋的缺失也无法阻止她飞蛾扑火般地投身于绘画,其实我并不认为盲目深陷其中就是可悲的,她应该是阿米特哈诺画室中对美和艺术最为热忱的信徒,正因为感受过美好才得以经受痛苦,那些艺术带给她的冲击和美好对她来说也是致命的,使她寥寥的天赋窘困的生活被映照得无处遁形,使她逐渐远离世俗人群无以依靠,我只同情她生活的疾苦,但我其实并未认为她对艺术的追求就是错的,正如最后菲利普评价海沃德的人生,“人生面貌还有其他复杂但美好的面貌,其中缺乏幸福与成就,让人忧心的面貌下,却蕴含着某种雅致”,当她在感受艺术的美的冲击时,或许经历了太过美好和震撼的感受,在相对经历顺利平淡一生的人面前,我也无法说她是不幸运的。这不免让我回顾自身学习吉他的经历,从一开始逃避现实的初衷,到感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美的冲击,到对缺乏天赋和现实种种打击,虽我人前只提起这仅仅是生活中一点爱好而已,但实际音乐给我带来的,无一不让我的情绪更加波动四起,如今我才开始学习正确看待艺术和天赋的关系,学着放下它给我带来的枷锁从而欣赏它的美,真正应该放下的是对自身成就的虚妄念想,感受细微的感动和成就,品尝体会残缺的美感。
整本书出版以来,最为大众诟病的当属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桥段,整个过程对比其他小说的爱情,显得尤为荒诞纠葛甚至令人不齿,但我却觉得实则显得主人公的爱情无比诚挚和令人感动,虽然他一心追求的米尔德里德在大众眼里非常不讨喜,但我仍旧觉得这段令主人公后悔屈辱的爱情,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得更加丰满生动,这段让菲利普放下尊严的爱情凸显了菲利普的自卑,脆弱,欲望与真挚。对女主人公态度的转变皆因菲利普对爱情和情欲态度的转变,爱情往往使人陷入盲目,使人做出难以用逻辑理性解释的行为,承受着没必要的痛苦,所以即使女主人公虚伪势利愚蠢浪荡,菲利普也宁愿放下所有尊严只祈求在她身边停留片刻,挣脱不了甜蜜痛苦交替的泥沼。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经历过,那些被爱情蒙蔽的时候,做出啼笑皆非或后悔万分的举动,其实对爱情的盲目也源于对自身的盲目,而不自爱的爱情只会将双方拖入深渊。
本文当初最吸引我,也是毛姆经常在他各个作品讨论的,便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菲利普经历了背离宗教信仰和理想幻灭,见证了朋友的自暴自弃、穷困潦倒或空虚无望,一度被爱情、寂寞和穷苦拖入泥沼,在这一个个的人生困境中,他不止一次地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最终,人生的意义不是虚无的宗教信仰,也不是对穷苦人民来说危险的艺术追求,不是怯懦而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更不是奋不顾身的绝美爱情,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如那张编织精美的波斯地毯,精细编织着繁复的花纹,只为了满足个人的美感,虽有其功用却如同千千万万相似的地毯,没有更特别的意义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线编出各自的花纹,一针一针最终构成各自的面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助于人生面貌更加繁复,终有一天生命走到尽头,我们会喜悦地见证其完成,宛如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只有各自知道这件艺术品的存在,因此懂得其散发的美丽,随着生命结束,作品也随即消失。
曾经我也一度陷入人生的荒诞感中,为了活下去而终日思考人生的意义,我开始细数那些使我留恋的事物,逐渐找到了我存在的意义,但身处时代的洪流和根深蒂固的世俗文化下,我的人生意义面临较多的挑战和挫折,不断被退回并被困在原地,我苦心思索出的人生意义凝结成了更大的枷锁。
父亲常常在我面前规划起我的一生,什么时候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谈几年恋爱后结婚才好,未来的工作地点离家近比较好……学业工作和家庭都被他细细考虑,生怕我哪一步没走好,哪一步走晚了没抓住时机,他常常说,要少走弯路,所以我常常害怕失败,想跟上他的期望而谨慎焦虑。后来我才懂得,那些所谓的失败,考试落榜,失恋,辞职也有另外的解法,我也不需要他人眼里期待的人生,最终所有的结果都落在我身上,有些弯路其实并未走远,甚至是条风景更好的近路,说是近路可能又是条最远的路,但是谁知道路到底通向哪里呢,而目的地是好是坏有由得着谁去评判呢,我可以决定我自己的方向,认真且充满期待的走下去。
神话里,西西弗斯顿悟,只要藐视自己的命运,用享受整个过程来否定诸神对自己的惩罚,此时便是快乐的。我想人并不比其他事物高贵,并未谁赋予其神圣的使命,或许用心编织好自己的花纹,享受这刻带来的美感,这场对他人来说毫无意义的一生,也是自己该全心投入的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