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情绪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脑的情绪生活》是一本由沙伦·贝格利 / 理查德·戴维森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2019-6-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的情绪生活》精选点评:
●近年来对大脑的研究不仅表明了大脑是可以再塑的,而且证明了高度进化的前额皮质对情绪有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在理性和情绪之间的构筑的壁垒是毫无根据的,情绪并非出于大脑的边缘地带。任何年龄有意识的主动努力 ,通过对特定心灵品质或者习惯的刻意培养 ,都可以让情绪风格(情绪调整、生活态度、社交直觉、自我察觉、情境敏感和专注力)发生改变。
●【是否妨碍我们享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正是情绪风格是否可取的试金石。】
●首先封面就很喜欢。学术主题但一点不枯燥,中间几章的实验设计严谨、说服力强、叙述生动、条理清晰,逻辑、思路时而和我神同步,对于更好地了解及完善自己帮助很大。
●嗯嗯,好书,中年危机的良药,科学配方鸡汤自治法
●这是一本基于神经科学来讨论情绪的科普书。这个领域,曾今介于神经医学与心理学之间,少有人关注。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大家往往认定了情绪是由基因(DNA)决定,且不可改变的。作者通过长期大量的实验证明,每个人的情绪,除了基因影响之外,环境因素直接决定了情绪表达。同时,情绪也可以通过环境触发而发生改变。这好比,基因就像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只有在特定场景下,基因才会有针对性的表达。书中还为大家提供了改变自己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愉快地应对生活。
《大脑的情绪生活》读后感(一):耐着性子看完了
优点:
让我对各种情绪和脑活动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涨了新知识了,可惜描述的过于笼统,我更想知道各个脑区的功能是什么,可能我看错书了。
缺点:
实在是太啰嗦了,让我回忆起自己上学时为了凑字数写作文的日子……
以至于我时常陷入这样一个循环里:真的废话好多,还要看下去吗?好吧,看吧看吧,既然翻开了就看完吧,就当磨炼耐心了。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快乐的合上了这本书!耶!
《大脑的情绪生活》读后感(二):书是好书
本书作者的经历让人感到钦佩,能够力排众议从行为主义里脱颖而出让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可不简单,才7点几分也是委屈了。我们的确不可低估文化习俗和心理的关系,很多科学的素材来自于光怪陆离之处也不足为奇,人就像集雨器一样收集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的平衡点,变成文化。作者能够透过神秘受到一些启发是很好的。但是是不是有水分就难说了。只是文中提到的社交敏锐性特别强的秃驴就不讨喜了。dalai喇嘛是你吗?恶心。也许dllm是个佛教经典烂熟于心善于坐禅的人,但其绝非善类。西方中毒太深。
《大脑的情绪生活》读后感(三):焕心记
今早起来不当心把手磕肿了,加上最近不很遂意的生活境况,消极情绪瞬间再度被点燃:动作不利索甚至无法完成感觉自己全然变成废人;一直以来心门紧闭要是残疾了独自可怎么过活;像个男人一样负重支撑苦熬像一辆燃油耗尽的汽车始终不放弃自己,可缺乏爱与理解的心真的好累。
然而不知是不是看了此书,潜意识里开始注意自己情绪的缘故,抹去泪水后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手很疼可依然凭借左手和其他手指完成了刷牙等一系列工作觉得自己好棒——原来解决富挑战性的任务意味着更大的成就感与信心;剥蛋拿筷未怎么受影响看来是我小题大作了;痛感与红迹随时间褪散,阳光照耀,又是新的一天。
无病呻吟——情感、理智。理智、情感。浪涛、机遇——却坚定前行。
我在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探索适当且明智的选择;我的轨迹自由我掌舵。
《大脑的情绪生活》读后感(四):你还可以改变
人们对于各种生活际遇会有怎样不同的情绪反应?这些差异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我也好奇了很久,然后看了一些书,得到了基本的观点就是基因+后天经验形成的。 但是后天是怎么影响着人的想法,作者通过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实验,证明了后天经验也会影响着大脑,从而改变人。 我后来发现这书提到的高僧也写过一本我之前相关的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神经的可塑性
神经的可塑性保护两层含义:一个就是原来的功能可以加强,现在很流行的“刻意练习”正是利用这一点。第二个就是大脑功能可以改变。就比如对于盲人来说,之前负责处理视觉的部分会改成处理听觉(所以盲人的听力比正常人强是有科学依据的)
先天vs后天
作者用六个维度来刻画人的情绪。
情绪调整能力(Resilience):你从挫折恢复的能力是快还是慢?生活态度(Outlook)你的积极情绪能否持久?社交直觉(SocialIntuition)你是否善于从周边的人获取社交信号?自我觉察能力(Self-Awareness)你的感受是否敏锐,易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情境敏感性(Sensitivity to Context)你是否善于根据所处情境来调整情绪反应? 专注力(Attention):你容易集中还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每个人在六个维度的偏向都不一样,从而都形成了自己的情绪风格。 每个维度都可以在大脑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可以把大脑结构想象成三明治结构。最底层是大脑核区(控制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等):包括脑干和小脑,中间是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情绪):包括杏仁核(负责产生恐惧与愤怒等情绪),最上层是大脑皮质(就是思考,分析等高级功能)。
尽管包括杏仁核与纹状体在内的边缘系统曾长期被视为大脑的情绪中枢,但事实上,皮质同样可以决定我们的情绪状态和心境。假如基因给了你的六个维度一个初始化的值,后天的经验是可以修改这个值的。 背后的科学依据有两点:
基因是可以开启,也可以关闭,但究竟是开是关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关。情绪中枢杏仁核和负责高级思维的前皮质是有连接的,通过认知疗法和冥想(单是想法和意识就可以改变大脑)等,可以强化两者的连接,这个改变是可以持久的,从而改为这六个维度的情绪风格。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而且生物医学研究水平的进步还会让这个界限随之改变(胆固醇水平“正常值”的下降即是一例)。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健康还是病态的依据是:生理指标是否影响到了这个人的日常生活?这同样也可以用在对人的心理健康判断上。这告诉我们,在情绪风格的任何一个维度之上,都不存在一个可以非黑即白地区分常态与病态的神奇的分割点。
知识点记录
情绪调整能力(Resilience)
情绪调整能力维度上的两种极端情形。“缓慢恢复”的人很难从困境中恢复,他们的前额皮质与杏仁核之间的信号交流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前额皮质本身的活跃水平较低,也可能是因为左前额与杏仁核之间交流不足。能够从困境中“迅速恢复”、因而有很强的情绪调整能力的人,他们在遭遇挫折时左前额皮质会被有力地激活;此外,他们的前额皮质与杏仁核之间的联系纽带也异常强劲。通过抑制杏仁核的活动,前额皮质能够平息与消极情绪相关的脑信号,从而确保大脑有效工作,免受消极情绪的干扰——不妨把这当做情绪调整能力的一个实用定义吧。
社交直觉
较高的梭状回活跃水平与中低水平的杏仁核激活,则是“社交直觉敏锐”者的大脑特征。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男女之间的好感本身能够提高催产素水平。催产素可能是通过抑制杏仁核来产生忠贞与爱恋的感受的。情绪敏感性
海马回更为人知的功能是形成长期记忆,但其实海马回还有调整行为以适应特定情境的作用。“情境迟钝”的人的海马回活跃水平较低,而“情境敏感”的人的海马回活跃水平较高。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海马回体积缩小有关。这是有道理的:体积缩小之后,海马回在对创伤事件的情境形成记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困难,从而将危险的阿富汗街道与安全的威州公路相混淆
自我觉察能力
脑岛接受来自内脏器官的信号,因此内脏神经越活跃,自我觉察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脑岛位于颞叶与额叶之间,脑岛之中含有身体的内脏“地图”。也就是说,人体的内脏器官,包括心、肝、结肠、性器官、肺、胃、肾等,都各自映射到脑岛中的一个特定的点。所谓“映射”(mapping)指的是,这种对应关系就跟皮肤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够映射到躯体感觉皮质上一样。 一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越强,他的脑岛激活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在极端情形,超高的脑岛活跃程度似乎意味着对身体信号的过度觉察,后者可在一些惊慌性障碍(panicdisorder)及疑病症(hypochondria,仅举两例)患者身上观察到。具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对他们自己的脉搏、呼吸频率、体温等衡量焦虑的指标极度敏感,他们往往会高估这些指标的水平。因此,比方说,对于心率的略微上升,一般人可能都不会太过在意,只会觉得那不过是我们显意识之外的什么事情触发了我们的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但是,自我觉察能力过高的人可能就会把它看作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
生活态度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神经元,这一区域对动机与奖赏感的产生非常关键。也许不算是巧合,在这里聚集的神经元能够释放与捕捉两种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即多巴胺(dopamine)与内源性阿片(endogenous opiate)——前者有助于积极情绪、动机与欲望的产生;而跑步之所以能让人兴奋起来,则要拜后者所赐
专注力
和前额皮质的一个名为P300信号的激活活跃度有关。
强迫症
脑成像技术告诉我们,强迫症患者的大脑活动以两个区域的过度活跃为特征:眶额皮质(orbitalfrontal cortex)与纹状体。眶额皮质的主要工作是留意有没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纹状体负责接收眶额皮质与杏仁核发送的信号。眶额皮质与纹状体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忧虑回路”——强迫症患者的“忧虑回路”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