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摘抄

2021-03-21 02:1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摘抄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一本由许渊冲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一):披着日记外衣的史料和新生指南

  

不学英语的人或许不知道许渊冲这个人,有的可能通过“朗读者”这个节目听过许渊冲的名字,但是学英语的人没有不知道许渊冲的,许老先生是翻译界的大家,是学英语的人心里一座需要仰望的高山。他英译的中国古诗词名声在外,他提出的“三美”翻译理论不仅在译界驰名,还不知救过多少论文狗的命。老先生如今九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每天还坚持做翻译。

一开始听说,这本书是许老先生当年日记的时候,心里免不了打几个问号。一般的印象里,日记应该是私密的,躲在被窝里写,写完放抽屉,抽屉还得上三把锁。因为日记就是自白,成熟的、不成熟的想法,自己的黑历史,私密的心路历程等等之类都在里面,一般是绝不想让人看到的。加上许老先生今年已耄耋之年,也不禁让人怀疑,这本日记里有没有记错的事,有没有被修改加工过的事?老先生真会把当年的心里话和黑历史放在日记里,拿出来给大家看吗?对于如今已然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而言,出版大学时期的日记,总觉得有些荒谬。

不过,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老先生实在是个很真诚的人。之后加入的内容,全都专门放在“补记”里面,告诉你这是后来才写的;老先生当年在读书学习、恋爱交友、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时遭遇的尴尬、犯下的错误与自我反省也认真地记了不少。能看到,当时的许渊冲先生虽然天资过人,但也只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磨炼的东西。比如老先生就在书中反省,说自己大学时,还会以自我为中心、性子太急、争强好胜等等,写到了当年没成功的初恋,谈到了对爱情的理解。很多年轻人会遇到的典型问题,许老先生当年也都遇到了。许渊冲先生发表日记,也是一片赤子之心,现在的年轻人看一看,看到有共性的问题,也能学到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少走些弯路。

另外,看完以后,我觉得这本书还应该加个副标题——“大学生活指南”。对于刚上大学,或是将要上大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确是很有帮助。对于中国的不少学生来讲,高考就像是比赛的终点,但是对于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到了大学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则很少有清晰的概念。不少人会迷茫,有的人到大学毕业可能都还在迷茫,上课摸鱼,下课瞎玩,选课时想着怎么选个水课混分。看这本书,则能管中窥豹,一睹大学生活真正的风采。虽然本书的主角许渊冲已是一座高山,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培养了许渊冲的西南联大,可称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标杆,一直被模仿,难以被超越。不看不知道,民国时期不少叫得出名字的大师都在西南联大当过老师。对于大学没有概念的读者,可以借助许老先生的回忆,看看80年前大师辈出的校园里,老师是怎么教书育人的、学生是怎么生活学习的。看日记中的读书感想,再看已读书目的清单,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能赶上老先生当年呢?我觉得中国的大学应该给大一新生,尤其是文科的新生人手配发一本这本回忆录。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二):感受那个年代的大家们

  

提起许老先生,我仅是略有耳闻,只知道他主攻诗歌英法翻译,是个了不起的翻译家。提起西南联大,其实我更知之更少,姑且知道这是一所抗战时期为避战祸,一些有识之士将高校迁至西南地区继续开展教学,存在时间相当短的“特殊”学校。通过这本书,我对这两者以及那个时代都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而阅读下来,个人感受最深的可能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少年意气。许老先生如今给我们这些后辈的印象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大家,而对于像这样距离比较遥远的人,总是不禁想象其年少时代应该也与我们普通人不太一样,肯定是有些“优秀得过分”。但从这本大学日记里,我们却能发现一个大家普普通通的学生一面,有些经历也让我们这些与他当时同龄的人感同身受。年少的许渊冲会和朋友置气,会为了在师生面前崭露头角而刻意表现,会因老师的表扬而雀跃,会想走一些与别人不同的路,会为了考试而苦战奋斗,会因为拿了好成绩而心中嘚瑟,也会因为没有挂科而轻松窃喜。当然也有一些年少时期的暗恋追求经历。在阅读这本日记时,我不会觉得这是一位大家单纯在记述让人倾佩的成长之路,而更像阅读一本同龄人写的小故事。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年少人的青春却可以让人产生共鸣。

二是战乱时局。战乱这点其实在文中并未特殊表现。但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以及南昌大学在战乱下,一些教授不忍教育停滞而不远万里搬迁至处于地理位置对角线的昆明,成立的一所特殊时期的联合高校。结合曾经学过的历史可以知道,当时正处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局势动荡不安。而在日记本中,许渊冲先生一辈人可以在这么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学习,着实来之不易。西南联大确实为那个时期有志于求学的学子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桃花源”。在日记中的大学前两年,空袭出现的比较少。而从大三开始,由于战况日益激烈,表述空袭的内容逐渐增多,有时许渊冲和其他同学也是与死亡擦肩而过。但书整体却没有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或许是有一种时代幽默感存在。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困难时期的学子能不屈命运,继续学业,以及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等教师坚持教学,传道授业,都是那一时代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他们的不放弃,才有之后能够投身新中国建设的人才队伍。

三是学者思维。从许渊冲的大学时期可以发现一点明显特征:许老先生这辈人很擅长反思,有思辨精神。在日记中,年少时期的许渊冲对于书籍和老师的话语,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他会去从一些小事中思考一些人生哲理,会对社会、政治、哲学、文学等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完全听老师或者名家的评论,也会对老师的上课方式等有自己的意见。比起现在很多“尽信书”或者“尽信师”的习惯,确实值得学习。同时他也大量阅读书籍,从日记的文风也可以知道,许老先生最后能成为首屈一指翻译大家也是青年时期就打下的坚实基础。

当然,而书中除了许渊冲以外,还有杨振宁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我看来,这虽然是一本求学日记,对于现今来说,也不止是一个过去的时代记录,也可以是激励现在和平时期学子努力学习的奋斗之书。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三):值得所有外语系学生一读

  

第一次见到许渊冲这个名字,是在中国日报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上。我没有专门学过诗歌的韵律,无法从专业角度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却很喜欢许先生的古诗词英译,像“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读起来朗朗上口,真正做到了意美、音美、形美。

这本日记记录了许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西南联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短短八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许多大师级学者,像朱自清、闻一多、钱锺书、叶公超、冯友兰、陈寅恪,都曾在那里任教。我早就心向往之,如今读到许先生的求学日记,得以一睹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采,了解在西南联大学习外语是怎样的。我发现原来我们外语系学生常说的“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早在八十年前就很流行了。和当代的大学生一样,那时的青年才俊也喜欢在学习之余,叫上几个同学朋友一起结伴游玩。还有“不爱红妆爱武装”,许先生将其译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原来“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和“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这两个表达是他从一篇英文报道里学到的,可见平时的积累多么重要。

许先生的日记十分坦诚。当时的他有点争强好胜,把每次考试的分数都记录了下来,和别人比较,分数若是低了会感到不甘,同时又明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许先生的英文成绩不是最高的,但他今天取得的成就却是最大的);善于自省,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坦言自己的性格有点孤僻,不太会为别人着想;喜欢思辨,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信仰与理性、自由与纪律、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看法。又通过后来的补记,反思当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进行深入探讨。

许先生还在日记中记下了读过的书,包括中外文学名著,以及其他一些文史哲作品,比如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等。我们可以参考里面的书单,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就算没有阅读原著,也能通过详尽的读书笔记,了解这些作品主要讲了些什么。

通过这本日记,我们还可以欣赏许先生的英诗中译或中诗英译,学到不少文史哲知识。例如,中国哲学是“乐的哲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西方哲学是“苦的哲学”或“赎罪哲学”(基督教的苦行赎罪)。我读研期间上的中西文化比较课,也讲过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则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如今读到相同的观点,倍感亲切。又如,西方古代教育是乐育(音乐教育、精神教育)和体育,培养的是强人,强调英雄主义,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而中国是礼乐(礼教、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好人,强调和平主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还有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与翻译联系起来,分别将三个“道”解释为句子、翻译、字的总和,将这句话理解成句子是可以翻译的,但并不是翻译字的总和,还要翻译字外之意,也很有趣。

总之,我强烈推荐所有外语系学生读一下这本书,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读后感(四):读《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品许渊冲式追忆似水年华

  

许多人对许渊冲老先生的了解大概自2017年伊始央视一档充满文艺气息的节目《朗读者》。但对于我们对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位已届百岁华诞的翻译界泰斗、诗译英法唯一人,许老无论从乐观淡泊的生活态度还是译作数量、品质而言,无异都令人高山仰止。

1938年,高中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的许渊冲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录取。这一重大决策暨标志性事件被许老收录在了《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的开篇,书中原文是:“这一糊糊涂涂的决定结果对我一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是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在联大求学五年期间(1938~1943)所写的日记。书中不仅记录了他在校期间醉心学业、阅读的大量外文著作、各科成绩分数、与师友之间的交往、个人成长轨迹等方面,亦不乏杨振宁、叶公超、闻一多、朱自清等一代大师名家的身影。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我们似乎穿越回了西南联大这所百年名校,亲身感受传奇名校的精神风貌与历史魅力。

回顾我们的大学生活,大致除了必修课之外就是周末呼朋唤友去吃喝玩乐。而在许老的日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自律且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年轻人。他会为了物理系同窗杨振宁的英文成绩比自己这个外文系的学生还高一分而暗下决心与之较劲;当俄文取得满分的好成绩时不是洋洋自得,而是增强了自己今后从事翻译行业的信心;也会抵抗住美味奶油蛋糕的诱惑而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译作;如饥似渴阅读大量译作的同时会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等等……

除此,年轻时的许老也有着常人的喜恶与情绪,会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无限感慨。同窗去世,在同房几人带着玩笑的漠视语气谈论此事时,他会替死者愤慨;会记下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对钱钟书的讽刺;会因玉米事件一气之下辞去众人推选他作为伙食委员的职务;会读到《水浒》时看到鲁智深吃狗肉的部分而去吃一碗羊肉解馋;也会在19岁第一次与心仪的女生约会时分吃一个橘子而觉得橘子都是甜的。

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词用来形容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许老应很是恰如其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句话在日记中壮志凌云的从军之歌部分得到了印证。当美国志愿空军前来西南联大招生,许老的一腔报国热血使得他毅然投笔从戎,也为自己今后的翻译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首位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的亚洲翻译家,晚年的许老对名利日渐淡薄。同窗杨振宁对其评价是:许渊冲翻译的文字比诗歌更优美。而在许老百岁华诞之际,《西南联大求学日记》的出版无疑是对他毕生累累硕果的最好献礼。致敬许老,致敬那个再也回不去的西南联大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