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精选
《如何去读一本书》是一本由[英] 伍尓芙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一):一本伪装成教读书方法的文学评论
这本书我看过目录,浏览框架结构和概要内容后,找到与我读书目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相关的内容,就只有前两章,具体一点,其实也就是第一页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不要听从建议,而是要听从直觉,凭借自身的理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
但这个建议,伍尔芙奶奶的语境,应该是读小说等文学作品类的书籍:从自身感受出发独立阅读一本文学作品
书籍思维导图其实,从我的读书目的来说,这本书就读完了,我所需要的内容就结束了。但书买都买了,也不能就这么扔下。花两天时间看完后,一句话总结书籍内容:伍尔芙奶奶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的评论。
你如果也是抱着学习读书方法的目的选书/买书,我不推荐你买这本书。但你是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我建议你买来读一读,但读之前最好已经看过了她所评论的这些作家作品,否则你看这本书会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言。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二):会读书
不同的人读书的目的都不同,真正的读书人是应该将读过的书发挥到它的最大作用的,总有人跟我显摆一个月看了几本书,然而他们这种走量不走心的行为很明显是在浪费时间。书中讲的这些方法都是我们日常中没有注意到的,一本经典的著作有着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学习,而读者往往只是看了个大概。知识也是发散的,通过一个道理能够明白很多个道理,书中举的例子都很直观,要学会作者提出的方法并不难。
读书是能改变人的,我一直相信这一点,因为一个人在写一本书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来源于生活与自己对于事物的想象,当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能够产生共鸣的语句,从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在。但是现在并不是所有书都有阅读价值的,像那些言情和鸡汤励志文,我是从来都不看的,因为实在学不到东西,只能起到打发时间的作用,然而真正有事可做的人怎么会去打发时间呢。
好的书是不应该枯燥的,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不是为了读而读,一定要先认清这点。如今学校里的应试教育是最害人的,学习本应该是快乐的,却总有孩子抗拒学习,这只能怪教育手段有问题。人们喜欢看那些语言优美的文章,却往往忽略其内涵,就像郭敬明的文章,毋庸置疑他的文笔看起来就是那么有画面感,但是说到内涵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作者在本书中讨论了怎样读书才会有乐趣,这是我们读一本书的动力前提,如果看不下去一本书,它的内容再好也是没用的。看一书也是有技巧的,最怕的就是死读书,读书和做事一样要活。真正会看书的人是带着目的读的,就像我如今一样,我都是挑对自己有用的片段读,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我很喜欢作者的读书方式,他对于每本书的解析都是独具特色的,他能够告诉我什么书是该读的,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方法,教会我以后该怎样去读书。
读一本好书,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无异于改变一个人。如果读者真正看进去了一本书,说明他和作者产生了思维上的共鸣,在看书时他用的就是作者的思考方式。这本书本身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所有人都应该重视读书的重要性。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三):意外发现的世界
我是在机缘巧合下读到的伍尔芙的这本书,原本想买的是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没看清买到了这本书,但幸运的是它也让我发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 这本书其实是伍尔芙的一个阅读随笔。因为阅读量仍然很少的关系,几个伍尔芙所提及的作家我都了解不多,此外“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对于她的观点看法我不能妄作评论,但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她的这种阅读方法非常有趣。通常我们阅读时虽说是在感受作者那个时代的故事,但总是和作者有一定的距离感。而伍尔芙在阅读时更像是站在作者的身边,心灵与作者想通,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相比起通过作品来了解作者,她更倾向于了解过作者的一生,体会作者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不同心境,故而知晓作者创作的目的,感受到作品的本初。 在伍尔芙的阅读中我们明白读书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指标完成某项任务,阅读是为了获取书中的乐趣,而要想获得这种乐趣,我们就应当对书中的形色有所辨别有所思考,再做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需要与作者相通,我们必须独自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透过他的眼睛凝视一切,看到他们背后的大自然,以及他们头顶上的力量。如此一来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也能获得除故事情节外更多的乐趣。 另一点,在阅读时我们应保持独立,追寻自己内心,以自我思维得出结论,不需要在意自我的观点是否能够被他人认同,不计得失,享受阅读的过程。 伍尔芙所写此书的魅力在于她并没有直接的说“我觉得这本书好,这本书经典,你应该去读。”而是在向读者展露自我见解的时候让人产生了解作者阅读作品的欲望。这本书风格较为随意,并不是工具用书,由衷的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享受每次阅读之旅。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四):阅读究竟有没有方法?
虽然这本书叫《如何去读一本书》,但是作者在一开始就说了:事实上,当我们给别人提有关读书的建议时,最好就是让他们不要听从建议,而是要听从直觉,凭借自身的理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
也就是说,读书的方法只适合个人,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有人会说,读书有什么难的,为什么需要人教?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就像学习一样,成功的人总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的。所以说读一下这本书,还是有必要的。
书里讲了几个著名的作家以及他们著名的作品。比如说笛福,比如说《简爱》、《呼啸山庄》和《鲁滨逊漂流记》。很多读者可能跟我一样,读到这些著名的国外的大部头就十分头大。因为外国人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名字,字数非常多不说,还经常和父辈的名字重复,突然想起来了被《百年孤独》支配的恐惧。而且国外的文化背景和我们不一样,所以读起来会非常吃力。一般情况下,我都不挑战外国大部头。
《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作者介绍了两种阅读的方法,一种是通过学习小说的发展历程来读这本书;另一种是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来读。大部分读者可能只是跟着故事的内容读下去,相当于跟着鲁滨逊去漂流,去历险,而关于文章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自己的思考。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刚问世的时候可能没有很多读者的认可,甚至不会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那是由于作者可能经历了一些平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可能和普通人不一样。也可能是作者有一个厉害的大脑,就像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的作者,总能写出很多天马行空的东西,让读者拍案叫绝,不得不服。所以说,了解作者生平是阅读一本书非常重要的开始。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你在了解了作者生平之后,如果对这个作者的作品感兴趣,有必要去读一下这个作者所有的作品,最好可以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深刻的体会这个作者整个的心路历程,对于读懂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你得先懂了这个人,才能懂他在说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总之,《如何去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主观的书,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毕竟读书时非常私人的事,所以,不要迷信权威所列的书单,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总会有收获的!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五):带你去旅行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先查了一下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成员之一。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距离我有些遥远,但这并不妨碍这位优秀的作家与我的对话。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这是作者说过得话。 刚好看《如何去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一本工具书,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叫你怎么样去阅读。因为之前看了一本《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所以我会产生这样的怀疑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本书就是规划我们如何去阅读,阅读时候要思考哪些问题等。然而在读伍尔芙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作者并不怂恿我们按照她的方法她的建议去阅读。她希望我们听从自己的直觉,凭借自身的理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读书品味。 这本书是伍尔芙的读书随笔所以书的内容看起来比较随性,她在书中描述对诸多作家的看法,对名著阅读时的感悟,必不可少的是她做的读书笔记。她的读书笔记并不像我们一样,摘抄原句,写自己的感悟,她站在第三视角俯瞰作者构建的世界。 她看到《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一点点描绘出一幅自画像,我们随着作者不知怎么就到了海上,遇见风暴……伍尔芙似乎陪着鲁滨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光,她似乎亲眼目睹了鲁滨逊所经历的一切,我想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最高境界。 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就是作者的文笔,书的语言流畅华丽,仔细推敲每一句话都是如此恰到好处同时也富有逻辑。该精致时候精致到了极致,该淳朴的时候又毫不啰嗦,她对语言的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当然这其中译者也是功不可没。 本书有一大遗憾便士如果对外国名著名作家不太了解的读者读起来可能吃力,毕竟这部著作距离我们还是有些年代感的。细细品读,静下心来去查阅也不失为增加文学素养的一个好的方法。这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让每次阅读都成为一趟完美的旅行,作者对每一本书的解读就像带我们去旅行一趟。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式。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六):读书也要做好笔记
如何去读一本书呢? 本来看到这本《如何去读一本书》的时候, 我以为这是作者要跟我们聊聊怎么去细读一本书的事情, 然而打开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 其实不是这样的, 伍尔夫并没有给我们去说明, 怎么去读书, 因为读书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不需要别人刻意去教会你怎样读,怎么读,如何去理解这个人。 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每个人眼中的书看到的可能都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所以看书这件事情,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看, 但是他并不想将自己对待读书这件事情的思想强加给任何人。
翻开这本书,不得不说, 读书和看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平时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个小本子去写一些什么, 但是没有怎么详细的去记录笔记, 看了一本书之后有时候会去自己的公号写一些文字, 多数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深的去挖掘这本书的作者的特点, 看待一个作者,首先先从他们的性格特点、写作习惯等方面出发, 这样再看这本书的时候, 有些地方就能更多的理解一些东西。 尤其是在看小说的时候是这样的。
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 但她的读书心得却是理性的,坦率的,自由的,敏锐的,生猛的,毫不客气的。在《伍尔芙读书心得》里,她颠覆了常规思维。她说,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那就等于在摧毁自由精神。她解释说,滑铁卢战役是在哪一天打起来的,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那就谁也说不准了。她说,为了得到自由精神,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我们不能愚昧而徒劳地浪费精力——为了给一盆玫瑰浇水,结果把半个院子全浇湿。有时候读一本书,写好读书笔记,所得到的收获或许会更多吧。 也许从书中作者的笔记的详细程度能看出来, 每读到一个作者的书的时候需要做的准备和下的功夫,以及收获都是成比例的。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七):做自己客厅的主人
徘徊在书籍殿堂的门口,很多读者都苦恼于如何选书与读书,太多人的指点让人迷失在书海,因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书籍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你。那么如何打开大门享受读书的快乐?也许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阅读笔记中可以找到方向。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是当时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在小说中采用意识流写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创作了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等。伍尔夫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文学天才,她用作家的眼睛看名家杰作,她的读书心得和感想主要见于《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中,《如何去读一本书》精选了她的阅读方法与感想,其中表达了她对笛福、简·奥斯汀等作家及其作品独到的见解。
翻开《如何去读一本书》,在伍尔夫的指引下品读这些名家名作,她为我们擦去这些书籍上的灰尘,让这些书焕发了新的光芒。当然,她也提出忠告与建议,一名普通读者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独立性,不要盲从别人的读书建议,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联想到现在,听书服务遍网开花,但听书并不能代表读过这本书,真正的读书还是需要一头扎进书海之中,要博览群书,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阅读、思考和辨别。
阅读之初,你需要对作家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伍尔夫无论是谈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还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都会结合作家本人的经历来阅读作品,追寻作家们的生活轨迹而透视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伍尔夫告诫读者先不要做判断,而是尽量的接受那些留存在你脑海中数不清的印象,将印象与经历联结便会知晓作品的含义,这是再做出判断便形成自己的阅读品位。
同时,伍尔夫作为女性中的觉醒者,她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以女性的视角进行解读,用女人的心灵辨识人间百态。在阅读斯威夫特的《致斯特拉的日记》中,伍尔夫发现斯威夫特选择斯特拉是因为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超然离群,而特斯拉与斯威夫特保持亲密关系的秘诀就是压抑和隐藏自己,终于她筋疲力尽。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发现女性在文学中的缺失,女性在过去历史中的命运是让人悲叹的。
阅读伍尔夫同样如此,不要听从他人的判断和指点,深入作品去做自己阅读客厅的主人。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八):伍尔芙的内部世界
当我还未打开《如何去阅读一本书》时,认为这是一本工具书,按照结构化、列重点的方式告诉我们书该怎么读。我本只是抱着随便翻一翻的心态准备阅读,毕竟市面上这种书太多了,直接告诉人方法论的工具书多如牛毛,但当我打开细细品读的时候,却发现这本和其他教人如何阅读的工具书不一样。
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伍尔芙阅读笔记,与其说是笔记,我觉得更像是伍尔芙对每部作品及每个作家的不同理解,她从作家的众多作品中去理解这位作家的所思所想所悟,比如著名的作家简·奥斯丁,伍尔芙从她的作品中看出简·奥斯丁的才能、智慧,认为她有完美的鉴赏能力及洞察人物的深邃内心。
在这本书中,伍尔芙告诉我们,如何阅读《简爱》、《呼啸山庄》、《致斯特拉的日记》、《鲁滨逊漂流记》等众多经典作品,每部作品的阅读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经历,以及作者是如何构思安排推进故事发展的,但不管作者是如何写一部小说,最为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任何作品的时候,都要追寻自己的内心,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
伍尔芙全名叫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她也是“无性主义者”,精神病患者。年少时曾被两个同母异父的兄长性侵,导致伍尔芙的作品中对女权思想的体现淋漓尽致。
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
可能你会觉得她这样很极端,但是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却是与众不同的,她在书中说道:尽管每个作家笔下的世界千差万别,但每一个世界内部都是和谐一致的。每个作家都会小心翼翼地遵守自己视野中的种种规则,他们不会在一本书中夹杂着两种不同的东西,让读者读不明白,他们向读者传达的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世界。所有,伍尔芙认为读小说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读懂伟大艺术小说家们向你提供的所有东西,你不仅要具备极其犀利的洞察力,还要具备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所以阅读一本小说,不仅要自己去寻找线索,追寻自己的内心得出结论,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动用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力,去了解每一位小说家所传达出来的一个和谐一致的世界。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九):从作者的角度来读一本书
在我开始养成阅读习惯的时候,时常因为看书慢而比别人落后很多,不仅如此,看过一遍之后连书中讲了什么都说不出来,就算说的出来,过几天之后,书中的内容也忘的一干二净了。曾经我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连看过的东西都记不住,直到后来从一本书中看到了答案,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去读一本书。
我翻看过很多如何阅读类书籍,里面的方法也都大同小异,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还会看到那些熟悉的方法,却在看了几眼之后,完全被书中独特的阅读方式吸引。
伍尔芙在《如何去读一本书》中写道:“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是要努力地变成作者本人。我们应该是作者的合作者和同谋,如果你一开始就退缩不前,观望慎言,或是评头论足,你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价值。”
以前看书的时候经常会对书做出一个评价,而这个评价的标准就是看作者写的如何,作者的观点自己是不是赞同,如果发现一点点错误,就将此书批判地一无是处,如此标准下,能被我称得上是好书的寥寥无几。
这本书是伍尔芙的读书随笔集,她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在散文方面,以她“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她在书中畅谈了她的阅读心得和感想,她的想法富有洞见,而且笔调活泼。她总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阅读书中所讲,比自己阅读起来感觉更有深度。
她的读书随笔,没有太多关注结构、语言的问题,更多的是从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入手,讲这些与作者当时的情况、背景等,结合起来,看了她的随笔,让人感觉原先读过的书似乎有了另一种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书中的人物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满、真实,光从这本随笔集中,就体验到了与自己读过的不同的感受,有一种深入书中灵魂的体验。
本书由十六篇随笔构成,主要讲述作者伍尔芙的阅读心得和感想,每一篇都可以单独摘出来看,并不会因为跳读而影响对全书的理解。我挑选了几篇自己看过的书的随笔,即便曾经对人物已经很熟悉了,再读了她的随笔之后,才发觉我了解的,只是人物的表面,我只是看了个故事,而不是真正去了解了他们。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这不同于其他高效的阅读方式,而是更有深度的去理解、去读懂一本书。她这种方法的方式很明确: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书中的故事,看透书中主角的灵魂,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阅读方法远比高效阅读更加的让人回味无穷。
《如何去读一本书》读后感(十):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公认的很棒的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但是我几次拿起来这本书都没有勇气把他读完,里面信息量很大,内容也相对枯燥,并不是很好读,但是最近发现了另外一本关于介绍读书方法的书——《如何去读一本书》,还是蛮通俗易懂的,举得列子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比较容易理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所谓的方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去束缚读者的独立的思考,更是希望能通过多角度,自由的去享受阅读的过程。成年人的阅读不应该像应试教育中的分析阅读理解题,每道题都追求相同的思路就谋求高分,但是自由的阅读应当是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过程,通过阅读获得最深刻、最广泛的乐趣,这才是阅读带给我们的。
在书中作者用很简短的篇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和思想上的碰撞,作者在整本书中,并未用繁杂冗长的大段文字去介绍自成体系的读书方法,而是就像一名普通的爱书人分享的阅读笔记,只是将一些想法心得记录下来与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分享,所以读起来十分轻松,完全不担心会有比较专业的词句造成的晦涩难懂。
贯穿全书的例子都是很经典的世界名著,在《走近简·奥斯汀的正确方式》一篇中,作者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分析从《傲慢与偏见》、《爱情与友谊》到《沃森一家》在不同阶段促成不同风格作品的原因,通过《简·爱》与《呼啸的山庄》的对比,更加有理有据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了,如果想更好的了解一部小说内容,往往挖掘作者本身的经历会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鲁滨逊漂流记》是学生时代的必读书目之一,其实之前一直很难理解为什么一本并不有趣的荒岛历险记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我们为什么尊敬笛福》给出了十分有说服力的答案。作者通过分析笛福笔下的人物,去阐述作为质朴作家,虽然笔下的人物并不是最有魅力的,但依旧可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虽然是一本简单的读书随笔,但是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的心得和独到的洞察力,笔调活泼易读,在她的笔记的指引下去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时,会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感,更加透彻的理解书中的情节和篇幅的设计,虽然不敢说能完完全全读懂一本书,但是也可以从书中收获更多的体会。
作者并不崇尚一层不变的“死读书”的方法,在书中内容的指引下,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思考如何获得和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极为不易,此书的作者给出了很棒的一个范例,我们不妨先按照她的方法实践,再逐步的调整为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