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2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脑教养法》经典读后感10篇

  《全脑教养法》是一本由丹尼尔·西格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87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一):先整理好自己再做父母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以至于在读到“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这一章时,突然无法控制泪流满面

  “在与生命中重要的人相处时光中,孩子发展出重要的人际技巧,比如沟通、倾听、理解面部表情、理解非语言信息、分享和牺牲。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简言之,他们会明白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被忽视、焦虑和疑惑,还是被理解以及被安全地照顾。”读完这一段,好多多年盘亘于心的疑问突然间清晰了起来。

  自从有了与人接触的记忆以来,在不同阶段总会遇到几个强势的闺蜜、霸道的室友以及心机的同事,加上我不善于与人接触,所以离开学校后的日子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不处在集体环境,独处的时间多了起来。但有些不好的记忆总是放不下,我时常在想,是我有吸引坏人的磁场还是我本身的问题激发了这些人人性的黑子呢?读过这段话之后,我突然明白,原来在我成长的近三十年来,我竟然都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让我一直以为一味的忍让与迁就以及顺从就是人际交往的全部。说来让人不可想象,而我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竟被这种模式禁锢了这么多年而不自知:I am free now.

  说起原生家庭,我有一个强势多疑又唯恐天下不乱的早年丧夫的奶奶,一个色厉内荏专制易怒的父亲以及一个情商高于智商但又乐观开朗的母亲。所以在这个家里,话是不敢多说的,说多了不是会引起奶奶的疑心跟妈妈找事打架,要么就会惹起父亲的怒火,遭来训斥甚至打骂;更是不敢调皮任性的;行为是处处都要被评价的,所以我一度以为对错的判断标准是奶奶和父亲的认可。毕业很多年之后,我在买衣服时候还是会犹豫很久,想奶奶和父亲会如何评价;也是在没几年之前,我做错事情时心里会自动响起的父亲的谩骂声才刚刚平息。不能说想说的话,不能表达该表达的想法,不能有太多的情绪,所以我一向稳重、内向、不善言辞。还记得上高中时有同学说我木然,我心里说你又不了解我,脸上却只是笑笑说是吗?我也明白为什么自己特别抵触跟周围的人关系更进一步,因为潜意识意识到一旦熟识,她们又会越界,而我又意味着要受委屈,要妥协。

  这段话真是一道闪电穿破了夜空的黑暗,此时的我回望当年那个又怂又弱的女孩,心疼的想回去抱抱她。被无端训斥、被欺负、被冤枉误解、被抢功等等的经历虽然过去了,但那些负面的情绪还一直压抑在记忆里无法排解,也就导致了我的一些怪异行为。为什么一件无关小事儿也能引起我无名的怒火亦或是控制不住的眼泪?为什么明明一再告诉自己不要做父亲的再版,在孩子调皮时却又一次的没控制住自己?

  作者给出了简短的答案:整合我们自己。“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生命叙事(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过去的感受、我们对人们(比如父母)行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们对那些影响了我们成长的事件认识。未经审视和理解的生命叙事会限制当下的我们,也可能导致我们用一种反射式的方式来养育子女,并且把这些早年伤害过我们的沉痛遗产传给我们的孩子。通过理解自己的过去,可以把自己从世代遗传痛苦不安全依恋的命运中解救出来,并且为你的孩子创造养育和爱的遗产。”

  所以,开放的反思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了我,是我当务之急首要的任务。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说太多,我找到了他的另一本《由内而外的教养》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

  其他的方面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也很多,比如学来就可以用的一些技巧:

  对于我:

  1.动脑莫动气:别伤害孩子-跳出当时的情绪-运动身体,抚平情绪-修复关系

  2.在自己限于悲观情绪时提醒自己:感受是暂时的状态,不是永久的自我状态,它会流走。

  3.觉知之轮:让我意识到除了自己当下所焦虑的事情,本源之外还有很多外围面向被我忽视。通过觉察的力量可以选择注意力的导向,从而转移心理状态。

  4.冲突是成长的机会,学会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读懂非语言的信息;如何道歉并付诸行动来表示歉意以及如何面对冲突。

  对于孩子:

  1,重视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来整合记忆,尤其是让他恐惧或忧虑的事。如果孩子太小,可以帮他回顾一天发生的事儿,或者珍贵的记忆。

  2.通过看照片回忆过去的事情,加深记忆,建议制作会议纪念册。

  3.一起观察其他人,关注他人的情绪,设置虚拟场景,问他该如何应对;读书时提问:你觉得哥哥为什么哭了?等等,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4.建立一些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一回家就拥抱孩子,建立爱与连接的心理模式。

  5.教给孩子的一些小技巧: 情绪来了之后的深呼吸或想象自己在安静舒服的环境中(小孩子可以在肚子上放一个小船);让孩子动起来,通过改变身体状态来改变情绪状态;学会表达愤怒的方式:比如跺脚,比如砸枕头;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觉知之轮;

  而作为家长重中之重责任,是让家充满幸福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聆听和照顾。

  这本书的贴心之处是在最后的附录部分:将0-12岁的儿童全脑教育的不同方式分四个阶段一一列出,可供不同年龄段的家长随时查阅。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二):整合 共情 独立

  从书名看这是一本育儿书,但本书对成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善情绪以及对老师教育学生也有一定的启发。

  本书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人脑分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职能,进而提出帮助孩子让大脑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从而享有幸福的人生。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12种整合大脑的方法,帮助父母把每一次抓狂的时刻,变成发展孩子思维学习成长的有利机会。

  横向看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比较是逻辑性的,右脑是情感性的,只有左脑右脑整合起来协调工作,人才不至于陷入刻板或换乱。要帮助孩子左右脑协同工作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然后再帮助其复述经历抚平情绪。纵向看大脑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是思维的,下层是本能的。帮助孩子的上下脑整合就要让孩子多自己做决定,并启发他们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引导他们体会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理智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书中还提到记忆会影响现在的给感受。作者认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把分散在头脑的记忆随便整合起来,鼓励孩子讲述出来。让过去的痛苦经验不再潜意识里影响孩子当下的感觉

  书中还讲了洞察自我与联结他人。洞察自我让孩子了解和认识真实内心感受,并觉察到外围面向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的影响。联结他人教孩子学会共情,学会接纳,同时保持独立个性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三):儿童教育与人际沟通的基本法则是相通的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将这本书看完,如果你读过很多关于沟通和养育孩童的书,本书读起来并不难。

  抛开本书提到的整合孩子的左右脑和上下脑,整合父母本身等专业论述。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1.一点关于大脑的基本知识,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普及,比如前额叶管理情绪,左脑控制逻辑思维,右脑是情绪脑,直觉脑。海马搜索记忆,板块化记忆。记忆其实就是联想,并且不准确的信息拼凑。记忆分为隐性记忆(hot point)和显性记忆。可以通过使隐形记忆显性化来舒缓一些不可碰触的情绪锚点。有了记忆才会产生恐惧,7个月的小孩为什么会认生。3岁之前的孩童完全靠右脑来控制,没有理智和逻辑,完全活在当下,会连续看小甲虫几个小时,“显得”非常有专注力,没有时间概念,不懂时间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算迟到也没有愧疚感。上层大脑,管理理智,能让人三思而后行的高级脑(非虫脑)要到20多岁才能发育完全,所以家长和青年人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去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大脑。

  2.如何整合?

  让左右脑和上下脑接通。配合的家长要用右脑对接孩子的右脑,引导孩子冷静之后,再开启左脑的理智分析,解决问题。情绪和虫脑控制的直觉非常快,无论人年龄多大,都有可能会瞬间被杏仁核控制,情绪失控,行为失调。当左脑和下脑发挥作用的时候,所有的道理和教化都毫无意义。所以教育和沟通非常在乎时间,必须是冷静状态下。

  对于恐惧,(提倡用非正式场合,选择孩子自愿诉说的时候,有解决问题欲望的时刻)是让孩子具象化,用语言(讲故事,或者过电影)把令他害怕的东西(内隐记忆)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变成外显记忆),引导孩子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看待当下的情绪(用第七感和觉知车轮),明白情绪起源,理解情绪,认识自己。

  对于愤怒,处理办法是,父母要用右脑对接孩子的情绪,认同接纳理解他的情绪,与其共情(避免a, 评价 b,一下子就用左脑提供解决方案 c,诉诸暴力出 d,忽略和否认),运动可以发泄疏导情绪。

  和谐人际关系的其他能力: a,换位思考 b,识别非语言情绪 c, 付诸行动(道歉,并且改进行为)

  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说猜词,分享,游戏都非常有利于未来孩子的人际能力发展。

  以上,对于未婚的我理解自己的性格和人际沟通同样有指导意义。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四):首先还是要整合自己

  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出一个“全脑儿童”,即所谓的“发展式教育”,全书的基础理念是“整合”,整合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记忆、整合自我、整合自我与他人,在译者后记中,有如下一段话简单概述了这些方面:

  一个“全脑儿童”,即大脑整合的孩子应该能够左脑和右脑协同工作,与自己的逻辑自我和情感自我相联结;在代表本能的“下层大脑”与代表思辨的“上层大脑”之间建立联结,发展出决策能力、洞察力、同情心道德感;能够理解自己的过去,一种温柔清醒、有意识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来自过去的痛苦;具有觉察并反思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自主决定如何感受和面对外在世界,在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也能与他人建立联结。

  作者按照5个整合的大框架列举了12项策略,并且在书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给出了总结性的应用方式,比较简洁,基本能够拿来即用。

  这本书不同之处在于从拓展思维的角度出发,即通过多种整合拓展儿童大脑的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等,书中也列举出一些案例供说明。

  我个人赶脚,整合其实也是一种平衡,让儿童的大脑平衡发展,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本能与思辨的平衡、过去与未来的平衡、自我与外围的平衡,思维的平衡发展有助于建立一个优秀的心智模式,有助于其成长过程中与这个世界的沟通。

  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或抚养者本人的“整合”,即在按照这5个方面整合儿童发展之前也要把自己“整合”,育人及育己,这似乎所有儿童养育理论的基础原则之一。

  总之,对小朋友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种思考、多一样互动吧,所谓的策略、技巧只是抚养者行为的具体表现关键还是要培养自己,否则太虚伪了。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五):不错的育儿书籍

  湛庐文化出品的又一育儿书籍,结合了时下热门的脑科学,也结合了过去的一些育儿经验,给出了十二条方法。

  前面读过《让孩子大脑自由》《卡普儿童行为手册》两本育儿书籍,有一些内容互相相关,但又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读这本书对前两本书的一些内容也更加深了印象

  本书内容不算多。

  作者分别从左右脑的整合,大脑上下层的整合,潜在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整合,写到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的整合以及“我们”的整合。

  左右脑主要分管人类的逻辑思维 感性思维,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全,遇到一些事情会被右脑感性思维控制。通过聆听与关注(一)与孩子右脑联接,引导孩子左脑思考,让孩子认清情绪,从右脑控制下平静情绪,学会用左脑;经历分享(二),帮孩子复述恐惧或痛苦的经历,理清事情经过,让孩子对这些经历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战胜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

  上下脑是按人类进化进行区分,下部是原始脑(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系统1),上部是进化脑(思考,系统2)。孩子发火时要分析是下部发火还是上部发火,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动脑莫动气(三),引导孩子用精确而具体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控制下层脑,引导使用上层大脑理性思维;锻炼上层大脑(四)通过锻炼提高孩子上层大脑能力,从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自省、共情、道德等方面提高上层大脑;运动改造(五)帮助孩子恢复平衡的有效方式就是让他身体动起来。

  外显记忆(通常所说的记忆,需要回忆起来)与内隐记忆(不假思索),是记忆的两种分类。孩子有时候会受到自己都不知道的内隐记忆的影响被情绪控制。运用思维用遥控器(六)帮助孩子重演记忆,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痛苦经验,让他们正视;通过提问和鼓励(七)加深记忆,锻炼记忆能力。

  第七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

  觉知之论。本源与外围的关系。

  自我整合,整合本源与外围。浮云原理(八),教会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本源),让孩子了解感受是暂时的,明白“感觉XXX”与“是XXX的”的区别;情绪调色板(九),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通过各种“审查”,学会关注直觉之论上好的一面;培养专注力(十),当孩子执着于其外围的某一组面向时,我们需要帮他们转移注意力,通过将注意力转移至呼吸上,让孩子保持镇静和放松。

  自我与他们整合。亲子互动(十一)玩耍教育,在规则和边界内愉快玩耍,建立积极充实的联接,让孩子了解人际关系;共情力(十二),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帮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场,倾听言外之意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修复关系教孩子冲突发生之后进行补救。

  书中最后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用这些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六):不错的一本书。

  前几天看完,写的,分享给大家。

  作者首先提出的一个观念是: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

  做为家长,应该都遇到过似类现象:孩子的鞋子上全是泥,新外套蹭上了花生酱,每次做功课都像打仗。

  面对这些讨厌的事情,我们的最高期望似乎也就是“能生存就行了”。

  不过,说到孩子,我们的目标肯定要比“满足生存需要”高多了。作为父母,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享有绚烂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人,希望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业优秀、工作努力,并且还有责任感。这就是“发展式教育”。

  孩子们打架时把他们分开并没有错,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但是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制止冲突和争吵,还应该把一经历转化为发展孩子们的大脑、人际交往技巧的体验。这就是将“生存式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

  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两个字:整合。

  大脑由于结构的不同区别,因此大脑具有多重的人格属性——有理性,有非理性;有深思熟虑,也有本能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会表现得甚至不像同一个人!

  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也就是整合。

  本书从四个部分来谈整合:

  整合左右脑

  整合上下脑

  整合记忆

  整合自我与他人

  整合左右脑

  左脑热爱并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

  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信号,使我们实现沟通。

  如何进行整合呢?本书给出的方法就两步:同右脑联结——引导至左脑。

  举了个例子:宝宝发现晚餐的菜不爱吃而哭闹。首先我们一定要认同宝宝的情绪(最禁止的作法就是对宝宝说:这菜很好吃呀,你看味道多好),可以说,哦,原来宝宝不喜欢这个菜呀!这就是同右脑联结。接下来继续说,明天妈妈一定提前问下你想吃什么菜再去买,好吗?这就是引导至左脑这种逻辑的、语言的方式上去。

  整合上下脑

  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部分,科学家称,这些较低的区域更为原始,它们负责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如打斗和躲避)和强烈的情感(如愤怒和恐惧)。

  上层大脑则完全不同,它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由于其高度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很多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也在此产生(如决策、情绪控制、自我认识、道德等)。

  根据上下脑的知识,书中对发脾气也分成了两类:上层怒火(是孩子自己决定发脾气,这时设定合理的界限非常重要)和下层怒火(它是本能,由下脑控制,孩子此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此时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安慰)。

  整合上下脑,首先要分辨出孩的怒火层级。整合的方法也是两步,控制情绪——引导决策(绝对禁止父母直接给小孩做决策,最好是共同提方案来解决)。

  整合记忆

  每个人的记忆分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通过当我们说到记忆时,一般指的是外显记忆,即在意识层面回想起过去的经验(比如回记忆第一次给孩子换尿布的情景)。

  而内隐记忆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而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比如:妈妈通常能不假思索就能为宝宝换尿布;胎教时经常听某特定歌曲,出生后宝宝一听到此熟悉的歌曲时,眼睛会张得更大,显得更能集中注意力。)

  内隐记忆有时是积极的,如果我们一直被爱着,就会满心期待被周围的人所爱。但它有时也是消极的,尤其当这段记忆来源于一个痛苦或消极的体验时,这些痛苦的时刻就会以碎片化的方式深深植入我们的大脑,对我们今后造成深远的影响,即使我们并不清楚过去的源头事件,内隐记忆仍然能制造恐惧、回避、悲伤和其他痛苦情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对某些事情反应激烈)。

  书中说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它的功能就是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负责把内隐记忆的碎片拼凑起来,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为孩子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主要父母通过问的方式,然后进行总结复述)。

  这部分非常重要,我们做为父母一定要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会不会以内隐的方式碎片化的记忆储存在孩子的大脑中。所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小孩,不如说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整合自我与他人

  本书作者还有一本畅销书《第七感》,第七感的意思有两个: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与了解他人的心理。

  人对自我的了解,它必定是一个多维度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输出。

  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车轮来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人关注外围的哪一种面向,就决定了他处于哪一种心理状态(如花花担心在钢琴比赛时弹不好,那她就会感到焦虑,而忘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第七感是让我们注意到发生在自己内心中的一切,那些恐惧和担忧确实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并不能完全地代表自己。相反,花花可以选择对恐惧和担忧多少关注,也可以选择去关注其它的外围方面。

  其实,感受是一种暂时的、不断变化的情形。悲伤、愤怒、伤心或孤独的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孩子越能理解感受的产生和消逝,就越少执着于那些表象,而会更会发自内心的去生活和作出选择。

  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同理也能更好的了解他人。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整合自我与他人,这不就是人际关系处理的本质嘛!(人际关系的培养,对于家庭内的亲子互动是最最最最关键的,毕竟孩子与父母在的时间最长,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亲子的感情升温)。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还具体给出了12个策略(具体见书插图)

  本书结构清晰,思路很流畅,适合每一个人看。

  老吴同志 于 2016-09-12

  微信号/QQ号:26574197

  微信公众号:吴论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七):养育孩子是个技术活儿,想到没有学习过如何做一个父母就当 了父母这件事真让人觉得后怕。

  前言: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活动叫做“掌中大脑”,是学习“情绪模块”的重要内容。这个知识点就是取决于丹尼尔西格尔的理论,这个被称之为著名的儿童积极心理学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全脑教养法》这本书跟《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七感》一套买回来的。另外的两本早早看完,也早早忘记了,五一期间回家把这本书放在旅行箱上带来山里了。

  阅读期间,不得不承认“大道归一”的法则。在本书里看见正面管教的影子,看见游戏力的影子,看见精神分析学的影子。如:

  1/

  生存式教育是:能生存就行;

  发展式教育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学业优秀、工作努力、有责任感,知足常乐。

  2/生存时刻也是成长时刻,跟PD的挑战VS技能清单与品质的两列清单、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等理念同出一辙。

  3/左右脑的整合

  左:学术脑,逻辑。处理情绪和记忆赋予的意义。

  右:艺术脑,情感。处理情感和亲历式的记忆

  大脑是可塑的,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大脑发育的方式。

  3岁以前是用右脑生活,活在当下,没有内疚感、责任感和逻辑性。

  “为什么”是左脑开始起作用了。

  讲故事的作用在于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世界。

  写日记是锻炼左脑。

  4/上下脑的整合

  上:高级脑,理智,怒火-界限-自然后果。

  下:情感脑,冲动,怒火-耐心,安然。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起我的下层大脑时刻:

  有一天下午上课,因为乱糟糟的课堂纪律,有两个女生连续玩了游戏三次被点名后,我便开始怒了。批评她们是班里倒数的成绩还不好好上课。这样的话,真的很伤人吧?

  处理下层大脑时刻:认同对方的感受,写日记。运动身体,抚平情绪。深呼吸。

  5/整合记忆

  包括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像精神分析学中的治疗方法,潜意识意识化。

  了解自己为何这样,了解过去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的影响。

  记忆整合的好办法是:讲故事。

  6/整合自我

  专注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

  放松训练。

  易催眠的人:专注力高,想象力好。

  7/第七感

  第七感=洞察自己的情绪+共情能力

  洞察自己的情绪:自我觉察,了解自己。

  共情能力: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的心灵的能力。

  (曾奇峰对共情的解释: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

  8/生命的叙事

  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

  如何看待他人;

  如何看待世界。

  了解过去对自己的影响,打破循环。

  觉察自己的状态,传达爱的信号。

  第七感是社交商和情商的基础,让孩子了解世界是由关系组成的。感受很重要,意义和欢乐的源泉。

  当孩子学会了审视自己的感觉,意象,感受和想法,他对自己由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掌握自己与他人的联结。

  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

  以一种够温柔,清醒,专业,有意识的方式去教孩子,儿童思维拓展课,帮助孩子发展灵活的大脑和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旨在促进孩子的情感,心理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孩子为自己的终身的幸福负责的能力。

  我理解的内容有:左右脑整合,上下脑整合,内隐与外显记忆整合,放松训练,共情五个模块。

  本书四十块略贵。

  最后给湛庐文化的策划点个赞。

  《全脑教养法》读后感(八):想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就先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吧

  这是一本育儿书,看来是一本讲人的脑子的书,好像都是说一些方法。但我看了后的感觉是很温暖,让人觉得有力量,它是一本有感情的书。其实教育孩子的路上,我经常会感觉无力和不知所措。这本书不仅教了我方法,也抚慰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聊了根据人的脑子的特点,来整合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理性而用温暖的人。整合孩子的左右脑,联结孩子的上下脑。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理论的观点,作者用很实用的方法教给父母怎样去做。最重要的是,其实育儿即育己,帮助孩子成长首先就是要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个理性而温暖的父母。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

  作者分别清楚的描述了我们的左脑和右脑不同的作用,只有两边脑一起协同工作,才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平抚自己的情绪。整合孩子的上下脑,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协调我们身体感受,负面情绪。而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则是我们能够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方法。第七感和觉知之轮让我们了解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总合。怎么才能让自己专注起来。

  想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就先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人生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